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李成儒学台词

李成儒学台词

时间:2020-01-24 11:44

求《宣和画谱.李成》的翻译

范会:生于约公元前660,逝世于约公元前583年,范姓开基始祖。

春秋时人。

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

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

士会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即步入政坛,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后辅晋成公、晋景公,以军功显赫当时,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

在发生于公元前633年的著名战役——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终于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

《国语·晋语》就记载说,“(士会)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

在其荫庇下,经范文子(士燮)、范宣子(士訇),至春秋末与魏氏、智氏、中行氏、韩氏、赵氏共为六卿,把持国政。

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

”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由于他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加封另一个领地——范邑(今河南范县)。

后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或“随武子”。

史籍和各种范氏族谱都记载说,公元前614年士会返回晋国后,秦康公依约将士会的大部分家属族人送回了晋国。

这部分返回晋国的士会子孙,后又随士会迁徙到新的领地——范邑定居。

他们的后代,就以新的采邑名称——范,作为他们的姓氏,形成了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大姓——范姓。

范蠡:生卒不详,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经商有术的大实业家,有“一代名相,千秋商祖”之美誉。

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商业鼻祖,制陶制盐的先师,度量衡杆秤的发明者。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与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一起,并称为“四圣”。

曾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灭亡吴国,成就霸业。

后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改称鸱夷子皮,改名陶朱公。

因为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史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后来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患难,难与同安乐”,遂“弃官经商,定居于陶,卒老死于陶”。

他的一生,真可以说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了。

范蠡祠内(位于今肥城市)有石柱楹联曰“避君隐陶称朱公留芳百世,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

清代诗人徐公修写七律诗《范蠡》赞曰:艳色吴王嗜好投,苎萝村内美人求。

居陶业振工牟利,霸越功高早退休。

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

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

范雎:前?~前225年,战国时秦昭王相,魏人,字叔。

早年家境贫寒,后出使齐国为魏中大夫须贾所诬,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

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

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谋略家,历史上最先正式提出“远交近攻”的谋略。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增:前277~前204年,西汉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说桐城)人。

好奇计。

秦末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

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为末将。

后为项羽重要谋士,辅佐项羽称霸诸候,被尊为“亚父”。

封历阳候。

屡劝项羽早除隐患,父掉刘邦,曾设“鸿门宴”,计不为项羽所用。

后项羽中刘邦的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途中背发且疽病,至彭城而卒。

今巢湖市有“亚父山”。

范冉:112~185年,一作范丹,字史云。

陈留外黄县(今河南杞县东)人,东汉学者,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

桓帝时授莱芜长。

《後汉书·独行传·范冉》中有“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之语,后以“鱼釜尘甑”谓贫穷得无粮可炊。

被谥为“贞节先生”。

范滂:137~169年,字孟博,东汉著名学者,汝南征羌(今河南偃城东南)人。

他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他疾恶如仇,为官清厉,任清诏史按察诸郡时,贪官污吏望风解印绶而逃。

任汝南郡功曹时,抑制豪强,制裁不轨,结交士人,反对宦官。

第一次党锢之祸起,与李膺同时被捕,被释还乡时,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车有数千辆。

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县令郭揖欲弃官与他一起逃亡,他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

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曾把《后汉书·范滂传》读给东坡兄弟听,引导苏东坡兄弟以范滂为榜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揽辔澄清这个成语即源于范滂宋柳永《一寸金》中有句:“使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句:“少年揽辔澄清意,倦矣应怜缩手时。

”皆本此。

意指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

范式:生卒年不详,东汉名士,山东金乡县人。

成为后世诚实守信的典范。

《后汉书》卷八十一《范式传》就记载了“范式之约”的典故。

年轻时在太学就读,与张劭是好朋友。

两人一起告假省亲,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以后回来,到时将去拜见你的双亲。

”两人共同约定了时日。

后来,约日将到,张劭请母亲准备下酒饭等范式。

张母说:“你们一别两年,又相隔千里,你怎么知道他一定来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

”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准时赴约。

后世有许多歌颂“范式之约”的诗词,如“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首相许心无变。

宁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劝。

月暗灯昏,泪痕如线,死生虽隔情何限。

灵輀若候故人来,黄泉一笑重相见。

”范长生:

