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里张学良到东北讲武堂去了不是保定吗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生于今辽宁台安县九间房乡一个叫张家窝堡的村子里,字汉卿。
他的父亲张作霖原来是一个赌徒,后来成为了胡子,靠着他的精明,一步步发展着自己的势力,慢慢就成了雄踞东北三省的张大帅。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 子,那么又为什么叫“小六子”呢
原来这里面有个故事:张学良乳名叫双喜,3岁时,他母亲赵氏请人为他算命。
算命的先生说:“这孩子的命很硬,克母
”如 何避免克母的事情发生呢
以算命先生的说法是,双喜必须拜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当义母,借义母的福分来消灾避祸。
但当时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认这个胡 子的后代为干儿子,双喜的妈妈不得已就指认了路边的一棵马兰,让儿子对着这棵草磕头,可没想到这棵马兰不几天死了,这让赵氏更加迷信其子是克母的说法,最 后又有人说让双喜到寺庙里去做“寄名和尚”,可以避灾。
她选了一个所谓的好日 子,带着双喜去寺里烧香。
一个老和尚过来说:“自小多灾害,父母担惊骇。
自许入空门,全凭佛爷带,前殿不打扫,后殿不礼拜。
脱下僧袍来,赶出山门外……” 说着,让双喜跑出寺外,听到第一个人的名字时,就拿来为自己所用。
那天当他跑出外面时,正好有人喊“小六子”,从此“小六子”就取代发“双喜”而成为张学 良的乳名,这是所谓完成了“跳墙和尚”的仪式。
后来,张学良曾自嘲道:如果那时候有人喊王八蛋,我也就叫王八蛋了
当然,张学良没有成为“王八蛋”,也似乎没有人再知道“双喜”那个名字子,而小六子却一直为人们所熟知。
少帅中九一八事变是哪一集
少帅中九一八事变是41集。
第41集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被国人唾骂 张学成投靠日本与义勇军对抗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军悄悄在北大营西侧破坏了满铁铁路,并将此罪名加诸在中国军队身上,板垣大佐命令日军向沈阳发起大规模攻势,张学良得到消息后,下达了“不准抵抗必要时收缴器械”的命令,北大营士兵只好束手待毙以身报国。
板垣大佐向旅顺的司令官本庄繁发出军机电报第一号,本庄繁命令第二师团及关东军投入战斗,展开全面进攻。
沈阳公安局局长黄显声命令部下带上武器撤离。
一夜之间,日军第二师团占领了东北军总部,沈阳沦陷。
张学良电告南京却被告知蒋介石不在,他通过电台向民众讲述了日军进攻沈阳的真相,各界人士不能理解张学良的不抵抗,他们涌入医院要面见张学良质问被拦在外面,院方不堪其扰婉言劝张学良出院。
张学良深觉奇耻大辱,可是蒋介石一连两封电报坚持:力避冲突,以免扩大事态,与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少帅里面海边的老人是张学良本人吗
《少帅》里面海边的老人不是张学良本人。
张学良于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在海边的老人是文章扮演的角色而已。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少帅》里张作相为什么让位给张学良
1928年7月3日,年仅29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月,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
张作霖如何在自己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保证了张学良接班的顺利进行
给张学良网罗一个团队 张作霖起家靠的是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在这个“保险队团队”的努力下,靠着几把土铳,张作霖开创了威震民国的奉系。
可张学良呢
那可说是纯正的富二代,让这样的公子哥去接班,难度不是一点点。
张作霖明白,自己活着,大家还尊你张学良是大公子,可真等我故去了,人家会怎么待你呢
要想顺利接班,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自己的团队。
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为培养奉系集团的军事人才而专门设立的军事学校。
张学良曾自夸说,自己一进讲武堂就考了个第一。
有些人认为这还不是沾了张作霖儿子的光。
其实不然,当时讲武堂招收的都是奉军连排级军官,数学,物理学对这些人来说不啻于天书。
而张学良自小文化基础比较好,能考第一确实不是因为他是东北王的大公子。
军校毕业后,张作霖并没有急着让张学良去当什么高官,而是特设了监督一职,让张学良参与到讲武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
张学良长期掌管东北讲武堂,对讲武堂的师生人品、才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这是一个领袖人物成长的开始,也是一个接班人建立自己接班团队的基础。
这一切全都在张作霖的计划之中。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张作霖所料。
随着奉军的不断扩军,大量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被充实到奉军各级部队当中去。
日后比较著名的东北军将领如黄显声、许庚扬、牛元峰,甚至开国上将吕正操、万毅都与张学良有师生情谊。
而当时在讲武堂任教官的郭松龄、何柱国等人也恰是在此时与张学良建立了特殊的友情。
这样,张学良就以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团队。
让张学良打出威信来 张作霖明白,在部队中立威的关键是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
一个娃娃兵,没上过战场,别人是不会服你的。
于是,在儿子还没毕业时,张作霖就从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东三省巡阅使卫队旅中挑选了一个团的士兵,配属骑兵、炮兵、机关枪各一连,工兵、辎重各一排,组成一个超强的加强团让张学良率领去剿匪。
剿灭几个土匪需要这么强的兵力吗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叫杀鸡用牛刀,保证只胜不败。
张学良果然不负父望,剿匪马到成功。
张作霖的把兄弟、时任吉林督军的孙烈臣极为识趣地公开通电:张学良在吉林剿匪指挥得当,作战勇敢,敬请提升为卫队旅旅长。
张作霖顺水推舟任命儿子为卫队旅旅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一溃千里。
张作霖眼看局面无法收拾,马上派人让张学良丢下部队赶快跑。
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郭松龄的协助下,张弛有度,打得有板有眼,最后压住了阵脚。
这一下,奉军的老帅们真正对张学良刮目相看了。
从此,张学良开始独当一面,张作霖也对张学良完全放权。
人虽死恩威还在 张学良能够接班,还有一个条件是各方派系的支持,特别是实力派的支持。
奉系老派中,以张作相等人最为重要,他们长期担任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督军,势力盘根错节。
按理来说,张作相是最有可能接张作霖的班。
1928年6月24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发表通电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吉林保安司令,张学良为奉天省保安司令。
但张作相“坚辞不就”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职,并建议张学良担任“此一重要职务”。
张作相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呢
首先,张学良子承父业继承“大统”乃当时天经地义之事;其次,张作相对张作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想“乘人之危”夺权;再次,新派和老派矛盾深重,如果处理不慎,容易引发内讧。
在这种情况下,张作相分头说服老派们支持张学良子承父业,以维护奉系团结。
大家最终同意了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8年7月3日,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奉天有了新的领导人,一盘散沙的奉系又成了铁板一块。
关东军司令部里那些虎视眈眈的军官们本以为张作霖一死,东北肯定会因为抢班夺权出现大乱,没想到,张学良竟然异常顺利地接了班。
第一,张作相忠于自己的兄长,对张学良寄予厚望。
第二,从大局考虑,希望张学良能稳定东北大局。
第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年老,不能堪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