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京剧《武家坡》唱词
王:指着西凉高声骂,无义的强盗骂几声。
为你不把相府进,妻为你寒窑受苦情。
既是儿夫他将我卖,谁是那三媒六证的人
薛:苏龙魏虎为媒证,王丞相是我的主婚人哪。
王:你说此话我不大信,那苏龙魏虎是内亲,二人同把那相府进 见了爹爹就说分明。
薛:因他三人与我有仇恨,咬定了牙关他就不认承。
王:我的父在朝为官宦,那府下金银堆如山,那本利算来有多少
命人送到那西凉川。
薛:西凉川四十有八站,为军的要人我是不要钱。
王:将爷说话理不端,将你送到这当官。
打板子,用夹棍,丢南牢,坐监禁,管教你思前容易你就退后难。
薛:大嫂说话理不端,为军哪怕到当官
衙里衙外我打点,管保大嫂你断与咱。
王:武家坡内访一访,谁不知贞节我王宝钏
薛:好一个贞节王宝钏,百般调戏也枉然。
怀中取出银一锭,将银放在地平川。
这锭银子三两三,送与大嫂做养廉,买绫罗,做衣衫,打首饰,置簪环,我与你少年的夫妻,就过几年哪。
王:这锭银子三两三,那与你娘做一个安家的钱。
买大麻,做麻辫,买白纸,做白幡,做一个孝子的名儿哪,在那天下传。
薛:是烈女就该在家园,因何来在大路边
为军我起下不良意,一马双跨奔西凉。
王:一见军爷变了脸,不由得宝钏心胆寒。
低下头来心暗算...军爷,你看那厢有人来了...薛:在哪里
王:在那里。
薛:在哪里
王:在这里。
薛:啊呀...王:急忙去到那寒窑前。
薛:哈哈哈...好个贞节王宝钏,果然为我受熬煎。
不骑马来步下赶,夫妻们相会寒窑前。
经典的京剧曲目
我是一名比较专业的京剧爱好者,不知道可不可以帮助你,在我看来,《龙凤呈祥》,《四郎探母》,《挑滑车》,《林冲夜奔》,《草船借箭》都是好戏。
有哪些好听的 经典的戏曲唱段或念白
1黄梅戏《天仙配》选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2京剧《玉堂春》选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3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京剧的4大派是哪4个
代表作是什么
京剧的皮黄声般分为七字或十字的上,为便于演员熟记、演唱时朗朗上口,韵调讲究合辙押韵,也就是每句末尾的字归到辙口,因此就有了十三辙之说。
江阳辙如《借东风》中“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
中东辙如《洪洋洞》中“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
衣期辙如《伍子胥》中“姜子牙无事隐钓溪”。
姑苏辙如《献地图》中“我张松卖地图不谈主顾”。
怀来辙如《苏武牧羊》中“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
灰堆辙如《逍遥津》中“父子们在宫中伤心落泪”。
人辰辙如《空城计》中“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言前辙如《文昭关》中“一轮明月照窗前”。
梭波辙如《三娘教子》中“小东人下学归言必有错”。
发花辙如《捉放曹》中“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
也斜辙如《贵妃醉酒》中“恼恨李三郎竟自把奴撇”。
遥条辙如《碰碑》中“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
由求辙如《李陵碑》中“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
江阳、言前、发花、中东等辙为宽辙,应用广泛,发音嘹亮传的远。
也斜、姑苏辙为窄辙,不多见,发音比较低回委婉。
戏曲中生旦净末丑分别是什么角色
1、生 中国戏曲主要行当之一。
泛指丑之外的男角生的名目最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
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
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2、旦 旦,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
源于歌舞、百戏。
魏之“辽东妖妇”(裴松之《三国志注》),隋(一作北齐)之《踏谣娘》(唐崔令钦《教坊记》),唐之“弄假妇人”(段安节《乐府杂录》)等,都是扮演妇女作戏剧性表演的节目,当为旦的前身。
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3、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4、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
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 俗称小花脸、三花脸。
可分为文丑、武丑两大支系。
文丑中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花丑、老丑等。
袍带丑因身穿蟒袍、腰围玉带而得名,多演帝王将相、公卿大夫中的喜剧人物;方巾丑因常戴方巾得名,多扮儒生、谋士中的喜剧形象;褶子丑是川剧丑行之一支,常扮纨礌子弟、花花公子,故其他剧种又名公子丑;茶花丑为京剧丑行之一支,因穿茶衣腰包故名,多演下层人物,如酒保、樵夫等;老丑多扮心地善良、性格诙谐的老人;武丑俗称开口跳,讲究念白清脆流利,动作轻巧敏捷,着重翻跳扑跌的武功,介乎净、丑之间的叫“付”,为昆曲行当,多演奸诈小人。
传统京剧文字资料
【简介】[编辑本段]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编辑本段]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行当分类】[编辑本段]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
行当划分由来已久,对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当数汉剧。
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
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
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
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
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是末,而不是生。
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
【人物化妆】[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
‘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
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
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
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
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
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伴奏乐器】[编辑本段]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
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
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
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锣鼓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如果“唱”、“念”、“做”、“打”是戏剧的血肉,那么“锣鼓经”就是它的骨骼,一阵锣鼓,既可渲染磅礴的气势,又能烘托演员的表演,并且这种对表演的烘托,是非常细致的,甚至细致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
演员表演往往导引出感情表达需要的锣鼓,锣鼓(节奏、音响)等的刺激反过来诱发演员的表演激情。
【舞台道具】[编辑本段]砌末砌未是大小道具与一些简单装置的统称,是戏曲解决表演与实物矛盾的特殊产物。
砌未一词在金、元时期已有。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
武器又称刀枪把子(如各种刀、枪、剑、斧、锤、鞭、棍、棒等),以及表现环境、点染气氛的种种物件(如布城、大帐、小帐、门旗、纛旗、水旗,风旗、火旗、蛮仪器仗、桌围椅披)等。
