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摘抄
每到一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罩住我的,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常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滩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
没有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自序>>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道士塔>>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莫高窟》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
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阳关雪》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
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沙原隐泉》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
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
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
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
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
华复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
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
明天。
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 柳侯祠》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
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
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
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
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
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白发苏州》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
我的家乡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一条河流悄然穿入。
每天深夜,总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这是夜航船来了,船夫看到岸边屋舍,就用木棍敲着船帮,召唤着准备远行的客人。
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笃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
不知是哪一天,他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夜航船》水寒彻骨,浑身颤抖。
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
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
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挖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炊事班每天打出的饭菜,开始有了剩余。
好几个小集团被清查出来了,大会上,报告者的口气越来越凶。
后来,终于点出了一些名字。
罪行最严重的是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她在下农场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中,被几个男同学戏称为“外交部长”。
她竟然笑了笑,没有拒绝,也没有向领导揭发。
“这样的反动小集团连职位都分好了,不为夺权为什么
”报告者的推断极其雄辩。
一天傍晚,传来警报,正在受审查的她失踪了。
上级命令全体人员分头追寻,几个男学生在湖边找到了她的纱头巾。
把她打捞上来时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一个胖乎乎的男卫生员连忙做人工呼吸。
折腾了一会毫无效果,卫生员决定直接给心脏注射强心针。
她的衣衫被撕开了,赤裸裸地仰卧在岸草之间。
月光把她照得浑身银白,她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
《吴江船》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
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
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
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 废墟 》
关于《家》的读书笔记,5篇,600字
《我爱我家》我的家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幸福的家,我在爸爸妈妈爱的怀抱里长大。
每天早晨,家中最辛苦的爸爸都会很早地起床把早饭给我和妈妈预备在饭桌上。
白天,我们各忙各的。
晚上才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候 。
我在书房写作业的时候,爸爸和妈妈一起在厨房里乒乒乓乓地做晚饭。
随着妈妈那句老台词“开——饭——喽
”我便急不可待地坐在桌旁,等待着美味佳肴。
晚饭后,为了让我减肥,他们还要陪我去锻炼身体。
回来后,妈妈便出神地去看电视了。
随着剧情的发展,她常常陪着主人公一起高兴,一起掉眼泪。
我和爸爸才顾不上“安慰”妈妈呢
在旁边开心地下起了棋。
每次我都要和爸爸杀上好几个回合,真过瘾
偶尔,我还会和爸爸一起比赛做俯卧撑。
也许是因为我太胖了,总也做不好。
这时,爸爸妈妈便又做示范又按我屁股扶我腿的一通折腾。
有时全家人一起趴在了地上,互相看着哈哈大笑,乐得我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爸爸妈妈特别爱我。
妈妈虽然身体不好,可当我不舒服时,她却会不顾一切地照料我。
前几天,我的右肩膀做了一个小手术,他们别提多担心着急了。
等我拆了线,他们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了下来。
在我家,幸福的小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完。
我爱我家。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
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
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
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
“曰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
“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
《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
《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珠宝店庆圣诞节元旦节标语怎么写
用宝石来装扮圣诞的夜空美梦都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