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续座右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要羡慕富贵,也不要忧虑贫贱。
应当问问自己的道德品质怎么样,贵贱是不值一提的。
听到诽谤不要忧伤,听到赞誉不要高兴。
应当考察自己做得怎么样,诽谤和赞誉不值得谈论。
不要骄傲自满,瞧不起人,以能够远离别人的侮辱;不要用献媚的脸色乞求事奉别人,以能够自己尊重自己。
出游要远离邪恶,居家要与正直为邻;从中有取有舍,此外就没有什么亲疏了。
修养外部与内心,静静地保养和顺与纯真;修养内部也不要遗漏外部,自己的行动一定要遵循礼义和仁爱的准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峻的山峰也是由微尘积累起来的;我们的道德品质也是这样,要实行它,贵在自己每天都自我更新。
我不敢要求别人怎么样,姑且自己时刻牢记吧
我要一辈子自我勉励,死后再传给子孙;如果子孙违反了他,那是不配做我的后代的
白居易《续座右铭并序》中不能规他人的规是什么意思
照搬照套或效法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唐太宗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生在河南新郑。
相传十五、六岁便只身赴京闯天下,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辽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震惊了当时的著作郎顾况。
这位顾老前辈一向恃才傲物,极少推许后进。
原先他还调侃前来投诗的白居易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直到看了这首诗后,才赞叹说:「有诗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二十九岁,进士及第。
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0六年,白居易出任盩厔县尉。
他的千古绝唱「长恨歌」,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与元九书」一文,是相当著名的文艺论著,也是中唐文学思想的一大文献,白居易的重要文学理论在信中表达得十分清楚。
他明白的指出要以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因此在元和初年到十年之间,白居易慷慨陈言,热血澎湃,努力实践他为「时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大量的社会写实诗来规讽朝政,不料却招致忌恨。
元和十年,发生宰相武元衡被谋刺的案件,白居易知道后,立刻上疏请朝廷缉补贼凶。
当政者认为他不是谏官却越位谏言,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贬到江州去当司马。
白居易因此满怀悲愤,沦落天涯。
江州是指江西九州岛,司马则是州刺史属下的副官,实际上只是个闲差。
所以,对白居易来说,这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他的人生观,因此有了显著的转变。
他收敛锋芒,消磨锐气,以佛道调适身心,并且开始采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也从激昂的讽论,转为淡淡的感伤。
「琵琶行」最后两句说: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已微微有感伤的气氛了。
外放六年,白居易回来了
宪宗元和十五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师,官运开始亨通。
但是他为了避免再次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便在穆宗长庆二年,自求外任。
先后做过杭州、苏州的刺史。
在杭州任上,他筑堤钱塘江,世称「白堤」。
离开苏州时,父老泣别,相送十里。
在在证明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
江南归来后,白居易疲惫了
第二年,他便到洛阳,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这期间,他经常和洛阳香山寺的寺僧如满来往,并且自号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八四六年,白居易走完七十五年的人生道路,终于在洛阳停下脚步,永远安息。
通俗写实的白居易--作品欣赏 提到白居易,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长恨歌就是琵琶行。
当年唐宣宗在追悼白居易的挽诗中,也写过「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这两首长篇诗歌在当时那种驰名中外的流行程度。
现在,我们就来一小段「琵琶行」,您听听看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闲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鎗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的「琵琶行」,总共有八十八句,六百一十六个字。
这首诗写于元和十一年。
全诗在记述浔阳舟中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并且藉此联系作者政治上的遭遇,抒发「天涯沦落」之恨。
辞章华美,格调凄婉,寄意深远。
尤其刚刚描写弹奏琵琶的这一段,从调弦试弹,写到收起拨子,乐曲戛然而止。
白居易成功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琵琶声写得如泣如诉,有声有情,而且具体可感。
透过他的文字技巧,我们听到琵琶声,时而宛转流滑,时而幽凄滞涩,时而喧响沈雄。
顺着文字的描绘,我们也可以在高超的音乐境界中,领会琵琶女非凡的弹奏技巧,感受她的幽愁暗恨。
在我国古代描写音乐的所有文字当中,我们可以说,这是最出色的一段。
从「琵琶行」前面的序文当中,我们知道这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
当时他正在浔阳江头送客,忽然听到船上的琵琶声,唤起他「天涯沦落」的感慨,而写下了这首诗篇。
就白居易来说,贬谪江州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可以说是人生影响非常大的。
在写长恨歌之前,白居易的诗歌并没有建立什么特色。
写了长恨歌以后,白居易才渐渐的以社会写实做为他诗歌的核心。
他曾经自许「长恨歌」是他的「压卷杰构」。
现在,我们就节录一部分,一块来欣赏。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这首长恨歌,长达八百四十个字,叙述久已流传民间,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故事。
诗论家说它「情文相生,沈郁顿挫,惊艳之中,具有讽刺。
」诗一开始,就借汉喻唐,并且以「重色」两字做为全诗核心,以「思」字「求」字做为下文的张本。
前四句写唐玄宗求美女,后四句则描绘杨贵妃丽质天生,仪态出众。
在这里,白居易只以「天生丽质」四个字就概括了贵妃的容貌。
至于勾勒神态,则抛开琐碎的铺陈,而集中笔力点出最动人的「回眸一笑」,笔触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整首诗,有讽刺,有同情,有爱,也有恨。
在当时不但王公妾妇广为流传,连朝鲜海外也都有人欣赏吟诵。
