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励志的书籍
诸葛多智近妖 这个确实是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就叫〈诸葛亮〉 里面介绍的比较清楚 诸葛亮真正发挥用武之地的时候是白城托孤以后,前面的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都没有他什么事。
不过隆中对的想法确很经典。
在治理后面的烂摊子上他百废代兴,制定了很多法规使得蜀国有了很好的发展,连云南在古代上一直是头痛的地方他不但管理很好,还很受当地人爱戴,这是很难得的。
陈寿说他治理国能力比用兵强,一方面确实说明了诸葛亮治政的本领。
另一方面是说他用兵过于谨慎,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魏延提出方案没有采纳。
其实诸葛亮用兵也是很有一套的,不然司马懿也不会采取防守战术,哪怕兵力有决大优势也不于诸葛亮交锋。
诸葛亮谨慎是事实但是也不能说那次魏延的战术就完全正确。
后来有军事家分析未必可行,诸葛亮不采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就不做分析了。
鞠躬尽瘁这几个字就是从三国里面出来的用了形容诸葛亮真是太恰当了,但是说他没有培养人才就确实大大冤枉他了,蜀国在他死后13年才灭,而且人才济济,当时说法是蜀国虽然只有十三州的一州但是人才占了九分。
我个人感觉他是治政最强,用兵布阵粮草也是很有一套,为了和善,心思谨慎,责任心也强。
文章出采,还好搞个发明,木牛流马确实有但是不是演义中那样其实就是改装的独轮车。
损益连弩,五淬钢刀都是他发明的。
过失他还真没有什么过失,我觉得一定要强加的话就是连年出战祁山,给国力造成了一定损失,不过蜀国连年战争人口不减反加由此可见诸葛亮治理国家能力了。
他教的学生姜维算是一个过失了,姜维能力不如诸葛亮却也连年发动战争,最后穷兵黩武。
而且没有把奸臣黄权弄死反被他陷害真是不如诸葛亮太多了。
建议你去看一下这本书写的蛮客观的唯一缺点是作者是一个台湾人老是拿日本人的例子举例不爽
请大家介绍本励志的书籍!
《曾国藩家书》 - 内容精要清·吴友如画宝·曾国藩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
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
遏欲之难,类如此矣
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
”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
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
⋯⋯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
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
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
谚云:‘吃一堑,长一智。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
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曾文正公全集》书影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
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
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
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
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
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
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文正公书札》书影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
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
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
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薄一波也补充道:“曾国藩讲的这两条,作为治军为政之道,不无道理。
”(见198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