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名言名句大全
┃阿佩CA 你好。
诸葛亮名言名句: 1、志当存高远。
2、欲思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3、有文事必有武备。
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14、劝农业,无夺其时。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7、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9、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20、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2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2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6、非宁静无以成学。
27、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28、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29、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30、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诗句、察句、格言
《洞山十咏·双龙洞》年代: 宋 作者: 金履祥天鑱鬼凿匪人间,涌雪轰雷震地寒。
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
田家炳是什么学校
许多地方都有炳学校。
是了「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田家炳先生是香港著名实业家及慈善家,一九一九年出于广东梅州巿大埔县银滩村。
其先翁玉瑚公乃客家后裔,以经商为业,平生急公好义,济贫恤孤;母亲田房氏则具备客家妇女传统德,为人纯朴务实,克勤克俭。
田公晚年得子,故倍加爱惜,然平日对之管教甚严,不时以古代圣贤忠孝节义故事加以勉励,以《朱柏庐治家格言》加以教诲。
家炳先生承庭训,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养成了洁身自爱、刻若自励的性情,以及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品格。
一九三五年,玉瑚公溘然长逝,当时年仅十五而刚念完初中二的田家炳,乃不得不忍痛辍学,继承父业,毅然挑起家庭经济的重担。
一九三七年,离家前往越南创业,不出两年,已成为当地最大的瓷土供货商。
一九三九年夏,日军占领汕头,瓷土运输中断,田家炳被逼转移阵地,踏上远赴南洋的征途。
一九三九年秋,抵达印度尼西亚万隆巿,投靠经营土产洋杂生意的兄长,几年间,致力发展,颇有成绩。
一九四一年冬,日军侵占印度尼西亚后,田先生因经商地区划入军事区,被迫结束营业,转赴雅加达投靠族人,自此由经商转入工业,初尝受薪阶级的甘苦。
在印度尼西亚期间,田先生由基层开始,自强不息,努力向上,在关键时刻,更独具慧眼,洞悉先机。
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田先生把握商机,大展鸿图,玫力于树胶加工业,锐意经营,业务鼎盛,至一九五一年已成为誉满印度尼西亚首都的青年工业家,时年三十有一。
一九五八年,有鉴于印度尼西亚境内正酝酿排华浪潮,田家炳先生又一次当机立断,毅然决定结束了如日中天的橡胶事业,举家北迁,移资于当时经济条件并非特优的香江。
香港乃弹丸之地,当年之所以吸引企业家定居立业,除了环境安定,经商自由之外,主要是由于巿民十居其九,皆为华人,田先生之五儿四女,从此得以在华语环境中,接受正统中文教育沐儒家思想熏陶,因而敦品励行,孝亲睦邻,不论在人处世方面,均能劝俭立身,诚\\\\为本。
田家炳生初临香江,人地皆疏,然而胸怀大的实业家并不气馁,矢志要在竞争激烈的东方之珠,创下一番伟绩。
田 先生看准香港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决意全力拓展塑料料薄膜及扶植下游加工工业,及在屯门买地填海,建屋设厂。
一九六零年秋,巍巍巨厦啒起于屯门海滩,田氏工业城的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名震香江。
自此田氏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未几即开拓国际巿场,建立商业王国,自创业迄今,四十载耕耘,芳菲满园,田家炳 「人造皮革大王」之美誉,亦不径而走,脍炙人口。
田先生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良好的商德与信誉,在香港先后经历了一九六五年的银行挤提、一九六七年的社会动乱、一九七三年的股巿崩溃、一九七四年的世界原油供应失常、一九八二年的香港回归人心惶惶、一九八四年的房地产暴跌及一九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一次又一次的经济风暴,不少结构健全、经济基础甚好的企业均受淘汰或移迁海外,而田先生独能以不变万变,坚守岗位,矢志不移,使田氏事业声势日壮,信誉日隆,其运\\\\筹帷幄、处变不惊的毅力与勇气,尤足令人感佩。
田家炳先生为谦君子,自奉甚俭,克己待人。
询之以处世之道,成功要诀,先生谓为人必须秉承“ 勤、俭、诚\\\\、朴 ”四德;而职业无分贵贱,不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只要尽忠职守,敬业乐业,自能拨云见日,渐入佳境,逐步 攀登成功的高峰。
