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四季景色的成语有哪些
春:肃肃花,菲菲红素轻。
日鸟雀,春远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
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
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
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
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6、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
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
芳甸:郊野。
南朝 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
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唐·岑参: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唐·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宋·秦观: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唐·杜甫: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菏花别样红。
一)含“夏”字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山亭夏日》)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杜甫《绝句漫兴》)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戴叔伦《题稚川山秀》)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ol>秋: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
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
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
关河:关塞河流。
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花谢叶落。
苒苒:渐渐。
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
霁雨:雨停了。
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
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
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
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
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
画角:军中用的号角。
断:尽。
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
红蕖(音同“渠”):荷花。
却:开尽。
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
塍:田间的土梗子。
)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
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冬:冬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冬夕》【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冬夜答客》【唐】鲍溶 冬日诚可爱,不如夜漏多。
幸君霜露里,车马犯寒过。
学耕不逢年,稂莠败黍禾。
岂唯亲宾散,鸟鼠移巢窠。
独见青松心,凌霜庇柔萝。
壮日贱若此,留恩意如何。
因忆古丈夫,一言重山河。
临风弹楚剑,为子奏燕歌。
《早冬》【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负冬日》【唐】白居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描写四季的诗句有很多啦。
找了这些,。
一到三年级描写秋天的诗句
1、《登高》唐·杜甫风急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形容四季景色的成语有哪些
春:红杏出墙 柳亸莺娇 春深似海 百花齐放 百花争艳 斗色争妍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花娇柳媚 柳暗花明 柳莺花燕柳昏花螟 绿草如阴 绿肥红瘦 桃红柳绿 繁花似锦夏:赤日炎炎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蝉声阵阵 烈日当空 电闪雷鸣暑气逼人 酷暑难耐 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汗流浃背 蝉不知雪簟纹如水 火伞高张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夏日可畏秋: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冬:冰天雪地 滴水成冰 冻手冻脚 寒风刺骨 寒气逼人 天寒地坼天寒地冻 透骨奇寒 雪窖冰天 雪虐风饕赤日炎炎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蝉声阵阵赤日炎炎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蝉声阵阵 烈日当空 电闪雷鸣 暑气逼人 酷暑难耐 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汗流浃背 蝉不知雪簟纹如水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 浮瓜沉李 寒来暑往 火伞高张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夏日可畏 夏虫不可以语冰 蝉不知雪 春风夏雨 沉李浮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日夏云 簟纹如水 冬温夏凊 冬温夏清 浮瓜沉李 浮瓜沈李 寒耕暑耘 寒来暑往 火伞高张 夏雨雨人 皎阳似火 阑风伏雨 阑风长雨 秋行夏令暑往寒来 暑雨祁寒 无冬无夏 夏炉冬扇 夏日可畏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也可称“赤日炎炎”。
例:“烈日炎炎似火烧”。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
形容天气非常热。
亦作 骄阳似火皎阳似火——皎:白而亮。
太阳像火一样燃烧。
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
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
炎阳炙人——炙:烤。
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
形容非常酷热。
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
形容天气酷热。
近义 火伞高张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
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
如:夏日炎炎,火伞高张。
近义 烈日当空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
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
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也用以形容天气酷热。
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流金铄石——铄、流:熔化。
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
《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亦作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烁玉流金 例:“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
”(《水浒》二十七回)五黄六月——指农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浮瓜沉李——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
”后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种生活景象。
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凉可口的食物。
亦作 浮瓜避暑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乐事。
见“浮瓜沉李”。
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
正是盛夏季节。
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描写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满面春风,春光无限,四季回春 绿草如荫,春风和气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兰秋菊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春意阑珊 红情绿意 花红柳绿花香鸟语 枯木逢春 柳暗花明 漏泄春光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鸟语花香双柑斗酒 寻花问柳 雨丝风片 莺歌燕舞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 暗香疏影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倡条冶叶 尺树寸泓出水芙蓉 摧兰折玉 繁花似锦凡桃俗李 纷纷扬扬 纷红骇绿 风吹雨打风花雪月 浮花浪蕊 孤标傲世桂馥兰香 桂林一枝 桂子飘香 含苞待放含苞欲放 红衰翠减 春山如笑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阑珊红情绿意 花香鸟语 枯木逢春 满园春色双柑斗酒寻花问柳 雨丝风片莺歌燕舞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 暗香疏影百花齐放倡条冶叶 尺树寸泓出水芙蓉 摧兰折玉繁花似锦 凡桃俗李纷纷扬扬 纷红骇绿浮花浪蕊桂馥兰香 桂子飘香 含苞待放红衰翠减百花盛开 乍暖还寒 万物复苏春风拂面 阳春三月 春和景明 春光明媚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柳暗花明 草长莺飞 莺歌燕舞万紫千红花团锦簇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含苞欲放 花枝招展 满面春风 春光无限 四季回春 绿草如荫描写秋天的成语描写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丹枫迎秋、枫林如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
