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美到惊艳的诗句

美到惊艳的诗句

时间:2015-12-18 14:47

哪些诗词的含蓄美让你惊艳到

以下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婉拒帝名,逍遥无二)有女如花日歌舞。

(是太白写人亦太白自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见)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喜是悲,凭君感知)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天真如此,谁知其怨)白玉谁家郎。

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上陌。

惊动洛阳人。

——李白《洛阳陌》(哥就是这么帅)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李白《渌水曲》(花美无人见,人美独可怜)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李白《越女词》(不是人家羞哒哒,希望哥哥注意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少女,玩秋干时发现心上人来了害羞的往屋里跑,慌乱中头上的金钗都滑落了。

偷偷靠在门边回头看,顺手拉过一枝青梅闻着,来掩盖自己的慌乱。

既兴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

)太多太多,以上供参考。

有哪些惊艳到你的句子,可以分享吗

1.静深,沧笙踏歌;三生阴缺,一朝悲欢离合。

  2.人世间媚千红,唯独你是之所钟。

  3.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4.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5.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6.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7.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8.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9.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0.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11.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12.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3.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14.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15.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16.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17.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18.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9.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

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20.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1.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22.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23.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24.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5.你的夕阳、我的容颜、谁的三分之一年。

有关古文的惊艳句子。

1、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过一场,永寂。

2、千秋功名,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

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6、夜雨染成天水碧。

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7、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8、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9、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10、红尘初妆,山河无疆。

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11、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12、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13、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14、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15、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1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17、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18、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19、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20、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有没有美到心碎的古风句子

我在诗经里面读到过诗,这句使桑之落矣其陨,他主要就是应用环境来描个人,在面对爱情失意时候的景象。

桑树叶子落下来的时候,枯黄憔悴任飘摇。

充分的说明了男人在对女人许下誓言的时候,最后背叛这个女人。

导致了这个女人对待爱情失意时的景象,以及在家庭劳作时的痛苦。

有哪些惊艳到你的古诗

有哪些惊艳到你的古诗

近来所读最惊艳的古诗当属《形影神(并序)》,形式奇特,别具一格。

三首组诗依次为《形赠影》、《影答形》、《神释》。

此诗为陶渊明自剖之语,分别以形、影、神三者为依托,表现三种人生观。

“形”指的是人的形体;“影”指的是人的影子;“神”指的是人的精神。

1.“形”感叹自然万物之长久不绝,主张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 2.“影”感叹身没影灭,但身没名或可存,因此主张“立善”求名以不朽;3.“神”有感“形”“影”二者的苦恼,提出解决之法——顺其自然。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并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无论贵贱贤愚,世俗之人莫不奔波劳碌,吝惜生命,以求长生或留名。

余对此行为甚感困惑。

因此极力陈述形、影二者对这个问题的感慨之辞,最终神通过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

希望对此事甚为关心的君子,能够从诗中获取真义

一、《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天长地久,永恒不灭;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永远不会变更。

草木虽有生命,因受霜露的影响,却不能像天地、山川之永恒不灭;然而也获得了从茂盛到枯萎,从枯萎又重新焕发生机的恒久不变之理。

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却不能像草木得自然之常理。

不久前还存在于人世间,转眼去羽化永不复还。

世上少了一个人,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亲戚朋友又是否会思念你呢

亲戚朋友一看到你生前使用的物品,只能睹物思人无限伤感。

我没有羽化成仙之法,毫无疑问一定会死去不再复还。

希望你(影子)能听取我的意见,有酒就喝,及时行乐。

二、《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想要保存生命长生不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即便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非不愿到昆仑山和华山学习求仙之术以长生;只是此道邈远不可通。

自从我(影子)跟你(形体)相遇,就一直形影不离;喜怒哀乐同受。

在树荫下,形影就会分离;在太阳底下,形影则永不分离。

想要形影同在是不能长存的;形体灭忘影子就会跟着同时消失。

想到身体消散名声也会跟着消逝,实在是喜怒哀乐百感交集心情复杂。

但是人可以通过“立善”留名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力去追求呢

饮酒虽能消忧,但是和“立善留名”相比,岂不小巫见大巫

三、《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寿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大自然没有偏爱;让万物自生自灭。

