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个词罗生门请问是什么意思啊出处又在那里呢?
罗生门,原指宫城外郭的正门。
为日本大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著名小说名。
后被日本导演黑泽明借用来作为电影名,但情节则是改编自芥川另一部小说〈竹籔中〉,本片曾获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片中利用一桩谋杀案的当事人及目击者对案情的不同叙述,来分析人性,充满了悬疑及不信任的气氛。
后常借用「罗生门」一语来比喻对同一件事,因立场不同而说出不同事实的歧异情形。
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 Rashomon 年份:1950 剧本:芥川龙之介小说〈竹籔中〉 导演:黑泽明 主演: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 剧情:一个武士和他的妻子在竹林中遇到了盗贼。
演变到最后,成了武士被杀、武士之妻被盗贼强奸的结果。
但盗贼却辩称武士不是他杀的,因此这件案子在侦办时,还透过灵媒与武士对话,以厘清案情。
然而透过灵媒的武士、武士之妻以及盗贼三位当事人都因为各有立场,导致各说各话,说法迥异,再加上目击案情的樵夫也因为私心,说窗u?]不相同。
整个案情陷入五里雾中,呈现出一片悬疑与胶著。
原为日本名作家介川龙之芥的短篇小说名。
描述主角与一位老妇人在罗生门(位於日本平安朝京都朱雀大道的南端)为想活下来,所发生的辛酸故事。
后被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借用来作为电影名(1950年)。
该部电影情节则改编自芥川另一部小说〈竹籔中〉。
由三船敏郎领衔主演。
故事绕著一件强暴杀人案发展,所有关系人对案情的描述各有立场,都不相同。
本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因为电影的成功,「罗生门」遂成为「各说各话,难解之谜」的成语。
如:「这件凶杀案已成罗生门,得靠警方抽丝剥茧找出真相。
」
有谁告诉我,罗生门是啥典故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说明任何事情发生后,都不会再有真相,每个参与者都会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或多或少地隐瞒一些事实。
罗生门 原文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
以下是对短篇小说《罗生门》的解析以及它的作者芥川龙之介的相关资料: 首先是《罗生门》的解析 罗生门位于朱雀大道南端,可以说是京都的门户了。
芥川让他的故事这儿上演,就等于扼住了日本国的咽喉,让它翻翻白眼,让它露出丑态。
《罗生门》就是这样一部简短的强盗心史,芥川以细腻的笔法画出了一个强盗的蜕变过程,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人性中的恶一点点上升,最终取代了最初的犹疑。
时间很短:某日傍晚。
地点很小:罗生门内。
人物很少:家将和老太婆。
情节很简单:家将在罗生门“避雨”,发现一拔取死人头发谋生的老太婆,便也来了“勇气”,剥夺了她的衣服扬长而去。
“避雨”是整个故事的前提,也是整个故事的支点。
小说第一句就从“避雨”切入: “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但是作者接着就说,罗生门虽为交通要道,却因连年天灾荒凉不堪,成了狐狸和强盗的窝点,甚至成了抛弃无主尸体的地方。
“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也就是说,即使下雨天,肯到罗生门来避雨的,也只有家将一个人。
这家将穿的是洗旧了的宝蓝袄,右颊还有一个大肿疱——这样一个落破的人,坐在罗生门的台阶上,“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他为什么“茫然”
担心雨下得太大太久
显然不是。
当时京城一片萧条,家将已被多年老主人辞退了。
作者解释得很清楚: “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
”“所以家将的避雨,说正确一点,便是‘被雨淋湿的家将,正无路可走’。
”家将“无路可走”,并非被雨逼的,“明天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根本原因。
所以,他要在“无办法中求办法”,而要“在无办法中求办法”,只有“不择手段”。
而“倘若不择手段”应该怎么办
“家将反复想了多次,最后便跑到这儿来了。
”直到这时,家将来罗生门“避雨”的目的才算明了:原来这厮要“走当强盗的路”。
当然,这个时候,他的强盗之路还停留在“倘若”的阶段—— “可是这‘倘若’,想来想去结果还是一个‘倘若’,原来家将既决定不抉手段,又加上了一个‘倘若’,对于以后要干的‘走当强盗的路’,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家将已失业四五天,几天下来,沉睡在内心的强盗意识渐渐苏醒,而现在,雨正好给了他一个借口,使其可以跑到罗生门寻找机会。
当然,这时的家将的还是消极的、犹豫的,至于他会“打了一个大喷嚏,大模大样地站起来”,不过是刻意摆出的一副坦荡荡样子,不过是装腔作势罢了——几个“大”字其实正暴露他内心的卑琐和怯意。
有一种译本在这里以“慵懒”取代了“大模大样”,两种译法似乎相去甚远,不知哪个更为确切。
单从“慵懒”看,似乎只显示了一种表面现象,难道家将来罗生门只是为了避避雨,只是为了安安静静地睡一觉
显然不是。
但是既来到罗生门,家将总还是不甘心,所以他作出在此过夜的打算,上楼了。
“楼上即使有人,也不过是些死人。
”家将既然这样判断,为什么还那么留意腰间的刀,不让它脱鞘出来
可见家将是害怕弄出动静,否则,这个穿着草鞋的人,就不用“像猫儿似的缩着身体,憋着呼吸窥探上面的光景”。
在另一译本中,这句话译为“像猫一般蜷缩着身子,摒息地窥视着楼上状况”,比较起来,“蜷缩、摒息、窥视”显然不如“缩着、憋着、窥探”具有动感,“缩着身子”与前文“大模大样”对应,家将开始露出真正的“小”了,而“憋着呼吸”比“摒息”要传神得多,想想那家将也憋得怪难受的,还得鬼鬼祟祟地往“窥探”。
