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耶鲁大学的座右铭英文

耶鲁大学的座右铭英文

时间:2017-08-27 06:18

英文论文什么时候用斜体,单\\\/双引号,和首字母大写

遁世但不遁志,平静却不悲伤。

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学校精神

明德小学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发展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明理、立德,激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发展目标:创建市县一流学校、创新明德品牌学校。

建设目标:“六个一流”(办学理念一流、教学设备一流,校园环境一流,校风学风一流,教师素质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

培养目标:培养明德创新的“五会”新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发展策略:特色办学,科研兴校校训:明德、励志、博学、笃行校风:自主、和谐、活泼、进取教风:敬业、爱生、务实、创新学风:乐学、善思、勤奋、博采校训:明德、自立、励志、笃学校训:有学校训导,诫勉之意,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它应该体现学校的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凝炼和概括。

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以及办学方向,借鉴兄弟学校的提法,归纳为“明德、励志、博学、笃行”。

明德:明白做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方方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

教师要明德,就是要有高尚“师德”,“德高为师”。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献身教育,只有爱岗敬业,我们才能积极正确地面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正确看待学校分配的工作。

也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其次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神圣的爱。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

中世纪的康涅狄格

康涅狄格州 (Connecticut -- CT) 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6个州之一。

也是新英格兰区域中最南的一州。

北界马萨诸塞州,东接罗得岛州,西毗纽约州,南隔海峡与长岛相望。

面积13023平方公里,在50州内列第48位。

人口3,504,809(2006年),在50州内列第27位,是人口最稠密的州之一。

首府哈特福德 (Hartford)。

该州轮廓呈东西向长方形,南北宽90公里,东西长145公里。

在美国独立时期,是13州联盟之一。

美国海军曾以该州命名USS Connecticut战舰。

“康涅狄格”源于印第安语,意为“潮汐河流域”。

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

州内现存约5000-7000土著印第安人。

1614年荷兰人首先驶入康涅狄格河。

1634年英国人移民此地。

1637年英国人击败州内印第安土著,占有此地。

1788年1月9日批准宪法,成为美国原有13州之第5州。

州内既有现代化城市,又有森林覆盖的山峦以及点缀着17、18世纪房舍的宁静村庄。

虽无特大城市,却是一个高度工业化、人均收入最高的州。

制造业十分发达,美国的许多新工业产品首先在这里投产。

良好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构、优美的居住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移民。

1840年爱尔兰移民开始抵达。

内战后,法国和加拿大也向这里移民。

19世纪后期移民主要来自意大利、波兰、奥匈帝国和俄国等。

意大利移民大多住在纽黑文;波兰人集中在诺格塔克河流域;讲法语的加拿大人主要聚居在东北地区;1970年黑人移民增加到6%,大部集中在城市;波多黎各人主要居住在斯坦福及布里奇波特。

该州可分为五个地理区:塔柯尼克地区、中央河谷、西新英格兰高地、东新英格兰高地、与海岸平原。

全州又可分为3大主要区域:西部高地、中部低地(康涅狄格河谷)和东部高地。

西部高地通常称伯克希尔山,地势起伏较剧烈,西北角的弗里塞尔山是全州最高点,海拔725米。

中部低地北宽南窄,与马萨诸塞州接壤处宽约20英里,在海港城市纽黑文附近最窄。

东部高地区,高度在海拔400米左右,略有起伏,河流众多。

多数河流汇入泰晤士河,在新伦敦注入长岛海峡。

康涅狄格州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

有时于每年8~9月间受飓风影响,但不严重。

冬季平均温度稍低于0℃,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24℃,平均年降水量为1092毫米。

森林面积占州总面积的65%,几乎全是私有林。

山地森林多为硬木林,主要树木有枫、山毛榉、白橡、山胡桃、榆、白杨及桦树等。

森林内有白尾鹿及狐、兔等动物。

编辑本段人口 2003年人口普查,康涅狄格州有3,483,372人。

比1990年成长了6%。

其中 77.5% 是白人 9.4% 西班牙裔美国人 9.1% 是非裔美国人 2.4% 是亚裔美国人 0.3% 是原住民 2.2% 混合的种族 在康涅狄格州的居民祖先中,意大利裔美国人(18.6%)最多,其次是爱尔兰人(16.6%)、英国人(10.3%)、德国人(9.9%)和波兰人(8.3%)。

