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年人生日主持词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长辈、佳宾、亲朋好友: 大家好
春风送暖,花开人间,光阴似箭,生日如歌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我父亲九十岁生日庆典,我代表我父亲(爷爷)及全家向前来参加庆典的所有佳宾表示热烈的欢迎(鞠躬)
向在这里帮忙付出的父老乡亲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鞠躬) 今天,是我父亲(爷爷)九十寿辰,我们作为他的子孙后代心情十分激动,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象电影镜头一样在我们眼前闪过。
依稀记得:那是我们小时候常坐在父亲(爷爷)的肩头,父亲(爷爷)是儿女们那登天的梯,父亲(爷爷)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们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当我们长大后,一个个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依在门口,漫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山高水远他乡流,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金谷园今天我们要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平安度春秋。
如今,日渐苍老的父亲(爷爷)耳朵不好了,手也有些颤抖,冬天关节很疼痛,可他还整天不是在山林里砍竹木,在山坡上挖红薯,就是在田地间除草种小菜……父亲(爷爷)不爱说话,他就是这样来教育我们,人究竟该怎样活,怎么过…… 曾经,我把父母接去城里住,可父亲(爷爷)怕给我们增加负担,说我们在外挣点钱也不容易,每天早出晚归提着篮子去菜市场摆小摊挣点钱,刮风下雪谁也拦不住,父亲(爷爷)真是替子女想得太多,作儿女的确为父母想得太少。
父亲(爷爷)做了一辈子农民,风风雨雨几个朝代,阅尽人间沧桑,留下我们享用不完的财富,那就是他那:朴实、勤劳、节俭、宽厚、仁慈、坚韧、无私的品德。
这一切,不仅得到了邻里乡亲的认可,更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心里,激励我们后代认真工作,踏实做人,教育后代。
父亲(爷爷):漫长的岁月让你变得如此平静、淡然、没有奢望、没有恩怨,一种祥和的微笑(那九十个春秋磨砺出的微笑)一直挂在你的脸上。
父亲(爷爷),我们最疼爱的人,在这欢乐的日子里,祝你健康,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父亲(爷爷):你的生日让我们想起了这么多,我们也想以同样的爱回报给你,只希望你天天幸福,年年健康,只要你健在,儿孙们就有寄托,就有精神支柱,就有回家的向往,这辈子我们做你的儿女还没有做够,恳求你下辈子还做我们的父亲(爷爷)
父亲(爷爷),祝你和母亲(奶奶)生日快乐
最后,我要祝各位来宾:天天有个好心情,笑口常开;月月有个好收入,四季发财;年年有个好身体,青春常在;终身有个,美满幸福
让我们共同举杯,干杯
切忌说什么长命百岁,人家90了,一百没几年了
基督教徒葬礼仪式程序是什么?
基督教葬礼程序基督教信仰比东方宗教信仰不忌讳死亡,因为他们相信凡事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安排,也确信他们日后可以和亲人在上帝的处所相见,且永远同在。
因此基督徒家庭的殡葬礼仪不同於一般民俗家庭的大伤脑筋,由於每一位基督徒大都有固定的教会聚会,而且每间教会都有牧师或专职的长老、弟兄可以协助,他们在会友蒙主恩召后都会帮忙安排后续事宜,并协助家属处理,基督徒在亲友弥留期或过世时都会先告知教会里的牧师,因此基督徒亲人的安息就比非基督徒的过世,带给家庭的负担相对的少了许多。
(注十七)依中华民国殡葬教育学会理事基督教温芳生长老提供的资料显示,基督徒安息后,不用有引魂的仪式,因为他们相信基督徒死后灵魂回归到他本来住的地方「天家」,所以家里不用设置灵堂,如有设置则纯为让亲友有个追思的地方而已。
一般来说,除特殊情况外,基督徒安息后都会先将遗体移至殡仪馆安置好,家属再与牧师及礼仪公司三方面来商讨治丧期间及整个安息礼拜的方式与过程。
基督教殡葬礼仪的入殓、告别(安息)礼拜整个过程约需一小时三十分钟左右,牧师通常会与家属商量整个礼拜过程进行的方式。
告别(安息)礼拜内容有敬拜、感恩、追思、安慰、布道等项。
在安排日期方面,十至十四天左右以内为最佳,通常在安息后七天左右举行家庭追思礼拜,不需要择日,只选择大家比较方便来参加的日子即可,因为基督徒相信每天都是上帝所赐的好日子。
在礼堂布置与用品方面,以实际需要、实用为原
英语高手来 帮我看看这视频里他们讲了些什么让这位主持人这样...悬赏十分
没说什么,只是主持人觉得气氛很沉重然后忍不住笑来而已。
经常有人在葬礼上这样然后被暴打的。
以下是翻译后的对话主持人:”你在手术前有着一个正常的人生,当你(手术后)第一次醒来的时候,你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将从此不同,你的反应是什么
“女嘉宾:”额,最开始很难以置信。
。
。
“男嘉宾:”难以置信其实是。
。
。
“主持人:“(噗)。
。
。
对不起”男嘉宾:“难以置信其实是Marijke选的很好的一个词。
。
。
“主持人:”(噗)“
