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武大郎在京剧中属于净末生旦丑中的哪种,如若能再具体一点更好。
武大郎属于丑角。
提供一篇参考文献:《表演武大郎与丑角艺术》
京剧中武大郎属于什么行当
有膝步(各行当都可用)碎步(又称花梆子步,花旦常用)丑步(丑角用)矮子步(丑角用,如武大郎)磨步(亦称云步或匀步,多用于船上或云中)错步(亦称搓步或磋步)老步(表现老年人走路时的姿势)旗鞋步(旦角穿旗装时用)醉步(酒醉时的步法)滑步、栽步等
谁知道一个京剧名,第一个字是武?
《武松》《武家坡》《武昭关》《武文华》《武乡侯》《武则天》《武松打店》《武松打虎》《武大郎卖饼》《武则天轶事》《武大郎与潘金莲》
谜语大全及答案:武大郎开店
大登殿 (对口相声) 甲:相声节目和其它曲种不一样。
乙:好啊
甲:嗯,好走东的不走西。
乙:这话倒对。
甲:好吃萝卜不吃梨。
乙:是啊
甲:每个人的爱好,有所不同。
乙:各人有各人的爱好。
甲:就拿我本人来说。
乙:您
甲:我就喜欢唱。
乙:爱唱。
甲:爱京剧。
乙:二簧。
甲:对。
当然是了,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
乙:对,您嗓子好。
甲:要是您这样的嗓子,能让您唱去吗
乙:哎呀
我这嗓音不太好,您听这味儿的(学),哎,您看。
甲:您这嗓子就像瓢似的。
我就爱好唱。
乙:您这嗓子一定豁亮了。
甲:西皮,二簧,大平歌词,时调小曲儿,梆子,落子,我全爱好。
乙:您刚才不是说唱二簧吗
甲:是啊,对花脸,我最感兴趣。
乙:您唱两句咱们听听。
甲:您不相信
乙:哎。
甲:我唱两句您听。
乙:唱什么呀
甲:我给你唱花脸戏<<丁甲山>>好吗
乙:好,您来两嗓子。
甲:您听听,花脸讲究鼻音。
乙:噢。
甲:<<丁甲山>>。
(唱)“俺李逵做事太莽撞。
”哼--鼻音,哼-- 乙:这不好看。
行,行。
甲:爱好。
乙:花脸。
甲:花脸分多少种。
乙:还不一样
甲:哎,有铜锤花脸,有架子花脸。
乙:我说:什么叫架子花脸
甲:您听过那<<法门寺>>没有
乙:听过。
甲:<<法门寺>>里那刘瑾,就是架子花脸。
乙:就是那位“九千岁”
甲:哎。
对。
乙:他怎么唱
甲:那道白是这味儿的。
乙:您来来
甲:“四海腾腾庆升平。
” 乙:多足。
甲:“锦绣江山咱大明。
”达台,达台。
乙:这是什么小锣
甲:这是手锣。
乙:噢
甲:“满朝文武尊咱贵,何必西天把佛成。
” 乙:噢。
甲:“咱家--” 乙:“刘瑾。
” 甲:猪八戒
乙:那出
这是…… 甲:这出你会。
乙:我不明白。
甲:告诉你,这就是架子花脸。
乙:咱们研究研究,什么叫铜锤花脸
甲:你听过那个<<捉放曹>>没有
乙:<<捉放曹>>,我听过。
甲:那曹操,就是铜锤花脸。
乙:怎么个味儿
甲:一叫板这味儿的。
乙:您学学
甲:在帘里边:“马来
” 乙:俩音儿。
甲:一唱更好听。
乙:怎么唱
甲:(唱)八月十六…… 乙:不行
你那个不对您哪。
甲:怎么
