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吕剧精彩唱段台词

吕剧精彩唱段台词

时间:2019-11-11 10:59

戏曲的经典唱段

全国曲全部种类介绍 剧 藏剧 潮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中国五大戏曲指的是 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评剧

古代经典爱情故事编的戏曲

豫剧: 对花枪、秦雪梅吊孝、抬花轿、打金枝......越剧: 红楼梦、碧玉簪、孔雀东南飞、陆游与唐婉、秦香莲、双珠凤、白蛇传、辕门斩女、 貂蝉、孟丽君、沙漠王子、梁祝、五女拜寿、唐伯虎落第、盘妻索妻、情探......黄梅戏: 女驸马、打金枝、红楼梦、梁祝、天仙配、三笑、秦香传......河北梆子:桂干娘、卖水、秦香莲、大凳殿、打金枝......吕剧: 李二嫂改嫁、姐妹易嫁......评: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三看御妹......京剧:大凳殿、女起解、西厢记、诗文会、望江亭、金玉奴、尤三姐、西施、春闺梦、断 桥、铡美案、铁弓缘、卖水、英台抗婚、甘露寺、状元媒、太真外传、春草闯堂.....

吕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

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吕剧现代戏《李二嫂改嫁》首拍成电影,影响遍及全国。

  (1)特色介绍:吕剧,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她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艺术的迅速发展,使吕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声望日高,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东省其他各地、市、县的吕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至1960年,全省已有专业吕剧艺术表演团体29个;在国内其他地方如新疆、大连、哈尔滨、锦州等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吕剧团。

1983年以来,省“音协”多次主持召开了吕剧音乐研讨会,其中一次吕剧音乐集成研讨会于1985年在吕剧故乡东营市召开,1986年,山东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吕剧青年演员大奖赛。

吕剧艺术事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吕剧艺术之花将会在我国戏曲艺术园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历史介绍:吕剧发源于原乐安县时家村(今东营区牛庄镇)一带。

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山东琴书始称“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早期称“洋琴”),故又被群众称为“唱扬琴的”。

山东琴书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最早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区,其产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说唱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称为“文明琴书”、“山东琴书”等。

山东琴书演唱时两人搭挡对口,对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唱说和表演紧密结合;演唱时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演唱者同时也是伴奏者,典型地体现了曲艺形式的艺术特点。

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

  根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

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

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此间,牛庄、油郭一带以演唱民间曲艺为职业的艺人越来越多。

在众多的民间节人中,时家村艺人时殿元(外号时丫兰)、油郭乡东寨村艺人张兰田、张志田兄弟和油郭乡西商村的四平调艺人商秀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群众所说的“大角”。

  1880年,山东琴书流传至乐安北部地区后,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带,学唱山东琴书者不计其数。

每逢农闲节日,或三五搭挡,或结帮成伙,就地拉摊演唱琴书者处处可见,真可谓“村村听扬琴、妇孺皆会唱”。

  被当地群众称为“大角”的时殿元,是今东营区(原广饶县)牛庄镇时家村人,以演唱琴书和民间小调而著名。

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远走河南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

从河南回来不久,便开始传艺授徒,并经常搭伙到各地演唱。

在艺术实践中他独辟新路而将山东琴书改进发展成为“化装扬琴”,成为首创吕剧艺术的主要艺人。

  1900年前后,由时殿元首倡,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响应,开始对坐唱扬琴进行创造性的革新。

他们根据自己多年演唱琴书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京剧、五音戏、东路梆子等剧种中可用的艺术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驴”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

演出时,他们用竹篾、纸、布等材料扎成驴形,并加以彩绘,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缚以驴形,做骑驴之形态;时殿元扮脚夫王小,头戴毡帽,腰系围裙,执鞭撵驴;琴师武春田等人伴奏。

随着音乐二人载歌载舞,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唱腔优美悦耳,语言幽默朴实,妙趣横生,使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闭口静听。

整个演出,声、情、做、唱并茂,观众交口称赞。

初步尝试便获极大成功。

于是,一个新的独具艺术风格的地方戏曲形式——吕剧便由此而产生了。

  在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获得成功、赢得赞誉以后,时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他们根据首次演出的经验,又陆续将琴书中人物较少的书目如《兰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等改为化装演出。

继而又将角色较多、情节较复杂的《双换亲》、《白蛇传》等书目改为化装扬琴演出。

化装扬琴的出现,是吕剧艺术形成的开端,为现代吕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主要说法是因首演化装扬琴戏《王小赶脚》时以纸糊驴为道具演唱,故被当时的群众称之为“唱驴戏的”,或直称为“驴戏”,“驴”字有失大雅。

因“驴”与“吕”谐音,遂演变为“吕剧”。

虽然“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说法众多,但在解放前,“吕剧”这一名称却从来没有被正式确定。

艺人们一般将自己演唱戏称为“化装扬琴戏”,大多数群众也以“化装扬琴”或“扬琴戏”称之。

  1952年以后,在对化装扬琴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以原“山东省歌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正式定名为“济南市吕剧团”。

至此,吕剧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

  新中国的成立,使吕剧发源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吕剧再也不是民间艺人求生乞讨的方式和手段,而作为一种真正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热爱。

以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家乡时家村为中心的谭家、牛庄、陈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镇纷纷成立了业余吕剧团。

每逢春节和丰收之后,这些业余的吕剧团都以演唱吕剧相庆贺,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

1956年成立了广饶县第一个属民办公助的专业吕剧团。

1959年12月成立了广饶县吕剧团,该团成立后曾多次赴淄博、济南、河北等省市演出,为吕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9年在原垦利县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垦利县吕剧团。

1986年演出的小吕剧《考丈人》曾被山东电视台拍成艺术片在全省播放,并在全国电视艺术片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

1988年,利津县京剧团也根据群众的要求改为利津县吕剧团。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使山东吕剧在全国驰名,这是吕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一批新的优秀剧目如《姊妹易嫁》、传统戏《王定保借当》、《光明大道》分别获得了剧本奖、演员奖和音乐奖。

《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剧目曾多次晋京汇报演出,剧团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7年前后,《李二嫂改嫁》、《两垄地》、《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逼婚记》等剧目先后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乃至国外放映,在此期间,一大批著名吕剧演员如林建华、郎咸芬、李岱江、李同庆等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拥戴。

  (3)旅游指南:有大型旅游团来东营旅游,可组织专场吕剧表演,每场一般在500元左右。

\ \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想找吕剧 姊妹易嫁的唱段。

多谢了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白蛇传》、《孔雀东南飞》、《陆游与唐琬》京剧:《白蛇传》《生死恨》《李慧娘》(越剧的也有)川剧:《柳荫记》《红梅记》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评剧:《相寺树》(这个最早是越剧剧目)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