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从傅雷家书两则中选出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
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傅雷家书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 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 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 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 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4.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 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 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 ”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 ”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 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 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 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 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 “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 、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 交融,语言流畅”。
(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
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 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
“神似”与“形似 ”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
《傅雷家书》中的好句子有哪些
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
——巴金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冼星海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彭德怀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丰子恺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傅雷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望楼楼采纳
(傅雷家书)中的主要事迹和人物性格是什么?
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我却在这里要大声说:少年文明,国家昌盛。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
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
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次序。
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氛围,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让我们争做校园的文明小天使吧
我们的家乡武汉要申报文明城市,这不仅是武汉市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小学生的一件大事。
我们不仅要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还要重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我们不仅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还要带动父母做一名文明的武汉市民,还要帮助所在社区成为一个文明的社区。
文明的城市创造幸福的市民,文明的市民创建幸福的城市。
不管是孝德、礼仪、交通安全还是环境建设,都是创文的关键。
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体现你是不是一个文明的人;一句小小的话语就能体现你自身的素质;一个小小的微笑就能体现你的性格为人。
《小手拉大手,创文在你我》让我明白了文明是把金钥匙,它能开启幸福之城的大门,那里充满阳光,充满笑声,充满幸福。
其实,它就是我们的文明生活。
要想让生活充满文明,今天,我们就要从小事做起,礼貌待人,保护环境,注意安全,让小手拉着大手,共同创建文明城市。
往事如烟。
一晃,昔日的草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有窗有帘的瓦房;那些破旧不堪的家当也不翼而飞了,取而代之的是式样新颖的家具。
变了,一切都变了,我们周边的环境变好了,现在我们生活在温饱的年代里,因此自然地就追求文明了
从全市进行城管革命开始,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环卫工人的辛苦。
炎热的夏天,那些无私奉献的“城市管理员”顶着烈日,将垃圾送回属于它们真正的家,或许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至今从未见过一位环卫工人随手扔一片纸、吐一口痰。
而到了酷寒的冬天,这些值得尊敬的“城市管理员”迎着刺骨的寒风,扫起垃圾,倒入垃圾桶里。
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人们啊
您们曾想过吗
因为您们的不经意地丢了一张纸,会给环卫工人带来了多大的工作压力呀;因为您们的随心所欲吐了一口痰,影响了多少人的健康啊
我想试问一下您们:难道您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里吗
“希望,当然也愿意。
”这时每个人的回答,那为什么行动却不能证明呢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或许还是傅雷说的好啊: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
那为何国外的人就能做到不吐不扔的坏惯呢
因为他们的素质比我们高,这是我们不得承认的一点
当你徜徉在新加坡的大道上时,我敢保证你绝不敢乱吐扔。
因为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动作,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残酷的惩罚把中国人给囚禁了,而回到了中国,又回到了老样子。
当你漫步在新加坡的街道上时,你会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愧的。
因为在街道两旁竖着牌子,上面写着“请不要随手乱扔垃圾。
”你认为这是被翻译出来的吗
错,这本来就是用汉语写得,是为了提示中国人,因为外国人从来不会做这么不文明的动作。
自从“城管文明”开始后,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这好像只是一个表面的空话,影响不了人们。
但我想说的是:人们啊
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健康为重。
“这是傅雷给他儿子傅聪的警告,现在就让它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座右铭吧
我相信会有用的。
人,一撇一捺,我相信它是具有荣辱感的,存在着羞愧之心的。
我曾经就很喜欢丢垃圾的,但现在我也学会了把垃圾送回家。
既然都是人,我能够做到,那么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从现在起,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迈向文明的年代里,做一个文明的人,让外国人瞧得起咱们中国人
傅雷家书中作者对前途的隐忧有哪些
《傅雷家书》是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编者是傅敏。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
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1]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特别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
”(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
”(1956)“儿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尽管将来你我之间聚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
”(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
”(1956)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作者对生活中充满的种种困难感到担忧,对传统的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以及旧的习俗感到担忧,认为要抛弃旧的社会规则。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这本是《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无名氏的诗句。
傅聪说,他的父亲傅雷最喜欢这两句诗,作为座右铭。
傅雷总是忧国忧民,为整个人类的命运担忧。
他是一个想得很多、想得很远、内心生活非常丰富的人。
傅聪记得,在1948年,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甘地被极右派刺死,消息传来,傅雷悲愤交集,三天吃不好饭……正因为傅雷“常怀千岁忧”,所以他的心灵常受煎熬,常处于痛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