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唐·杜甫《秋兴八首》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
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
关河:关塞河流。
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花谢叶落。
苒苒:渐渐。
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残余的彩虹。
霁雨:雨停了。
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赖:百无聊赖。
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秋容:秋色。
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绿荷多少夕阳中。
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何人。
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衰草:枯草。
画角:军中用的号角。
断:尽。
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可人:合人意。
红蕖(音同“渠”):荷花。
却:开尽。
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
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残霞:晚霞。
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描写冬天的成语冰天雪地 白雪皑皑 鹅毛大雪 风雪交加白雪茫茫 银装素裹 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 白雪皑皑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冰清玉洁 滴水成冰瑞雪纷飞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雪虐风饕 朔风凛冽寒气逼人 雪上加霜 阳春白雪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无冬无夏 秋收冬藏 冬裘夏葛 十冬腊月 冬寒抱冰雪中送炭 霜露之感 冷暖自知 冷若冰霜 冰寒于水岁暮天寒 天寒地冻 冰天雪窑 冰山难靠 冰雪聪明冰魂雪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春冰虎尾凛若冰霜 雪窖冰天 漫天风雪白雪茫茫 银装素裹 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寒气袭白雪皑皑皑皑:洁白光亮的样子。
多用来形容霜雪。
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例:白雪皑皑的山峰,当阳光照耀的时候……大概总以为是灿烂得很,大可观赏的吧。
(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冰天雪地形容气候严寒,冰雪漫天盖地。
如:北极地方,整年都是冰天雪地。
例: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例: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
(老舍《骆驼祥子》)同义成语:冰天雪窖、雪窖冰天滴水成冰滴下的水很快就结成冰。
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如: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例:严冬冱寒,滴水成冰。
(宋·钱易《南部新书》)例:更有一节苦处,任你滴水成冰的天气,少不得向水孔中洗澣污秽衣服,还要憎嫌洗得不洁净,加一场咒骂。
(《醒世恒言》)亦作:滴水成冻。
风雪交加风和雪同时袭来。
例:尽管是在风雪交加的时节,我们的视线仍可以入到非常遥远。
(范长江《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行·三》)六出纷飞六出:雪花六角,因别称“六出”。
纷飞:散乱到处飞扬。
大雪纷纷。
例: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 汉·韩婴《韩诗外传》)寒风侵肌形容天气寒冷。
例:冷锋过境,寒风侵肌,大街上行人稀少。
千里冰封冰封:被冰雪覆盖。
如:东北的严冬,千里冰封。
朔风凛冽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
凛冽:寒冷刺骨。
另见:寒气凛冽例:严冬惨切,寒气凛冽。
(唐·李白《大猎赋》)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雪虐风饕虐:暴虐。
饕:贪残。
又刮风,又下雪。
指狂暴肆虐的风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例: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例: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
(宋·陆游《雪中寻梅》诗)亦作:饕风虐雪冰雪严寒严寒:极度寒冷。
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例: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
(吴伯箫《菜园小记》)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
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
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
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如: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例: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林寒涧肃寒:寒冷。
肃:肃杀。
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例: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山寒水冷冷冷清清。
形容冬天的景象。
例: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
(明·施耐庵《水浒传》)冰天雪窑到处是冰和雪。
指严寒地区。
例: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宋史·朱弁传》)冰天雪窖形容极为寒冷。
例:公子编修汝舟随侍,劝以节劳暂息。
公慨然曰:“二万里冰天雪窖,只身荷戈,未尝言苦,时反惮劳乎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的雪花。
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例: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瑞雪兆丰年瑞:吉利的。
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亦作:雪兆丰年岁寒三友三友:指松、竹、梅。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近义有:松柏寒盟 岁寒松柏 岁寒知松柏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文言文】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中诸鹿者说法。
后群臣皆畏高。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反义词】:是非分明、循名责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涉笔成雅、动静有法【谜 语】:点石成金【语 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读 音】:zhǐ lù wéi mǎ【解 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翻 译】:英文:call white black \\\/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造 句】:愈是当大官的人,愈是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王曰:‘丞相何为驾鹿
’高曰:‘马也。
’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
’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
’臣半言鹿, 指鹿为马半言马。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
”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
”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
(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
”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
这时,秦王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时,赵高野心勃勃,日日夜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他不知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哪些。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
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弄错了,这是鹿