在总人口中,五岁以下的居民占6.6%,18岁以下占24.7%,65岁以上占13.8%。

女性则占有全人口的51.6%。

编辑本段宗教 康涅狄格州的人口信仰比例: 50% 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 34% 新教徒(Protestant) 1% 其他基督教派的教徒 Other Christian 3% 其他宗教教徒Other Religions 6% 无信仰者 Non-Religious 康涅狄格州新教徒中,各教义派所占比例不同,其中以浸礼会Baptist最高(5%)、其次为主教会Episcopalian(4%)和卫理公会派的Methodist(4%)。

编辑本段经济 以工业为主。

除生产直升飞机、潜水艇、飞机引擎、枪炮及军火外,还生产成千上万种工业品供应世界市场。

农业在经济上处于次要地位,所有牛奶和家禽均供当地消费。

主要经济作物有烟草,作雪茄用。

主要矿产有砂、砾石及石块,作建筑用。

渔业以产牡蛎著称,但近年来因水域污染,产量减少。

海运保险业发达。

首府哈特福德是美国保险公司总部集中的地区,有30多家保险公司总部设在此地。

编辑本段交通 在人烟稠密的沿海地带和康涅狄格谷地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公路线总长6400多公里。

铁路线长达1500公里。

飞机场有100多个,其中商用机场有27座,直升机场有50座。

在哈特福德以北建有布雷德利国际机场。

纽黑文是新英格兰的第二大海港。

新伦敦是美国海岸巡逻队的主要基地。

编辑本段州内名胜 美国著名小说家及幽默家马克·吐温的故居,在哈特福德市。

耶鲁大学艺术品陈列馆与皮博迪博物馆,在纽黑文。

巴纳姆博物馆,在布里奇波特市。

康涅狄格州历史港口博物馆,在米斯蒂克港。

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重要高等学府有:著名的耶鲁大学,创立于1701年,校址在纽黑文。

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建于1881年,校总部设在首府以东斯托斯。

首府哈特福德有保险业及法律学院;法明顿有医学院及牙科学院。

布里奇波特大学,建于1927年,建校76年来一直以优秀的教学实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US NEWS 2003年度最新版的排行榜上被列为最具国际化的大学之一。

编辑本段小资料 别名“宪法之州” (Constitution State)、“豆蔻之州” (Nutmeg State)。

州花为山桂 (Mountain Laurel)。

州鸟为美洲知更鸟(American robin)。

州树为白橡 (White oak)。

座右铭是“越受挫折越强” (He who transplanted still sustains)。

康涅狄格州有许多美国第一:1640年首设美国公立中学;首建收费公路;建造了美国第一艘16门大炮的主力战舰克伦威尔号;首创麻醉药;首设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首创电话总机;首创汽船;首创棒棒糖、汉堡牛肉饼。

编辑本段对外交流 1986年5月27日,该州与中国的山东省缔结了友好关系。

2001年2月22日,该州首府哈特福德与中国广东的东莞市结为友好城市。

张纯如是谁?

编辑本段张纯如简介  张纯如(Iris?Chang) 1968.3.28——2004.11.9  1968年3月28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1968-1989年,在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城校区随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学的父母亲成长。

  1989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

  1990年,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撰写重要新闻稿。

订婚。

  1991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

和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BrettDouglas )结婚,7月迁往旧金山湾区。

  1995年,自由撰稿人,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撰写稿件。

冬季,在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前往北京、上海、杭州进行为期六星期的深入调查。

  1996年,出版《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

  1997年7月,前往中国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

  1997年12月,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1998年,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

  1999年8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被拍摄电视节目,成为历史探索频道节目专题之一。

  2002年5月13日,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2002年8月,儿子克里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Douglas)出生。

  2003年4月28日,出版《美国华裔史录》。

  2004年11月9日,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离世  张纯如的家庭背景  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

1989年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

  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

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状元”,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

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

纯如的父亲张绍进、母亲张盈盈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祖父张铁君原籍南京,是一位著名的老报人。

