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苏轼超然台词

苏轼超然台词

时间:2019-11-10 03:03

苏轼有一首词《望江南 超然台作》里面哟一句“风细柳斜斜”我好想还见过“风细柳斜针”请问那个正确

望江南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水一城花。

烟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 :  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

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著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

  赏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 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 ,直说登临远眺,而“ 半壕春水一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 ,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 ,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苏轼的超然台记一共多少句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

苟观,皆有,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古诗赏析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 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鉴赏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 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

此处点明“寒食后” ,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 ,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备注此文不是原创是转载原文来自 放歌渔者 的文件夹 [苏轼]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中,酒醒却咨嗟一句中“嗟”字的正确读音...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苏轼的望超然台作和那首:何时忘却蝇营,全词哪位给一下,谢谢

我补充前一首吧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处世要超然,坦荡而达观是不是苏轼的诗

超然台位于山东诸城市内,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建。

当时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

”其弟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

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后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

超然台自苏轼之后,历经朝代变更与兵荒马乱,在如此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贤达人士曾多次维修。

史料记载,元代重修两次:1322年密州同知庚伯麟修超然台、苏公祠;1338年密州达鲁花赤真闾修超然台,并留刻石于台上。

明代重修五次:1393年由千户所修;1455年由知县黄武修超然台并增修慕贤亭;1522年知县张瑶奉命迁真武神于北极台,超然台专祀苏东坡;1579年知县李观光修苏公祠;1591年知县宁嘉猷修苏公祠。

清代重修七次:1690年知县马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721年知县罗廷璋增修超然台、苏公祠;1759年知县张师赤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829年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836年知县汪封渭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852年知县王廷荣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889年修超然台及苏公祠。

民国时期修台二次:1919年县知事尹祚章修台;1924年混城旅长毕庶澄修台。

关于台上石刻,也历经沧桑。

据不完全统计,有修台记、赋、跋、诗、像、竹等石刻50余方,不过多有遗失与复刻。

随着朝代的变更和混战,超然台石刻受到了极大损坏,首先是台前“超然台”三个大字被人挖走,直到元代由中议大夫王 C用柳体书写径尺的“超然台”三个大字,刻石嵌于原处;其次是台上的诸多石刻,也在元代以前遗失殆尽。

此后,后人复刻《超然台记》《超然台赋》,及《重修超然台记》《专祀苏东坡先生记》《雪夜书北台壁》等诗文。

来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