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格言对联选萃
1.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古往今来许多世家的名声都是靠积累德行而成就的;人世间最高洁的品质只有通过读书才可获取。
2.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读书即是不能成名,但毕竟可以使人品行高洁;修养德行但不希望获取回报,自然夜里做梦安稳,心态平和。
3.万里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里愈通而愈流。
——对万事之理明白透彻那么就能精心细致;心思越集中那么对事物之理越通晓畅达。
4.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身体处在自然万物之后,心却在自然万物之前;身体在自然万物之中,心却在自然万物之上。
5.读未见书,如得好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读未曾见过的书,就好像得到一个益友;看看已经读过的书就好像遇见老朋友。
6.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住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思考些什么,忧虑些什么呢
心应如静水般平静;不停留,不忘记,读书应当如流水般永不停息。
7.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心不要杂乱,用心杂乱就会神情恍惚无法收束;用心也不能劳累,心太劳累就会精神疲惫,无法记住所学,没有收获。
8.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放在书桌上的书不能太多,心中的书却不能少;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鱼儿离开了水就会鱼鳞枯干,心离开书就会精神无所寄托。
9.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只要能让心里安稳下来,什么事理弄不明白;只要能立志奋发,什么事不可以做成功
1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贵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读书贵在能提出疑问,有疑问才可以引导人对它的信任;读书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成就。
11.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读书要懂得事理,必须让自己感到满意;和别人谈论道理,必须让人家认可。
12.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珍惜爱护自己的精神,留待日后担当重任;虚度光阴,问何时才能报答君主亲人之恩
13.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处事果断的你,看似忙忙碌碌,但其心中常有余暇;因循守旧的人看似清闲,但其心中常有许多思虑。
14.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没有欲念的人称之谓圣人,清心寡欲的人叫做贤士;欲望很多的人称为凡夫俗子,纵欲的人是狂人。
15.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愤怒的情绪如同火苗,不遏制住就会烧掉一切;欲望就像洪水一般,不阻止就会淹死万物,成滔天大水。
16.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处于逆境时,应开拓心境,磨励志气;处于顺境时,应用收敛法,避免放纵。
17.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养;旋转乾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清白节操来自于昏暗破旧的陋室;扭转乾坤的治世之才,从临近深渊踏着薄冰之地得来。
(即逆境出英雄)。
18.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名誉声望自屈辱中扬显,德行气量从隐忍中壮大。
19.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志而气和,斯为大志。
——有才华而性情缓和的人必定是大才;有智慧而又能平心静气,这是大智慧者。
20.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不向古人低头,这叫有志气;不谦让同时代的人,这叫没有度量。
21.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一味地向前走的人路途会越走越狭窄;常常向后看的人眼界宽广。
22.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面对各种诱惑而能拒之而外,这才是聪明之举;面对艰难坎坷而能站得稳,这才是意志坚定。
23.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做错了事只要能改过,那么天地也不会责怪;能安分守己地生活,那么鬼神也无权干涉。
24.要得富贵福泽,是天主张,由不得我;要做贤人君子,是我主张,由不得天。
——要得到富贵和福气,这是由天定而不是由自己做主;要做圣贤君子,这是由自己定由不得天。
25.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要有劳苦的心志,乐观的意趣;宏大的气度,谨慎的言行。
26.休诿罪于气化,一切责之人事;休过望于世间,一切求之我身。
——不要把过错推诿于自然造化,一切都怪罪于他人他事;不要过于期望世人外物,一切都应求助于自己。
27.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除责怪自己之外,没有能战胜别人的方法;除了自强不息之外,没有能超越别人的方法。
28.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以宽恕自己的心态宽恕别人。
那么就成全了交情;以责怪他人之心来责怪自己,就会少犯错误。
29.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对失意的人不要谈论得意的事,处于得意的时候不要忘记失意的日子。
30.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贫贱是苦难的环境,能很好地居于其境者就苦中有乐;富贵是快乐的境地,不能很好地对待富贵的人更会乐极生悲。
中国的名山和古代名楼有那些
中国的名山众多,数不胜数,雄、奇、灵、秀,各具特色。
中国的名山首推五岳,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百态千姿,各怀绝景。
而黄山更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中外。
中国的名山历来就是佛家、道家崇敬之地,因而也成就了以佛、道名扬天下的多座名山,佛教的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道教的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等。
人们在游览了这些仙山之后,似乎也沾上了一些仙风道骨,飘飘欲飞。
名山是神话传说最多的地方,从三皇五帝、君王大臣到民间的凡夫俗子,都留下了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美丽传说,名山也因此而充满了灵性;而历代名人留下的诗词题赋则更增加了这些名山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参考资料: 1、岳阳楼 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
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格言,更使岳阳楼名闻天下。
该楼高19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的纯木结构。
楼顶承托在玲珑剔透的如意斗拱上,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所罕见。
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2、滕王阁 滕王阁坐落在南昌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建筑规模很大,阁高九丈,共三层。
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 28 次之多,世所罕见。
现在的阁楼建于 1985 年,高达 57.5 米,占地达 47000平方米。
仿宋风格,临江而立。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王勃盛赞滕王阁的名句。
正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使作为文化名楼而名扬天下。
3、蓬莱阁 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视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
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将唐代渔民所建的龙王庙移至丹崖山西侧,在原址始建蓬莱阁,“为州人游览之所”,并著《蓬莱阁记》。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一代文豪苏东坡知登州军州事,虽在任五日,却挥毫走笔,瀚墨流芳,遂使蓬莱阁得登龙门,成为天下绝胜。
4、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城区西南部,地处滇池北滨,与太华山隔水相望,在过去被称为“近华浦”。
早年因滇池水位很高,宋元时,大观楼一带还波涛滚滚。
元明以来,不断开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缩小,现在的大观楼一带才渐露水面,成为小岛,但周围仍是一片水乡泽国。
大观楼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
康熙二十九年,巡抚王继文路过此地,见此处湖光山色优美,视野开阔,于是大兴土木,挖池筑堤,种花植柳,兴建了大观楼及周围建筑。
大观楼原为二层,因面临滇池,登楼四顾,景致极为辽阔壮观,故命名为“大观楼”,并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
