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作文让我感动的一首诗
让我感动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几乎众所周知。
可是,有谁知道我们吃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伯伯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
有谁知道那一粒粒米粒,都凝结着农民伯伯的辛苦呢
就拿我来说吧,经常浪费粮食,每天吃饭时,我总是撒一桌子饭粒,可自己却觉得“习以为常”,没什么大不了,不就那么几粒饭粒吗
能有什么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懂得这一粒粒饭,包含着农民伯伯的艰辛,一粒粒白白的米饭,就像农民伯伯洒下的晶莹的汗水。
我还有个坏毛病,在我切菜时,比如那些没有切规范的土豆片,黄瓜片等,都把它仍在垃圾桶里,从来没意识到浪费的“可耻”。
从学习了这首诗,我改正了浪费的坏习惯。
有一次爸爸的单位来客人,要到饭店去吃饭,爸爸也带着我去了,餐桌上的菜,有我见过的,也有我没见过的。
爸爸和客人一边说话一边吃,许多菜都没被动过,就付钱了。
再看看我们旁边那桌,也毫不逊色,大大小小的盘子里还剩有几乎没有动过的饭菜,都被服务员倒了。
看着这被浪费的饭菜,我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人们这样做还以为光荣呢,我看那是一种极大的可耻。
在我的劝说之下,爸爸羞愧的接受了我的意见,把没动过的菜打包回家,我的心理美滋滋的,想不到我也能做个节约粮食的“好卫士”。
记得电视上有这么一个广告,每人每天浪费的粮食加起来可以够灾区人民一家人一年的粮食。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节约粮食,把这些粮食捐给灾区人民,也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你浪费粮食的时候,你要想那些粮食是怎样来的。
是农民伯伯靠着自己辛勤的努力,用汗水把换来的,请大家都珍惜吧。
节约是一种是美德。
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中间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一次读到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这首诗时,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诗句的意思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在为即将出门远行的孩子缝衣服。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这首诗是以游子感恩的心,来颂扬母爱的伟大,同时有激发子女的反思之意。
我的妈妈很伟大,当我很难过的时候,妈妈就会安慰我;当我快乐的时候,妈妈就会开心的摸我的头;当我无聊的时候,妈妈就会陪我玩;当我很冷的时候,妈妈就会把她的外套给我穿上。
天下所有的妈妈都是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而妈妈却一天天的变老..... 也许我们不曾发现,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的妈妈竟一点怨言也没有。
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的付出所有的一切。
记得,那时我才上二年级,天很冷,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向家骑去。
路过一个汉堡店,汉堡的香味儿直钻我的鼻孔,口水忍不住的流了出来,肚子不禁“咕咕”叫起来。
回到家后,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准备做饭,爸爸没有回家。
我看到电视里广告的肯德基,便勾起了我的馋劲儿,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肯德基。
”妈妈说:“我们这里没有肯德基呀
”“那我要吃汉堡”我说道。
妈妈说:“今天外面太冷了,再说了,外面还有冰,你怎么不早点说呀
能不能明天再买呢
”“不嘛
”我撒娇地说:“我就是想今天吃,明天就不吃了
”看到我又哭又闹,妈妈默默地拿起羽绒服,推开门,向汉堡店的方向走去。
透过窗户,我看见大树在随风摇摆,那空旷的马路上没有几个人。
唯独有的几个也都匆匆地赶向自己家的房子,我知道,他们都想尽快回到自己那温暖的家,而我却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把妈妈推入寒风之中。
正在我为妈妈担心的时候,门被打开了,妈妈带着一股冷气进来,喜滋滋的把怀里的汉堡递给我,当我接过时触到了妈妈那双冰凉的手,心为之一震。
妈妈那推门而入的冷风使我难过不已。
妈妈没有注意到我的变化,而是在一旁催促:“女儿,快吃,一会儿凉了就不好吃了。
”爱,世界上处处有,处处存在,可又有哪种比得过母爱
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告诉我什么是母爱,我爱这首诗。
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暮谁写的
什么诗
行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君生别离。
相去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 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 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 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 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 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 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 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
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 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 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 远,关山迢递。
因此,“会面安可知”
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 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
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 况人呢
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表面上喻远行 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 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 不归来啊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 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 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 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相隔万里,日 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
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
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 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 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 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
这就是“思君令人 老,岁月忽已晚。
”“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 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 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
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 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 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 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 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 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不 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如何看待人民的名义郑西坡的诗《母亲的专列》
《母亲的专列》 作者:丁可这是您惟一的一次乘车母亲您躺在车肚子里像一根火柴那样安详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第一次乘车旅行第一次享受软卧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只不过火柴头黑您的头白这是您的第一次远行啊就像没出过远门的粮食往常去磨房变成面粉时才能乘上您拉动的那辆老平车专列我和姐姐弟弟妹妹陪伴着您窗外的风景一一闪过母亲您怎么不抬头看看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终点站到了车外是高高的烟囱其实这首诗的真正作家是丁可,著有诗集《啼叫的月光》,《母亲的专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版),组诗《从一则新闻想起鲁迅》、《南方、田野的风》,诗《足球·中国血统》、《有一片棉花向您微笑》、《短语长歌》等。
《母亲的专列》首诗歌感情深沉,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不玩弄任何技巧,却催人泪下,动人心扉。
在诗人的笔下,他的母亲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坐过火车,一生唯一的一次乘车,也是最后一次乘车,却是在去往火葬场的路上,灵车变成了诗人母亲的“专列”。
诗人母亲的一生,像一根火柴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子女最初的路,当她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光芒,她亦如一根燃尽的火柴那样安详宁静。
诗歌本身蕴含的浓浓亲情和悲伤,加上郑西坡的扮演者李光复老师的真情演绎,和剧中现场气氛的渲染,使这首诗更加打动人心。
求:海子《远方》的内容。
海子《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 更加寂寞远方啊!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这时 石头飞到我身边石头 长出 血石头 长出 七姐妹站在一片荒芜的草原那时我在远方那时我自由而贫穷.这些不能触摸的 姐妹这些不能触摸的 血这些不能触摸的 远方的幸福远方的幸福 是多少痛苦 在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方面,海子有着独特而远为深意的考虑。
对世界本源的思考,对人类前景的叩问是海子极为自觉的行动,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担当。
因为对人类迷途的忧虑,海子选择了“远方”。
流浪,成了海子后期生命中的一大景观。
肉体上,海子由北京到以内蒙古为代表的中国北方草原,以青海湖、西藏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以成都为主的四川盆地,向路途上的远方进发;精神上,则由中国古典文化漫游至印度文明,中经波斯、阿拉伯,直抵埃及文明,构成了一段恢宏壮阔的人类文明之旅。
然而正如后来(1988.8.19)《远方》所说的“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海子对远方的追求像他的爱情和生存一样,成了他的另一种“受难”(《夜色》)。
“远方”实际上代表了海子心中的理想,寻找“远方”,迫近“远方”都是为着实现理想,实现对于人类前途的担当。
在“远方”成为一种“受难”之时,海子的悲剧已然难以避免。
但海子追求“远方”的行动以及追求的过程虽也悲剧味十足,却在在张显着海子的伟岸与高大。
更重要的是,这些追求的各种质素以种种方式渗透进海子后期的诗歌创作,从而为其诗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海子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
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
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名句经典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村庄》 过完了这个月, 我们打开门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 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新娘》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活在珍贵的人间》 你在早上 碰落的第一滴露水 肯定和你的爱人有关 你在中午饮马 在一枝青丫下稍立片刻 也和她有关 你在暮色中 坐在屋子里,不动 还是与她有关 -------《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