实则先生除此之外,尚且目光如炬、稳中求进,故能转逆境为顺境;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故能化独乐为众乐;加以凡事亲力亲为,任劳任怨,能人之所不能,敢人之所不敢,故而使田氏企业,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发挥出超卓的成效。
一九八二年,田家炳先生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创会宗旨。
自此竭力奉献,德泽四方。
迄今为止,基金会捐资设立的慈善项目,不计其数,举其要者,有遍布神州三十一省、巿、自治区、直辖巿三十余所大专院校的教育书院、四十余所中学及横贯家乡的医院、道 路、桥梁等民生公益捐赠数百宗,加以资助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北京巿自然博物馆之生物标本馆及南京巿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之天文科学交流中心、全国乡村学校图书室五百五十间等,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难以尽述。
朱的发源
朱姓的姓氏起源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
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
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
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
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
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
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
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
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
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
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
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
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
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
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
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
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
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
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
各地农民纷起回应。
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
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
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
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无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
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
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堂号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
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
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
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
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
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
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
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
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
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历史名人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元末农民起义,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统领了这支起义军。
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号称明太祖。
其后共传12代17帝,立国277年。
朱柏庐: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
其《治学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
朱 温: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
公元907年代唐称帝,后为其子友珪所杀。
朱士行:三国时第一个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中国僧人讲经往往从他开始。
朱 亥:战国勇士,魏国人。
是朱姓最早出人头地的人物。
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40斤重的铁锤,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朱载堉:明朝音律学家、数学家。
黄婉秋的简介
这是一个端庄美丽、温柔娴静、深情忠贞的壮族姑娘形象, 这个形象清新脱俗,像一颗洁白无瑕的珍珠在舞台上熠熠闪光。
三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1998年春天,在云南宜良县阳宗海风景区举办的民间 山歌节上,当年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饰演者黄婉秋 在观众的期盼中出现了。
几十年风雨沧桑,已把黄婉秋带入了 艺术生涯的金秋季节。
“刘三姐”在外形上虽已不像年轻时那 样清秀俊俏,但她的扮相端丽柔美,眼神仍然清亮如秋水,台 步依旧轻盈如春风,歌喉一张,婉啭清音如山泉泻涧,一下子 流入观众心田。
当她唱起“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只有山 歌敬亲人”时,台下喜爱山歌的3万各族听众随声跟唱,广场 上腾起了一片片山歌的细浪。
这只是黄婉秋多年来在各族人民中间传唱山歌,传播刘三 姐艺术精神的平常的一幕。
早在饰演电影里的刘三姐之前,从 12岁便开始艰苦学艺生涯的黄婉秋,就师从桂剧老艺术家尹 羲、苏芝仙,在他们的严格打磨和精雕细刻下,成了一名歌舞 兼擅、形神俱佳的桂剧新秀。
电影导演苏里、作曲家雷振邦发 现并选择了她时,她已是椟中之珠,匣中之剑了。
在“文革”动乱中,批斗黄婉秋的人说:“刘三姐是阶级 调和的典型。
她用山歌战胜财主的故事散布的是不要武装斗争 的幻想……”这种“歪批三国”式的“批判”从反面教育了黄 婉秋,促使她更深邃地把握住刘三姐的艺术精神。
传播刘三姐 的艺术精神,便是显示中华民族的尊严,发扬乡土文化的精魂, 树立中国正直不阿的为人标尺,让清新、刚健、优美的山歌清 韵滋润现代人的心灵。
黄婉秋认为:“现代都市人需要随欧风 美雨涌入的流行歌曲,也需要来自山野民间的纯朴山歌。
而且, 随着人类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弊病日益加深认识和回归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的归真返朴倾向的加强,山歌会更多更广地融入人 民的艺术生活中。
”她立下了一个庄严的志愿:“我一生的追 求,便是做一个刘三姐那样的刚正不阿而又受人民群众欢迎的 人,一个人民的演员。
” 她是言出行随、身体力行的人。
回顾新时期开始以来20 年间新的征程,人们看到,黄婉秋一直举着刘三姐艺术精神的 火炬,走在人民中间,走在时代前列。
作为一个人民的艺术家,黄婉秋的艺术生命在这20年间 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她信奉这样的格言:“老不是艺术,而艺 术却不怕老。
” 1977年11月28日,是黄婉秋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 一天,她经过艰苦排练,重新主演的歌舞剧《刘三姐》正式上 演了。
这是她演艺生涯的第二个春天的开始。
在克服了十年荒 疏、形体变化等困难之后,黄婉秋重新塑造的刘三姐形象又一 次征服了国内外观众。
人们看到,她将固有的艺术功力与新添 的现代敏感相融合,在戏剧中融入了壮族歌舞的神韵,使刘三 姐形象显得更有性格,内涵也更活泼跳脱,更具时代色彩也更 富地方风情。
人们认为,这一新的刘三姐形象,更丰满更成熟, 别具情趣和风采。
黄婉秋走到哪儿,那里的观众都会说:“刘 三姐来了。
” 1984年,黄婉秋在广西歌舞团上演的广西著名的民间 传说歌剧《百鸟衣》中饰演主角伊娌。
伊娌的形象虽然更带有 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但其血脉是和刘三姐的形象相连的。
她 们都植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都凝聚了人民生活中固有的诗意 和美质,都浸润着民间山歌的清韵彩调。
为了塑造好伊娌形象, 已经声名卓著的艺术家黄婉秋,对第一次见面的中央歌舞剧院 导演韩冰诚挚地说:“导演,我嗓子不算好,但很耐用,不要 怕我累,只要能达到导演的要求,排十遍百遍都愿意。
”她的 苦练和勤唱,使导演深受感动,又赞叹又心疼。
导演说她是用 心在歌唱、在表演。
当黄婉秋塑造的伊娌形象得到观众的赞誉, 《百鸟衣》获广西首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黄婉秋本人获主要 演员优秀奖时,黄婉秋更深刻地领会到:艺术是花的鲜美惊艳, 都是奋斗的血汗浇灌出来的。
1991年,由新加坡投资,黄婉秋与安徽电视台合拍黄 梅戏电视连续剧《黄山情》,并在剧中饰演主角黄山妹。
这是 她在电影《刘三姐》30年之后最喜欢的又一部电视剧,黄婉 秋心情特别激动。
她并不是黄梅戏演员,却虚心学习,严格律 己,自唱了剧中全部的黄梅戏段子,而且唱得韵味十足。
在黄 山妹形象上,人们又看到了“刘三姐”扎实、精湛的艺术功底 和细腻婉转的艺术风格。
该剧荣获1992年度全国电视戏曲 片“飞天奖”、“飞鹰奖”。