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

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先是攻读计算机专业,20岁时,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计算机专业学位,转学新闻专业。

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也因此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的赞助。

  198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一次联谊会上,明眸亮齿、身材高挑的张纯如与白人男孩道格拉斯一见钟情,从此坠入了爱河。

一年后,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订婚。

1991年8月17日,23岁的张纯如与当时已在硅谷担任工程师的道格拉斯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

就在两年前,她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克里斯托弗。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

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纯如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

哈佛历史系系主任、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

张小姐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二战期间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对数百万无辜者的屠杀联系在一起。

”  性格文静的张纯如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

在她看来,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

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

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南京暴行》出版后,她对美国读者的热情反应也感到意外,她说,“这本书虽然重要,但我以为只会得到图书馆的垂青。

”但纯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毁灭的,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

  1997年出版的《南京暴行》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在《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等著名畅销书专栏中,《南京暴行》也是榜上有名。

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本书的评论是: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

  1998年,美国华裔妇女协会为张纯如授予“年度优秀妇女奖”,许多大学和组织颁给她各种荣誉证书;美国《读者文摘》还将张纯如作为封面人物。

作为一位年轻的少数族裔作家,张纯如强烈的正义感和出色的才能,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树立了华裔的良好形象,亦成为世界范围内华人青年真正的楷模。

  张纯如曾荣膺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美国华人团体“年度女性”称号,并且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及“哈利·杜尔门图书馆”赞助。

张纯如曾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文摘杂志《读者文摘》的封面人物,受到许多电视节目邀请,包括著名新闻访谈节目《夜线》(Nightline)和《吉姆莱赫新闻时间》(NewsHour With Jim Lehrer),也为多家出版物(包括《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写稿。

她与NBA体育明星“东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钢琴家郎朗被誉为当下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

  编辑本段《南京大屠杀》献世的辛酸历程  在“火炉”南京,她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

他在评价《南京暴行》一书时就说,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

而此时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关于纯如的死去,朱成山非常痛惜,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曾帮助张纯如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资料。

他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

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

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纯如发现的不只是《拉贝日记》,还有一份珍贵的史料:《魏特琳日记》。

20世纪30年代,明妮·魏特琳女士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身后留下了一部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

由于保护了大量南京妇女免遭日本侵略军的蹂躏,沃特林女士一直为南京市民所铭记,也是纯如最为崇拜的人。

不过,这些日记却在美国耶鲁大学特藏室里沉睡多年。

纯如走了,但她发现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与《南京暴行》一道,成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编辑本段张纯如与日本的对质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部极为严肃的著作震惊美国和整个世界的同时,也必然引起了某些无端的质疑和粗暴指责,特别是对于不少不愿正视历史的日本人而言,张纯如的书无疑是“公然挑衅”。

在这种情形下,《南京暴行》一书也让张纯如成为积极参与维护抗日战争史实的社会活动家,以及抨击日本掩盖历史可耻行径的斗士。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

这一声明立即遭到中国驻美大使馆以及美国各华侨团体的一致抗议,并敦促日本政府撤换大使一职。

张纯如后来与这个日本大使一同接受“吉姆·里勒尔新闻节目”电视访谈时,日本大使居然含糊地宣称日本政府“多次为日军成员犯下的残酷暴行道歉”,张纯如当场指出,正是日本使用的含混字眼使中国人感到愤怒。

她还重申了自己写作《南京暴行》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日本政府从未为南京大屠杀作过认真的道歉;二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学校教科书中从来就是掩盖、歪曲和淡化南京大屠杀。

纯如说,只有认罪,日本才会变成一个更好的民族。

不过,由于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迄今还没有一家日本出版社敢于出版《南京暴行》的日文版。

  2001年9月,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纯如第一个登台发言。

她的演讲博得了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但也遭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的攻击。

