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负荆请罪》话剧的剧本
急
时间 战国时代。
地点 蔺相如的府邸。
人物 蔺相如:赵国的上卿。
廉 颇:赵国的大将军。
韩 勃:蔺相如的步将。
李 廷:蔺相如的门客。
第一幕 (幕起。
蔺相如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旁边站着李廷。
韩勃气呼呼地走进来,好像受了许多委屈。
) 韩 勃 (气愤地)大人,别怪我多事,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真是欺人太甚
蔺相如 (全书微笑)韩勃,你不要生气。
韩 勃 大人,您是赵国的上卿,职位比廉将军高,为什么那么怕他呢
李 廷 (对韩勃)蔺丞相并不是怕他…… 韩 勃 刚才在路上,大人不是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吗
要是我呀,才不让他呢
蔺相如 让廉将军的车子先走几步,有什么不可呢
韩 勃 (不满地)我真不明白,大人您为什么变得这样怕事。
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
蔺相如 既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所廉将军吗
韩 勃 (不解地)那么大人好几天不敢上朝
分明就是怕见到廉将军嘛
李 廷 韩勃,你错了
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要是蔺丞相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
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韩 勃 (将信将疑)什么
是这样吗
——幕落 第二幕 (幕起。
几天以后,蔺相如坐着读书,掩卷沉思,又站起来,在客厅踱步。
韩勃站在一旁。
一会儿,李廷匆匆走上。
) 李 廷 (紧张地)大人
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李 廷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李 廷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荆条呢。
韩 勃 (大怒)这成何体统
他竟敢背荆条打上门来,看我不当着丞相的面教训他一下
(说着抽出腰间挎着的宝剑) 蔺相如 (威严地)韩勃不可造次,李廷快请廉将军进来
李 廷 是
蔺相如 (忙迎上去)廉将军
(廉颇赶忙跪下来。
) 蔺相如 (吃惊地)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廉 颇 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韩勃大吃一惊,慢慢地把剑收回剑鞘。
) 蔺相如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廉 颇 (不肯起来)蔺大人,我实在对不住你。
李 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廉 颇 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
我自以为功比天高,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
可是每次你都不与我计较,现在想起来,我真是无地自容啊
蔺相如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廉 颇 蔺大人,原来我以为你介生,才疏学浅,惧怕于我。
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你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
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哪
蔺相如 哈哈哈,廉将军,和为贵嘛
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
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快地饮几杯
(韩勃应声向蔺相如、廉颇抱拳施礼下。
李廷拿了一件衣服,蔺相如替廉颇披上,两人紧紧地拉着手,坐下来亲密地交谈着。
) ——幕落
《负荆请罪》是个历史小话剧,通过什么,讲了什么
《负荆请罪》是个历史小话剧,通过写人物对话,讲了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而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
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故事梗概: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口语交际:请为负荆请罪的廉颇设计台词 。