国际歌的中文翻译者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事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1816-1887)出生于巴黎一个制作木器的手工业工人家庭,他在艰难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从他所能够找到的书籍中吸取 知识的营养。
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的诗,在他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1830年爆发时,年仅14岁的他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
从此,他开始用诗作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逐渐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转变,并于1870年加入了,成为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
1871年,法国革命爆发了。
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月28日,公社成立了。
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公社委员。
他在担任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时,被人们称誉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
失败后,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进了蒙马特尔我人基特家的阁楼,幸免于难。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无法平静,5月30日,他用战斗的笔,写了了震撼寰宇的宏伟诗篇--,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
1887年,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彼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谱写了曲子。
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1923年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也只有三段。
如今,《国际歌》早已响遍全球,它将永远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奋勇前进。
法国工人作曲家。
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城,后入法国籍,定居里尔。
年轻时曾在里尔教堂唱歌,后一直当工人(家具制作工、雕花工、制模工),参加过工人运动。
1887年起任里尔“工人之声“合唱团指挥。
业余创作歌曲,作有工人歌曲20余首,代表作是1888年6月为工人诗人欧仁 .鲍狄埃所作”全世界无产者之歌“-《国际歌》的普曲。
其它还有狄盖特作词的《起义歌》、《前进,工人阶级》;自己作词的《共产党之歌》、《儿童支部》、《红色圣女》等。
求基督教徒死后葬礼上的悼词
基督徒是死亡不是令人悲伤的事情,我们的肉体死亡了,我们的灵魂在天上与父相聚,这是好的无比的,我们应该开心、快乐、赞美神。
所以,每当有那位基督徒肉体死亡,请不要为他悲伤,请为他高兴,因为他在天上与父相聚,只是暂时的与我们离别了,总有一天,当我们到达天堂,我们还是会与他相见的。
啊,想到我到达天堂的那日,我与父相见的那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啊迫不及待无知的人不要问我既然这么想上天堂为什么现在不去,我在世界的时间,我宁可用来荣耀神的名,使更多的人获得上天堂的资格,当神呼召我的时候,我就回家了。
求一部喜剧电影 有点年代了 讲的是一个老人死去了 然后一群人来参加葬礼出现各种好笑的事
《葬礼上的死亡》,有两个版本导演: 弗兰克·奥兹编剧: 迪恩·克雷格主演: 马修·麦克费登 \\\/ 凯莉·霍威 \\\/ 安迪·尼曼 \\\/ 艾文·布莱纳 \\\/ 黛西·唐洛范 \\\/ 更多...类型: 喜剧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德国 \\\/ 荷兰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07-07-19(德国)
有一首歌英文的,歌词有一句是“你很漂亮无论他们怎么说”
美国仪式 1.守灵 美传统葬礼多采用宗教形通常在教堂举行。
葬礼前,灵柩在教堂中由亲友们轮流守灵。
据学者们分析,守灵习俗是由古时人们心理上的原因所导致:一是死者亲属始终抱着死者会重新苏醒的幻想;二是他们曾在死者生前尽心竭力地加以看护,虽然这种看护现在已不需要,但他们仍不忍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天长日久,守灵便成为对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种习惯作法。
