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人说杨德昌的《一一》是最好的华语电影
《一一》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结尾,它更像我们的生活,平淡得有些乏味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
《一一》做得很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把他对生活的理解放给我们看了,就是如电影一般充满着琐碎却又重复单一的事。
谁能介绍一下杨德昌的电影<<一一>> 并且告诉我一下片名<<一一>>代表的含义
剧情 中年电脑公司老板简南峻、妻子敏敏与两个孩子是典型的台湾中产阶级家庭,跟着敏敏年迈的母亲,一家五口居住于市中心的。
曾经因为高科技产业的高利润赚过不少钱的简南峻,面临公司转型造成的财务危机,计划改做电脑软体发展增资,因而认识了来自日本的电脑游戏工程师大田。
大田的赤诚与天真唤醒了南峻体内潜藏的艺术家本能与热情。
自敏敏的弟弟“阿弟”宣布结婚那天开始,所有的事情就开始不对了。
敏敏的母亲在那一天突然中风倒地,而南峻也在同一天遇到了二十多年不见的初恋情人“阿瑞”。
接下来的数个星期,敏敏疲累到有些,因此避居山上的宗教庇护所静养;她的女儿婷婷则受到人生里头一次恋爱的煎熬;儿子洋洋在学校的麻烦不断;阿弟挣扎逃避于他的新娘与他遗弃的前任女友之间的感情纠葛;同时间的南峻则因出差日本会晤大田而有了与阿瑞再度约会的可能… (2001年)将近三个小时的影像细腻而漫长,其间没有,只是一直温和的诉说,讲述那些我们日夜重复的事情。
喜悦或悲伤,皆是内敛而克制,无论是NJ,婷婷,还是洋洋。
影片还原的是本来的生活,然而正因这样的真实,看片的过程始终笼罩在一种夹在着伤感与无奈的氛围当中。
看那些情爱起伏,我们或许反而不曾动情;可看这平淡的真实,却叫人沉重起来。
生活正像NJ的妻子所说的,她发现她每天给中风的母亲讲的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她的生活,每天都是重复。
她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想,平凡如我,人至中年怕是亦会碌碌如此。
于是想来,悲凉之至
此刻韶华,十年,怕已是庸人一个了
影片由婚礼开始,葬礼结束,表现了一个人生的两个极点——生与死。
人性的错落与道德的静观,统统都在洋洋那不断闪现的快门中得到记录,在体验到这些看得见、摸不到,却也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琐事之后,八岁的洋洋居然意味深长叹息道:“我已经老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表现
是悲
是喜
是哀
是怒
都未曾有过交代,只是一种宛如旁观者的静静介入其间,在一段段谁都可能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合影留念罢了。
这是一个没有道德包袱与文化压抑的影像写真,是九十年代以来中最具人文魅力的“”。
杨德昌电影一一的创作风格是什么
台湾导演杨德昌: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
可以说杨德昌对于台北的现代主义式关注,始自《青梅竹马》,之后关注台北的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也成了杨德昌作品的一个明显特征,自此杨德昌的视线就完全集中在时下的台北(《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除外)。
杨德昌说,从文化角度审思,儒家文化并不鼓励创新,于是中国人不擅长找答案,而通常是等别人告诉我们答案。
杨德昌擅长将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电影美学相结合,他的作品注重人性层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锋芒,题材偏重于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描述。
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情怀形成鲜明对比。
你会如何评价《一一》这部经典的电影 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一共八部。
好像不是每部都获国际大奖的,如果是的话,我只能说……牛人……1982年参加拍摄,该片被称作的开山之作。
1983年编导。
1985年编导,1986年编导。
1991年编导。
1994年编导,被评为1994年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6年导演,2000年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