这首诗太有名了,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随时听到有人引用其中的句子。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做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继「长恨歌」之后,白居易的社会写实诗越写越勤。
元和四年,白居易模仿杜甫的乐府诗,写成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篇,继承了「三吏」、「三别」等诗的优良传统,标新题,立新意,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创新。
而元和五年,白居易在长安又写了一组为数十首的社会写实诗,名为「秦中吟」。
这组诗,和新乐府一样,都是我国古典诗中的写实佳作。
现在,我们就节录新乐府诗中的代表作「新丰折臂翁」两小段,来看看白居易如何实践他以社会关怀为前题的文学使命。
新丰老翁八十八 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 兼问致折何因缘.是时翁年二十四 兵部碟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 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 且图拣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 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 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 身死魂飞骨不收应做云南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这首诗是白居易藉新丰老翁之口,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诗中描述的是天宝年间,因为朝廷穷兵黩武,百姓不堪征战之苦,于是就有一些人宁可把自己弄成残废,也不愿被征调到前线去作无谓的牺牲。
新丰折臂翁就是其中的一个抽样。
白居易一生写过将近三千首的诗,在唐朝诗人中数量首屈一指。
他晚年曾经自编诗集,并且加以分类,分为讽论、感伤、闲适、杂律四类。
这里所谓的「感伤诗」,不过是一时感触的流露,并不一定专指哀伤的事情。
这些诗篇,大多写在外放的六年当中。
外放的滋味虽然不好受,但是只要懂得调整心情,一样可以怡然自得的度过人生的低潮时期。
我们看下面这首「问刘十九」就会明白。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元和十二年冬天,白居易人在江州。
那位排行十九的刘先生是他当时的朋友。
这首诗就是邀请这位刘姓友人前来小饮的劝酒词。
白居易是这样说的:我有新酿的,浮着绿蚁酒糟的酒,还有一个红泥造的小火炉。
在这个即将下雪的夜晚,能不能来喝一杯呢
小小一首诗,写出浓浓的生活情味。
意境朴素自然,表现了白居易和刘十九浑厚真率的友谊。
我们彷佛看到红火燃起,新酒已经上桌。
白居易在即将落雪的夜里,等待刘十九的到来。
那样的款款深情,比酒还要醉人。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刘十九一旦看到这首诗,一定也会不顾一切,自风雪之中奔来吧
这就是白居易远贬江州的诗篇。
在经过一番自我调适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苦酒满杯,而是点点滴滴醉人的情意。
另外,我们也在这首小诗当中,发现到白居易写诗的弹性。
他既可以挥洒千言,写出像「长恨歌」那样长长的诗篇,也可以信笔拈出像「问刘十九这么短短的五言四句」。
他的长篇叙事诗,适合铺陈社会现实,作比较理性的批评。
而他的小短篇,则感性十足,隽永有味。
白居易已经走完他的人生全程,而我们的节目也接近尾声了。
但是,他的三千好诗,还留在你我的身边。
只要您愿意,随时可以翻读它。
白居易诗歌名句辑录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草原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11、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 1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13、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14、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16、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 17、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19、银屏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 20、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2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崔子玉座右铭
座 作者:崔子玉(汉) 【原文】 无之短,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
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老子曾经告诫过: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而刚强和死亡接近。
庸鄙的人有刚强之志,时间久远,他的祸更重。
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白居易的《续座又铭》“千里始足下,高山…”是什么意识
要走千里的路途,也得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高大的山峰是由一粒粒微尘堆聚起来的,我们的道德和修养也是这样,所贵的是照此行之日日出新。
可以的,写成书法作品很恰当,对自己的品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什么叫座右铭
座右铭一般指座右铭(激励、警戒的格言),更多含义请参阅 座右铭(多义词) 。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
详细解释1.写在座位右边,作为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
南朝梁萧统《文选·崔瑗(子玉)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南朝 梁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支遁》:“僧众百馀,常随禀学,时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勗之。
”白居易《<右铭>序》:“ 崔子玉 《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
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2]云。
”2. 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
