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剧 开火车的背景音乐开始是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三峡
我一直觉得一首歌其实被怎么解释都是对的,所谓思想的自由那就是“一想之美”,你觉得是意思,那就是什么意思,其中乐趣自己知道就好,听歌的人和写歌的人是平等的。
如果有人想知道我写这歌的意思是什么,我可以逐句解答。
一个住在山后面假装自己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老大爷对一个住在城市里乳臭未干整天矫情的文艺青年说道:“我知道你们丫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不就是矫情出来几个没什么专业水准的小曲儿,挣了点儿钱,到处坑蒙拐骗吗
觉得自己应该住在云端,觉得自己的想法也是凌驾万人之上,还可以觉得所有人的争论都可以不关心可以当作是你的下酒菜。
你们还搬弄辞藻讨论政治,把几只乌鸦也和政治联系起来,觉得就连东窗事发时都可以文文艺艺的麻木起来不屑一顾,天天被异性围绕,花天酒地骗炮儿打,最后连这个金钱社会的所有成功规则都可以了如指掌,年纪轻轻装大师,你们丫跟我这种真正看破一切的人差远啦
”小青年儿想了想回答道:“你说的不对,老头儿,你虽然说自己看破一切是个他妈的隐士,但不是也忍不住来雄辩了吗
我要的不是你说的那些,我要的是遥远他乡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前自由玩耍的鸽子,虽在闹市,但多安心多自在
我要的是看到山山水水飞禽走兽时能感受到天地之初,但不会投身其中享受清静飘渺,那些只能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年少时的向往并不在山林野地中。
我根本不想谈论狗政治,只是想找到那些遗憾逝去的文字里的真正情怀,因为你丫说的属于你的那种情怀都他妈是骗人的,我还想要一个真正纯净的童话世界,虽然不太可能,但我也见过几乎是梦中童话的地方,并不在山上。
”然后两人大概是达成了求同存异的种种共识:其实大家都一样,不管多多傻逼多伟大多低贱,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死,没人会被真正记得,都是他妈过客。
而两人心中的病态也都是同一种思想:总是不想扯那些俗不可耐的,总想惊惊人,然后试着看破一切,觉得什么都见过,对什么都挺不屑,搞得最后对什么都没啥雅兴,死人一般。
大家少年时每天上层楼强说愁的矫情来矫情去,终究陷在里面拔很多年都拔不出来,误了大好时光;老了老了就开始每天追求所谓的自由,可是根本没人能追求的到,自由是个更虚的东西,早晚扰得人不得安宁,纷乱的死去。
最后两人互道珍重,就此话别。
其实这个歌就是一个老头儿和一个小孩儿的撕逼,谁也没赢谁也没输,谁都有各自的世界和内心,所以这俩人谁他妈也别互相瞎猜互相逼逼。
个别词义:公主坟的乌鸦:北京一景,每到黄昏时,北京公主坟一带会聚集很多乌鸦,群起群落,场面壮观,一部分人会把此景很悬乎地和某些政治因素联系起来。
事发之木和东窗之麻:源自我的偶像万晓利《陀螺》曲中歌词“在东窗事发的麻木里转”。
层楼终究误少年:源自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石灰街车站:位于英国利物浦的“Lime Street Station”。
年少一梦:字序反过来是“梦遗少年”。
太平湖底陈年水墨:北平伟大作家老舍先生于太平湖投湖自尽。
哥本哈根:“童话之都”、“最适宜居住城市”,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游乐场Tivoli、自由城Christiania。
2004年经典歌曲有哪些
【2003年】翅膀的女孩[宋祖儿]原也在这里[刘若英]当爱情经过候[周艳泓]神奇[孙燕姿]小虎还乡主[汪正正]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东来东往]加速度[瞿颖]十年[陈奕迅]传奇[李健]不再回头[广智]启程[范玮琪]Super star[she]听不到[梁静茹]奔跑[羽泉]让爱住我家[赵明.麦玮婷.赵丝弦.赵鼓瑟]l miss you[青春美少女]遇见[孙燕姿]七月七日晴[许慧欣]看我72变[蔡依林]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田震]暗香[沙宝亮]算你狠[陈小春]再度重相逢[伍百]爱要坦荡荡[萧萧]草原夜色美[德德玛]哪吒传奇主题曲[孙楠]哪吒传奇片尾曲[杨采钰]我就喜欢[王力宏]布拉格广场[蔡依林]美人吟[李玲玉]钥匙[林晓培]离歌[信乐团]【2004年】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马郁]宁夏[梁静茹]老鼠爱大米[王启阳]孤单北半球[欧得洋]爱上你我很快乐[水木年华]快乐崇拜[潘玮柏.张韶涵]倔强的坚强[萧萧]我还是属于你[关悦]江南[林俊杰]lydia[飞儿乐队]想起[韩雪]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冯曦妤]唅香[香香]愿望[胡彦斌]我不是黄蓉[王蓉]白月光[张信哲]咚巴拉[萨顶顶]丁香花[唐磊]最初的梦想[范玮琪]月半湾[陈坤]Love Love Love[蔡依林]长歌一曲[腾格尔]1314[沙宝亮]你的微笑[飞儿乐队]花好月圆夜[任贤齐.杨千桦]桅子花开[何灵]你是我的玫瑰花[庞龙]爱情36计[蔡依林]飞得更高[汪峰]离不开你[陈小春]甘心情愿[郭峰]两只蝴蝶[庞龙]杯水情歌[庞龙]欧若拉[张韶涵]寓言[张韶涵]第一次爱的人[王心凌]欢乐中国年[孙悦]其实我很在乎你[王袁]被遗忘的时光[蔡琴]红颜[胡彦斌]海阔天空[信乐团]手心里的温柔[刀郎]痛彻心扉[张栋梁]阳光男孩阳光女孩[TG4]爱情电影[许茹芸.熊天平]网络情缘[陈星]爱的奴隶[欢子]初次与你相遇[爱戴]独一无二[郑秀文]杀掉旧名单[陈慧琳]爱海滔滔[陈浩民]如果和你相爱[马旭成]何必为钱来怄气[韩宝仪]倒带[蔡依林]跟我出发[董卿]手放开[李圣杰]
城南旧事一书详细内容
剧情介绍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
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相关评论 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名家言论 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说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本片导演 吴贻弓 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影评人 凌 梦 幕后制作 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
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
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
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
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
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
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
”影片《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国美学传统中这一最高境界。
获奖经历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同名小说 书籍作者:林海音 出版时间:1960年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编辑。
1953年主编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创办,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与何凡合作)、《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
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
”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
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
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
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
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
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
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
内容简介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
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城南旧事》 冬阳 童年 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林海音) 选入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
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
还是“乌金墨玉”呢
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吗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 “谁
”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
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
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
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
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
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
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
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
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
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
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
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
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
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
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
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
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
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
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
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
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
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
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
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
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
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
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