人身为天、地、人三才之一;难道不是因为我(精神)的缘故

虽然我(精神)与你们(形体影子)相异;但是我们三者生而同体。

我们三者休戚与共;看到你们为此所困,我不得不为你们辨析解惑。

三皇虽然身为大圣人,也难免一死。

如今他们又在何处呢

彭祖虽然号称长寿,也留不住生命,难逃一死。

老少贤愚同归于死,没有区别。

任你风华绝代或平平无奇,到头来终是一抔黄土。

(如按照形)的观点:醉酒或许就能忘记关于生死的忧愁;难道饮酒能使人长生

(如按照影)的观点:通过“立善留名”的方式确实能够使人长存不朽;但是谁将会来赞赏你呢

老想着这些事(长生或立善留名),这确实有损我们的生命;还是不如顺应天运。

(神)我们应当放浪于自然造化之中;面对生死自会不喜亦不惧。

死亡到来时就坦然面对;没必要特地为此忧虑伤神

从《形影神》来看陶渊明一想到『陶渊明』,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便是:隐者代表;不为五斗米折腰;品质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菊花;田园诗人;淡泊名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是的,他确实是一名隐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人。

这首诗《形影神》就是表现他作为人的自我矛盾与解脱

在我心目中,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是『中国人』最好的代表,都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人之中,三者并存。

一、《形影神》简析第一首《形赠影》主要是作者对『生死』的态度:人生如寄,及时行乐。

第二首《影答形》主要是作者对『名利』的态度:通过『立善』留名以不朽。

第三首《神释》主要是作者为前两者解惑:面对短暂的人生,不管是追求肉体的长生,还是企图通过立善扬名赢得身后名。

都是不是最佳处理方式。

汲汲追求这二者,对生命都是一种伤害。

不如顺应自然之理,不喜亦不惧。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影相对于形,就像名相对于身。

形体消逝,影子必然跟随幻灭。

但是人即使死了,名声还有留存不朽的可能

可以说前两种人生观就是我们『世俗之人』,也是陶渊明『作为现实人』的人生追求。

而第三种人生观则是我们『世俗之人』的『理想』,也是陶渊明正在过着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实现了,我们还在为前两者苦苦挣扎。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陶渊明不是对前两者的否定,而是对前两者的『放弃』。

经历了官宦生活,辞去彭泽令,发现自己还是『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

辞去彭泽令,只是回归本性而已。

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左琴右书,乐在其中。

二、陶渊明的思想一说到屈原,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他是一名爱国诗人”。

一说到司马迁,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史记》,“他是一名历史学家”。

同样,一说到陶渊明,自然想到“他是隐居者”的代表。

渊明果真如此吗

渊明果真如此简单吗

毫无疑问,单纯简单只属于小孩。

大人能简单,是因为他曾复杂过。

只有经历了,才能放下。

渊明与我们一样,都曾年轻过。

也想仗剑走天涯,治国平天下

1.【儒】据《饮酒二十首·十六》记载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彼时渊明沉迷于儒家六经。

因此儒家思想自小便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说陶渊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处用力处都在儒学”。

对陶渊明的品格,他在肯定陶渊明冲远高洁之外,又强调陶渊明是“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72页)一次陶渊明与同族相遇,便写下一首《赠长沙公族孙》,赞美其能继承祖先事业;渊明宗族观念颇深,重门阀。

重大家族的名誉。

《命子》一首感叹“无后为大”,历数家族辉煌,勉励儿子,望子成龙。

儒家强调“忠君孝亲”,孝顺父母,忠于君主,精忠报国。

在《拟古·其八》中记载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

为什么作者要去西北行游

因为这时北方被胡人统治,北朝战乱频仍,作者希望抚剑独游,国家能够统一南北,终止战争,国泰民安。

《咏荆轲》赞扬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虽然荆轲身已没,但是一千年后,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

“公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荆轲当年答应太子丹去刺杀秦王,目的则是保护燕国。

一千后晋、宋易代,陶渊明也曾有过这样的抱负吗

2.【释】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人生如梦,人生如一个幻影。

本来即空最终也复归于空无。

陶渊明在这里援引“佛家”成说,并不一定代表他信仰或支持佛教,只能说他的思想中有佛教这种成分。

李白、苏轼等类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当时“译经”活动空前繁荣,众多僧人与文人交往谈经论道。

当时山水诗大诗人谢灵运,就是一位懂梵语的佛教徒兼文学家。

谢灵运和陶渊明的朋友刘遗民等文人都与当时庐山的慧远大师相交。

据说有一次陶渊明与一位友人去拜访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有个规矩,出门送人不过虎溪上面的桥,那天也许是与渊明谈得太投入,以致走过了虎溪。

