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减肥变奏曲小品台词

减肥变奏曲小品台词

时间:2019-04-01 03:57

99年春晚由沈殿霞和曾志伟合演的《减肥变奏曲》小品里的插曲叫什么

Rock Around The Clock

99年春晚沈殿霞小品减肥变奏曲中的插曲叫什么

开头是one two thre什么的。

歌手:Bill Haley&The Comets 歌曲:Rock Around The Clock

杨光的快乐生活第四部里面有个演员是24集出现的,吴猛他爸爸,真实名字叫什么还有他演过什么电视剧

张立目录个人简电影作品电视剧集小品本段个人简介  剧《燕子李三》斗了近二十年的张立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唱戏的张立,十岁那年,便放弃体操而考入了河南戏曲学校主攻武丑、武生。

悟性加勤奋,六年后,他主演的《三岔口》荣获了全省戏剧汇演表演一等奖和“优秀青年演员”称号。

两年后,张立毅然放弃表演改习导演专业。

他清楚自己的潜质,他自信比表演更具有优势的是他的编导才能。

毕业后,他分配在河南豫剧一团。

不久,不甘平庸的张立,又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

来到北 张立主演铁道游击队京后,他坚信:这里才是他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于是,在演话剧的同时,他也开始拍摄电影,后来电视剧风起云涌,张立自然不会放过这辆通向成功的快车。

主演的影片有《秋收起义》、《阮氏三雄》和《伏虎铁鹰》等四五部,电视剧则更多些。

《片警轶事》、《中国餐馆》、《玻璃漫画》、《半边楼》、《姊妹行》和《再生世界》等等,无论是客串还是主演之一,张立都视为主角认真对待。

与那些怨天尤人的外省演员不同,张立力图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潜能。

没有演戏的机会,他便开始编写小品。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元宵节晚会及综艺大观节目经常能看到张立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比如《照相》、《学健美》、《老乡》、《球迷大侠》、《张老三与李老四》、《减肥变奏曲》和《王婆开店》等等,频频在全国最大电视台的最黄金时间上露脸,张立的广告效应可想而知。

在北京渐渐地有了知名度,但争取上主演《燕子李三》的角色也绝非轻而易举。

导演挑来选去根本没有相中他,但为了不与千载难逢的机会擦肩而过,他锲而不舍,痛苦地在短期内将150多斤的体重降至120斤。

嫌张立太胖的理由已不存在,而一身武艺、身手矫捷的张立恰恰能胜任飞檐走壁的燕子李三。

开机前三天,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张立接到通知火速赶往济南的拍摄现场。

剧中有一场戏,被日本人捉拿的燕子李三被吊起来用酷刑,沉重的锁链缠在身上,头朝下吊着,七场戏整整拍摄了七天

张立称,不在乎皮肉之苦,只怕受了苦观众不买帐。

如果观众喜欢他燕子李三,就是扒层皮也无所谓

   演员张立编辑本段电影作品  1993年《秋收起义》(主演:刘法鲁 张国平 李永田 余洒度 王茜 阎灵芝 张立)  1993年《伏虎铁鹰》(主演:徐东方 孙王群 黄慧颐 徐永革 张立)  1988年《阮氏三雄》饰 赵能(主演:于荣光 苏政 于辉光 范冬雨 刁小云 陈诚 李小舟 叶军 陈裕德 孙长江 吴广林 )编辑本段电视剧集  《片警轶事》张立版李云龙(14张)  1997年《燕子李三》饰 李云龙  1998年《中国餐馆》  1999年《闲人马大姐》饰一个酒鬼   2001年《背叛》饰 方子云张立版言达平(4张)  2003 年《连城诀》(吴越版)饰 言达平  2003年 《妙手神捕俏佳人》饰 司马安  2003年《烈火金刚》饰 刁世贵  2007年《杨光的快乐生活4》饰 吴总  《玻璃漫画》  《半边楼》  《姊妹行》  《再生世界》  2005《铁道游击队》饰 王强张立版刘跃进(4张)  《欢天喜地七仙女》饰 李天王  2009《我叫刘跃进》饰 刘跃进编辑本段小品  《照相》  《学健美》  《老乡》  《球迷大侠》  《张老三与李老四》  《减肥变奏曲》  《王婆开店》