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据演出需要临时添置。
传统的砌末,是有意识地区别于生活的自然形态之物。
它们不是实物的仿制品,而是实物在戏曲中的一种艺术表现。
这也是砌末能够与动作、形象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桌二椅,在演员没有上场以前,桌椅只是一种抽象的摆设。
如演出皇帝视朝,这张桌子便成了视朝时所需的御案;县宫坐衙,这张桌子便成了坐衙时所需的公案;朋友宴会,便成了宴会时所需要的酒席。
以上是实物实用,但戏曲舞台上的桌椅还可以做代用品。
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这山很高,就用两张桌子叠起来。
要跳墙,就用桌子当墙;要睡觉,将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头。
至于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
舞台上表示从矮山爬到高山去,是从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还可以代替窑门,代替牢门等等。
桌椅无论代表什么,都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如戏曲中的布城虽然比较简陋,但决不追求城的真实再现。
布城可以根据城的需要自由调度。
旗帜在舞台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帅字旗、长方形三军令旗、大纛旗(古代军队里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
还有水旗、火旗、风旗、车旗等等,这些旗帜是在白色方旗上绘绿色水纹、火焰、风、车轮等等。
演员执旗,略微颤动,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着火、起风、乘车。
戏曲舞台上并不回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写实。
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
在舞台上有广阔的空间供演员活动,应当细致的地方尽力描绘,不必要的场面,一个圆场就过去了,这种虚拟的方法与中国戏曲的表演风格是相一致的。
【名词解释】[编辑本段](1)工尺,戏曲音乐名词。
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56712345”。
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
有的曲谱,曲词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
有工尺的曲谱,名为工尺谱。
(2)板眼,戏曲音乐名词。
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
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
合称板眼。
(3)过门,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
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
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无固定模式。
(4)挂儿,京剧音乐名词。
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
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5)垫头,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
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6)行旋,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
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7)调门,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
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
京剧调门,一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
同一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
(8)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
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
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
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9)调底,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调底。
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
调底系针对调面而言。
京剧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调的腔调经常翻高,如将调门定高,演员嗓音不及,如将调门定低,乐器音量有过小,乃采用调底的唱法,把乐器定高八度,演员以低八度的音来歌唱。
(10)定弦,指弦乐器(胡琴、阮等)定“调门”的高低。
一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
(11)乙字调,京剧音乐名词。
工尺谱所用调门之一。
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乙”音(开启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
乙字调为京剧的最高调门。
(12)工正调,亦作正宫调。
京剧根据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调门,西皮外弦与笛正宫调的工音同高的称为正宫调。
比正宫调高出一度的称乙字调,高出半度的称工半调,比正宫调低一度的称六字调,低半度的称六半调,低二度的俗称趴字调。
(13)工半调京剧调门之一。
略高于正宫调,略低于乙字调。
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升高。
(14)软工调,京剧调门之一。
略低于正宫调,而较六字调稍高。
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降低。
(15)六字调,京剧调门之一。
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六”音(六孔全闭,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
六字调为京剧中低于正工调,高低适度的调门。
(16)趴字调,亦作扒字调。
京剧调门之一。
凡低于六字调一度以上的统称趴字调。
(17)走边,“走边”的来源一说源于晋剧《白虎鞭·走边》中的舞蹈身段;一说是因为凡走边的人物因怕人看见而多在墙边、道边潜身夜行,故而称“走边”。
一般来说,《恶虎村》的黄天霸走边最难。
《夜奔》的林冲走边最累,《蜈蚣岭》的武松走边最吃功夫。
(18)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
【名家大师】[编辑本段]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筱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卧云居士、李多奎、李金泉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王长林、萧长华等。
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兰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京剧流派:老生·小生·武生·旦角·老旦·净角·丑角·琴师·鼓师
武家坡是现在的哪里
武家坡字出现在京剧《红鬃烈马》里。
因为这个故事是杜撰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也没有出现过薛平贵和王宝钏这样的人,所以,是不是真有武家坡这个地方不得而知,估计也没有人去考证过。
但是根据剧中的唱词和念白可以判断,戏中所说的武家坡应该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西安市附近。
但具体在哪里
因为武家坡这个名字是虚构的,所以,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