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的资料
【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管弦乐队的乐曲组成与座次。
2、能力目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深切地表达对先烈们的无限崇敬和深深的怀念。
【教学重点】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
【教学难点】视唱谱例①②。
【教学过程】一、导学案:1、了解交响诗。
2、了解管弦乐队的乐曲组成与座次。
二、由革命英雄的小故事导入新课。
三、欣赏教学:1、初听,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2、复听,随音乐用手势感知旋律的起伏。
3、再听,让学生谈谈感受。
4、介绍交响诗。
5、介绍管弦乐队的乐曲组成与座次。
6、视唱谱例①②,说说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的场面
7、请学生说出几位英雄的名字,并将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各位大神帮忙为这几个节目写下主持词:女声合唱南泥湾,谁不说俺家乡好 小合唱孝敬父母 舞蹈绣红旗
星分邑里四人居,水洊源流万顷馀。
魏国君王称象处, 晋家藩邸化龙初。
青蒲暂似游梁马,绿藻还疑宴镐鱼。
自有神灵滋液地,年年云物史官书。
郭兰英南泥湾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南泥湾》一唱60余载 82岁郭兰英拒绝用话筒 一首经典的音乐,总是记录和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精彩的时代,又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能量。
取材自三五九旅垦荒故事 南泥湾是陕西境内的一条狭窄溪谷,位于延安城东南90里处。
现在提到它,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良田百顷,山岭葱绿,清波涟涟。
但上个世纪40年代初,这里却是一片荒山野岭,被老百姓称之为“烂泥湾”,当年最初的歌谣是:“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
” 当时,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部队、机关、学校都投入到了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中。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垦荒南泥湾,让南泥湾“不再是旧模样”,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1943年,延安军民要到南泥湾去慰劳三五九旅官兵。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和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一番苦思冥想,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
鲁艺戏剧系的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音乐系的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取名《南泥湾》。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
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
《南泥湾》,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见证,唱不尽的是红色情怀,歌不尽的是红色精神。
现在谢绝商业演出多年的郭兰英,却频频为各种公益演出放歌,郭老说:“只要是为群众演唱,只要我唱得动,绝对不会推辞。
”今年82岁的她,在一些公益演出登台表演《南泥湾》时,依然拒绝使用话筒,中气十足,那副金嗓子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南泥湾歌词是什么
歌曲:南泥湾作词:贺敬之作曲:马可歌词: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江呀南又学习来又生产 359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1943年,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
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
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请问南泥湾是几几拍的 ,要怎么指挥呢
2\\\/4拍,中速,四二拍子的打法就像是个“八”字。
左手为撇右手为捺同时划即可,自然一点,自信一点,多看视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