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鲁黎《座右铭》

鲁黎《座右铭》

时间:2014-02-16 23:47

写一篇鲁藜《泥土》的评论

鲁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这首《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

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

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

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

何以解脱

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

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

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

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

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

”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

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鲁藜是谁

鲁藜,原名许图地。

诗人。

福建同安人。

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

1936年参加左联。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曾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

建国后,历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天津分会副主席。

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天青集》,有《鲁藜诗选》。

鲁藜(Li,第四声)(1914-1999)原籍同安县内厝乡许厝村。

童年时随父母侨居越南,1932年回国,在厦发表处女作《母亲》,1934年到上海参与左翼文学活动,1936年入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发表震撼诗坛的《延安组诗》,被誉为“传遍世界的福音”。

他的名作《泥土》影响过几代人,革命烈士张志新和公仆楷模孔繁森都将它奉为座右铭。

鲁藜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

建国前出版《醒来的时候》、《星的歌》、《锻炼》等诗集,解放初出版诗集《颂》、《红旗手》、《英雄的母亲》等。

1955年因受“胡风集团”事件株连蒙冤入狱26年。

1994年10月,天津市为诗人80寿辰举行祝寿会,称他是“我国当代卓有成效的著名作家”(林默涵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漫长岁月冶炼,你属于纯金”(艾青语)福建同安人。

原名徒弟,笔名还有许流浪、鲁家等。

生平多忧患,自称“忧患的宠儿”。

3岁随家侨居越南,少年时期做过小工、小贩、流浪者。

1932年春回国考入集美乡村师范实验学校,发表处女作《母亲》于《厦门日报》副刊。

这以后接触共产党地下组织。

1933年5月因纪念“五卅”被捕。

1934年春到上海。

1937年到安徽从事教育工作。

1938年7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同年秋创作组诗《延河散歌》用散文化的笔调表达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献身者的赞颂,清新而且有哲理意味。

这些诗1939年在重庆的《七月》上发表后引起反响。

1942年参加整风后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抗战胜利后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北方大学中文系工作。

1949年随军到天津,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主编《文艺学习》月刊。

1955年后因胡风问题一直蒙冤,被迫停笔,参加农业劳动。

1979年冤案平反,重返文坛。

现在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担任领导工作,为《诗刊》编委。

鲁藜的关于平凡与伟大的名言: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关于鲁蔾的文学常识

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

这首《泥土》一首精粹的格言式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

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

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

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

何以解脱

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

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

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

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

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

”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

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关于让人类获得启示的古诗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无论为诗为人,不可不切记也!     下面是网络产波广泛的几首诗:     《决心》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     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唯一会限制我们的,     是我们自己的决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失去》     最凄凉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爱的那一刻,     而是你还在徘徊,     犹未知道已经失去.  《炫耀》     不爱了,  就别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还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还是对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这种窘态,     只会深信你从来没有忘记过他.  《后悔》    别等到错过后才去后悔,  别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清楚》  或许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时候,    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确最清楚.     《机会》    人一生有许多的机会,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满足目前所拥有的.     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机会,     而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哲理诗,急

1、《泥土》 《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

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

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

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

何以解脱

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

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

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

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

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

”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

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2、《沙》 这首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

“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

“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诗中提炼的内涵。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

“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

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

3、《竹》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竹的典型特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简笔勾勒,画面感特别强烈。

“也只有沿着坚硬的环节\\\/向天空\\\/步步高升\\\/才是你不变的志向”组成第一幅画,其主题是奋发向上,力争上游;“也只有绿\\\/才是你一生想说的\\\/那句话”组成第二幅画。

“绿”,是其中唯一的色调,满目苍翠、终年常青的直观感受不仅显示了竹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在忠臣传里\\\/才能读到\\\/茹冰饮雪\\\/终于成为你生命的全部”几句诗凸现了竹傲立冰雪的英姿。

接着扑入我们眼帘的是竹子面对“风的构陷”甚至“最冷的朝代”仍然笔直挺立、宁折不弯的坚影。

四幅画分开来看,卓尔不群,超凡脱俗,拼起来又组合营构出竹的完整形象、品格和气质。

当然,出色的诗人绝不是个机械的素描家,诗人笔下流出的竹也绝非单纯的、静止的物象描摹,而是经过了诗人主观情致的浸泡,渗透了诗人对民族底蕴和民族灵魂的深邃探索。

这种在“物”境中建构“情”境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笔下的竹除了固有的具象意义、给人以具体的艺术美感之外,还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种象征。

不言而喻,竹直插云霄的“不变志向”、“一生”追求“绿”的不变信念、“茹冰饮雪”的无畏壮举,分别寓意着“龙的传人”披荆斩棘4、《根》 《根》一文渗透了作者“为了理想与追求,默默地奉献”的人生信念;《根》这首诗,它表现了诗人从多方位、多角度对“信念”所作的思考,跟其他诗相比,它以哲理性强取胜,是一朵理性之花。

这首诗也是诗坛硬汉牛汉经受了厄运与灾难后,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进行的深沉、厚重而终不掩明朗的反思,然后唱出的对“信念”的颂歌。

在此可结合运动员的事例来讲解。

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奏响,注视着国旗升起,内心无比喜悦幸福和激动。

但是他们在此之前的心血和付出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坚守着信念,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懈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时就可以结合诗中的句子:“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这几句其实讲的是根的生存状态和信念与追求。

突出表现了根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执著。

拓深自己对信念的理解:树立“信念”要耐得住寂寞,要默默积淀,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使人得到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看,从“信念”中获得的是永不枯竭的进取的信心与动力,为“信念”牺牲的是个人暂时的享受和繁华。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