”赵高大声说:“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胆小怕事,平时就紧跟着赵高的奸佞之人便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是一匹好马
”编辑本段原文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1]编辑本段译文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
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2]编辑本段注释1.为乱:作乱,指篡夺皇位。
2.验:试验。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
中(zhòng),适合,这里指借法律条文扣以罪名。
5.左右:身边的人。
图片(1):《指鹿为马》连环画封面6.阿顺:阿谀顺从。
7.法:刑法。
8.欲:想要。
9.恐:害怕,恐怕 。
10.或:有的。
11.半:一半。
12.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13.因:于是,就 。
14.误:错误;误会。
15.皆:都。
16.阴:暗。
编辑本段相关人物赵高胡亥做了皇帝后,赵高对胡亥说:“陛下要注意,诸公子和大臣们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啊
”二世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忙问赵高如何应付。
赵高见时机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说:“万全之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
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
”二世一听,乐得手舞足蹈。
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
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死在屠刀之下。
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
李斯一死,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
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独裁者。
渐渐地,他就想踢开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
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了。
李斯 丞相李斯秦相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
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当上了秦王政的侍卫,后任命为长史,又拜为客卿,协助秦王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
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利益,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
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扶苏 扶苏扶苏(公元前16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最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胡亥,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
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长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
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
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骊山陵墓里。
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
左丞相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纷纷请奏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各种苛捐杂税。
二世听信赵高谗言,诛杀李斯,迫使冯去疾和冯劫自杀。
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投降项羽,刘邦攻下武关,赵高惶恐。
前207年赵高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逼胡亥自杀于望夷宫。
临死前二世说只愿当万户侯,阎乐不准,遂自杀,时年24岁。
以平民之礼葬。
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称胡亥墓。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清·李渔《怜香伴·拷婢》)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
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编辑本段导读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
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编辑本段指鹿为马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故溯源这一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注释赵高:秦始皇和秦二世宠信的宦官;乱:谋权篡位;验:试探;误:搞错。
成语故事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
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
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
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
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
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
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
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
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
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
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
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
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
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
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
后来,就连秦二世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
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的。
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秦二世小传。
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秦始皇少子,扶苏之弟,秦始皇死后被赵高等人立为皇帝。
他在位期间,对赵高言听计从,大肆杀戮大臣,大兴土木,耗资巨万。
他暴虐凶狠,为秦始皇下葬时,让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并将造墓工匠全部封闭在墓中闷死。
他即位不久即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事,赵高为推卸罪责,派人至胡亥所居望夷宫,令其自杀。
[3]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含义更相近(见《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 )。
[4]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
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赵高之所以指鹿为马,就是为了专权。
编辑本段出处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人们称为“信史”。
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伟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各种史书的优点,建立了全新的体系。
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
司马迁在运用口语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 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论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
其中,[5]“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指鹿为马【文言文原文】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中诸鹿者说法。
后群臣皆畏高。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反义词】:是非分明、循名责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涉笔成雅、动静有法【谜 语】:点石成金【语 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读 音】:zhǐ lù wéi mǎ【解 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翻 译】:英文:call white black \\\/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造 句】:愈是当大官的人,愈是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王曰:‘丞相何为驾鹿