将是:廉颇 相是:躏相如 赵王 秦王 大臣 小兵 第四幕 (幕启) 时间:约两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称霸时期。
地点:赵国都城邯郸。
人物:蔺相如、侍从、廉颇 旁白 蔺相如立了两次大功,官位在廉颇之上,于是,廉颇不服气了) 廉颇 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靠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我见了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知道了,就请病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坐车出去,见廉颇来了,马上就要车夫往回赶) 侍从们 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怕他干吗
蔺相如 你们说,秦王厉害还是廉将军厉害
侍从 当然是廉将军
蔺相如 我连秦王都不怕, 怎么会怕廉将军。
秦王不敢来进攻,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
我们不合,秦国必然来攻,我是为了赵国才这样的。
(廉颇知道了,觉得他话有道理,很后悔,就脱下战袍,披上荆条,去请罪。
蔺相如热情地出门迎接) 旁白 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剧本
主要人物 蔺相如:赵国上卿 曾少山扮演 廉颇:赵国大将军 黄河清扮演 赵惠文王:赵国国王林励扮演 门客甲:廉颇门客 熊力奇扮演 门客乙:廉颇门客 杨岳峰扮演 门客丙:蔺相如门客张佳棣扮演 (王将军、陈大人、林大人分别由熊力奇、杨岳峰、张佳棣客串) (旁白):“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群雄割据,逐鹿中原,英才辈出,各事其主。
就在这个人人勾心斗角的动荡年代,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两位栋梁之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演绎了一段“负荆请罪” 的感人故事…… 第一幕 (皇宫中,赵惠文王大宴群臣) (旁白):公元前279年某日,“渑池之会”后,赵惠文王在宫中大宴群臣,论功行赏。
谁能料到,在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中,正孕育着一场不大不小的宫廷争斗。
(陈大人与林大夫议论着上场,王将军走来) 王将军:两位大人好
陈大人、林大夫:王将军好
(聚在一起小声商议,蔺相如上场) 蔺相如:诸位大人好
陈大人、林大夫、王将军:蔺大人好
陈大人:蔺大人,您在“渑池之会”上维护了大王及赵国的利益,不畏秦王,令我钦佩不已。
王将军:蔺大人,您居然能言辞犀利地与秦王针锋相对,保持了大王与赵国的尊严。
令秦王不敢小视我赵国,实在堪为吾辈之楷模,百官之典范。
林大夫:不错,蔺大人,此次“渑池之会”,您立下大功,风头盖过了廉颇将军,大王此次大宴群臣,只怕是专门为大人您庆功的吧
蔺相如:哪里,哪里,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王将军:林老弟,改日到我府上喝酒去…… (正说着廉颇走上殿来,众人与廉颇施礼) 蔺相如:(拱手)廉将军…… 廉颇:(头一转)哼
(旁白):蔺相如满脸错愕,转而沉思。
赵王侍从:大王上殿。
赵惠文王:诸位爱卿请入席。
文武官员:谢大王
赵惠文王:上酒,此次“渑池之会”,扬我国威,请众爱卿与本王同饮此杯,祝我赵国国运昌隆
文武官员:谢大王
赵惠文王:诸位爱卿,本王此次宴请诸位,主要是因为众卿家为国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在渑池之会上与秦国对抗,丝毫不示弱,尤其是蔺大夫,在会上不卑不亢,扬我国威。
今日,本王要重重犒赏蔺卿家。
蔺相如:(起身)大王,万万不可。
为国尽忠,扬我国威,乃是赵国子民的分内之事,臣之所作所为何足挂齿。
若论功劳,廉将军的功劳最大。
赵惠文王:此话怎讲
蔺相如:渑池之会上,臣之所以能不辱国威,是因为廉将军不辞劳苦,率大军驻守在秦赵边境,日夜戒备,才使秦王十分忌惮,不敢对大王施威。
赵惠文王:廉将军护驾有功,本王另有赏赐,蔺爱卿就不必推辞了。
好
本王宣布:上大夫蔺相如维护国威,立下大功,拜为上卿,赐玉壁一对;大将军廉颇,护驾有功,晋升为神威无敌护国大将军,赐铠甲一副;其余文武百官,月俸(起身)各加三百石。
户部拨款,犒赏三军。
众臣:(起身齐回)谢主隆恩
赵惠文王:今日大家当开怀畅饮,不必拘礼。
本王先走一步,请蔺卿家代寡人陪宴。
蔺相如:是
赵王侍从:起驾
廉颇:诸位畅饮,我廉某身体不适,恕不奉陪。
蔺相如:(追出)廉将军,请留步
廉颇:哼,小人得志
(拂袖而去) (旁白):廉颇弗然不悦地离开了王宫,蔺相如呆立在原地。
望着廉颇远去的身影,蔺相如若有所思。
面对廉颇的不友善,他似乎预感到了,赵国将面临一次来自朝廷内部的危机。