知道几个说几个拜托~~~~(关于谁的都行)只要小品的名字

不差钱、就差钱、陌生人、美好的一天、爱笑的女孩、红娘、北京欢迎你、送水工、心病、策划、火炬手、捐助、同桌的你

赵本山侮辱残疾人小品叫什么名字

怎样看文艺作品中的残疾人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文艺作品中的残疾人问题,在社会上都存在着很大争议。

“某些作品讽刺残疾及有生理缺陷的人”的说法非常普遍,很多学者及观众、读者也皆持此观点。

毋庸置疑,文艺作品以恶意嘲讽残疾人为目的,是绝对应该受到指责甚至诉诸法律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作品中出现残疾人就一定意味着恶意取笑。

那么,什么才是文艺作品表现残疾人题材的尺度呢

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厦门大学文学博士、戏剧评论学者于海阔,从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及其他多种生理残障等方面,围绕国内外文艺作品中的残疾人表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分析。

一、表现智力残疾人的文艺作品  1.曲艺和戏曲  中国曲艺和戏曲很多作品以傻子为题,尤其傻子的婚恋、拜年、拜寿等一直都是喜剧作品的重要素材。

京东大鼓、上党潞安鼓书、曲剧、豫剧当中都有同名剧目《傻子相亲》。

表现娶妻的作品有:黄梅戏《傻子挑老婆》《傻子娶妻孝母》《傻丫头找婆家》,赣南抚州采茶戏和豫剧同名剧目《傻子娶妻》,京剧和越剧同名剧目《一缕麻》,评剧《傻柱子接媳妇》,庐剧《傻子招驸马》等。

傻子的新婚之夜向来受到关注,如:粤剧《傻子洞房》以及安徽民间小调《傻子结婚头一夜》《傻子学嫂子入洞房》等。

表现拜寿的有曲剧和安徽推剧(又名四句推子)同名剧目《傻子拜寿》、福建莆仙戏《孔安祝寿》。

表现拜年的有:西河大鼓和山东快书同名曲目《傻子拜年》,武安快板《傻三拜年》,天津快板《傻姑爷拜年》等。

安徽民间小调更是傻子题材的“重灾区”:《傻子瘸子拾老婆》《傻子看丈人》《傻子走亲戚》《傻子接小姨》《傻子戏靓妹》《傻子走四川》《傻子卖蛋》《傻子上学》等。

其他还有:河南坠子《傻子认匾》,湖南花鼓戏《傻子孝母》,曲剧《傻子唱戏》《傻子串亲》等。

  2. 相声和小品  相声和小品作为重要的曲艺形式,因影响力巨大,特专门论述。

相声《傻子学乖》《赞马诗》《吃月饼》说的是“呆女婿”或“呆儿子”的故事,《傻子转文》《山东斗法》《豆腐侍郎》《知县见巡抚》说的则是蠢人丢丑的故事。

各种以傻子为题材的相声中,传统群口相声《训徒》影响最大,说的是傻子拜师学习相声,结果因不懂“贵庚”等词的含义引人发笑的故事。

这个相声有多种版本,内容大同小异,马季、赵炎、兰成、李金斗、方清平、奇志、大兵等著名演员都表演过。

  很多小品以傻子为题材。

赵连甲、李建华表演的小品《五毛钱俩》当中的傻子卖咸鸭蛋时吆喝“五毛钱俩,一块钱不卖”,令人开怀大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奇志、大兵表演的《傻子卖鸡蛋》也有类似内容。

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王爷与邮差》的主题为傻子参加万国运动会,陈佩斯说哥哥叫大傻,自己叫二傻,父亲叫老傻,母亲叫串傻,言谈举止令人忍俊不禁。