看来家将确实心怀鬼胎,否则他怎么会这样走近那些“死人”
在我看来,家将不过是在试探着寻找同类的气味而已。
果然,家将上楼后,首先遭遇到的便是强烈的尸臭,这让他本能地掩住了鼻子。
紧接着,家将先后产生了三种心理\\\/生理的交互感应: 家将发现尸首堆里会蹲着一个老婆子,立刻被一种强烈的情感夺去了嗅觉,对他来说,腐尸的臭味暂时闻不到了,因为他全部注意力都投到老婆子身上了;看到老婆子在窥探一具女尸的脸,家将既恐怖又好奇,因此一阵激动,结果连呼吸也忘了;看着老婆子一根一根地拔下女尸的头发,家将的恐怖又一点点消失,转而怒气一点点上升——对一切罪恶的反感愈来愈强烈,所谓“恶劣之心”(译作“憎恨邪恶的感情”似更明确)如松明般烘烘地冒出火来。
这种情形使家将的正义感突然回光反照: “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问起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
”面对拔死人头发这不可饶恕的罪恶,家将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
当然,这里只是暂时的忘却。
这时家将扮演了一个大义凛然的小丑角色。
可是让家将感到意外的是,老婆子对他的威胁毫无反应,“像哑巴似的顽固地沉默着”。
这倒让家将冷却了似火的“怒气”,变得和气了。
老婆子回答了:拔了头发,是做假发用的。
这样的答复“竟是意外的平凡”,使家将“一阵失望,刚才的怒气又同冷酷的轻蔑一起兜上了心头”。
家将为什么会“轻蔑”
也许老婆子的说法不是他所预期的大罪恶
老婆子的辩解更进一步消解了家将的“恶劣之心”,也彻底消解了他做人的底线。
于是,家将的怒气化为勇气。
这是刚才在门下所缺乏的勇气,是不同于刚才逮住老婆子的另外一种勇气: “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
”所以老婆子的话刚说完,家将便“讥笑”,下定了决心,立刻跨前一步,抢走了老婆子的衣服。
强盗就这样产生了。
……A(女人)把蛇肉晒干当干鱼卖→B(老婆子)拔A(女尸)的头发做假发卖→C(家将)抢B(老婆子)的衣服…… 在“A→B→C”这一链条中,罪恶总被谅解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不这样干(做恶)就得饿死,没有法子嘛。
”而以恶对待恶往往又使后恶者心安理得,甚至有一种成伪正义的快感。
《罗生门》揭示了人性中隐藏的凶相怎样一点点显露的,同时还表明:强盗不会承认自己的罪恶,强盗总能为罪恶找到借口,要么掩盖,要么否认,要么耍赖。
因为天灾,因为人祸,因为信仰丧失,因为饿着肚子——这样他就不必为自己的恶行承担罪过,甚至可以大大咧咧地指责受害者。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结尾说:“谁也不知道这家将跑到哪里去了。
”从倭寇到日本鬼子,其强盗行径当然不是一个罗生门所能遮蔽的了,不过,日本还有一个靖国神社,这个供奉着甲级战犯的地方,成了日本人消解罪恶、滋养罪恶的“罗生门”。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说过,日本人自1945年以来很少做出努力,使邻国减少对他们的怨恨,日本人缺乏认罪感。
比如,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就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他虽承认日本过去对中国有过侵略行为,但坚持“上次世界大战及战前日本的所有行为不能都断定为‘侵略’”。
早在八十五年,芥川龙之介就看透了日本人的这幅德行,所以他写《罗生门》,让日本强盗在自己的国门现身说法。
以下则是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简介以及主要作品的相关资料: 《罗生门》作者 芥川龙之介(日本) 1892年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
他刚出生妈妈即患上精神病,他被舅舅抚养大。
1913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开始写作。
毕业后通过教授英文和作报纸编辑维持生计。
1914年他发表了《罗生门》。
夏目漱石读到后,非常赞赏,对他多方关怀。
在夏目的关怀下,1916年他发表了《鼻子》。
这段时间他也开始创作俳句。
1918年他发表《地狱变》,讲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残酷故事,通过画师,画师女儿等人的遭遇。
反映了纯粹的艺术和无辜的底层人民受邪恶的统治者的摧残。
1921年芥川龙之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报社的记者前往中国四个月,这次任务非常繁重。
在任务的压力和自身压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并终生不愈。
回到日本后。
1922年他发表了《竹林中》。
作品与柯林斯的《月亮宝石》结构类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调查采集的各方的证词与说法。
不同的是《月亮宝石》最后澄清了事实,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证词某些地方重合却又有很大矛盾,但是又都能自圆其说。
整个作品弥漫着压抑,彷徨,不定向的气氛。
这反应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
自此以后,由于病情恶化,芥川龙之介常出现幻觉,当时的社会形式也右转,没有言论自由。
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压抑,如《河童》。
1927年芥川龙之介继续写作随想集《侏儒的话》,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两句话,但意味深长。
7月24日作家自杀身亡。