~318年,西晋(或者东汉末

)时生人。

四川涪陵丹兴人。

(蜀)汉初,范长生族迁青城山。

史载,范长生博闻强识,著《道德经注》、《周易注》。

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长生,为天师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

或言其自汉末及晋穆,百三十余岁而终。

刘备请其参政,其坚辞,故封其道遥公,为其建长生宫于青城山。

晋元康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流民起义。

适逢军中饥荒,范长生资给粮资。

李军士气大长,数月后攻占成都。

李特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

范婉拒,劝李特自立。

晋永兴元年 (304)十月,李特受范拥戴,称成都王。

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以范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

范宣子:东晋。

生年不详,卒于晋平公十一年(前547年),春秋时期晋国人,著名经学家。

本姓士氏,名丐(一作訇),因祖父辈受封于范地而改姓范氏,名宣子。

其祖父士会曾在晋成公时任上军将,景公时任中军将,执掌国政。

其父士燮(范文子)历任上军佐、上军将、中军佐。

范宣子历仕晋悼公、平公二世,终任中军将,执掌国政,为晋悼公恢复霸业做出了贡献,同时在晋国刑法建设方面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范宁:生卒年不详,东晋经学家,字武子,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范宁其父范汪,曾任庾亮平西参军。

范宁年少好学,通览群书。

为南北朝时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的祖父,官至豫章太守。

推崇儒学,曾作《王弼何晏罪深于桀纣论》,挞伐晋代玄学。

在任余杭县令期间,范宁兴办学校,培养生徒,洁己修礼,有志之士纷纷相从。

房玄龄在《晋书·本传》给予他高度评价:“自中兴以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 晚年迁居丹阳,潜心研究经学。

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泰:生卒年不详,字伯伦,范宁之子,晋、宋二朝大臣,文学家。

初为太学博士,后出任天门太守,因父忧而去职,袭爵阳遂乡侯。

刘裕即帝位后,因功加振武将军,迁侍中,徒为太常,转大司马左长史、右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位尚书兼司空,拜金紫光禄大夫。

范泰嗜酒,不拘小节,很得刘裕喜爱,但不善于管理,所以,不得居于施政办事之官,迁护军将军,因公事去职。

当时议事国学,范泰为国子祭酒,上《请建国学表》,阐明了他的教育思想。

范泰认为,致学是安亲光国的必由之路,应以“重寸阴而贱尺璧”的精神兴办学校。

范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不倦,曾撰《古今善言》24篇,旨在教育后生,但终因教育未兴,晚年超世脱俗,潜心于佛教,颇为精通。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为范宁孙。

南朝宋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南北朝时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丞、司徒从事中郎、吏部尚书郎等。

可谓官运亨通。

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其代表作《后汉书》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被誉为古代史学名著之一,足见它巨大的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范缜:约450~515年,字子真,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

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发表《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系统地阐述其无神论思想。

范云: 451~503年,南朝齐、梁间诗人。

字彦龙。

祖籍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人。

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

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

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

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

卒谥“文”。

范云是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与沈约、王融等友善。

他8岁时就能写诗,稍长即善作文,文思敏捷,时人多疑为宿构。

《文选》录其《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五言诗3首。

《诗品》将其列之于中品,评为“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他诗中的一些好句,如“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之零陵郡次新亭》),“积恨颜将老,相思心欲燃。

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闺思》)等,风格明净,已经可以看到唐音的前奏。

《梁书·范云传》记其有集30卷,至今文章已亡佚几尽,诗尚存30余篇,收入今人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范履冰:公元