此类作品还有:温州话小品《傻子学剃头》、闽南话小品《傻子上学》、潮汕小品《傻子相亲》等等。

  3. 电影和电视剧  黎北海导演的香港喜剧电影《傻仔洞房》讲述傻仔迎娶新娘,洞房之夜傻仔本欲殷勤侍奉老婆,但却傻头傻脑地闹出不少笑话,从而大出洋相的故事。

电影《洗澡》中的刘二明是个弱智,语言举止令人大笑不止,如把父亲去世说成“牺牲”,将自来水管拿上舞台等等,该影片中傻子的形象却代表着人性中的纯真和美好。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傻子”的角色虽然总共只有三句台词:“古伦木

欧巴

傻X

”,但喜剧色彩非常浓厚,导演通过傻子之口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电视剧《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傻儿传奇》均以“傻子”为题,是以抗日将领为原型,表现的是带有几分傻气的人物。

  4.故事、笑话和小说  智力残疾人也称愚人,自古以来,以愚人为主题的笑话和故事数不胜数,有些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比如《傻女婿学相马》《傻女婿挨打》等民间故事。

《战国策》中画蛇添足,《韩非子》中守株待兔,《庄子》中刻舟求剑,《笑林》(邯郸淳编)中长竿入城、一叶障目等都是与愚人有关的寓言故事。

大量著名的古代笑话集也以痴憨呆傻之人为题材,如三国时期魏国的邯郸淳编写的《笑林》;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艾子杂说》;明代冯梦龙的《古今笑史》《广笑府》《笑府》,陆灼的《艾子后语》,江盈科的《雪涛谐史》,无名氏的《笑海千金》;清代“游戏主人”及程世爵合编的《笑林广记》,石成金的《笑得好》,陈皋谟的《笑倒》,小石道人的《嘻谈录》等等。

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些笑话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经常在茶余饭后将其作为谈资。

在浙江江山,关于傻子“娜细”的笑话更是有多种版本,经久不衰。

有些晚会上评书演员也常讲愚人笑话烘托气氛。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典型的“傻子”形象,如曹禺《原野》中的“白傻子”、田汉《获虎之夜》中的“黄大傻”。

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如劳马)在小说中都写到了“傻子”,代表性的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小鲍庄》;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四十一炮》《檀香刑》;贾平凹的《秦腔》《古炉》;阎连科的《黄金洞》;迟子建的《雾月牛栏》《疯人院里的小磨盘》《采浆果的人》《雪坝下的新娘》《伪满洲国》《青春如歌的正午》;苏童的《罂粟之家》《三盏灯》《1934 年的逃亡》;余华的《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王小天的《樱桃》;王彪的《哀歌》《身体里的声音》《在屋顶飞翔》;墨白的《梦游症患者》;党益民的《喧嚣荒塬》。

作者通过傻子的故事来带领读者从独特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对社会上很多不良现象进行了讽刺,大多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

  二、表现其他类型残疾人及生理缺陷者的文艺作品  精神残疾人又称为精神病患者,情况同愚人相似,很多文艺作品将其言行作为笑料:2004年大兵和赵卫国在湖南卫视春晚表演了相声《寻找精神病》,从精神病人的视角讽刺了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

2006年央视春晚的湖北小品《招聘》中就有表现精神病人的桥段:某经理开公司,为将狡猾、媚俗的人淘汰掉,专门造出一个字来为难应聘者,谁料最后选中的唯一说实话的竟是个精神病人。

另外,中央电视台“周末喜相逢”播出的相声《竞选村长》中也以精神病人当笑料。

电影《谁说我不在乎》中精神病人的台词“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做个弹弓打你们家玻璃”成为重要笑点。

电影《大腕》也有关于精神病患者的搞笑桥段。

  其他四类残疾人一般被称为盲人、聋人、哑人、肢体残疾人(包括侏儒、瘫痪者)。

口吃、肥胖、偏矮、偏瘦之人应算作生理缺陷,尚不构成残疾,但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其放一起论述。

从古到今相关笑话数目繁多,明代浮白斋主人编的《笑林》、清代“游戏主人”及程世爵合编的《笑林广记》等古代笑话集曾大量收录。

戏曲、影视、相声中有关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报刊、网络、微博、微信上更是层出不穷并大量转载。

