求几句描写初伏的诗句,要古诗。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清风破暑连三日元·王挥《过沙沟店》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嘉树:树的美称。
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
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
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
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孤花:一枝花。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开始。
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诗经·小雅·四月》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
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首夏:孟夏,农历四月。
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春余:春末。
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描写三伏天的诗句
描写三伏天的诗句: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 王毂《苦热行》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高骈《山亭夏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 杜甫《江村》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 杜甫《夏夜叹》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杨万里《夏夜追凉》写三九天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关于避暑的诗句
避暑诗人:李频 朝代:唐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
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
关于“中元”的诗句有哪些
北方有句俗语,叫做伏饺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头伏为何要吃饺子
过去,入伏之时恰逢麦收不到一个月,家家有粮,就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又有“好吃不如饺子”之说,因此饺子自然成为首选。
而今,饺子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人们一年四季想吃就吃,不用等到“头伏”、“冬至”、“除夕”。
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因此“头伏”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容易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
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更重要的是,“头伏”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有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的作用。
因为夏天温度很高,大量出汗,这样就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还会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
而和大米相比,白面粉中的蛋白质更高一些,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也比精白大米约高出一倍,所以相比而言,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也更利于吸收。
现在的大多数人有些营养过剩了,所以在吃法上也要适当改变一下,这样才适合现在人的营养需求。
比如头伏吃饺子,在和面时可以放点黄豆粉,能提高饺子皮蛋白质含量,因为面粉缺乏赖氨酸,大豆粉恰恰富含赖氨酸,可以用10%大豆粉与90%面粉混合,这样可以接近理想水平。
作为一种带馅面食,饺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营养丰富:它既是主食,又兼副食;既有荤菜,又有素菜,可以提供多种营养。
面粉做的皮,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大白菜、茴香、韭菜等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含量丰富。
猪肉或牛羊肉可补充优质蛋白。
在馅中加些蘑菇、海带、黑木耳、葱、姜等更好。
因为菌类是抗癌食物,葱姜等则有杀菌作用。
有关“三伏天、入伏”的古诗有哪些
西瓜园年代:】 作者:【范成大】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西瓜年代:【宋】 作者:【顾逢】多乡得,天然碧玉团。
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
清敌炎威退生酒量宽。
东门无此种,雪片簇冰盘。
西瓜吟年代:【宋】 作者:【祥】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求大神赐教点古诗中茶盘的句子
关于茶具的诗句1、有钓车茶具(宋·疾·《汉宫春》)2、修茶具(宋密·《满江红》)3、稳载取、笔床茶具(宋·刘克庄·《解连环》)4、都在酒瓢茶具(元·陶宗仪·《南浦 会波村,在松江城北三十里。
其西九山》)5、笔床茶具(元·张雨·《苏武慢 至正八年夏和虞道园 原作月高山》)6、试问钓车茶具外(宋·陶梦桂·《与弓王二尉谈诗二首》)7、茶具随行试一瓯(宋·杨光·《淳熙丁未初伏奉亲避暑中岩》)8、笔床茶具老空山(宋·黄升·《西河》)9、萧疏桂影移茶具(唐·皮日休·《褚家林亭》)10、茶具笔床陪语笑(宋·陈造·《次韵严文炳兼简张守二首》)11、每携茶具竹间来(宋·卢祖皋·《煎茶》)12、愿携茶具作清欢(宋·梅尧臣·《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13、酒壶茶具船上头(元·王冕·《吹箫出峡图》)14、酒壶茶具船上头(元·王冕·《吹箫出峡图》)15、茶具权行酒(宋·胡仲参·《过千顷寺访谷隐老》)16、茶具偏於野客宜(宋·欧阳修·《答杜相公惠诗》)17、午钔添茶具(宋·宋无·《答马怀秀兄弟见访》)18、惟携茶具常幽绝(宋·文同·《送提刑司勋》)19、陆子新茶具(宋·姚勉·《送庐陵郭佥判致仕归》)20、茶具邻家自借将(宋·郑刚中·《磨茶寄罗池一诗随之后以无便茶与诗俱不往今》) 沈存周(1629-1709年),浙江嘉兴人。