当场就有两个日本人站起来向张纯如发难,蛮横提出了所谓的“疑问”,张立即据理驳斥,批得两个日本人语无伦次。

到会的许多专家学者也站在张的一边批驳日本人,两个日本人只得悻然离开了会场。

  编辑本段世人对张纯如的评价  在纯如辞世前,正在进行她的第四本书的工作。

这本书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他们后来被日军拘禁并残忍虐待。

在一次去菲律宾做调查的旅行中,身心崩溃的纯如患上了抑郁症,曾一度不得不住院治疗,此后她一直承受着抑郁症的折磨。

  许多学者认为,从《南京暴行》到她新近写作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

这些内容也与张纯如的病因不无关联。

在《南京暴行》的写作过程中,纯如就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也有人说,对人类的绝望是纯如自杀的主要原因。

张纯如曾说,写作使得她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既有做出最伟大事业的潜能,也有犯下最邪恶罪行的潜能——人性中扭曲的东西会使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

读过她的书,许多读者都会对人类的兽性和仇恨,产生愤怒与绝望。

作为作者,纯如是在长期忍受这种愤怒而绝望的煎熬,她的忧郁症也许早已埋下了根苗。

  纯如辞世后,她的出版经纪人苏姗·拉比纳说:“我和她经常通话,最近她告诉我,她无法继续完成这个写作计划了。

很显然,她感到很悲伤。

”纯如的丈夫道格拉斯也认为,是工作害了她。

她多年来调查日军二战时期的暴行,从《南京暴行》到她近来准备写的新书,接触的全都是无比残忍和血腥的历史事实,一个个悲惨故事让她陷入痛苦深渊,加上艰苦的采访和写作,最终导致她崩溃。

  道格拉斯还说,纯如是工作狂,工作异常投入,“她总是把自己推向极限,经常工作到累倒为止。

”张纯如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她每天下午5时起床,晚上等丈夫睡觉后开始写作,直到丈夫早上8时上班,她才去睡觉。

这样,她可确保写作时的投入,不受任何外界影响。

  2004年8月,张纯如飞往肯塔基州采访,但一抵达目的地就病倒了,住院治疗三天后飞回旧金山。

工作不顺让她很沮丧,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但她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很快又埋头整理写作材料。

此后张纯如精神状态时好时坏,9月就有过一次自杀的苗头。

到10月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恶化,无法照顾幼子,夫妇俩将儿子送到伊利诺伊州的外公外婆家照看。

纯如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要求家人记住她生病前的样子,她说:“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她的遗体葬在在加州洛斯盖多圣安东尼牧场的天堂之门公墓,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家,人权斗士。

”  编辑本段父母对女儿的追忆  “她口才很好,在饭桌上也会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她哥哥就要吃些亏……”张盈盈回忆生活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就是这股激情,让张纯如在挖掘历史真相、为中国同胞讨公道的道路上走完了她年轻的生命。

  “她以前从来没有自杀的念头,但后来医生说她患了忧郁症。

……她是一个很完美主义的人,自己又有小孩,精神压力很大,晚上不能睡觉,有些吃不住。

”  那段时间,张纯如白天睡觉,晚上写作,电脑键盘上ABCD四个键已经磨损。

此次赴宁,二老也将把这个键盘连同张纯如的眼镜、衣服等遗物赠送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同时,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为张纯如制作的雕像也将在纪念馆揭幕。

  两位老人清楚得记得纯如最喜欢的座右铭是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的名言: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

“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张盈盈说,“中国人要像犹太人一样,让全世界记住这段历史。

”  据二老介绍,美国教科书的二战史都是欧洲战场的内容,很少谈到日本侵华。

然而近年来,很多华人草根组织都致力于推动把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同时写进教科书。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该提议已经得到加州政府同意。

  长在美国的张纯如从小听父母讲侵华日军的罪行,到图书馆却几乎找不到这方面的英文材料。

后来到中国亲自调查情况后,决心要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华民族这段苦难的历史。

  张纯如的父母说,女儿最大的愿望就是写很多书,至少写10本,打算每三年写一本。

此外,她一直想拍一部世界级的日本侵华的电影。

“对于美国的年轻人,电影的影响要比书籍大得多。

”张纯如的哥哥张纯恺说。

  张纯如的父母说,现在重要的不是沉湎于悲痛的过去,应该向前看,继承她的意志,完成她未了的心愿。

  编辑本段相关电影  《南京浩劫》  据悉,美国的好莱坞要拍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这部描写当年日军暴行的影片由中美英三国投资,这部由中美英三国投资,美国好莱坞Viridian娱乐公司与中方合作,耗资3亿人民币的超级大片《南京浩劫》是好莱坞首次拍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影片预计在2007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在全球上映。

