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杨氏宗谱的对联.上联是:关西室内传三相.来自何处
能在这里见到杨氏宗谱的对联很开心。
顺便也是了解家族的一些不知道的历史,在网上收了一下,希对你有所帮助。
“关西衍派,经纶盖世推三相;弘农发祥,清白传家守四知。
”这是遍布潮汕各县市中杨姓人家贴于自家门口的门联。
这些聚居潮汕各地的杨氏后代,不少人家和祠堂里都悬挂着与“四知”、“三相”有关的门额、楹联和诗句。
揭阳棉湖一“进士第”的门联是:“四知遗训家声远;三相流芳世泽长。
”澄海城区东湖社区“杨氏家庙济美堂”祠堂门前的楹联是:“承传弘农祖德;恪守四知家风。
”揭阳槎桥“杨氏宗祠”其门联曰:“一门文武五进士;历代院台三翰林。
”潮安庵埠达祖祠联云:“经纶传汉书,缵绪承禧,仰高曾声名北斗;清白耀今昔,绍闻衣德,开奕叶步武云霄。
”可见,杨氏世家历代人材辈出,代有名贤,科甲流芳,而为潮汕郡望。
今杨氏子孙蕃衍潮汕各地及海内外,人口居潮汕姓氏前列。
后代裔孙一直以来铭记“清白传家、四知家风”的祖训,把它作为“座右铭”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这就是杨氏“三相流芳”的来历。
明代宣宗宣德、英宗正统二朝(1426~1449)出了“三杨”辅政。
据《明史·列传八》记载:杨士奇,明江西泰和人,建文(明惠帝)初,以史才荐入翰林,任编纂官,修《太祖实录》。
永乐中累官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杨溥,明湖广石首人,建文进士,仁宗时擢翰林院修撰,宣宗时官礼部尚书,英宗进武英殿大学士;杨荣,明福建建安人,建文进士,以多谋善断为成祖器重,多次随行北巡,升到文渊阁大学士。
以上三人同时以大学士入阁辅政,名闻朝野,史称“三杨”。
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南部)人。
少好学,明经博览,时被称为“关西孔子”。
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到了东莱郡上任之后,亲自书写:“四知”二字牌匾挂于公堂之上,作为一面明镜,时刻用来对照、鞭策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廉吏,这就是杨氏的“四知堂”。
后来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公卿,成了东汉的世家望族。
杨震是东汉著名贤臣,为官清正廉明,不受私谒,深夜却金,实属难能可贵,也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并把清白正直的品德传给子孙后代。
记得有个伟人在闹市看书,忘了是谁了....
是。
“我们伟大的领袖主席,在长沙读书时,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
什么是闹市,也就是街上最热闹的地主,譬如说我们成章街头的菜市场,他每天都坐在那看书,以培养自己看书的静心、恒心。
后来成为国家主席,仍不忘每天看书,并把它看书的地方称为“菊香书斋”。
”(转摘)
诸葛亮:《诫子书》中哪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好一点~教科书里的~没错的
虚心纳谏,忠心进谏的君臣事例至少三个(没有 邹记
我学的就是他
正反事例都要,越多越好每个 200
齐威王治吏给我们的启示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史记·滑稽列传》) 但他虚心纳谏,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
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
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
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那么,为什么左右瞒报实情,颠倒黑白,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
原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为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们都说即墨大夫不好。
反而阿大夫善于用贿赂手段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们都说阿大夫是好官。
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皆并烹之。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
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资治通鉴》) 齐威王治吏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
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威王纳谏的故事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 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
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 齐威王说:“好
”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刘邦纳柬 汉朝刘邦乃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
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
他听了张良的建议,向东进攻,大败项羽。
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不愿意,正要发火,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之后韩信甘心为他所用。
楚汉相争,刘邦弱,项羽强,最后刘邦取得天下。
值得我们今天好好深思
中国古代十大谏臣常言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大多只愿意听和说好话,即便说假话也乐此不疲,言者和听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但是古往今来,也有少数敢于坚持真理和原则的人们,刚正不阿,对上司甚至是帝王照样敢实话实说,犯颜直谏。
少数侥幸得遇明主的能够匡正时弊,青史留名;多数则没那么幸运,赤胆忠心最终换来的是暴君、昏君们的血腥屠刀,非但不能有所作为,反而死于非命
笔者经认真研究总结,特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谏臣归纳如下,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1、关龙逢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
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
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
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
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
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
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
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
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2、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
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
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
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3、汲黯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
汲黯(
——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
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
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
”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
”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
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
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
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
4、魏征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
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
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
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
”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5、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
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6、胡铨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邦衡,号澹□。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
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
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
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
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
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
孝宗即位,复奉议郎。
历官至权兵部侍郎。
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
归庐陵,从事著述。
卒谥忠简。
7、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
字平仲。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
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
三十一岁时任枢密副使。
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
景德元年(1004)六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
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见澶渊之盟)。
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
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
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
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死于贬所。
8、包拯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政治家。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
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
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
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
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
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
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
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
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
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
”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9、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
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回族,字汝贤,自号刚峰。
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
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
世宗死后获释。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
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
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
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
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
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
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10、杨继盛 比起海瑞,杨继盛的在民间的知名度稍显逊色,但是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他的事迹更为壮烈,影响更大,被称为明朝第一谏官。
杨继盛(1516-1555),容城(属今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
嘉靖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大将仇鸾对俺答畏怯妥协,被贬官,后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
世宗怒,下诏处死。
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 , 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 , 为杨继盛送行。
沿街人山人海 , 哭声震天 , 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
杨继盛昂首挺胸 , 视死如归 , 当众高唱 : 浩气还太虚 , 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 , 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死后七年 , 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
明穆宗登基后 , 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 , 杨继盛是第一人,并追赠为太常少卿。
隆庆二年 , 直隶监察御史郝杰 , 在保定民众的强烈要求下 , 上奏穆宗 :“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 , 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 , 以做永久的纪念 , 请求批准。
” 皇帝很快批准 , 并定名为 “ 旌忠 ” 祠。
在极权和专制肆虐的古代社会,在“伴君如伴虎”的残酷政治环境下,在多数人苟且偷生、明哲保身之时,他们却将自己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直谏,其超人勇气可钦可敬,其壮烈事迹可歌可泣
今天,专制制度虽已远去,但是残渣余孽仍不时死灰复燃,需要我们警惕,更需要我们能够像上述古人那样敢说真话、敢坚持真理、敢为人民鼓与呼,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