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自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座右铭
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没有音乐照样跳舞。
用特写镜头看,生活是出悲剧;用长镜头看,生活是出喜剧。
人生的价值不在起点,而要看你如何落幕。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如果你看到你前面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背后有阳光。
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再小的花也不会拒绝开放。
虽然永无止境的道路看起来总在延续,但这双手一定可一拥抱光明。
。
。
。
。
。
。
。
求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要求2000字以上 不要复制的最好自己写上来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当下社会,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责任感缺乏、个人价值突出、道德水准下降特点。
为更好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将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资源,不妨以“拿来主义”的眼光,将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当下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远未完成,由于多种原因,日常生活全面确立了以消费为原则和以享乐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使得主导文化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启蒙都黯然失色,并迫使它们不得不向这种享乐文化吸收、借鉴,从而进一步导致了精英文化的“边缘化”,主导文化的大众化。
这种消费至上的文化所引发的严重后果是,不但整个文化向享乐转向,而且导致人们把整个生命的意义都押注在金钱上,使当今社会在消费的大潮中更加疏远道德修养,鄙弃价值系统,以极其自恋的方式对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重行定位,精神苍白与腹中草莽不再受嘲笑,在时尚包装下,享受着已经掷扔神圣的大众的追捧。
“它裹挟着那弥漫周遭的虚无主义浸渍了人类精神领域……至此,人类对真理、善良、正义的追求不断被语言所消解,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消泯于众口一词的操作中。
”[1]人们听凭欲望的牵引,遵循着“快乐原则”,寻求着“本我”的满足。
信仰消失,价值理性崩溃,整日里所谋者不过数米计薪,再远也不过是数量上的差别,不是物于物,就是算计着怎样去物物,仰不知天高,俯不知地厚。
一大气候影响小环境,尽管大学校园相对独立于社会,但它是整个社会必不可少的组织部分,况且广大师生除了校园外,还不可避免地与世俗社会打交道,这就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了冲击,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如下特点:责任感缺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想和理念激烈碰撞,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这对于不断提升人才的智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脆弱。
于是,许多学生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获取,只停留在个人名利得失上,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偏低,道德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薄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丧失积极性,常常出现一些散漫、懒惰、粗俗等不良行为;不少学生把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有的学生,一旦入了党,当了干部就放松下来,甚至比一般学生表现还差;有些学生缺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一旦遇到的阻力稍大一点,往往表现出不可思议的脆弱,甚至以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把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本位行为[2]。
个人价值突出。
伴随市场经济逐利性的日益侵蚀,部分大学生在具体价值选择上,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群体意识减弱,团队协作精神隐匿。
不少学生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拼命学习,是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重实惠、求实用,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淖。
在他们看来,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追求的就是逍遥自在的物质享受,活着就是为了自己,至于他人、民族、国家均可置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往往就是他们的座右铭。
有些学生甚至将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尺度简单同社会道德尺度等同起来,错误的认为只有获取实实在在的金钱、物质,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道德水准下降。
大学生作为文明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理应成为遵守道德规范的模范,但由于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部分学生意志不坚,日益受其影响,成为校园内道德规范的破坏者。
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能够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的道德规范体系和社会秩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一些学生就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进而出现了社会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学生考试作弊,求职简历弄虚作假等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言语粗俗,不讲礼仪;自私自利;不爱护公物、不讲环境卫生、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种道德行为与大学生的教养和文明程度极不相称,冲击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大难题。
二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将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儒家思想培养责任担当。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如果剔除其消极的糟粕,保留其合理的内核,可以说,这些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
它们要求思维主体面向自身,以自我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为目的,进行内在的自我体验和反思,不断完善自身,完成人格的美化,进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从而有利于大学生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大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提倡这些修身的德性,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如果对其用社会主义思想加以合理改造,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自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决定自己的作为,完全可以走一条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
它们要讲的首先应是公德。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人会有很好的品行。
这时候的立德,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回避的。
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秩序和规范需要人们自觉去维护,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对所交往的人讲诚信,救死扶伤等等。
每个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立德”,就将形成真正文明的社会环境;“立功”从来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对社会的贡献,每个学生都可以立此志向。
另外,儒家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道家思想提升人生境界。
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这就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造成危险,以“知足”、“无欲”作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在道家看来,多欲就是罪恶,不知满足就是祸害,贪得无厌则是最大的罪恶。
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低谷时期,对理想、愿望要有一定的限度,量力而行,据情势而来,也就是要有一种视名利如过眼烟云的心态,能够安闲地度过淳朴闲适的生活。
当然,高潮时期尤其要有这样的心态。
这样就可以培养大学生远遁物欲,宁静致远的心态,成为一个胸襟开朗的乐观主义者。
道家关注人的生存本身,落实在个体的自由境界上。
首先,应该不为名利所动所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欲壑难填,人如果去追求它们,那么就离自由越来越远。
其次,应该去除外物之扰。
只有洞察事物本性,从更高的层面,即天人合一的层面,从人与世界、人与天的和谐上去看待事物,从而意识到万物和自我,摆脱各种不自由的状态,从而达到高度的精神自由。
破除执意的迷雾,我们可以从中寻求到精神世界的宁静与自由,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下社会,即使在校园也不可完全避免各种利益关系的纠结缠绕,如何做到超然于利益之外,这就要求大学生脱离出个人主义的窠臼,能够包容天下万物,体尽自然而自由自在,回到了生命的素朴、真实之境,以全局、整体的眼光看到事与物,去除了杂心烦恼,实现着对现实名利、财物、权势和礼制的超然洒脱。
以佛家思想平衡人际关系。
儒道思想都是以“我”为本,为出发点,以此观照世间的人与事。
无论是修身、立业,还是超越自我,与天人相合,都离不开“自我”这个执念。
而佛家思想,尤其是大乘佛教,不仅要度己,终极的目的是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以“以身伺虎”的大慈悲“觉他”,超越了“自我”的困囿,达到了“人我”的平等。
这就是说,从内涵的深度上,它有超越功利、道德和人造的种种理念,从而拥有了一种高于道德、大于道德的终极价值。
从外延的广度上,它超越了民族、阶级甚至历史的界限,属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大宇宙。
它完全拒绝人间世的等级分类,无分别、破对立,绝对确认众生平等,万有同源,不同生命类型可以并存并置。
它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宽恕每一生命个体的缺陷。
剔除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教育当代大学生以慈爱之心体尽天下万物带来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慈爱之心审视与人所处的共在之物,人与各种存在,包括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成为共生共荣的相互依赖、互相需要、互相支持的和谐发展关系,就能够不自私自利,越帮助别人越充足;越给予别人,自己越能得道多助。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面对多元思想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新世纪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中心环节。
我们应该在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做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关于文明的名言
在以下文加入自己的几个实例就行。
大学生正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
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
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
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
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
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
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学习其他任何课程一样,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也要注意一定的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学风,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习、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
这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
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行动。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知是前提,行是结果,情感、意志起中介作用,行首先要有知的引导。
只有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我们才能在日常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才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其次,我们要善于把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
有句名言:“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才是检验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高低的标准。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效果的有效方法。
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程,是一个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积极扬弃过程,它既需要自己主观的努力,也需要客观外界的帮助。
接受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但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
自我教育,也可称为自我修养,它表现为一种自我主观积极努力、勇于进取的状态,表现为在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儒家学说中提倡的“慎独”就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例如进行自我总结和鉴定,通过分析解剖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立座右铭,针对自己的弱点或根据自己的愿望把名人名言置于床边、案头,朝夕相望,就能起到激励、督促、潜移默化的作用;记日记、写读后感等也不失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