2.墓地风情 在墓地上,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墓地的东、南、西三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墓碑。
而北面墓碑却寥寥无几。
其原因是北面通常是埋葬犯人、凶手或自杀者的地方。
据称基督教教堂的圣坛北面是宣读福音的所在,福音的主旨是让罪人忏悔,因此便进一步认为北面是为那些需要拯救的罪人而设置的。
墓地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最常见的有水松,一棵棵枝繁叶茂。
华盖长青,挺立在墓碑旁边。
很早以前,树木一度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古人认为,生命同运动是分不开的。
潺潺溪水,飒飒风声.青青树木都是生命的象征。
特别是垂柳常常被种植在墓地中,这是由于它枝条拖曳;仿佛沉浸在悲哀中似的。
3.入葬 美国埋葬死者有一定之规。
传统风俗是在死者胸前放上十字架,或把他的手交叉放在脑前,然后朝向东方埋葬,即脚在东;头在西。
据说这是早期“拜日说”的反映。
埋葬幼年死者的方式,与埋葬成年死者不同。
在古罗马时,人们把夭折的孩子埋在自家的屋檐下,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灵魂得到安宁。
现代仍然有人按照传统观念把死去的幼儿或未受洗礼的孩子的尸体放在某个成年妇女的棺材里埋葬。
美国犹太人也有一种习俗,在埋葬死者时,使他面朝以色列方向,第二年再打开墓穴重新埋葬。
印第安人埋葬死者的方法颇具特色。
普通百姓死后只作简单土葬,但部落酋长死后却要受到格外尊崇。
他们将酋长的遗体安放在庙宇中。
这种庙宇的形式十分特别,下部用粗大的木桩高高撑起。
四面透风,没有墙壁,地上铺着几张兽皮,供看管庙宇的祭司休息。
上层才用来安放遗体。
凡是死去的酋长都一律放在同一庙宇中,一个埃一个。
这庙宇只一面敞开,三面和房顶都用编结精致的竹帘遮挡得严严实实。
遗体旁还摆放一个雕刻得活灵活现的木偶,作为酋长的卫士。
印第安人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使遗体不腐烂的办法。
他们将死者的皮剥下,涂油晒干.再将肉刮下,把骨头包在皮革中,最后再包上原来的皮,经过这样加工的遗体,看上去完好如初。
(二)现代的丧葬方式 1.购买墓穴 按美国规定,人一旦死去,包括家属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搬动死者。
一般应由医院负责与家属事先订购的公墓直接联系,尽快将遗体送至公墓。
因此美国人往往在生前购妥基地,以免死后麻烦。
美国人视墓穴如同房子、车辆一样.属财产之一。
可以留为自用,也可以买进卖出。
各个公墓都设有经纪入,负责顾客挑选墓穴。
公墓大小不一,大者方圆达千亩,所以经纪人要驾汽车带顾客在基地中遍览,介绍待售墓穴以及周围的景色和地势。
公墓有葬棺的墓穴,葬骨灰的墓穴。
也有寄存骨灰的龛。
顾客可选购。
有些公墓的分期付款合同规定,如买主尚未最后付清便死去,可以葬于该穴,余款准予免付。
2.购买棺材 美国的公墓也出售棺材。
有的棺材样品间就设在公墓的办公大楼里。
棺材有几十种之多,材料、形状、颜色各不相同,但都敞开盖板,内铺锦缎被褥,舒适豪华。
其中有不锈钢棺材,不漏水,不通气,不变形,至少可使用50年。
有的装有特殊记录装置,即使因地震挪动了埋藏位置。
也能根据这特殊装置重新找到它。
还有特制的钢棺,价值高达6000美元。
除去购买墓穴和棺材外,还要挑选墓碑。
墓碑的质地和颜色有所不同,但大小一致,一律立在墓穴上首,使得全座公墓整齐划一。
3.葬礼仪式 美国设有专门负责发放死亡证书、安排葬礼仪式的机构,公墓也有专职安排丧事的人员。
公墓里往往盖有教堂式的建筑,但里面并无神像,宗教仪式和非宗教仪式的葬礼都可以在这里举行。
宗教仪式的葬礼程序,通常包括祷告、唱赞美诗和牧师致颂辞。
葬礼毕,人们便向遗体告别,然后用灵车将死者送往墓地安葬。
灵车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
灵车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后面紧跟着死者的亲属。
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或蓝色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
送葬行列非常庄严,行人不得打乱送葬队伍。
行至墓地,还有一个短小的入葬仪式。
公墓一般绕穴安置几排座椅,以备死者家属举哀之用。
送葬亲属以同死者关系的远近为序一一为墓穴掩土,这只是象征性的。
随后工人侵驾驶推土机,迅速把墓穴填平,并用电夯把土压实,再铺上碧绿的草皮。
美国葬礼的特点是:人们只是静静地在灵柩旁沉思默祷,而不捶胸顿足、嚎陶痛哭;并且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庄严肃穆的气氛,不设宴。
4.慰问和悼念 葬礼毕.死者的宾朋通常还要和死者的家属聚会一下,在一起吃顿饭.表示对生者的同情和慰问。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顿饭不是由主人招待,而是由客人们自带食物。
据说,犹太教在举行葬礼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
正统的犹太教徒,在葬礼这天只请客人吃煮得很老的鸡蛋和盐。
蛋同“复活节彩蛋”一样。
是复活的象征,盐在古老的传统中则象征着不朽。
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