1935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去世8年后,他的毕生好友菊池寛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最重要文学奖之一,与“直木奖”(直木赏)齐名。
1950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Akira Kurosawa),将芥川的作品《竹林中》与《罗生门》合而为一,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在国际上获得多个大奖,使日本电影走向世界。
此后,“罗生门”更成为对于扑朔迷离的、各方说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词。
主要著作 老年 1914年 罗生门 1915年 鼻子 1916年 山药粥(芋粥) 1916年 烟草和魔鬼(烟草と悪魔) 1916年 戯作三昧 1917年 蜘蛛之丝(蜘蛛の糸) 1918年 地狱変 1918年 邪宗门 1918年 魔术 1919年 南京的基督(南京の基督) 1920年 杜子春 1920年 火神(アグニの神) 1920年 竹林中(薮の中) 1921年 轨道列车(トロッコ) 1922年 玄鹤山房 1927年 侏儒的话(侏儒の言叶) 1927年 河童 1927年 齿轮(歯车) 1927年 西方人(西方の人) 1927年
《罗生门》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
罗生门这个词在现代的意思就是说,在一个事件当中双方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
什么叫罗生门式
芥川龙之介代表作《罗生门》。
20世纪末短篇小说家。
罗生门的表达技巧现在已经成为经典,被称为:罗生门式。
就是一个场景,反复的发生故事,具有推理的特征。
《罗生门》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著名影片,片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各异,所谓“罗生门式的历史阐释的方法”即是指对同一历史事件可以讲述出几个不同的故事。
《罗生门》给后人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金庸在创作《射雕英雄传》里,黄蓉郭靖在牛家村密室疗伤那段,比如张艺谋的《英雄。
日本著名作品《罗生门〉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看了之后就是觉得写的是和人性有关,至于什么关系说不清很朦胧.....人为生存没有什么是错的.让我明白了每个人在做错事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是因为某某事才这么做的
谁知道罗生门的大概内容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所拍的经典电影.可是一般人只知其意思. 却不知其典故.每次碰到各说各话,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新闻,主播都会说:有如罗生门,不过,我很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这典故是哪来的.....什麼叫「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里主要人物有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和樵夫等四个人,事件真相是强盗见到武士的妻子秀色可餐,想占为己有,於是编了一套说词骗武士说某地有一处宝藏,邀武士一起去寻宝,武士就把妻子放一旁,跟随强盗去了。
走了很远的山路,强盗利用机会把武士绑起来,再回到武士的妻子那边强暴了妻子,再带妻子来到武士的面前,质问武士的妻子要从此跟著强盗还是跟著武士
不料武士竟从此不要这个老婆了。
强盗见武士不要他老婆,觉得没有竞争,他也不要那个女人了。
武士的妻子觉得太没面子,就挑拨武士和强盗打起来,谁知两人比起剑,竟和一般地痞流氓打烂仗无异,都怕死且毫无剑法可言,搏斗间, 强盗幸运的杀死武士,这整个过程,都被上山打柴的樵夫看见了。
可是他趁大家都离开现场后,偷走了武士身上名贵的短剑。
后来这夥人都被抓去衙门问话,每个人都有一套漂亮的说词。
强盗的说法是他很英勇的和武士比剑,赢得美人心。
武士的妻子把自己形容成贞女烈妇。
武士则透过灵媒自称切腹。
唯一知道真相的樵夫则因偷了武士的短剑,始终不肯吐露真相,最后才在「罗生门」这处地方全盘托出。
「罗生门」的意义在於真相被扭曲、被模糊,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软弱的人类,只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某某的罗生门,就是某某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做了种种错误的事情,就是所谓的用一百个谎言来圆一个谎言。
罗生门的主要用法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
经常用于各种新闻报纸标题,如“伊能静黄维德,娱乐圈中罗生门”、 “车祸罗生门”、“贾静雯婚变进入罗生门”等。
有小说、电影、音乐专辑等以此为名。
由于“罗生门”这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后来演化成:当事人各执一词,使得事实结果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从而无法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
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
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
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