1995年,黄婉秋积极牵头筹备大型彩调《巧妹子》, 在剧组蹲点两个月,对该剧的排练演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她 对巧妹子的饰演者、青年演员言传身教,悉心培养,精心指导, 使这个青年演员的表演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在艺坛上 崭露头角。
当《巧妹子》被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载誉而归,被 誉为“现代刘三姐的新版本”,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提名 奖,人们因此称赞黄婉秋无私扶植新人的艺德时,黄婉秋深情 地回忆起在她学艺过程中给予她难忘教诲的前辈。
比如著名桂 剧老艺人苏芝仙教给她眼睛运用法时说:“眼睛不要时时用, 要用在点子上,一下子抓住观众。
”这句含蕴着刻画人物上的 艺术辩证法的话让黄婉秋受益一辈子。
鲁迅说过,要极省俭地 画出一个人的灵魂,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眼睛作为灵魂的窗户, 永远洞开就暗淡无光了;但在表达人物在典型场景中的内心感 情时,它有力的一转一瞥,便能透出灵魂内在的幽光来。
表演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德艺双馨的人品、艺品,对新时 代审美风尚的敏感,大胆探索的艺术家勇气,是黄婉秋的表演 才能向导演才能发展、转化、升华的条件,而推动她往导演艺 术方面发展的动力,则是她对刘三姐艺术精神的湛深理解和执 著追求,是她对祖国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责任心。
1997年, 为了向桂林山水节献演,黄婉秋蹲点剧组,负责重排大型民间 歌舞剧《刘三姐》。
她大胆起用青年演员,冒着酷暑,在简陋 的现场设施里,用20多天完成了排练。
她以现代审美视角和 艺术感受重新演绎这恒久弥新的美丽民间传说,使其内含的民 主性菁华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契合无痕地得到浑然一体的表 现。
重排的《刘三姐》在山水节期间连演13场爆满,并得到 了中宣部领导丁关根的称赞。
黄婉秋不仅导演歌舞,而且善于导演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种 曲艺新剧。
1995年11月,在全国曲艺调演比赛中,黄婉 秋导演的以朱老总桂林赏兰为素材的桂林文场《春兰吟》,还 有壮族末伦《漓江竹》,在评比中获第二届全国曲艺牡丹奖, 她本人荣获本届大赛中唯一的导演奖。
1997年,《春兰吟》 以其对高尚的革命情操的演绎和高雅的艺术品位,荣获第七届 “文华奖”的新节目奖,实现了桂林市小节目获“文华奖”的 “零的突破”。
黄婉秋导演大戏举重若轻,导演小戏举轻若重, 她逐渐形成了气度恢宏而又一丝不苟,时代感强而又地方风情 浓郁的导演艺术风格。
她把满腔热情和心血,投注在桂林地方 艺术品种的繁荣中。
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越能走 向全国,走向世界。
黄婉秋多次率团进京,出国演出,她的表 演艺术和导演艺术,赢得了中外观众和行家的交口称誉。
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中,黄婉秋还以一个艺术团体现有 体制的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广西艺坛上。
1991年10月, 黄婉秋从南宁回到桂林,就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一个在她 心中酝酿已久的“刘三姐计划”,终于有机会得以施行了。
早在1985年,黄婉秋就有了一个组建刘三姐艺术团的 构想,并得到当时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支持。
1992年6月, 与香港中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刘三姐艺术团成立了,并逐步 发展,成立了刘三姐集团公司。
刘三姐艺术团实行以聘用制为 主的用人制度,团里的常务人员包括团长黄婉秋在内只有4人, 其他所有的演员都从全市乃至全国招聘,分配制度则看演员的 表现、付出的时间、演出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定,以充分 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由于改革的步子大,措施得力, 刘三姐艺术团成立后,经济效益、艺术品位和知名度迅速上升。
在黄婉秋的心目中,刘三姐是她的艺术之根、是她毕生追求的 艺术“标高”,她要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 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 术之林。
她鄙薄“走穴”赚大钱、捞私利的短视行为,投身商 海而不沾商人气,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真正艺术家的 赤子之心。
她身为刘三姐集团董事长,但她和她的先生何有才 在集团公司没有拿一分钱兼薪和奖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黄婉秋永远保持着她扮演的刘三姐清贫质朴却自尊自 强的高尚品质,这是她使人感动、叹服的地方。
1995年自 治区文联换届选举,黄婉秋是唯一全票通过的连任副主席。
这 是对她的人品艺德的最高嘉许。
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德艺 双馨演员,黄婉秋每年都有新的贡献,不愧为用刘三姐艺术精 神塑铸自身灵魂和形象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