参加葬礼的人,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同时自己在胸前佩戴一朵白花,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每年到一定日子,人们还要去基地扫墓、献花,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5.新的趋势 在今天的美国。
死人仍然是一件需要大大破费的事情。
即使最便宜的棺材价格也要500美元。
此外,给死人整容要用数百美元;布置灵车也要数百美元,请葬礼主持人又要数百美元,几项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纵使火化也不下1000美元。
虽然宗教形式的传统葬礼在美国始终占优势。
但举行世俗葬礼的趋向也已明显出现,特别是葬礼后实行火化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在过去几年中.火化人数已由6%增加到近10%。
根据《纽约时报》的调查,传统丧葬习俗减少和火葬增加的地区,最明显的是整个西海岸、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夏威夷州、内华达州和佛罗里达州。
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和全国许多小的居民区则仍然实行传统式的丧葬仪式。
(三)国葬 国葬是国家事务中的一项大事,须安排的各项事务十分庞杂。
有资格举行国葬的人往往在遗嘱中对葬礼提出要求。
有时,死者生前把自己的葬礼安排得非常周到具体。
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要求把自己葬在家乡弗农山庄。
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甚至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美国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之起草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托马斯·杰弗逊长眠于此。
”更多的情况是死者只在生前对家属简单安排葬礼事宜。
美国有资格举行国葬的人是:1.总统;2.前总统;3.当选总统(即新当选,尚未就职的总统);4.由总统特许的其他任何人。
有资格举行国葬的人并不一定有资格葬在阿林顿国家公墓或其他国家公墓。
能否葬在这些公墓要根据1948年5月14日制定的法案的规定来决定。
1.国葬的准备 当一个有资格受国葬的人去世,其家属同意举行国葬时,总统使将批准国葬文件通知国会,由国会布置国会大厦中央大厅准备举行国葬仪式。
作为美国总统的特命代表,国防部长将授权陆军部部长作为他的代表,在华盛顿市进行国葬的一切准备活动。
华盛顿军区司令负责就国葬计划的有关事项与死者的家属代表初步联系磋商。
陆军部参谋长负责征求总统对葬礼形式的意见;为死者亲属指定一名合适的军官助手;与各军种及有关部门共同拟定一份出席葬礼的贵宾名单,并发通告。
陆军副官长负责根据死者亲属的意愿拟定一份葬礼中抬柩人员名单,并负责通知贵宾、死者家属和亲友出席葬礼仪式及其他活动。
国葬前,国务院须立即向各地发出报道死亡及举哀时间的通告电报。
如果死者家属有要求,国务院将拍发电报邀请国外领导人参加国葬活动。
国务卿应参加在大教堂和墓地举行的一切活动。
如果总统计划为外国代表团举行招待会,国务卿及其他政府要员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陪客。
国务院礼宾司在国葬期间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外事活动并要与华盛顿军区或其他陆军司令部紧密配合。
国葬期间。
还将组成一个特别工作组,在专用办公室内负责接待,安排活动进程,并向参加葬礼的外国人分发一切通知。
特别工作组还须保存外国代表和要员的姓名与职务表。
上述代表到达和告别时间表以及职务排列次序表。
礼宾司司长办公室的职责是:用特别函件向所有驻华盛顿的外国使馆发出外交照会,通告死亡、葬礼活动安排,发出邀请。
并为他们准备一份应参加的活动计划。
由于时间关系,外国代表在大教堂参加葬礼的座位次序不是按代表团规格,而是按照个人职务高低安排。
其次序是:第一.国家元首(以英文拼写国名为序,下同);第二.代表国家元首的王族;第三,政府首脑;第四,代表团团长。
2.国葬仪式 美国的国葬仪式包括遗体安放仪式、向遗体告别仪式和葬礼仪式等程序。
遗体安放仪式和向遗体告别仪式是在国会大厦中央大厅举行;葬礼仪式则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或阿林顿国家基地举行。
总统去世的第二天中午12时以后,其遗体便安放在白宫或其他指定地点,由华盛顿军区司令负责作出安排,准备将遗体移至国会大厦中央大厅,举行安放仪式和向遗体告别仪式。
参加遗体安放仪式的有:教士、抬棺人、家属、仪仗队士兵、护送司令官、乐队、三军警戒线哨兵以及其他官方吊唁者。
举行仪式的当天中午12时,送葬行列从白宫或其他指定地点乘汽车护送灵柩前往国会大厦。
国葬送葬行列的组成是有严格次序的,走在最前面的是警方护送车.其后是:华盛顿军区司令官护送车、特别仪仗队汽车、抬棺者汽车、教土汽车、柩车、抬遗体者以及护旗手的汽车、家属汽车、警车和急救车。
到达国会大厦后,三军警戒线哨兵备就各位迎接送葬行列。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
三军警戒线哨兵和由军人组成的护送队一齐立正,举枪致敬。