乙:八月十五。
甲:十六。
乙:十五么
甲:十六么
乙:怎么十六哪
甲:我阳历嘛
乙:阳历呀
我没听说这里有阳历。
甲:这您外行。
乙:八月中秋。
甲:(唱)“八月中秋……”您看我对花脸有研究吗
乙:您这嗓子还真挺豁亮。
甲:当然是了。
乙:我给您出个主意吧。
甲:什么主意
乙:您还是唱戏去吧。
甲:您说这话可气。
乙:怎么可气
甲:您把这戏剧看得非常简单。
乙:不简单
甲:我这嗓子再好,也不能当戏剧演员。
乙:您够条件。
甲:我没下那么大功夫。
乙:噢。
甲:下了那么大功夫,我这条件也不够。
乙:怎么哪
甲:唱花脸个儿得高。
乙:得猛。
甲:脸盘儿得大。
乙:大脸盘子。
甲:裘盛戎,袁世海,金少山。
乙:像样儿
甲:您看这个子,脸盘大,扮出戏来,比如说窦尔敦,往这儿一站,观众一瞧得像活窦尔敦一样。
乙:得威武。
甲:我给您学。
巴拉锵锵巴拉才登锵
观众一瞧,哎,好--活窦尔敦。
乙:英雄气概。
甲:我这个儿,就这么高
乙:一样。
甲:我也去窦尔敦。
乙:我给您出个主意。
甲:什么主意
乙:您不是个儿矮吗,您穿个厚底靴子。
甲:哎,穿个厚底靴子。
乙:哎。
甲:别瞧个儿矮,弄个小袍子,戴个小帽子,去窦尔敦。
乙:哎
甲:家伙点这么一响:巴拉锵锵巴拉才登锵,观众一瞧-- 乙:窦尔敦
甲:武大郎。
乙:哎,那可不行您哪。
甲:咱这条件差得多。
乙:是不行。
甲:听戏也不一样,爱好也不相同。
乙:当然了。
甲:您看您的说法,把戏剧看得太简单了。
类似像您这种说法,我有个二大爷。
他就这个看法,他就以为嗓子好就能唱戏。
乙:是啊
甲:这个就错了。
我这二大爷嗓子的确不坏呀。
乙:他经常唱
甲:喊。
乙:喊什么呀
甲:做小买卖儿的。
乙:他是做买卖的
甲:哎。
乙:那甭说经常吆喝了。
甲:挑个扁担,几年前大街小巷您没瞧见吗
乙:干什么的
甲:卖豆腐脑儿的。
乙:卖豆腐脑儿。
甲:嗓子可真冲。
乙:怎么吆喝
甲:一吆喝出来能听出五里地去。
乙:您学学。
甲:我给您学学:“豆腐脑儿热乎
” 乙:噢,我想起来了。
甲:那就是我二大爷。
乙:这可不是外人了。
甲:他就以为嗓子好,就满可以做一个戏剧演员。
乙:他喜欢什么哪
甲:他也不爱老生,也不爱青衣。
乙:他爱好什么
甲:他专门爱好红净戏。
乙:关老爷的戏。
甲:他还经常锻炼。
乙:怎么
作者:jy024697662008-3-18 10:16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文本)《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笔画三之《大登殿》 甲:他经常唱的就是<<古城会>>。
乙:好戏呀
甲:就唱这点儿。
乙:您学学。
甲:(唱)“适才间与蔡阳大战一番,斗大的人头落在马前
” 乙:好,红净戏好可是好,费力不讨好。
甲:这您是外行。
乙:怎么啦
甲:您打算要叫好吗
这里有个窃门。
乙:什么窃门
甲:就在第二句上,一走高腔,脑后发音,保证叫好。
乙:哪点
甲:第二句。
乙:您来