年~689年,字不详,怀州河内(今河南武陟)人。

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载初元年。

始为周王府户曹参军。

武后讽召诸文士论撰禁中,履冰亦预其选,时号“北门学士”。

凡二十余年。

垂拱中,(公元685~688年)历鸾台、天官二侍郎。

寻迁春宫尚书,同凤阁鸾阁平章事,兼修国史。

后坐举逆人被杀。

范宽:约950~1027年,宋代杰出画家,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名中正,字仲立。

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

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画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与李成为北方画派之代表。

范宽的作品以关陕一带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

他强调师法自然的同时,突出独创,而不是拘于师承某家。

他常往来于终南山、太华山一带,对关陕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绘。

记载中说他长于表现四季景色、行旅和“风月阴霁难状之景”、“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

画法上的特点是“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爱用“点子皴”法。

与关仝、李成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

范仲淹:989年8月2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其父范墉曾在徐州做官,后死于任上。

其母谢氏随带仲淹改适当时任平江府(治所苏州)推官的朱文翰,四岁随继父北归山东省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少年范仲淹在那里一住就是12年,画粥断齑,笃学不辍。

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

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

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

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

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时人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之说。

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

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12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南宋理学家朱熹称赞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广为传诵。

范镇:1007~1087年,字景仁,四川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官至知通进银台司(掌管朝廷诏令和奏章出纳官职),能体恤民情,通察世事,人品高,才气俱富,诗文双超,为我国北宋时期一位著名文学家。

范镇退居后但以赋诗饮酒度日,居家先由京城迁许昌,再于熙宁八年(1075)辗转回到成都。

其间,作《东斋纪事》笔记十卷,今存六卷,内容述及宋初政事。

范镇居成都期间,曾东下长江,出三峡,游荆湘,直至京城汴梁,遍访名山大川,作诗三百多首,佳作不乏如《游昭觉寺》等。

元丰八年(1085)哲宗赵熙即位,废新法,起用旧臣,拜范镇端明殿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兼侍读,他已年近八十,加以从孙范祖禹劝阻,未就职,遂改提举崇福宫以银青光禄大夫再次致仕,赠蜀郡公。

范镇生平扶危行义,以诚待人。

与司马光友情甚笃。

其著作除诗歌外尚有《文集》一百卷、《内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谏垣集》十卷、《国朝事始》一卷、《刀笔》八卷、《正言》、《乐书》、《国朝韵对》各三卷。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称“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

”又谓“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可见其品行,磊落刚直,可谓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谥忠文范祖禹:1041~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宋代成都华阳(四川华阳)人。

宋史卷三三七有传。

举仁宗嘉佑八年(1063)进士,荣获进士第一名。

历官右正言、著作郎、右谏议大夫,累迁给事中、礼部侍郎、翰林学士、侍讲学士。

被苏轼誉为讲官第一。

1065年被司马光看中,选进《资治通鉴》的写作班子,他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主要编写唐朝和五代史的草稿,通过编书,他积累了详尽的资料,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成为有名的唐吏专家。

后来,他独立写出了《唐鉴》24卷、《仁皇政典》6卷、《帝学》8卷及《范太史集》55卷等著作。

其中《唐鉴》对唐朝历史作出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唐朝兴衰的经验和教训,被后人喻为“万世君人者之金镜”。

范祖禹被人喻为“唐鉴公”。

范汝为:

~1132年,南宋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建瓯人。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范汝为在回源洞聚众起义,福建饥民纷纷响应。

绍兴二年正月,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被韩世忠击败。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1154年中进士。

任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

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

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

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

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四时田园杂兴》60首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

杨万里曾在《范成大文集序》中说:“至于诗,清新妩丽,奄有鲍谢,奔逸俊伟,勇追太白”。

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传世。

范椁:范椁,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人,元代诗人。

诗以冲淡闲远著称,且风格多样。

与杨载、虞集、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

范钦:1505~1585年,明代藏书家,为宁波天一阁主人,字尧卿,号东明、东明山人,浙江宁波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湖北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后任袁州知府,升广西参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

著有《天一阁集》。

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

范钦收藏日富,故倾力修建一座藏书楼,取名天一阁,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

“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的意思。

范钦临终前,天一阁已藏书7万多卷。

其中以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稀珍,他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

