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家谱的诗句
============找你家谱(FindU)============1、《水调歌头·家谱几时有》家谱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找你”家谱,何时伴我还
我欲修谱立传,又恐繁琐复杂,学问不精专。
低头录亲友,往事浮眼前
寻祖宗,聚亲友,思无限。
不应遗忘,一亲二表三代乱
人有亲疏远近,谱有新旧毁损,此事古难全。
但愿有“找你”,代代永相传
——找你家谱2、《修谱赋》修古续今寻旧缘,找你家谱志方贤;同根同族一脉牵,同宗同姓字相连
——找你家谱3、《修谱行》行修谱之道怀有谱之人寻认谱之亲做靠谱之事 ——找你家谱
家族亲情格言
——所罗门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国)
关于家谱,你知道多少
一、寻根、留本。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
”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
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人过留名。
”“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
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现在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修家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
”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
三、增知、育人。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
”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博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骄奢淫逸,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就有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
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
”“多个朋友多条路。
”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
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人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
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
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
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
”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为了奉先思孝,也为了,不忘根本,可修一幅家堂画,家堂画古已有之, 是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小说里就有祭拜家堂画仪式的记载和描述。
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家谱的作用:是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
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
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
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
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
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
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
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
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
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
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
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
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
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
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
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
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
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
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
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
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
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
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
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姓张的家族家风是什么,格言是什么
“家风”是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
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
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有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等。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
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
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
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
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
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的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
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
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家风的凝聚,常体现在一些祠堂的堂号上。
各个家族往往选取本族中最杰出祖先的事迹,作为本族祠堂的堂号——如弘农杨氏家族的“四知”堂,江都卞氏家族的“忠贞”堂等。
不少家族的行第谱本身也是家风的凝聚,如义门陈氏家族的行第谱“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表明该族陈姓出自虞舜,为名门望族。
无论是堂号,还是行第谱,都凝聚着古人对于杰出祖先的崇拜,凝聚着对于后代的美好期望。
即便是不识字的族人,也可以烂熟于心,可谓用心良苦。
《礼记·大学》所列“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是为修身而做的准备,虽未必人人都能治国、平天下,而修身、齐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践行家风,实践德行,即为实现人的志业而做的起码的准备,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正源于此。
今天已经不同于古代社会,我们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三口之家,甚至两口之家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此时重提家风,已经不再需要着力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更应当看到,家风对于人的人格养成、培养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积极意义。
我们流淌着祖先的血液,承载着祖先的基因,享有着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德、行,我们是否可以重现并延续下去
或许这才是重提家风时,每个人必当有的扪心一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