据《耐冷谈诗话》载?「康熙初,沈居嘉兴春波桥,能诗,所治锡斗,镌以自作诗句。
钱箨石诗集中载有《锡斗歌》,颇令人称赞。
元明以来,朱碧山之银槎,张鸣岐之铜炉,黄元吉之锡壶,皆勒工名,以垂后世,而不闻其能诗。
」沈存周善制各种式样的锡茶具,所雕刻的诗姓氏、图印均规整精良。
这件沈存周刻诗句锡茶壶,高12.9cm、口径6.9cm、底径6.9cm,壶身呈核桃形,短直径嵌入饰白玉珠钮的拱盖,执柄镶嵌髹黑漆的紫檀,曲流,矮圈足。
壶腹部一面刻「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陆希生句,沈存周书」。
诗的右上角刻椭圆形「竹居」篆书白文戳记,句末刻方形「存」、「周」篆书白文连珠印。
另一面刻「爱其真成癖,尝多合得仙。
徐弦句,存周再笔」,其后刻方形「存周」篆书白文戳记。
底部圈足内刻方框「竹居主人」篆书款。
如果说这件锡茶壶上所引用的均为他人的诗句,那么在另一件锡茶叶罐上的吟荷塘采莲七律,则足以证明沈存周的诗文之工。
诗云?「长歌一曲采莲舟,四壁花屏韵逼幽。
雨盖底擎独高珍,露花才吐半含羞。
盘珠错落惊鱼戏,香气融合滞客游。
自恨欲无佳句赠,空余花片夕阳流。
」末有「戊申冬月」及「沈存周」款。
西晋左思的《娇女》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荈剧。
吹嘘对鼎”《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孙楚的《孙楚歌》,用“姜、 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 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 珠翠歌钟 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等等, 有的赞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诗人 的感遇,而广为后人传诵。
诗人袁高的《茶山诗》:“黎甿辍农桑,采摘实 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 手足皆鳞皴……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则表现了作者对顾渚山人民蒙 受贡茶之苦的同情。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迫贡茶的情景,也 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
此外,还有杜牧的《题茶山 《题禅院》等,齐己的《谢湖茶》、《咏茶十二韵》等, 以及元稹的《一 字至七字诗·茶》、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 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观采茶作歌》诗: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卢仝在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除写谢孟谏议寄新茶,和对辛勤采制茶叶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外,其余写的是煮茶和饮茶的体会。
诗中说由于茶味好,诗人连饮数碗,每饮一碗,都有一种新的感受: ……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袁高 《茶山诗》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馀,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谢灉湖茶》 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
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
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
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尝茶》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咏茶十二韵》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匮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谢人惠扇子及茶》 枪旗封蜀茗,圆洁制鲛绡。
好客分烹煮,青蝇避动摇。
陆生夸妙法,班女恨凉飙。
多谢崔居士,相思寄寂寥。
《琴茶》 兀兀寄形群动内, 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 不读书不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 难道吾今无往还
《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 吟咏霜毛句, 闲尝雪水茶。
城中展眉处, 只是有元家。
《谢萧员外寄蜀茶》 蜀茶寄到但惊新, 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 况是春深酒渴人。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园周匝向交亲, 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 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 天下刀圭搅曲尘。
不及他人先寄我, 应缘我是别茶人。
《重题居东壁》 长松树下小溪头, 班鹿胎中白布裘。
药圃茶园为产业, 野麋林鹤是交游。
云生润户衣裳润, 岚隐山厨火烛幽。
最爱一泉新引得, 清泠屈曲绕阶流。
茶具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代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还有这个网页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