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什么,自传体三部曲是哪三部
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是:1.《童年》2.《在人间》3.《我的大学》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所有的音乐书上个歌曲名字
越全越好
一年级: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1、唱:《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传、传、传》2、听:《玩具兵进行曲》3、动:《请你跟我这样做》、走各种图形、音乐游戏《传、传、传》第二单元《听,谁在唱歌》1、听:《听,谁在唱歌》2、唱:《动物说话》3、动:跟着音乐学一学做一做第三单元《快乐的一天》唱:你早 上学歌 亚克西,巴郎听:嘎嘎小鸭子 跳绳 拍皮球 可爱的家动:我的创造①②③第四单元《花儿朵朵》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爱北京天安门》2、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娃哈哈》《多快乐》3、动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第五单元 秋天的歌唱:《小树叶》、《红叶》第六单元 森林里的故事1、唱 《小猴子》《可爱的蓝精灵》《劳动歌》《猜一猜》2、听 《尤开迪》《小猴子》《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3、动 跟随《尤开迪》的音乐跳舞第七单元 八音盒响叮咚听:《小花鼓》《京剧锣鼓》《鸭子拌嘴》和《老虎磨牙》片段唱:《小鼓响咚咚》第八单元 新年老人走来了唱 :《堆雪人》、《龙咚锵》、《蓝鸟》听 :《雪花飞舞》、《放鞭炮》、《新年好》、《叔伯新年好》动 :《堆雪人》、《听一听动一动》、《祝福送给你》、《新年音乐会》二年级:第一单元 好朋友唱:《拍手唱歌笑呵呵》《大白象》《一对好朋友》《西伦达》听:《小象》《口哨与小狗》第三单元 时钟滴答唱:《时钟滴答》《两只懒乌鸦》 《时间像小马车》听:《在钟表店里》《钟》第四单元 队旗飘飘唱:《共产儿童团歌》《我是小鼓手》听:《少年先锋队队歌》《快乐的节日》《红领巾之歌》第五单元 唱吧跳吧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哈里罗》听:《法朗多尔舞曲》《快乐的罗嗦》《节日舞曲》第六单元 到郊外去1、唱:《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2、听:《出发》《放风筝》第七单元 劳动最光荣唱:《风车依呀呀》《理发师》听:《狩猎波尔卡》《森林中的铁匠》《猴子蒸糕》第八单元 进行曲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第一段歌词和《小号手之歌》《米老鼠进行曲》听:《土耳其进行曲》《进行曲》《出旗》三年级:唱:《拍拍 踏踏》《乃约乃》《划船》《好孩子要诚实》《鹅大哥》《牧羊女》《周爷爷的衬衣》《祖国,祖国我爱你》《新年好》《咱们从小讲礼貌》《春天来了》《彝家娃娃真幸福》《快乐的歌唱家》《两只小鸟》《大风车》听:《猜调》《紫竹调》《嘎达梅林》《快乐的童年》《陀螺》《跳绳》《骑竹马》《捉迷藏》《可怜的秋香》《嘀哩嘀哩》《牧童短笛》《摇蓝曲》《山童》《浏阳河》《放鞭炮》《新年好》《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仗打的漂亮》《烈士墓前》《落水天》、《对鸟》、《崔咚崔》《圆舞曲》《红蜻蜓》《丰收之歌》四年级:唱:《灯》《白 鸽》《童心是小鸟》《共产儿童团歌》《小事情》《绿叶》《小伞花》 《折纸船》《只要妈妈露笑脸》《我们的田野》《小拜年》《春来了》《小事情》听:《小事情》《小牧民》《小步舞曲》(巴赫) 《在钟表店》《老虎磨牙》《欢乐的夜晚》《闪烁的小星》《打酸枣》、《对花》《战台风》 《樱花》《鳟鱼》 《摇篮曲》(舒伯特)《十面埋伏》《山村来了售货员》五年级:唱:《种太阳》 《盼红军》《牧童》《掀起你的盖头来》《拔根芦柴花》《美丽的黄昏》《拾稻穗的小姑娘》《蝈蝈蝈》《我们美丽的祖国》《我若是小小鸟》《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凤阳花鼓》《春雨蒙蒙的下》《亲爱的回声》《天地之间的歌》听:《码头调》《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母亲教我的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梦幻曲》《那不勒斯舞曲》《日落》《三十里铺》《抗敌歌》《卡农歌》《小小的船》《小宝宝睡着了》《沂蒙山小调》《霍拉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水草舞》、《喷泉》《黄杨扁担》 《斑鸠调》《良宵》《故乡的亲人》六年级:唱:《我爱米兰》《热爱地球妈妈》《小放牛》《土拨鼠》《蜗牛与黄鹂鸟》《雪绒花》《读书郎》《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愉快的梦》《蓝色的雅得朗》《小鸟,小鸟》《校园里的小白杨》《愉快的春游多么好》《在老师身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雪橇》《数九寒天下大雪》《小曲好唱口难开》《致爱丽》《欢乐颂》《月光曲》《荫中鸟》《Do-Re-Mi》《孤独的牧羊人》《步步高》《春到沂河》《鹅妈妈》《绿藤儿爬满小窗口》《胡桃夹子组曲》《晓风之舞》七年级:第一单元《与你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第三单元《故乡的云》第四单元《茉莉芬芳》第五单元《奥林匹克风》第六单元《欢乐颂》
《热血高校》中一年级的桐岛那三个人的更多故事
桐岛广海,本城俊明,杉原诚三人,人称“海老冢三人组”,因为他们三人从“海老冢”毕业(相当于我们的初中)而入学铃兰男子高校。
三人是铃兰第二十五届的学生,在电影版中,泷谷源治是第二十三届的三年级,林田惠、坂东秀人是第二十四届的二年级,而桐岛等就是第二十五届的一年级生。
桐岛三人在海老冢时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曾经被佳木原次郎(铃兰男子高校第二十二届学生)搭救过一次因此认识了佳木老大哥。
在三人入学铃兰后一直都和坂东秀人相互敌视,争斗不断。
到了三人升入二年级的时候,坊屋春道(漫画版第一部《CROWS》的主角)以转校生的身份入学铃兰,因为言语不和,桐岛本想教训春道一顿,没想到被春道一拳打飞。
本城和杉原商议着为桐岛报仇,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去“干掉”春道,杉原得到了这个认清春道实力的机会,也被击飞。
“海老冢三人组”就是这样和坊屋春道相识。
不久,三人组被坂东秀人偷袭,春道应允了本城的求助,开始了和坂东秀人的较量,后来在和坂东的单挑中将坂东痛扁了一顿。
三人组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衷心的帮助春道,之后和第三代武装战线、凤仙男子高校等对手的对战中,春道之所以能够获胜,三人组的帮助不可估量。
在《CROWS》末尾的时候,杉原成为了木匠,桐岛和坂东组成了乐队。
三人组的故事到此结束。
童年是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的第一步,描写了小主人公阿廖沙
《童年》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第一部(其部分别为人间》《我的大学》)。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
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的失去知觉。
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地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和光明。
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
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
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
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
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
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
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
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
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
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
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
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
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
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
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营造书香班级“三部曲”
茅盾”由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茅盾的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
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
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
》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
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
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
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留广州工作,在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
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
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