于是传来一声虎啸,三人恍然大悟,开怀大笑。

世称“虎溪三笑”。

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透露出渊明对于佛理的精研。

3.【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久居官场,看惯了阿谀奉承。

最后发现还是回归自然之性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渊明诗里透露出的道家思想比比皆是,但前半期以『儒』为主;辞官后半期『儒释道』合流,过着『道家』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生活;偶尔抒发『儒释』的感叹。

所以,我们再说到『陶渊明』时,其实不能只说他是一名『隐者』。

他曾奋斗过,曾经历过,见识了人世的机巧、官场政治的污浊险恶后,才顺应自然回归本性,回到人最初的『理想』之中。

龚自珍《舟中读陶潜诗·其二》: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陶渊明不是生来就顺应自己的本性,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曾经也希望学而优则仕。

并且有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以天下为己任,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厚重的儒家『入世』思想。

他矛盾着,他是挣扎后才回归平淡。

李白苏轼莫不如此;中国传统文人莫不如此。

陶渊明在彻底告别官场之前,其间亦多次短期出仕。

记载陶渊明的传记颇多,《晋书》、《宋书》和《南史》均有关于他的传记;还有颜延年《靖节徵士诔(并序)》,萧统《陶渊明传》和《陶渊明文集序》……综合而言,一种较为公认的说法他曾断断续续五次出仕。

第一次,出任州祭酒。

原因是『家贫亲老』,因为母亲年老了。

自己能够忍受贫穷、安贫乐道,但是不能让父母与自己一起受苦。

需要对父母尽『孝道』。

第二次,替桓玄做事,上书皇帝讨伐孙恩叛乱。

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理想

第三次,在刘裕幕下做镇军参军,讨伐桓玄。

第四次,应刘敬宣邀请出来做官。

最后一次,就任彭泽县令。

这一次之所以退隐,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不愿迎合长官,再加上妹妹去世守丧的需要,一怒而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细数渊明五次出仕,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被逼”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每次做官时间都不长。

怀抱期望出来做官,带着失望归去。

带着理想出来做官,再次携带失望而归。

期望与失望不断交替,终于人到中年,心力交瘁,下定决心不再过问世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袁行霈《形影神(并序)·析义》:【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欲藉饮酒以愉悦,在魏晋士人中此想法颇为普遍。

【影】主张立善求名以求不朽,代表名教之要求。

【神】以自然化迁之理破除『形』、『影』之感,不以早终为苦,亦不以长寿为乐,不以名尽为苦,亦不以留有遗爱为乐,此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此三诗设为形、影、神三者之对话,分别代表三种人生观,亦可视为渊明自己思想中互相矛盾之三方面。

《形影神》可谓渊明解剖自己思想并求得解决之记录。

叶嘉莹《陶渊明的思想》谈《形影神》:有的人是只具有“形”体上的意义的,行尸走肉,酒囊饭袋而已,他们生存的目的只是追求身体、肉体上的享受;另一些人是追求“影”响的,他们注重的是名誉、声望。

人生是很短暂的,有很多哲学,很多宗教都是要回答和解决人生的这样的一些问题。

因此,基督教说人有永生,佛教说人有来生,中国的儒家因为它不是宗教,所以他没有说人有永生,也没有说人有来生。

那么,中国的儒教追求什么呢

中国的儒教所追求的是不朽。

所以《左转》上说,人类的肉体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你的精神,你的事功可以流传下来,可以影响后代人,对他们有贡献,有好处。

所以他说“太上有立德”,“德”是好的品德;“其次有立功”,留下一功业;“其次有立言”,“言”是指留下好的言语教训、思想。

所以“影”就是儒家所说的身后的名。

总之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精神上要自由,既不为肉体形体欲望所拘束,也不要为后世的声名,或者别人的赞誉所拘束。

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不是为了利,物质上、身体上的所得,就是为了名;不是形,就是影。

你如果被这个“名缰利索”,外表的虚浮的名声所束缚,你就会为名利做奴隶,这个名就像马的缰绳把你捆起来了。

你要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利,它就像一条绳索把你纠缠住了,你的精神就没有自由了。

所以陶渊明最后说你所得到的不应是“形”与“影”,而应该是“神”,即精神上的自由。

一旦你精神上获得自由了,你不但不被名所拘束,也不被利所拘束;你不但不被名利所拘束,你也不被生死所拘束了。

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的“乐夫天命复奚疑”,又如《神释》最后所说“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尽”是终了,什么时候你的生命是应该终了,“须”,便须任随其终了。

不但名利之间你不在执著了,在生死之间也无需执著了,这样子就“无复独多虑”,你就不会再单单地顾虑、忧愁与烦恼了。

可是我们要知道,他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是经过一段矛盾、一段挣扎以后才得到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