第二幕 第一场 (旁白):请看在廉将军府上发生的事。
门客乙:听说蔺相如已被大王拜为上卿了。
门客甲:对啊,而我们廉将军的官职还在他之下呀,这真是……哎
(摇头) (廉将军气冲冲地上场) 门客乙:不错,廉将军为国家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那蔺相如凭一张嘴皮子就平步青云,哎…… 廉颇:(大声说)想我廉某人,自十三岁从军起,大小征战百余场,纵横疆场,身上伤疤八十余处,凭借一刀一枪奋斗到现在。
而他蔺相如,只不过是区区一个宦官门下的食客,仗着能说会道,凭一张嘴皮子就平步青云,有什么真本领
我最看不惯那种人了
门客甲:下次见到蔺相如,我们一定找他当面理论
(镜头切换) (旁白):而此时在蔺相如府中,蔺大人却是忧心忡忡。
门客丙:蔺大人,大王此次拜您为上卿,官职居于廉将军之上,那是无比荣耀之事啊,您似乎一点也不高兴
蔺相如:拜为上卿那是大王对我的器重,但倘若此事令廉将军产生误会,导致我二人无法齐心协力,这对我、对赵国,可都是得不偿失啊
门客丙:所以蔺大人才拒绝大王的赏赐。
蔺相如:不错,我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不希望赵国因我与廉将军的不合而闹内讧。
请你嘱咐众家人,凡在街上遇到廉将军府中之人,都应礼让三分,切莫发生冲突。
第二场 (旁白):某日,大街上,廉颇的门客遇到了蔺相如的门客。
门客甲:嘿,那不是蔺大人家的门客吗
门客乙:是那小子。
门客丙:(笑着走来)两位仁兄,别来无恙乎
门客甲:(酸溜溜的)托廉将军的福,我们跟着他老人家出生入死,浴血沙场,什么也没得到,倒是把身体练得棒棒的。
门客乙:(嘲讽的口气)哪像你们蔺相爷,耍着那三寸不烂之舌,又是加官,又是进爵。
这真是会干的不如会说的啊
门客甲:(打着哈哈)是啊,就连你们这些门客,也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啦
门客乙:(恶作剧式的)那我们还跟他们说些什么
门客甲:(会意的)对啊,狗嘴里岂能吐出象牙来
门客丙:(气得浑身发抖)你,你们……门客甲、乙:(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哈哈…… 第三场 (旁白):某日,大街上,蔺相如与廉颇各自外出。
门客丙:(伸手遥指)蔺大人,看,那不是廉将军吗
蔺相如:(定睛一看)快,调头,别和他们碰面。
(蔺相如与门客转到了一个胡同里) 门客甲:(大叫)廉将军,看,蔺相如见了我们就跑,果然是怕了将军您。
门客乙:上次我们俩在街上,好好地教训了蔺大人家的门客,替您老人家出了一口气呢
廉颇:(沉思一下,跳下车)你们两个,跟我去看看。
门客丙:蔺大人,上次您叫我们礼让廉将军的门客,我对他们彬彬有礼,却反被奚落。
可您今天见了廉将军就跑,莫非您是怕了他不成
蔺相如:廉将军对我有些成见,我们还是不碰面的好。
门客丙:蔺大人,您的官职还在廉颇之上,为什么要躲着他呢
蔺相如:你说说看,秦国之所以还不敢对赵国下手,这是为什么
门客丙:是因为我赵国全民万众一心,齐心抗敌。
蔺相如:不错,俗话说:“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赵国文有我蔺相如,协助大王治理国家;武有廉将军驰骋沙场、镇守边关,所以秦国不敢来犯。
门客丙:可是蔺大人您与廉将军本应平起平坐,他们也不可欺人太甚。
蔺相如:如果我与廉将军闹矛盾,那么,赵国朝廷上下势必分为两派,明争暗斗,无法一致对外,大量精力浪费在争权夺势的内耗中,秦国必定乘虚而入,百姓又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我宁愿放弃个人利益,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躲着廉将军,以避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
廉颇:(深受感动,自言自语道)是啊,有什么比国家的利益更为重要呢
我居功自傲,竟为了一个虚名,与蔺大人过不去。
若不是他大人有大量,不与我计较,我们不是要发生内讧吗
我们发生内讧,秦国就有机可乘。
如果那样,我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我怎么这么糊涂啊
(旁白):蔺相如的一席肺腑之言,使廉颇的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不但由此觉悟到朝廷内讧对国家的危害,而且由此认识了一个处处以国家为重、心怀天下百姓、心胸坦荡的国之栋梁。
他对蔺相如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为赵国有这样的贤臣感到骄傲。
此刻,廉颇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要以一个能充分表达诚意的惊人之举,向蔺相如谢罪,与他尽弃前嫌,共同为国效力。
第三幕 (旁白):蔺相如府上,蔺相如正伏案起草公文。
蔺府仆人:大人,廉大将军求见。
蔺相如:快快有请。
蔺府仆人:廉将军,老爷有请。
(旁白)廉颇身负荆棘,一入正堂,就朝蔺相如跪下,众人一惊。
蔺相如:廉将军,这是做什么