  影片将以一个中国家庭的视角看南京沦陷的前前后后,再现1937年的那场劫难,包含日军暴行,中国人民的屈辱和反抗,以及第三国的救援……  好莱坞王牌编剧威廉·麦克唐纳加盟该片后,从去年开始就查阅各种资料,并仔细阅读了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著的《南京大屠杀》。

他还表示,希望杨紫琼和章子怡参与演出。

  《张纯如》  今年刚好是 张纯如所撰写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出版十周年,加拿大真相记录制片公司于去年12月起在南京拍摄《张纯如》一片。

在近半年的拍摄过程中,该片还曾前往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取景。

电影通过张纯如写书时的心路历程,时空交错地揭开一幕幕历史真相。

除了使用一些珍贵的历史和资料片段,影片中还有华裔女演员郑演员郑启蕙对张纯如的“演绎”片段。

据了解,郑启蕙将张纯如视作心中英雄,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翻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该片由多伦多史维会和大地娱乐(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一千万元人民币拍摄,由加拿大著名的独立电影制片人、“世界纪录片”和比尔·斯巴菲克共同执导。

影片将展现张纯如如何深入探索南京大屠杀这一段黑暗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的心路历程,并以张纯如的视角展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该片导演安妮·彼克说:“历史是没有国界的,南京大屠杀是反人道的罪行,应该让世界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希望用镜头保存和传播历史真相。

”她表示,通过阅读张纯如的著作和拍摄这部纪录片,使她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深感震撼。

“这是一段我终身难忘并将影响我一生的经历。

”  影片中的张纯如由加拿大华裔演员郑启蕙扮演。

据悉,该纪录片完成后片长约九十分钟,除在影院放映外,还将制作成电视版和DVD发行。

  张纯如的父母张绍进博士和张盈盈博士专程前来参加了的媒体见面会.。

  编辑本段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日文版艰难问世  新华网南京12月15日电(记者石永红 张宏妹)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遗作《南京大屠杀》日文版日前由日本同时代出版社出版。

  张纯如母亲张盈盈15日在南京告诉记者,张纯如在1997年以英文写成《南京大屠杀》(中文版名为《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10年后其日文版终于出版,这是一个“对纯如在天之灵的安慰”。

  日文版《南京大屠杀》完整收入了原作所附43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同时代出版社还出了一本点评解读张纯如原著的书,其中包括译者巫召鸿的注释和学者的解说,还有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轰动,这本书随后被翻译成中文。

其后,日本曾有出版社计划翻译出版《南京大屠杀》一书,但没有成功。

  《南京大屠杀》日文版的译者巫召鸿是日本华侨后代,生于1951年,迄今持有中国护照。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1997年出版了揭露“南京大屠杀”事件真相的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英文原作名为《The Rape of Nanjing》),震惊了世界。

该书随后被翻译成中文,流传广泛。

但是,在策划和实施“南京大屠杀”的当事国日本,由于特殊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压力,《南京大屠杀》日文译本却于1998年在出版过程中惨遭夭折,留下了长达10年的不可思议的出版空白。

张纯如本人因长年受压而产生心理抑郁,于2004年11月9日在美国吞枪自杀,以36岁的风华之年离开了这个真相莫辨的世界,令人惋惜。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事件即将迎来70周年纪念。

为了纪念历史走过的漫漫70年岁月,为了缅怀一位充满历史正义感和道德勇气的华人女性,更为了向日本社会提供一份完整的历史证言、打破沉寂10年的出版禁忌,由在日华侨巫召鸿翻译、日本同时代社出版的日文版《南京大屠杀》即将面世。

  据了解,译者巫召鸿是1951年出生在日本的老华侨,长年从事电脑软件工作。

巫召鸿认为,自己的人格形成于60年代至70年代。

那时候他听上一代人讲战争体验,几乎都是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东京大空袭、武勇传、特攻队、偷袭珍珠港等,却没有南京大屠杀。