1987年央视春晚中,侯耀文、石富宽合说的相声《打岔》内容为聋子听不清别人说话,用谐音打岔,引发出一系列的笑话,此作品被列为经典相声。

传统相声《绕口令》以“哑巴和喇嘛打架、哑巴开口说话”作为包袱逗观众发笑,姜昆、唐杰忠等著名相声演员都曾演过,2006年央视春晚台湾演员刘增锴、朱德刚表演的《新说绕口令》就改编自这个段子。

传统相声《学聋哑》更是通过模仿聋哑人逗观众发笑。

这些相声至今仍广为流传,在北京、天津、广东等地的相声俱乐部等场所经常上演。

  大量文艺作品以结巴为噱头。

李金斗和李建华合说的相声《费劲》以“大舌头”和结巴等语言障碍患者为题材。

电视剧《相声演义》《阳光路上》《浪漫的事》以及电影《求求你表扬我》《有话好好说》《天下无贼》中都有以结巴患者为笑料的情节。

20世纪80年代潘长江在小品《对缝》(《皮包公司》)中出演结巴,导致全国有将近四千儿童都学成了结巴,为此他特别在报上登出一封道歉信。

  有很多知名演员常拿自己或他人的生理特点当作包袱娱乐观众:冯巩说潘长江“底盘太低”;巩汉林常拿自己的偏瘦身材开玩笑,在小品《打工奇遇》中说自己喝玉液酒、吃宫廷菜大补,赵丽蓉说他“补得跟小鸡子似的”。

湖南女笑星何晶晶的多数作品均以自己的肥胖身材当作笑料,在湖南小品《元宵来约会》中说“我不是胖,只是瘦得不太明显”,在小品《小薇》中甚至说自己和两头种猪被人误会成“三头猪”和“桃园三结义”。

央视春晚小品《减肥变奏曲》中,香港演员沈殿霞等一大群肥胖者做出各种滑稽动作逗观众发笑。

湖南小品《新点秋香》中男演员说女演员长相恐怖,女演员则自称“大家丑才是真的丑”。

风糜全国的胖美人组合“千金组合”,虽以歌舞为主要特色,不可忽略的是其肥胖身材才是真正噱头。

2015年央视春晚小品《喜乐街》和相声《我忍不了》均拿演员的肥胖身材作为包袱,《喜乐街》中贾玲因身材发胖甚至被称为“气囊”来逗观众发笑。

  1986年,铁岭民间艺术团集体创作的拉场戏《大观灯》(改编自《瞎子观灯》)火遍全东北。

该剧目讲述的是盲人白莲灯在正月十五与其“借光亲家”瘸腿和尚互相帮助去看花灯的故事,这个百年老戏源于河北梆子《瞎子观灯》,在山西朔州秧歌、河北蔚县秧歌里也有同名剧目,内容大同小异,多年来久演不衰,铁岭民间艺术团的《大观灯》因编导成功、表演出色影响更大,创下连演几百场的纪录。

众多地方戏曲中类似的剧目还有很多,如越剧、淮剧、扬剧也有《瞎子观灯》,二人台(注:非二人转)中有《瞎子拐子观灯》,讲述的是另外的故事,同样充满喜剧色彩,将这些解释成拿残疾人取乐显然过于牵强。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大量与残疾人和生理缺陷之人有关的歇后语和谜语、成语,充满强烈的喜剧色彩,人们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使用,在各种文艺作品中也十分常见,有些甚至出现在儿童智力开发网站上。

  可见,对此问题应灵活分析,不能因为出现残疾人就视为丑化和挖苦。

例如:始创于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的“王麻子刀剪”创始人姓王,因脸上有麻子而被称为“王麻子”,现今“王麻子”不但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还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以残疾人及生理缺陷者为题材的外国文艺作品  外国也有很多以残疾人及生理缺陷之人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古天竺高僧伽斯那编写的《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原名《痴华鬘》,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收集了大量愚痴之人的故事,借助这些幽默可笑、滑稽荒诞的故事来帮助读者参悟佛教的道理。

