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日出的句子
图片到百度中查 天下名山都有壮丽的日出景观,而唯泰山日出最负盛名,个中原因,颇耐寻味。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泰山日出特别壮美;之所以如此,又取决于其特殊天文、地理和气候条件。
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文化基因呢
一般认为,在古代游牧时期,就已产生天体崇拜。
由于太阳对作物生长和气象变化影响重大,因而太阳崇拜到农耕时期便获普遍发展。
大汶口文化曾出土以山承日的陶器符号,从而表明了太阳崇拜和高山崇拜的融合。
《春秋是类谋》有泰山失金鸡的传说,郑玄注称其为岳之精。
金鸡又称金乌、金鸦,均为太阳象征。
那么,太阳崇拜为何又特与泰山崇拜相结合呢
首先在于泰山特殊的地理方位,即处于中国的东方。
所谓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泰之所(《文献通考》);东方主天地之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岳史·形胜考》诗注)。
而东方又恰是太阳升起的方位,主阳。
故《说文》释东为从日在木中,《晋书·五行志》称说日木,东方也。
东,就是太阳在树木间冉冉升起。
泰山为东岳,自然与太阳关系更为密切,故有 泰山金鸡之说。
作为泰山主神之一的泰山大帝,就源于始祖神化了的太阳神金虹氏、太昊氏。
另一位主神碧霞元君(俗称老奶奶),与玄女有渊源关系,也与太阳崇拜有瓜葛。
正因泰山将东方崇拜与太阳崇拜相结合,所以泰山大帝又称青帝。
东方于色主青,青为生命色,泰山神又是东方神、生命神。
而体现这两种崇拜最充分、最生动的景观,自然是泰山日出。
其次在于泰山临近东海,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海崇拜。
虽然泰山距海岸线尚有不小距离,在泰山上也根本看不到大海,但较之其他名山,它毕竟距海最近。
因此,古人每联称海岱。
苏辙有聊欲观海岱的诗句,叶份有海岱争崇深的跋文。
在人们的经验中,太阳又是大海中升起,所以有金乌海底初飞来(韩愈)、只等金鸦浴海?quot;(杨万里)之类的诗句。
正因泰山临近东海,加之泰山云海颇似东海波涛,因之人们即使明知泰山难见大海,还是乐于沉醉于观海幻象。
故而山中有登岱观海题刻,有青帝宅宫,表海于东的碑赞。
人们宁愿将云海想象为海水,将泰山日出虚拟为东海日升。
请听诗人的纵情讴歌:夜呼日出观海东,再为斯世升鸿蒙(段辅),日出东海几千里,茫茫不辨云与水(于慎行)。
站在泰山顶上,看东海日出,该是何等壮观啊
泰山日出诗词
易经其实就是对宇宙真理的诠释,古人认为宇宙是道的一种,而道是不可以言说的,所谓言语道断,大道是无形的,无名的,强之为名曰道。
宇宙就像太极一样,道生一,一表示宇宙无穷大无穷小;一生二,二表示太极图里面的阴阳鱼,也就是阴阳二气;三生万物,就是说阴阳二气的和合而化生万物。
但是归根结底,宇宙就是没有形状的,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是人心识所幻化的。
当然,其实还有另一种理解,下面我用一个故事来为你解说,请看:胶州法南墅曾与一位朋友同登泰山日观峰,先有一位道士已在那里靠着石头坐着,很傲慢的样子,不与两人施礼相见,两人也不与他搭话。
不久朝霞将起,海与天边相接处盓漾闪耀,千汇万状,难以捉摸,难以形容。
南墅吟起元朝人写的诗句说:“‘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不是写得极真切吗
”道士忽然不屑一顾地笑了一声,说:“这两句诗是摹拟李贺《梦天》诗。
李贺用它写梦中天地的情景,自然奇妙。
如用它来写泰山观日出的景象,不是太勉强了吗
”南墅回过头去看,道士又不说话了。
过了一会,一轮火红的太阳涌出,南墅对友人说:“太阳是真火,所以能从海水中涌出而不沾湿。
”道士又轻笑一声,说:“您认为太阳是从海里出来的吗
这是因为您不知道天的形状,所以不知道地的形状;又因为不知道地的形状,所以不知道海水的形状。
整个天体是椭圆形,像只鸡蛋;地球则是浑圆形,像一颗弹丸。
水则附在地面上流动,就像核桃壳表面的皱沟。
所谓天体椭圆,是指它从东到西远,而从上到下近。