甲:(唱)“适才间与蔡阳大战一番,斗大的人……”您瞧,“斗……” 乙:您别憋着。
甲:脑后音。
乙:好。
甲:到那儿准叫好。
乙:那行。
甲:他还经常锻炼。
乙:下功夫。
甲:久练久熟。
乙:对。
甲:您还别说…… 乙:怎么的
甲:我这二大爷也露过脸。
乙:真露脸了
甲:在十几年前,班社不健全,有野台子戏,搭个大席棚,他逮谁跟谁套头硌脑。
乙:一定认识。
甲:到了台后了:“辛苦,辛苦,哪位弄碗豆腐脑儿吧。
” 乙:张罗买卖。
甲:多给点儿卤。
天天去都熟了。
乙:是呀。
甲:有这么一天去了,到后台,后台老板着急,汗都下来了。
乙:什么事
甲:“老板,怎么着这么大急呀
”“哎呀
你不知道,砸锅了
” 乙:什么事
甲:“戏报贴出来了,演员没来。
” 乙:什么戏
甲:<<古城会>>。
乙:唱谁的没来
甲:“就是唱关公那主儿没来。
” 乙:这误场可耽误事。
甲:我二大爷一听倒高兴了:“谁没来
” 乙:唱关公的没来。
甲:“噢,关公没来,不要紧,我来了。
” 乙:“你来管什么用啊
” 甲:“哎,救场如救火,空着场一会儿倒好上来了。
” 乙:噢
甲:“要把我扮上呢
无论如何,上了场就没有倒好了。
” 乙:是呀
甲:后台老板一琢磨,可也对。
乙:真能对付。
甲:“我说来四个人把‘豆腐脑儿’扮上。
” 乙:把豆腐脑儿扮上
甲:“把卖豆腐脑儿掌柜的给扮上。
” 乙:那倒可以。
甲:你还别说,我这二大爷扮上还真像关公。
乙:有样儿。
甲:他个儿高啊。
乙:猛。
甲:大高个儿,脸盘儿也大,带上夫子盔,穿上绿袍,拿着把大刀,往这儿一站。
乙:怎么样
甲:行
后台老板高兴了。
乙:有样儿。
甲:“行,这关公够样儿,准备呀,一撩帘出去,家伙一响,告诉你,卖点力气。
” 乙:错不了。
甲:我二大爷高兴,家伙点儿一响:巴拉搭才巴拉才登锵
我二大爷拉帘一看。
乙:怎么样
甲:台底下压压叉叉四千多位。
乙:人山人海呀。
甲:他高兴要卖点儿力气。
乙:卖吧。
甲:不卖力气好点儿。
乙:卖力气
甲:倒砸锅了。
乙:怎么的
甲:这么唱的:“适才间与蔡阳大战一番,豆……腐脑儿热乎
” 乙:嘿,那儿卖去了
好嘛
三句话离不开本行。
甲:底下嚷:“下去,下去……” 乙:怎么着
甲:弄个卖啼腐脑儿的上来干什么
乙:哎哟
不行那个。
甲:硬把我二大爷给轰下去了。
乙:看起来得下功夫。
甲:不是那么简单。
乙:对。
甲:你看还有这么一种人,好听混合戏。
乙:什么叫混合戏
甲:混合戏你不明白
还有一个名。
乙:叫什么呀
甲:叫拼盘儿戏。
乙:拼盘儿戏
甲:哎。
乙:怎么唱戏还有拼盘儿
甲:什么叫拼盘儿哪
乙:拼盘儿就是什么菜都有。
甲:就是戏里什么戏都有,有梆子,有落子,也有京戏,什么都有。
乙:凑一块儿唱
甲:就像是那个联合演出似的。
乙:是了。
甲:听这戏都是咱们街坊上年岁的。
老王家二大娘。
乙:她爱去。
甲:哎,老李家四姑。
乙:喜欢。
甲:姐儿四个没什么事了,搭话儿:“大妹子。
” 乙:“什么事您哪
” 甲:“没事吧
” 乙:“没事。
” 甲:“今个儿我请客。
” 乙:“干吗去
” 甲:“咱们看戏去。
