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善的名言警句
善人者,人亦善之。
——管仲·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绝不矜持。
——巴尔扎克·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罗素·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卢梭·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觉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如果说美貌是推荐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
——布尔沃一利顺·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
——奥勒利乌斯·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当一个人的心情愉快的时候,他便显得善良。
——高尔基·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罗佐夫·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
——马克·吐温
写出有关义大于生的名言或警句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做人格言: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孟子则主张人之行善,没有定律。
在于人自身的修炼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也就是荀子性恶论人都有“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本性,“人性”就是“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里好愉佚”。
如果顺着“好利”的本性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放纵人的本性,就必定会危害社会,致使天下大乱。
所以,“人之性恶”。
荀子又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4〕可见, 人之性恶又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办法将之变成“善”的,因此必须进行教育,用礼义对一般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化,使之向善、从善、为善,进行赏罚分明的治理。
韩非也认为,人生来就“好利避害”〔5〕, 人与人之间总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6〕,“利”乃人们行为的实际动力,“故赏罚可用”〔7〕。
荀子说,“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8 〕可见荀子理想的国家管理模式是“礼义之治”,“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9〕,管理者要制定礼义,提供必要的规章制度,以调节人们的欲望,以礼义教育人民,建立法制以治理国家,推行刑罚以限制百姓,使社会达到安定而有秩序。
形容“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大的而放弃小的,不含贬义”是什么俗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孟子思想的核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掷地有声的言辞是思想家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它作为格言传诵至今。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是山东邹城人,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
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
“断机教子”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把织好的布剪断,并说:读书就?nbsp;织布 一样,不能间断, 不然会前功尽弃。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人禽之辩”是孟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孟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使用“禽兽”一词。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共同点很多,而差别只是一点点,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这一点点的差别是什么呢
孟子认为是人特有的几种感情。
所以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禽兽没有什么同情心、羞耻心、谦和心、是非心,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是属人特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人不同于禽兽的根本所在,也正是中华文化的道德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