天共有九层,最上面的一层叫宗动,是宇宙元气的外表,看不到它的形状。
下一层就是恒星,也极为高远,无法测量。
再往下数还有七层,就是太阳、月亮以及水、火、木、金、土五颗星各占一层。
它们随着宇宙的气流旋转,离地面还有二百多万里,更不用说海了。
所谓地球浑圆,是指它没有一个唯一的正顶点,每个人所立的地方都可以说是顶点。
也没有一道唯一的正平线,眼睛所望到的都可以说是正平线。
在非常广阔空旷的原野上,朝四面望去,一直望到天地相接的地方,视力所到的地方正好是一个正圆形,这就证明地球是一个圆球面,站的地方是中心,它最高,而周围则依次低下去了。
天与地相接处就是地平线。
这个正圆形以外、人的眼睛望不到的地方,就在地平线以下了。
如果处于大湖或大海之中,朝四面望去,视力所到的四周天水相接处,也构成了一个正圆形。
这又证明,水面是随地面伸展,也是中间高而周围依次低下去的。
然而江河中的水既狭窄又浅,夹在两岸之间,在地面中流动,所以一定要等到太阳高过地平线后,才能照到日光。
而大海则既深又广阔,附在地面上,没有什么东西遮挡,所以人处在中间高而四面低的地面上,地球的这一部分便像水晶球的一半。
当太阳还没到达地平线时,它的光线往上倒射,于是人们便开始见到地平线上有一道光线。
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则它的光线斜照,所以人们在太阳还没出来时便见到了它。
现在我们见到的,不是太阳本身,而是它的影子;是天上的太阳隔着地平线的水映现出来,而不是海中的太阳从水中钻出来。
等到太阳高出地平线后,则太阳照在水中的影子落下海底,陆地上的人反而看不见了。
儒家的学者大概曾注意到这种现象,所以认为天包着水,水浮着地,太阳从水中出入,而不知道太阳实际上附于天空,水则附在地面上。
佛教学者大概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所以他们认为须弥山四面有四大洲,太阳环绕着这座山,南面是白天,北面就是夜晚;东面是傍晚,西面就是早晨。
太阳总是围绕地球平行旋转,总不入地。
用我们现在观察到的情况来检验,这种看法的荒谬性更用不着辩论了。
”南墅听了这番话,对道士的知识渊博和能言善辩感到惊奇,正想再与他交谈,只见道士笑道:“让我再把这个问题说完。
你不知道地球表面有九万里,它的圆形一点一点伸展,也一点一点转弯,这样渐伸渐转,结果就转了一周,你必定以为人能正着站立,不能倒立,捡起杨光先提出的这种说法,来与我苦苦地追究争辩。
我年纪大了,懒惰无力,不能和你一起到大郎山上去看南斗(大郎山在亚禄国,与中国正好上下相对。
那里南极高出地平线35度,北极低于地平线35度),不如就到此为止吧。
”说完,那道士抖动衣衫离去,竟不能断定他究竟是个什么人。
注:道士显然没有认真看过佛经,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
《一切经音义》:「《大论》云:四宝所成,曰妙。
出过众山,曰高。
或名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名妙光也」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大洲围绕着,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四大洲中的南赡部洲,在南赡部洲中的一个小小的世界,称之为“阎浮提”就是现在的地球。
有日月星辰悬挂于空中,回绕于须弥山周围。
另外佛经揭示宇宙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当中有无数如恒河沙般的星球,有三千大千世界,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描写山间日出的古诗
登泰山(外三十六首) 清·宋思仁 绝磴千盘近紫穹,最高峰顶独梯空。
天门依约开金钥,云路苍茫挂玉虹。
蔓草久荒秦氏碣,青松多荫梵王宫。
神州回首斜阳里,九点烟横一气中。
乾隆己酉四月登日观峰看日出 忽见明霞吐海东,天鸡初唱五更中。
未收夜色千山黑,渐发晨光万国红。
本以精诚通肸□,却来磅礴看曈昽。
追陪端有三生约,手绾麟符跻碧空。
乾隆己酉八月登日观峰看日出 梦断天鸡喔,起看旭日升。
遥闻青海沸,瞥见彩云腾。
烂锦飞千丈,金波涌万棱。
扶桑真有望,放眼快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