70年代以后,日本人的战争意识偏向于受害者意识,逐渐模糊了加害者的视野,掩盖了侵略者的立场。

  1998年,柏书房曾计划翻译出版《南京大屠杀》一书。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版方欲为日文译本加上日本视点的注释、说明和批判文字,遭到张纯如本人反对,出版计划受挫流产。

这起事件留下的后遗症是,《南京大屠杀》在此后10年里成为日本出版界的一个禁忌,没有人再出手涉及这一敏感的翻译出版话题。

不过同时,日本却出版了不少订正、指责、说明、甚至批判原作的著作,如笠原十九司的《南京事件与日本》、同属历史事实派的本多胜一与妬村太一郎的对谈,还有全面否定原作的藤冈信胜、东中野修道所著《(南京大屠杀)研究》等。

  巫召鸿在“翻译出版经纬”中指出:“一本迄今尚未以日语文字形式在日出版的著作,却遭受到来自四方八面的如此集中的非难和批判,这是史无前例的。

”为此,他希望日文版的出版能让更多人完整地读到这本书,并对原作给出真实的评价。

同时代社的川上彻社长接受《中文导报》专访时,谈了该书日文版出版的曲折过程。

川上彻在2006年末收到巫召鸿的来信,希望能在日本出版《南京大屠杀》。

川上向出版界和新闻界的友人们征询意见,也了解了1998年的柏书房出版夭折事件,得到的回答多是劝他慎重对待,不宜再一次卷入事件中去。

但川上读了该书的日文译稿,深深感到这是一部有魄力、有实力、有说服力的作品。

  川上表示,张氏原作揭露了大屠杀的本质,详细记载了大屠杀的方法、形态等实质问题,非常值得重视。

日本右翼势力夸大原作中的细节错误,指其为“伪书”,日本出版界在过去10年里更因实行“自由规制”而封杀了张氏著作所表达的历史真相和历史声音,这些做法是错误的。

为此,同时代社于今年春天决定推出该书的日文版。

  随后,川上彻联系到了拥有著作版权的张纯如的美国丈夫,双方通过代理人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交涉。

鉴于1998年日文版遭遇过出版夭折的不幸经历,原作方对日本出版界抱有深深的警戒心和不信任感。

但川上彻真心诚意地应对,最终在满足出版权方两项条件的前提下获得了《南京大屠杀》的日文版版权。

原作方提出:1、日文版按原作实译,如实传递原作本来的面目;2、日文版不得加入任何注释和说明文字。

为此,同时代社与原作方协商后做了技术性处理:一方面让巫召鸿翻译的原著日文版单独成书出版,另一方面作为该书的姐妹篇,同时出版了由巫召鸿加译注,由山田正行写解说,再加汇编资料而成的《阅读南京大屠杀》一书,作为原作的“案内”导读。

原作方审读了日文译稿,表示满意。

同时代社在今年秋天正式获得了在日出版的委托授权书。

  川上彻介绍说,张氏原作从三个方面解读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一是听取了当年亲历事件的日本人的证言;二是记录作为大屠杀受害者和幸存者的中国人的回忆;三是挖掘出当时置身“国际安全区”的外国人的记录。

张纯如首次发现的《拉贝日记》,已成为记述“南京大屠杀”的著名历史档案。

  日文版《南京大屠杀》厚达380页,完整收入原作所附43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呈现出原书全貌。

日文版将赶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的12月13日前进入书店流通。

  川上彻表示,张纯如很希望日本人能读到这本书,她也很愿意与日本人做面对面的坦诚交流——前者即将成为现实,后者却成为永远的遗憾。

  川上表示,10年来,日本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右翼的“新历史教科书”在民间选用中连连碰壁,编撰会也因内讧而趋于平静,但社会上关于“南京”的话题依然是一种禁忌。

目前,“南京大屠杀”70周年在即,但在日本很少听到有纪念活动。

龙谷大学田中宏教授将组织一个“2007南京大屠杀70年东京纪念证言集会”,余者寥寥。

但愿张纯如遗作《南京大屠杀》日文版的出版,能寄托一份日本人对历史的歉意和哀思。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