与此同时,乐队奏起沉重的哀乐和庄严的圣歌。
当第一道哀乐响起时,礼炮连续以每五秒一发的速度鸣炮致哀。
接着是遗体搬运者从炮车上抬下灵柩,跟在护送灵柩的司令官、特别仪仗队、国旗队和教土的后面,沿国会大厦东侧阶梯缓缓走向中央大厅。
在抬棺者之间还有荣誉拍棺人,他们走在灵柩两侧.并不真正抬棺。
遗体安放完毕后,三军仪仗队严整地守卫在周围。
人仍开始列队定过遗体,并向遗体告别。
从安放仪式结束后起,到次日上午10时30分举行埋葬仪式止,遗体告别仪式约持续24小时。
最后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死者亲属向死者告别。
第二天中午12时,死者遗体将从国会大度运到葬礼会场举行葬礼仪式。
仪式结束,肃穆的送葬队伍护送着灵柩向基地走去,进行最后的入葬仪式。
西方葬礼仪式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公开宣布。
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
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
西方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
具体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葬礼与葬礼弥撒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在葬礼后的某一天)举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
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
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
总之,西方丧葬礼俗有我们可借鉴之处。
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异,下面就西方丧礼中比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
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两种。
无论采用哪种葬式,均葬于公墓。
公墓。
城镇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静幽雅之处,农村公墓建在村外较远的地方。
西方公墓园林化程度很高,规划也很长远、划一、详细,有公路、纪念、休息、住宿、购物的场所。
公墓管理很严谨,死者不论何种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种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围要种四季花卉。
一年四季墓前几乎都是鲜花盛开。
整个公墓内无论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
它不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们休闲的胜地。
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偿使用,使用期长短不二,但有最长期限规定。
殡葬礼仪。
西方殡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
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忏悔,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
这也是临终关怀,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死之恐惧。
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
停尸在西方传统丧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会。
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
完毕以后由四人一角一人抬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亲友跟在后边送葬。
下葬时,神父还要再为亡者祈祷。
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忧死者灵魂安静。
下葬时,随土撒人一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离开坟墓。
祭奠亡者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西方人在居丧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式。
届时,亲友可单独去,一束鲜花、默默立上一会即可。
现代西方,社会工作兴起,对西方丧葬礼俗改革又推进了一步。
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服务。
宗教仪式、纪念仪式均在殡仪馆进行。
送葬也由殡仪馆灵车送。
西方社会对死者相当敬重,殡仪馆接送尸体时,其它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