  美国有很多表现残疾人的电影:《我的左脚》讲述的是一位脑瘫患者的励志故事,主人公全身麻痹,无法用肢体或语言表达情感,靠唯一能动的一只左脚进行绘画和文学创作并取得出色的成就,影片带有一定的幽默色彩;《闻香识女人》讲述了一名预备学校的学生为脾气暴躁的盲人退休军官担任助手时发生的故事,充满喜剧色彩;喜剧影片《妙眼妙耳闯天下》讲述的就是一个聋子和瞎子联合起来,共用对方的视力和听觉四处旅行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阿甘正传》的主人公是弱智,其言谈举止均令观众捧腹;《雨人》的主人公是一位自闭症(精神障碍)患者,经常有一些类似于痴呆的做法,相关情节带有一定的喜剧色彩;《当阿呆遇上阿瓜》《阿呆和阿瓜》《阿呆和阿瓜2》这三部电影是由著名喜剧明星金?凯瑞(Jim Carrey)和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主演的系列喜剧影片,讲述是的两个弱智人士的故事。

  《甩肉舞林大会》(Dance Your Ass Off)是美国Oxygen电视台2009年推出的一档舞蹈比赛真人秀节目,只有明显超重的肥胖人士才被获准参赛,以肥胖症患者跳舞为噱头来吸引观众眼球。

英国著名喜剧电视剧《憨豆先生》的主人公就患有智力障碍,通过其迥异于常人的思维和做事风格逗得观众大笑。

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经典表演动作是模仿患“外八字”足疾的人走路,他的表演风格却风靡世界。

侯宝林的著名相声《醉酒》里醉汉要爬手电筒光柱的情节,其实也脱胎于两个欧洲笑话,讲述的是关于精神病人的故事,侯宝林将其巧妙改编成相声,取得成功。

  西方有关愚人的传说、儿歌、故事众多,愚人话题源远流长。

愚人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范畴,最初产生于15世纪,最初以塑造智力低下的傻瓜形象为主,后发展为揭露愚昧和丑恶的广义愚人文学。

例如:德国作家塞巴斯蒂安?布朗特的叙事诗《愚人船》(1494),荷兰作家伊拉斯谟的《愚人颂》(1509),英国剧作家乔治?查普曼的喜剧《全是傻瓜》(1605),德国作家君特?拉格斯的小说《铁皮鼓》(1959),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1967)。

此外,还有美国女作家安娜?科拉?莫扎特的剧作《时髦》(1845),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29)、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1957)、马里奥?普佐的小说《愚人之死》(1978)等等。

这些作品从愚人角度叙事,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让人们在笑声中对人生与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价值。

  四、如何正确看待文艺作品中的残疾人问题  由以上可知,国内外以残疾人为题材的喜剧作品举不胜举,用“浩若烟海”形容都不过分。

某些学者对此视而不见,而单把矛头指向个别演员显然是“厚此薄彼”,无法自圆其说,属于“选择性愤怒”和“选择性失明”。

这种批评明显是建立在偏见基础之上,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结果。

  假如非要上纲上线,认为这类作品都是“把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恐怕从苏轼、冯梦龙到今天大量的戏曲、影视编导人员都难逃干系。

就拿2013年央视春晚蔡明和潘长江主演的小品《想跳就跳》来说,女演员几乎句句“毒舌”,讽刺主持人脸型,嘲弄男演员身材,如“站起来就象没站起来”、“人是微缩的,心是猥琐的”、“人越磨越短”。

2015年他们主演的春晚小品《车站奇遇》延续了这种风格:女演员说男演员长得太惊悚、站着象蹲着、系安全带怕勒脸、开车应安宝宝椅、需要穿童装,大量包袱都是围绕着男演员的相貌和偏矮身材取乐。

然而潘长江曾说,“侮辱我没关系,只要观众开心我就成功了。

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过年就是逗大家一笑,又不是在教育人。

”  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喜剧作品以残疾人或生理缺陷之人为题材呢

  这些作品有的是借愚人和精神病患者之口讽刺时弊、教育民众,有的纯粹为逗人一笑,无任何寓意,搞笑段子同剧情关系并不紧密,只为增加喜剧色彩而设置。

愚人和精神病人思维方式与普通人迥异,是世界上最容易引人发笑的人。

普通人在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要以假面示人,而愚人和精神病人则通常讲实话,其言行在普通人看来就成了笑话,如大兵、赵卫国等表演的小品《向领导汇报》就通过“蠢得死”这一形象讽刺了官场的不良现象。