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我廉颇是个粗人,只会带兵打仗,没什么心眼。
若非蔺大人胸怀社稷,大人大量,不与小人一般见识,则早已危及国家矣
以往多有得罪之处,望蔺大人莫放在心上。
蔺相如:相如我对廉老将军一向心怀敬佩,老将军快快请起,别再折杀小弟了。
(扶起廉颇)您我二人都是大王的左右手,一文一武,撑起了赵国的半边天,助大王安邦、治国、平天下。
和则利国,斗则祸国。
从今往后,我们尽弃前嫌,为文武百官作出表率,如何
廉颇:蔺大人,我赵国有贤臣如你,真乃社稷之大幸啊
今后,我廉某愿与你化干戈为玉帛,一起并肩奋斗,再也不会为名利之事而闹不和了。
蔺相如:好啊,廉兄
团结就是力量。
让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抗秦国
廉颇:对
团结一致,共抗秦国
(旁白):此后十余年间,赵国一片安定,国力一日千里。
而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也成为后入传倾的千古佳话。
摘抄廉颇负荆请罪所说的重点语句
这篇课文时多幕剧哦
廉颇 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
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
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廉颇 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 是为我们赵国着想。
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量的人啊
(我也是六年级的学生,老师刚刚讲过这个问题,呵呵,希望能帮助你
)
廉颇负荆请罪时对蔺相如说的话
他拱着手说:“蔺上卿,罪臣知道错了,请蔺上卿降罪责罚
”蔺相如吃惊地说:“廉将军这是为何
快快请起
”“不
”廉颇坚定地说,“往日罪臣嫉妒蔺上卿,为了自己的名誉而不顾国家安危,罪当万事
请蔺上卿责罚
”“哎呀!这是干什么
既然将军知道自己错了,改了就行了,何必这般请罪
你为赵国堂堂上卿大将军,当街施跪,成何体统啊
”蔺相如一边说,一边扶廉颇起来。
“蔺上卿,你深明大义,为了国家的安危而不顾自身名誉,实乃舍小家而顾大家的英雄,罪臣佩服
卑职为自己从前的做法感到懊悔不已,请蔺上卿责罚吧
”廉颇说。
“将军不要自称罪臣了,廉将军是赵国的大英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战场上横扫千军,所向披靡。
如今满口‘罪臣’,有损将军名誉啊
”蔺相如说。
“将军今天来我这负荆请罪,说明将军也是深明大义之人,不如我们以后就和睦相处,共同辅佐赵王,保卫赵国,为赵国成就霸业
”“蔺上卿说得好
我们只要和睦相处,赵国就如虎添翼,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看其他国家还能不能隔三差五地骚扰我们
”
廉颇负荆请罪,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两个四字词语表示
知错就改。
为人正直。
廉颇负荆请罪时所说的话中的重点语句,并说说感受及对廉颇的评价。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廉颇是一个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人
-----------------------------------------------------------------扩展延伸:12 将相和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
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
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
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
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
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
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
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
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
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四、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
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