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选一句孟子的名言作座右铭

选一句孟子的名言作座右铭

时间:2020-03-30 10:17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外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从课文或课外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就是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就是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的一句名言

是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 9年级作文

老天想要一个人成大事了,要他光焰万丈,太容易了不成,得出各种难题考验他,不断让丫的增长实力,说不定那一天丫的茅塞顿开,由量变达到质变,乌鸦变凤凰。

孟子哪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

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

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不为已甚者。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

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

弗思甚也。

”(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

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

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大小。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

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

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

”曹交问曰:“,有诸

”孟子曰:“然。

”(告子下)[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样的好人,有这话吗

”孟子说:“有的。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尽心上)[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关系重大,干诡诈投机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的。

如果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又怎样能赶上别人呢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

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尽心上)[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这是由于没有尝到饮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与干渴损害了他的味觉。

难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饥饿干渴的损害吗

人心也都有类似的损害。

如果人能够不使饥饿干渴造成的那种损害,成为人心的损害,那就不会把比不上别人作为忧虑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

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

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

”孟子曰:“。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一个人如果欲望不多,他的善性虽然有点丧失,但不会多;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他的善性虽然有所保存,但是极少了。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十分火急

《沛然莫御——我读孟子》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  可以说,我最喜欢读的书是《孟子》,虽然正本书也就两万多字,不过其中的学问可是毕生都学不完的。

  我觉得读孟子,我们应该有一股浩然之气,正义之气。

而这股气就游弋于孟子全书的字里行间,一当让我们读到共鸣之处,那种豪气,那种气魄,是真的“沛然莫之能御也”。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每当他读完孟子,心中就常聚起一股“气”,莫名来之,每当此时都想找个人辩论一下,或者找点事情大干一番,遇到不平之事,正义之事更是会拍案而起

我想,这个来解释“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更合适不过了。

  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我翻译一下,应该是讲:舜住在深山中的时候,与木、石为伴,与鹿、猪往来,跟深山中的野人差别极少.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见到一件好事,从中获得的力最就像决了口的江河,汹浦澎湃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了。

  君子即使行于市井阡陌,扼腕一时,一旦让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而反作于其内心,其中所奋然崛起的动力,自然是“沛然莫之能御也”,“虽千万人,吾往矣”,一旦心中有如此之气,自然是如决江河,这也就是孟子给人带来的无穷动力

  所以其间的联系是很明显的,多读读孟子就能体会到了。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十分火急

《沛然莫御——我读孟子》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可以说,我最喜欢读的书是《孟子》,虽然正本书也就两万多字,不过其中的学问可是毕生都学不完的。

我觉得读孟子,我们应该有一股浩然之气,正义之气。

而这股气就游弋于孟子全书的字里行间,一当让我们读到共鸣之处,那种豪气,那种气魄,是真的“沛然莫之能御也”。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每当他读完孟子,心中就常聚起一股“气”,莫名来之,每当此时都想找个人辩论一下,或者找点事情大干一番,遇到不平之事,正义之事更是会拍案而起

我想,这个来解释“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更合适不过了。

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我翻译一下,应该是讲:舜住在深山中候,与木、石为伴,与鹿、猪往来,跟深山中的野人差别极少.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见到一件好事,从中获得的力最就像决了口的江河,汹浦澎湃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了。

君子即使行于市井阡陌,扼腕一时,一旦让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而反作于其内心,其中所奋然崛起的动力,自然是“沛然莫之能御也”,“虽千万人,吾往矣”,一旦心中有如此之气,自然是如决江河,这也就是孟子给人带来的无穷动力

所以其间的联系是很明显的,多读读孟子就能体会到了。

用孔子和孟子的一句名言写一篇作文

是故,诚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

出自:《孟子·离》第十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