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亲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使所藏图书得以妥善保存。

也正如郭沫若所题“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范景文:1587~1644年,历任明朝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要职。

他位尊权大,亲朋好友纷纷登门相求,他正人先正己,一律婉言相拒,还在大门口张帖“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广为告知。

从此百姓便敬称他为“二不尚书”。

范文若; 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号香令,别署吴侬荀鸭。

明末戏曲家。

松江人。

生而颖异,能文善书。

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

著有《花筵赚》、《梦花酣》、《鸳鸯棒》(以上3种明刻本尚存,合称《博山堂3种》)、《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驹》、《金凤钗》、《清画眉》、《斑衣欢》、《晚香亭》、《闹樊楼》、《绿衣人》、《生死夫妻》、《欢喜冤家》(以上无刻本,皆佚)等篇。

明末张琦《衡曲尘谭》谓“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结构玄畅,可追元人步武。

惜乎不永,一时绝叹。

”范文程:1597~1666年,清初大臣,汉军镶黄旗人,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人。

出身于明朝官宦之家,是宋朝名臣范仲淹后裔。

其先人在明初自江西谪沈阳,居抚顺所。

曾祖范鏓,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

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

文程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

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仗剑谒军门”,自愿投效。

太宗时,为参与帷幄的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倚赖。

凡伐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清世祖福临定鼎北京,百废待举,范文程又提出一系列措施,以安人心。

由于他功劳卓著,顺治九年授议政大臣,先后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师。

范文程历事四朝,于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多所贡献。

卒后,清圣祖玄烨亲写祭文悼念,亲书“元辅高风”四字,为其祠横额,谥“文肃”。

范咸:字真吉,号九池,浙江仁和人,清代学者,生卒年不详。

1723(雍正元年)年进士,1745(乾隆十年)年任巡台御史,志称善政。

乾隆十一年(1746年)范咸重修《台湾府志》25卷。

范西屏: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卒年不详。

名世勋,浙江海宁人。

清雍正、乾隆年间棋手。

学弈于俞永嘉、张良臣,年十二即与师齐名,十六岁称国手。

乾隆四年与施定庵弈于浙江平湖张永年宅,凡十三局(一说十局)胜负相当,被誉为旧式对子局的高峰。

后人称为当湖十局。

翌年为松江钱长泽参究《残局类选》手稿。

三十八岁已被誉为一代棋圣。

范西屏棋风遒劲灵变,当局时思路敏捷,受子棋尤为出色;对棋艺发展规律见解精辟,与梁魏今、程兰如、施定庵并称四大棋家。

有“奕中李白”之美誉。

著有《桃花泉棋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古谱之一。

后人赞曰:崇山峻岭抱雄奇,吐纳千川煮日曦。

血映当湖归净澈,桃花泉水绕清溪。

范汝增,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将领。

范汝增原属侍王李世贤部。

曾在徽州活动,官衔是进天义。

1864年天京陷落后,范汝增护送幼天王奔浙州。

8月4日,由浙州入安徽广德、宁国。

为清军阻击。

14日入歙。

范汝增伤愈之后,走浙江,参与宁波战役,因功晋封首王。

范当世: 1854~1904年,清末文学家。

初名铸,字无错,后字肯堂,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岁贡生。

曾为李鸿章幕僚,并从张裕钊学古文,又同吴汝纶、陈三立等结交。

所作散文属桐城一派。

也能诗。

与弟钟、铠齐名,称“通州三范”。

所著有《范伯子诗文集》。

范筑先 :1882~1938年,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

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

今河北馆陶人。

幼时家贫。

1904年,离乡投军,在北洋军阀任职,官至旅长。

1929年,投冯玉祥出任高级参谋。

次年,参加冯(玉祥)、阎(锡山)反蒋(介石)中原大战,失败后退居天津。

1932年调任临沂县长。

任职期间,为政清廉,断案公平,深受人民拥戴。

1936年,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1938年8月,范筑先率领10余个支队参加济南战役。