很多创作者表达的是:世人有时麻木,傻子反而有值得肯定的一面,这对社会常构成一种微妙的反讽。

这些对社会习俗不明就里的愚人常显得与现实格格不入,不能迅速理解和融入社会,其行为举止常与具体情景发生错位,话语不合时宜,既不知“潜台词”为何物,也不懂得钻营升迁之道,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为电视剧《蠢得死传奇》。

有些愚痴之人自有一套思想方法和处世规则,有时明明是谬误却自以为高明。

其他残疾人或生理缺陷之人言行举止不同常人,其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往往很独特,因而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误会,引人发笑。

作为生活的弱者,他们眼中的是全新的世界,引领人们进入一个非理性世界,令其更清醒地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

  多数表现残疾人和生理缺陷之人的文艺作品有的是剧情需要,有的则是编剧特意安排博人一笑,并无伤害之意。

例如:《曲苑杂坛》特别节目《中国好人--长春篇》中刘红星、姜盼盼表演的二人转《大爱守望心灵美》讲述了曹丽辉收养几百个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演员在剧中模仿精神病患者惟妙惟肖,充满喜剧色彩,但整个剧情的基调是歌颂道德楷模,感动了无数观众。

2007年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小品《送戏》说的是演员送戏下乡到敬老院慰问的故事,剧中虽有残疾人出现,但编排真实自然,充满了正能量,并无任何丑化。

拉场戏《摔三弦》(1982)虽有盲人算命的情节,但主题却是宣传科学,反对迷信。

可见,“只要出现残疾人就等于恶意嘲讽”的观点是不理智、不客观的,犯了以偏盖全的主观主义错误。

  从表面上看,某些学者似乎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那么,这些人真的是发自内心地维护残疾人权益吗

中国共有8500多万残疾人,现实问题十分严重,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治安,所有这些普通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都与他们密切相关,反映到他们身上时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大量农村残疾人处境艰难,残疾人的权益经常得不到保障,残害残疾人的事件屡禁不绝。

新疆化工厂非法雇用并虐待智障工人,陕西和山西犯罪团伙诱杀智障女出卖尸体配阴婚,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多名智障女被强奸拐卖,四川山区一些村民“圈养”智障人,待其长大后推下矿井骗取政府赔偿,多个地区发生的不法分子控制“残疾人丐帮”进行偷窃,这些都是近年发生的案件。

在很多城市,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盲道被占用,残疾人专用电梯和卫生间长期上锁。

中国首位残奥会冠军平亚丽都曾面临生活无着、沦落到差点卖金牌为儿子交学费的悲惨境况。

这些问题较少听到这些学者义愤填膺地呼吁解决,说明了其缺乏应有的诚意。

有人表面上对文艺作品很敏感,但对实际生活中真正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却默不关心,反映了内心的伪善。

每年国际残疾人日(12.3)来临时,很多学者对此未发一声,与一些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指责文艺作品不尊重残疾人的现象构成鲜明的对照。

  对文艺作品中的残疾人问题不宜动辄上纲上线,任意将其贴上“丑化”的标签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于逻辑上行不通。

当然,文艺工作者也应照顾到残疾人士的情绪,在喜剧创作中应尽量避免伤害残疾人士的自尊心,即便是以残疾人为题材也应客观谨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来源:《中国艺术报》《健康报》)

赵本山01年至今除啦在春晚演的小品外的其他小品

1.门里门外 潘长江 苏岩,演的..2.偶为了给你找这个小品.把小潘的小品看了遍..:《对缝》《随礼》《五朵浪花》《找搭档》《导演和丈夫》《歪打正着》《过河》《桥》《迎亲》《打虎上山》《一张邮票》《草台班子》《开心时刻》《我的太阳》《钱……哪儿去了》《十五分钟》《女教师与男大侠》《五千零一夜》《市场一角》《手术之前》《求求你》《请你参加》《乡情》《开学》《减肥变奏曲》《工地情歌》《一张邮票》《责任》《火的故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