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
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
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
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
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
《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
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
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
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
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
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
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
》),便是这时完成的。
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
在新疆学院任教。
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
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
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
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
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
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
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
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
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
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抗战胜利后,茅盾于1946年3月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
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
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
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
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
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
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
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
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
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
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
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
同年底,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
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出心声,他是李汉俊介绍入党的,应当是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因战争原因与党失去了联系,盼望死后仍承认他是党员之一。
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他的党籍的决定,明确指出:“1921年沈雁冰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的一批党员。
”这一正确结论,也是对李汉俊革命功劳的肯定。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
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
”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
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
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
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
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生生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
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子夜》出版于1933年6月,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这部长篇小说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
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子夜》初版印行之时1933年即引起强烈反响。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
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
《蚀》描绘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
《林家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多方面地描写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联系,阐释了林家小店铺的破产是整个工商业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
《春蚕》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事实,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
如同《子夜》一样、《林家铺子》和《春蚕》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会剖析小说。
它们长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学习的范文。
《林家铺子》和《子夜》还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广大城乡引起强烈反响 。
《林家铺子》是在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轰炸了上海,矛盾原来供职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及涵芬楼图书楼,毁于炮火。
矛盾陪母亲回乡居住的一段时间,所见所闻所感是一篇30年代悲剧画面,深深感受到“一·二八”战争像一颗炸弹,把压抑、沉默的人们骤然惊醒。
回到上海,恰逢《申报月刊》向,茅盾约稿,茅盾立刻想到,写一篇反映小镇商人生活的小说。
茅盾发现故乡商人勤俭、怯弱、谨慎、奉公守法、缺少决断、有会做生意的个性,是小商店老板的共性。
写完之后,茅盾提上《倒闭》二字,交给主编后,主编连夜读完,发现是一篇难得的好小说,作品展现的社会生活丰实、复杂,故事线索脉络清楚而富有个性,林老板形象极有地方特色,语言形象化个性化。
但一看题目。
觉有不妥,建议修改题目,和茅盾商量之后,起用“林家铺子”这个题目。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高尔基自传体的三部曲的第一部的篇名,主人公的名字和主要情节。
《童年 》主人公: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三父,母亲带着他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
阿廖沙已感受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
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
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得他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
外祖父不仅经常打孩子们,还经常痛打外祖母,为一点点小事,外公就会大发雷霆,动手打人。
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
后来,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茨冈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他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他俩成了最好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
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怜的小茨冈竟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
两个舅舅为了分得外公的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断,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
后来,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
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