” 乙:“我有钱。
” 甲:“今天的戏好哇。
” 乙:“什么呀
” 甲:“什么戏全有哇。
” 乙:好嘛。
甲:四个老太太买了四张票。
乙:那好。
甲:往那儿一坐,开戏了,头一出戏就不错。
乙:唱什么
甲:评戏。
乙:哪出
甲:<<马寡妇开店>>。
乙:噢
马寡妇开店。
甲:还有一个名儿叫<<狄仁杰赶考>>。
乙:对。
甲:开始一唱,演员一上场,这位二大娘连批带讲。
乙:人家常听戏,明白。
甲:是呀,一开始她就介绍了。
乙:说什么
甲:“大妹子,头一出这戏就不错呀
” 乙:“这是什么戏
” 甲:“叫<<马寡妇开店>>。
” 乙:明白。
甲:还有一个名字。
乙:叫什么
甲:“叫<<狄仁杰赶考>>。
” 乙:对。
甲:“您瞧坐着那看书那小伙子长得多漂亮。
” 乙:是呀
甲:“那个就是狄仁杰。
” 乙:噢。
甲:“地下站着那个。
” 乙:噢。
甲:“那是书童”。
乙:对。
甲:“拿着茶盘送水那女的。
” 乙:谁呀
甲:“长得多美呀。
” 乙:漂亮。
甲:“重眉毛,大眼睛,那就是马寡妇哇。
” 乙:怎么叫马寡妇呢
甲:“为什么管她叫马寡妇呢
” 乙:不知道。
甲:“因为她姓马呀,把当家的死了,所以管她叫马寡妇了。
” 乙:您这不是废话吗
甲:“你看那马寡妇瞧狄仁杰长得漂亮。
” 乙:是呀
甲:“调戏人家,没羞没臊。
” 乙:对。
甲:“小男妇女,寡妇失业的,你调戏人家干什么
” 乙:对呀。
甲:满带感情的。
乙:你管那事干吗
甲:一会儿换戏了。
乙:噢。
甲:京戏。
乙:唱什么呀
甲:<<玉堂春>>。
乙:噢。
甲:剧中四个人物。
乙:好。
甲:中间坐着一个。
乙:谁
甲:英俊小生王金龙,一边一个是蓝袍、红袍。
乙:俩先生。
甲:当间跪着一个,穿着罪衣罪裙,扛枷带锁的。
乙:谁
甲:那是苏三。
乙:噢
苏三。
甲:其实她也不知道。
乙:噢。
甲:不知道也要讲。
乙:是呀
甲:“哎,大妹子,你看咱说什么来着。
不让马寡妇调戏人家,死乞白赖地调戏人家。
调戏吧,你看马寡妇犯罪了吧
” 乙:那是马寡妇吗
甲:“哎,别死乞白赖地问。
小男妇女的明个儿慢慢改了就好。
” 乙:还带改的
甲:你琢磨,<<玉堂春>>
慢三眼哪,连流水,带原板一唱四十多分钟。
乙:是得唱一会儿。
甲:老太太听不明白。
乙:是呀
甲:一不明白,她坐在那儿睡着了,呼-- 乙:真着了。
甲:她这一睡不要紧,那姐儿仨要了命了。
乙:怎么的
甲:没有说明员了。
乙:不明白。
甲:现叫,还得打听。
“哎,大姐呀,你别睡,你看这阵儿怎么了
” 乙:说得是哪
甲:她不知道,她还出主意。
乙:怎么出主意
甲:“嗳,咱问那个干什么
” 乙:怎么哪
甲:“咱们姐儿四个睡吧。
” 乙:睡吧
甲:睡醒了你就明白了。
乙:怎么着
甲:判决书就下来了。
乙:有判决书吗
甲:齐大忽的姐儿四位坐在那儿全睡了。
乙:都着了。
甲:不然还醒不了。
乙:怎么醒的
甲:换戏了。
乙:什么戏
甲:换的是武戏。
乙:哪出
甲:<<长坂坡>>。
乙:噢,赵云救阿斗。
甲:对,去赵云的勇猛武生,个头儿高,带着护背旗,拿着大枪,家伙点儿一响,巴拉锵巴拉登锵
