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鲁藜《泥土》的评论
鲁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这首《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
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
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
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
何以解脱
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
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
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
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
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
”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
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鲁藜是谁
鲁藜,原名许图地。
诗人。
福建同安人。
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
1936年参加左联。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曾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
建国后,历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天津分会副主席。
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天青集》,有《鲁藜诗选》。
鲁藜(Li,第四声)(1914-1999)原籍同安县内厝乡许厝村。
童年时随父母侨居越南,1932年回国,在厦发表处女作《母亲》,1934年到上海参与左翼文学活动,1936年入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发表震撼诗坛的《延安组诗》,被誉为“传遍世界的福音”。
他的名作《泥土》影响过几代人,革命烈士张志新和公仆楷模孔繁森都将它奉为座右铭。
鲁藜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
建国前出版《醒来的时候》、《星的歌》、《锻炼》等诗集,解放初出版诗集《颂》、《红旗手》、《英雄的母亲》等。
1955年因受“胡风集团”事件株连蒙冤入狱26年。
1994年10月,天津市为诗人80寿辰举行祝寿会,称他是“我国当代卓有成效的著名作家”(林默涵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漫长岁月冶炼,你属于纯金”(艾青语)福建同安人。
原名徒弟,笔名还有许流浪、鲁家等。
生平多忧患,自称“忧患的宠儿”。
3岁随家侨居越南,少年时期做过小工、小贩、流浪者。
1932年春回国考入集美乡村师范实验学校,发表处女作《母亲》于《厦门日报》副刊。
这以后接触共产党地下组织。
1933年5月因纪念“五卅”被捕。
1934年春到上海。
1937年到安徽从事教育工作。
1938年7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同年秋创作组诗《延河散歌》用散文化的笔调表达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献身者的赞颂,清新而且有哲理意味。
这些诗1939年在重庆的《七月》上发表后引起反响。
1942年参加整风后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抗战胜利后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北方大学中文系工作。
1949年随军到天津,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主编《文艺学习》月刊。
1955年后因胡风问题一直蒙冤,被迫停笔,参加农业劳动。
1979年冤案平反,重返文坛。
现在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担任领导工作,为《诗刊》编委。
鲁藜的关于平凡与伟大的名言: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关于鲁蔾的文学常识
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
这首《泥土》一首精粹的格言式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
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
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
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
何以解脱
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
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
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
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
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
”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
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关于让人类获得启示的古诗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无论为诗为人,不可不切记也! 下面是网络产波广泛的几首诗: 《决心》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 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唯一会限制我们的, 是我们自己的决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失去》 最凄凉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爱的那一刻, 而是你还在徘徊, 犹未知道已经失去. 《炫耀》 不爱了, 就别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还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还是对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这种窘态, 只会深信你从来没有忘记过他. 《后悔》 别等到错过后才去后悔, 别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清楚》 或许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时候, 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确最清楚. 《机会》 人一生有许多的机会,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满足目前所拥有的. 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机会, 而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哲理诗,急
1、《泥土》 《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
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
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
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
何以解脱
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
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
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
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
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
”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
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2、《沙》 这首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
“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
“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诗中提炼的内涵。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
“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
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
3、《竹》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竹的典型特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简笔勾勒,画面感特别强烈。
“也只有沿着坚硬的环节\\\/向天空\\\/步步高升\\\/才是你不变的志向”组成第一幅画,其主题是奋发向上,力争上游;“也只有绿\\\/才是你一生想说的\\\/那句话”组成第二幅画。
“绿”,是其中唯一的色调,满目苍翠、终年常青的直观感受不仅显示了竹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在忠臣传里\\\/才能读到\\\/茹冰饮雪\\\/终于成为你生命的全部”几句诗凸现了竹傲立冰雪的英姿。
接着扑入我们眼帘的是竹子面对“风的构陷”甚至“最冷的朝代”仍然笔直挺立、宁折不弯的坚影。
四幅画分开来看,卓尔不群,超凡脱俗,拼起来又组合营构出竹的完整形象、品格和气质。
当然,出色的诗人绝不是个机械的素描家,诗人笔下流出的竹也绝非单纯的、静止的物象描摹,而是经过了诗人主观情致的浸泡,渗透了诗人对民族底蕴和民族灵魂的深邃探索。
这种在“物”境中建构“情”境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笔下的竹除了固有的具象意义、给人以具体的艺术美感之外,还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种象征。
不言而喻,竹直插云霄的“不变志向”、“一生”追求“绿”的不变信念、“茹冰饮雪”的无畏壮举,分别寓意着“龙的传人”披荆斩棘4、《根》 《根》一文渗透了作者“为了理想与追求,默默地奉献”的人生信念;《根》这首诗,它表现了诗人从多方位、多角度对“信念”所作的思考,跟其他诗相比,它以哲理性强取胜,是一朵理性之花。
这首诗也是诗坛硬汉牛汉经受了厄运与灾难后,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进行的深沉、厚重而终不掩明朗的反思,然后唱出的对“信念”的颂歌。
在此可结合运动员的事例来讲解。
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奏响,注视着国旗升起,内心无比喜悦幸福和激动。
但是他们在此之前的心血和付出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坚守着信念,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懈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时就可以结合诗中的句子:“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这几句其实讲的是根的生存状态和信念与追求。
突出表现了根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执著。
拓深自己对信念的理解:树立“信念”要耐得住寂寞,要默默积淀,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使人得到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看,从“信念”中获得的是永不枯竭的进取的信心与动力,为“信念”牺牲的是个人暂时的享受和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