’高曰:‘马也。
’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
’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
’臣半言鹿, 指鹿为马半言马。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
”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
”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
(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
”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
这时,秦王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时,赵高野心勃勃,日日夜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他不知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哪些。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
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弄错了,这是鹿
”赵高大声说:“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胆小怕事,平时就紧跟着赵高的奸佞之人便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是一匹好马
”编辑本段原文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1]编辑本段译文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
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2]编辑本段注释1.为乱:作乱,指篡夺皇位。
2.验:试验。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
中(zhòng),适合,这里指借法律条文扣以罪名。
5.左右:身边的人。
图片(1):《指鹿为马》连环画封面6.阿顺:阿谀顺从。
7.法:刑法。
8.欲:想要。
9.恐:害怕,恐怕 。
10.或:有的。
11.半:一半。
12.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13.因:于是,就 。
14.误:错误;误会。
15.皆:都。
16.阴:暗。
编辑本段相关人物赵高胡亥做了皇帝后,赵高对胡亥说:“陛下要注意,诸公子和大臣们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啊
”二世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忙问赵高如何应付。
赵高见时机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说:“万全之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
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
”二世一听,乐得手舞足蹈。
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
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死在屠刀之下。
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
李斯一死,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
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独裁者。
渐渐地,他就想踢开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
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了。
李斯 丞相李斯秦相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
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当上了秦王政的侍卫,后任命为长史,又拜为客卿,协助秦王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
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利益,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
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扶苏 扶苏扶苏(公元前16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最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
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胡亥,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
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长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
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
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骊山陵墓里。
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
左丞相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纷纷请奏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各种苛捐杂税。
二世听信赵高谗言,诛杀李斯,迫使冯去疾和冯劫自杀。
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投降项羽,刘邦攻下武关,赵高惶恐。
前207年赵高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逼胡亥自杀于望夷宫。
临死前二世说只愿当万户侯,阎乐不准,遂自杀,时年24岁。
以平民之礼葬。
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称胡亥墓。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清·李渔《怜香伴·拷婢》)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
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编辑本段导读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
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编辑本段指鹿为马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故溯源这一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注释赵高:秦始皇和秦二世宠信的宦官;乱:谋权篡位;验:试探;误:搞错。
成语故事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
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
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
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
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
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
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
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
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
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
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
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
2013年3月21日啸声雷雨7:30以后的背景音乐,女生唱的
domino
为何关羽败走麦城
三国里的关羽,不但威武勇猛,而且颇通韬略。
但他虽一生显赫,最后却失守荆州,败走麦城。
为何
不是他的骄傲自满,皆因没有与时俱进矣
先说关羽的座骑赤兔马。
赤兔第一次出场是在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一节,准确的时间是189年左右。
关公走麦城是在219年,赤兔马也是在同时‘数日不食草料而死’,正好30年。
加上赤兔马可以作为战马出场年龄应在5-6岁,所以赤兔马至少活了35年。
马的寿命一般是20到30年,现代赛马的运动生涯只有5年也基本退役了。
所以马到了10岁以后基本上是跑不动了。
而在《三国演义》中,赤兔马却在战场上奔跑了30年,这就是后期的关羽没有了往日在白马坡仗赤兔斩严良株文丑的威风。
那时大约是200年的事情,赤兔马的年龄在十几岁,那时是它的颠峰年龄。
这说明关羽败走麦城时,赤兔马35岁了,彻底的老了。
可是,关公很重情谊,不忍心将已经老了的赤兔马换掉。
关羽走麦城的时候,连绊马索也对付不了。
大家想想在长板坡赵云还从陷马坑中借马力一跃而出呢,而在麦城只是小小的绊马索,对于赤兔马应该不在话下,但它老了又饿了好几天,好像一个百岁高龄的老人饿了几天又逼他登山一样…… 再说关羽。
清康熙年间有出土关羽的“关侯祖墓碑记”,说关羽生于汉桓帝3年6月24日(160年)。
《关公年谱》认为关羽大刘备一岁,因此关羽死于219年,亡年为60岁。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也就是说关羽败走麦城时,已经是高龄老人了。
可以试想:一个快六十的老人,骑着一匹风烛残年的老马,扛着重82斤的青龙刀, 面对追兵,安有不败之理
怪马乎
我看未必,究其根源,乃是关羽没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或者说拒绝与时俱进的思想,墨守成规,可叹矣
请问一下,关于写秋天的诗句,要精练,帮帮忙啊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