拿大枪拍打这曹八将。
锣鼓一响,把这老太太震醒了。
乙:醒了。
甲:拿过手帕,擦擦眼睛,往台上一瞧,可高兴了。
乙:乐了。
甲:“哟
大妹子,这回马寡妇这官司可好打了。
” 乙:你怎么知道
甲:“她娘家哥哥来了。
” 乙:那是她娘家哥哥吗
甲:赵云变成大舅子了。
乙:这何苦呢
甲:说到戏剧问题,中国的戏剧是多种多样。
乙:都有什么
甲:那可太多了,我给您介绍介绍。
乙:介绍介绍吧。
甲:就拿梆子来说吧,有多少种类。
乙:种类不少。
甲:梆子有:山东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鞋梆子。
乙:鞋梆子
甲:白菜帮子,腮帮子。
乙:哪有腮帮子。
甲:这个山东梆子,您听过没有
乙:我听说过,我可没听唱过。
甲:您没听过
乙:没有。
甲:我给您来两句。
乙:什么戏
甲:山东梆子。
京戏也有,叫<<托兆碰碑>>。
乙:梆子呢
甲:梆子叫<<李陵碑>>。
乙:噢,这两出戏都一样。
甲:哎,表演手法不一样。
乙:怎么不一样
甲:不一样的形式么
我先给你介绍介绍京剧的表演手法。
乙:那好。
甲:老令公在碑前唱的是〔反二簧〕。
乙:一大段。
甲:唱完了以后要道白。
道完了四句白开始碰碑。
乙:您学学这几句
甲:我给您学学。
“庙是苏武庙,碑是李陵碑,令公来到此,卸甲又丢盔
”崩登仓
乙:碰死碑下。
甲:就这碰碑,你要听山东梆子呀…… 乙:跟这一样
甲:不一样。
乙:也是道白。
甲:干脆。
乙:怎么着
甲:没废话。
乙:噢。
甲:都是大实话,性情耿直,拿过来冲着碑就唱。
乙:噢,张嘴就唱。
甲:唱这四句可真有点意思。
乙:您学学
甲:都是实话。
乙:咱听听。
甲:头一句这么唱的。
乙:嗯。
甲:冲着碑直眉瞪眼。
(唱)“李陵碑本是石头的。
” 乙:这不是废话嘛
甲:“俺要不碰它不依。
” 乙:拽他了
甲:“俺有心上前将它碰。
” 乙:碰。
甲:“又怕碰破了脑瓜皮
” 乙:那你碰他干吗
这何苦呢
甲:这就是山东梆子。
乙:噢,这有点意思。
甲:还有一种叫河北梆子。
乙:那就是直隶梆子。
甲:对,谈到这儿,我心里非常难受。
乙:什么事
甲:在这以前,旧社会,梆子演员好玄没失了业。
乙:对,那会儿没人管。
甲:在那个社会,受了京剧的排挤,唱词也没人整理。
乙:噢。
甲:看看现在的梆子,灯光,布景,唱词,连动作上完全都改了。
乙:都好。
甲:在那时候,我记得有这么一出戏。
乙:哪出
甲:梆子也有,京剧也有。
乙:说说。
甲:又叫<<大登殿>>,又叫<<回龙阁>>。
乙:噢,梆子叫<<大登殿>>。
甲:二簧叫<<回龙阁>>。
乙:不错。
甲:他们的表演手法也不同。
乙:哪点儿不同
甲:我给您介绍介绍。
乙:哎。
甲:京剧表演手法,王宝钏王娘娘唱词有规矩。
乙:叫什么
甲:叫“七字珍”。
乙:什么叫七字珍
甲:七个字一句,七个字一句。
乙:是吗
甲:一共是四句,娘娘化了装,后台那儿一站。
乙:等着。
甲:幔帘挡着,马大江海宣娘娘一上殿,她叫板喊:“接旨。
” 乙:喊