9月,范筑先应邀出席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南宫召开的冀鲁两省军民联席会议,受到八路军和北方局领导人的真诚欢迎。

10月,收到的亲笔嘉勉信。

1938年11月14日,日军侵犯聊城。

范筑先将军率部浴血奋战,多处受伤,自戕殉国。

1987年,聊城市人民政府在光岳楼北侧建立范筑先将军纪念馆,为纪念碑题词:“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

范旭东:1883.10.24~1945.10.4年,名锐,字行,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实业家。

早年留学日本,1908年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科。

1912年归国后在财政部任职。

1913年奉派赴欧洲考察盐政。

1914年于天津塘沽集资创办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简装精盐,以抵制洋货,改善食品卫生。

1917年与陈调甫等筹办永利制碱公司。

1920年在塘沽兴建碱厂。

1921年聘侯德榜为技师长,于1926年6月29日生产出碳酸钠含量达99%的高质量洁白纯碱,同年8 月,以红三角牌纯碱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1924年,于青岛创办永裕盐业公司。

1933年,于江苏大浦建立久大分厂。

1934年创办硫酸铵厂。

永利碱厂和永利铔厂的建设为中国自力生产酸、碱两大基本化工原料工业打下了基础。

1937年后,范旭东、李烛尘等率领久大、永利、永裕、黄海的部分职工在四川开辟新的化工基地。

1944年,成立海洋化工研究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日本拆回全套硝酸设备,恢复了沽、宁两厂的生产。

1945年当选为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

于同年10月4日去世。

同志在挽幛中称他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

字芸台,后改字仲云,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裔,浙江绍兴人。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

重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等。

曾撰写过一副对联,“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副对联是范文澜作为一名学者一心向学、严谨求实精神的真实写照。

范鸿劼 :1897~1927年,湖北省鄂城县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学习,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以及北方地区的各次革命斗争。

192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是小组最早成员之一。

1922年6月,被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执行委员、团地委书记。

同年7月至1923年6月,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7月至1927年先后任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委委员、委员长、组织部长,中共北方区委宣传部长,主编过北方区委机关刊物《政治生活》。

1927年4月6日同李大钊一起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英勇就义。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1970年10月23日。

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起从事新闻工作。

曾任《大公报》记者。

1938年与其他人创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同年在长沙创办国际新闻社。

以后在香港参加创办《华商报》的工作;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和华中版《新华日报》社长、新四军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表人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负责宣传工作。

解放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新华社副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党组书记兼副主席等职。

“文革”倍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

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逝世。

范长江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的纪念日,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山东古代名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齐鲁名人】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 诸葛亮 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墨子、郑玄、仲长统等;  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晏婴、司马穰苴、戚继光等;  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鸿、马骕等;  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王禹、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孔尚任、王士禛等;  在艺术方面有李成、高凤翰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鲁班、刘洪、何承天、王朴、王祯、燕肃等;在医学方面,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

  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 “文圣”,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圣”,孙武,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

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力。

  “书圣”,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管子,齐国名相、著名经济学家。

  山东历史上还出现过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曾子。

  贾思勰,以《齐民要术》闻名的古代农学家。

  孙膑,以《孙膑兵法》著名的古代军事学家。

  诸葛亮,三国名相,被中国人尊为智慧的化身。

  刘勰,以《文心雕龙》闻名的文学理论家。

  辛弃疾,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

  李清照,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

  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

  张择端,宋代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甘德,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

他与宋人石申(今河南开封人)合著的《甘石星经》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氾胜之,古代科学家。

  单父,相传单卷(shàn卷)为远古后期游牧于菏泽四泽六水之地的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政治领袖、氏族首领  戚继光,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张自忠,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寻找一本穿越大唐的小说,主角穿越成李世民的儿子,娶了武则天。

1大唐皇帝李治 2回到唐朝当皇帝 男主李恪 武则天为妾3大唐太子爷 男主李承乾 仍在连载,目前还没娶,不过她已经跟在男主身边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