陈毅《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面对人生的困境,很多年轻人把悟道名言:”自出生来无敌手,得道功成不强求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铭:(就其名词的属性而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种解释:(1)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2)警惕自己的文字。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这种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
第一层含义的铭,如唐代大文豪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宋代文学大师苏轼的《三槐堂铭》以及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军墓志铭》……等等,都属于此类范畴,这些精典的铭文,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沉的情感,感动无数后人。
而第二层含义的铭,既:“警惕自己的文字”的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座右铭”,其体裁或文或联,其文字有长有短,大都是起着励志修身、鞭策警省的作用。
据《南史》记载,南朝时宋的名将吴阶,“善读史,有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
积久,墙牅皆格言也。
”这可能是见诸于正史的有关座右铭的较早出处。
然而,作为铭的一种,最早的座右铭并非文字,而是一种物品,既“物铭”。
相传,在春秋时,齐人为死去的齐桓公修了一座庙,里面摆放一个装酒的器皿,叫欹器。
一次,孔子与学生拜庙时,对学生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还会倾斜。
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边,用来警示自己不可骄傲自满。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座右铭,就是这种叫 “欹器”的酒器。
座右铭是铭文样式之一。
铭原指镂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记功颂德传扬于后世。
《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座右铭由来于此。
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
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
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座右铭是铭的一种。
希望采纳哦
古人白居易的评价有哪些
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古人有“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歌咏佳句尽为白公所占”等赞语,甚至唐宣宗都写诗赞扬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而正史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旧唐书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
就文观行,居易为优。
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
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
沈、谢既往,元、白挺生。
但留金石,长有茎英。
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
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呜呼
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
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再看看历代评价唐代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新、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评价亦有不同。
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辞宗,先让功于沈、谢。
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
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新唐书描述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
”又说:“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
”然而新唐书对白居易的人品则给予极高的肯定:“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鸣呼,居易其贤哉
”这种评价的变迁可能与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对白居易的评价也有不一致处。
苏轼曾提出“元轻白俗”的说法,对元白的诗风颇有微词。
然而后来却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
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
”苏轼对白居易的诗作,也有“白公晚年诗极高妙。
”的评语。
辽金元三代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在《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句下,元好问自注:“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明清袁宗道以“白苏斋”为斋名,并有《咏怀效白》的诗作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亦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
清乾隆皇帝敕编的《唐宋诗醇》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近现代胡适赞扬以白居易与元稹为领袖的文学革新运动,认为可以达到以诗歌造成舆论,而有助于改善政治。
因为陈独秀与胡适提倡新文学运动,在提倡白话、不避俗字俗语的风气下,白居易的诗歌因而很受推崇。
包括陈寅恪、刘大杰、钱基博等,都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
然而钱钟书对白居易的评价则不高。
还有他国评价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
平安时代,菅原道真写汉诗,当时渤海国的人见道真的诗,认为与白居易的诗很像,这评语令道真很高兴,还特别记载下来,引以为荣。
...所以说白居易的诗歌是我国古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通俗易懂,不愧为我国一代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