甲:我给您学学。
乙:您来来
甲:“圣上有旨,宣王娘娘上殿啊
” 乙:这回,后台
甲:喊“接旨”。
乙:搭碴儿了。
甲:“接旨……” 乙:这是叫板吗
甲:火车进站。
乙:瞧这个乱劲儿。
甲:小锣儿,台台……台不令台令台,要唱,你数着,没错儿,准是七个字一句。
乙:试验试验。
甲:(唱)“忽听万岁一声宣,寒窑来了王宝钏,大摇大摆上金殿。
”台……台个令台令令台,“参王驾来问王安。
” 乙:四七二十八个字,没错儿。
甲:过去那梆子那词儿,我研究了多少年,我也不知道多少字。
乙:那你不知道那原词儿是什么。
甲:那原词儿现在我还记着哪。
乙:那你说说我能数出多少字来。
甲:头一句是:“金牌调来银牌宣。
” 乙:你看看,你不识数儿不是
“金牌调来银牌宣”,当间数也是七个字。
甲:是啊,数着七个字,一唱就抓瞎。
乙:不是七个字
甲:你识数儿吗
乙:这不是废话吗
甲:那么我唱,你要数完了,你能知道多少字吗
乙:我要数完了不知多少字,我叩头拜你为老师。
甲:你要能知道多少字,我承认你是我的老师。
乙:咱俩试验吧。
甲:甭说数字,马大、江海宣娘娘一上殿,你就抓瞎。
乙:不见得。
甲:你就不知道哪朝哪代。
乙:哪儿有那事呀
甲:我给您学学。
乙:来来。
甲:“圣上有旨,宣王母娘娘上殿哪。
” 乙:王母娘娘
甲:二哥别走了。
乙:怎么了
甲:换戏了。
乙:什么戏
甲:<<蟠桃会>>。
乙:怎么了
甲:有王母娘娘嘛。
乙:什么呀
他说错了。
甲:娘娘在帘里边叫板是哭梆子。
乙:搭碴儿了。
甲:“哎--” 乙:哭什么呀
甲:我脚脖子崴了。
乙:这倒霉劲儿。
甲:家伙点儿一响。
台……台个高台是台。
乙:唱吧。
甲:你要是数完了知道多少字,我就承认你是我的老师。
乙:你唱我数。
甲:注意。
乙:来。
甲:(唱)“金牌这个调来呀哈,银牌哟得儿宣哪那呼那呼……”这多少字了
乙:我也数不上来了。
甲:你在这儿抽疯哪。
乙:我这是抽疯吗
甲: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乙:三十四了。
甲:太聪明了。
乙:怎么了
甲:三十四岁你就会抓挠儿了。
乙:我这是抓挠儿哪
甲:您再往下听。
乙:来。
甲:“王相府又来了我王氏宝钏。
” 乙:怎么又来了
甲:你不知道,早上四点多钟来了一趟。
乙:是呀
甲:拉门一瞧,一个人没有,又回去了。
乙:这是第二趟呀
甲:“九龙口用目看。
” 乙:看什么哪
甲:大概看飞机哪。
乙:那会儿有飞机呀
甲:看她的丈夫当皇上了。
乙:高兴。
甲:这个动作太野蛮了。
乙:怎么个样儿
甲:“我的天爷爷哟
” 乙:干吗哪
甲:贴大饼子哪。
乙:好嘛
甲:要夸她丈夫。
乙:高兴。
甲:有点儿意思。
乙:夸
甲:“但只见平郎丈夫,头戴王帽,王帽一顶,身穿蟒袍,蟒袍一身,腰横玉带,玉带一根,足登朝靴,靴子两只,左脚一只,右脚一只,两只一双,一双两只……”这是王宝钏哪-- 乙:啊
甲:卖破鞋哪
乙:去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