5、鹳雀楼 鹳雀楼在其故址所在地山西省永济市,建于北周时期,因鹳雀经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元朝初年毁于战火,重建于1997年。
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景色壮美,历代文人墨客留诗者众多,其中以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尤为著名。
整个鹳雀楼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了晋南地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6、真武阁 屹立于容县城东绣江之滨的真武阁,相传建于唐代乾元---大历年间(758年---779年),因诗人元结任容管经略史时所建而得名,台上原有建筑早废,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三层纯木结构真武阁,是创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的原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真武阁轻盈秀美,玲珑剔透,“隆栋蜚梁,斗窗云槛”,“摘星辰于尺五”,“纵目以四方”,“为一邑之具瞻”。
7、太白楼 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
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诗篇。
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
8、烟雨楼 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湖心岛上,岛登岸处的入口是“清晖堂”,建于公元1826—1874年,为皇帝南巡而建。
右侧壁间有“烟雨楼”三字石碑,配南北两厢,各为“菱香水榭”和“孤云移”,出南门西折就是“烟雨楼”。
“烟雨楼”三字横额为董必武同志手书,笔力苍劲,登楼可以看到东南岸停着一只中型游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纪念船。
“烟雨楼”始建于公元940年前后,位置在湖滨,取杜牧诗“烟雨”二字命名,以后屡毁屡建,至宋时已成一方之胜。
明末又毁于火,到公元1584年,嘉兴知府赵瀛,征夫修城河,运土填南湖成湖心岛,第二年在岛上仿旧重建烟雨楼,从此“烟雨楼”就在湖中了。
9、镇海楼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广州越秀山上,属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
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10、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区之南,在南明河中一块称为鳌矶石的巨石上。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一个象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后屡遭兵燹,屡经修葺或重建。
甲秀楼三层高20.7米,台基高2.2米,总高22.9米。
底层白色石柱,褐色古式花棂木门窗,额枋饰以清式璇子彩画,绿色琉璃筒瓦厅,镶金黄琉璃瓦脊和宝顶,古色古香,在朝阳照射下,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登楼远眺,鳌矶湾两岸景色,尽收眼底。
11、望江楼 座落在成都东门外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薛涛一生爱竹,常以竹子“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后人在园内遍植竹子以示敬意。
园内名竹荟萃,有竹150余种,又称“竹子公园”、“锦城竹园”。
崇丽阁和濯锦楼枕江而立,是园里的主要建筑。
崇丽阁矗立在锦江岸边,是一座高27.9米的木结构高大建筑,壮丽雄伟,是成都市的标志物。
该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共4层,朱柱碧瓦,宝顶鎏金,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一句。
古时成都人由水路远行,亲朋好友多在此送行,因此这里的建筑被称为望江楼,民间沿用至今。
12、阅江楼 南京阅江楼是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岳,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
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
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13、城隍阁 杭州城隍阁位于吴山天风景区,连地下共七层的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1.6米,炫煌富丽,融合元、明殿宇建筑风格,大处着眼,细处勾勒,兼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
城隍阁主顶顶端为葫芦状宝瓶造型;四个副顶顶端设凤凰造型,整座楼阁仿佛一群展翅翱翔的凤凰,又如仙山琼阁倚天耸立,令人神往。
中国四大名山的详细资料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省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后,汉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继仿效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 泰山同时又是佛,道两教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仅有雄奇壮丽的山势,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顶更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实乃一处名冠世界的文物宝库和游览胜地.1987年底,世界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委员会已将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位于泰安城内,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 为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从秦,汉起历经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庙主殿天贶殿为我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殿内正中奉祀 东岳泰山神像,殿壁绘东岳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画.东为出巡,西为返回,画面以仪仗人物为主,场景阵势浩大,人物生动逼真.壁画长62米,高3.3米. 殿东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传为汉武帝手植.岱庙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块,多藏于汉柏院内.大殿前还有秦始皇的无字碑.院北东御座是帝王来泰山封禅时休息的地方.北厅陈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内有秦李斯小篆<>. 岱庙实为历史文物,诗文,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之综合博物馆,而碑刻艺术之书 法,可谓集我国书法艺术之大成. 登泰山有东西两路,一般从东路上山至极顶,再回到中天门,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东路从岱宗坊开始,至极顶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计6293级石阶.中天门是游人小 憩或食宿之处,这里还有索道可直上岱顶月观峰. 衡山 ....南岳衡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它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至长沙岳麓山为足,巍峨七十二峰逶迤盘桓八百里,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之美称. .... 以主峰祝融峰为中心的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岳风景区荟萃了衡山的风光名胜.两千多年前,尧,舜曾在此召令诸侯,大禹曾在此拜取治水方略,宋徽宗题书了 天下南岳牌额,康熙撰写了重修南岳大庙碑记.历代名流学者李白,杜甫,韩愈,黄庭坚,朱熹,王夫之,郭沫若等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吟咏;当代伟人,周恩来,叶剑英等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伟业. ....南岳还是我国唯一佛道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形似故宫的岳庙,有为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还有日本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称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观.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有五龙朝圣,龙池蛙会,玉树琼花,祝融莹光.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四时景色各异;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诗林之趣,龙凤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 南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人们旅游观光和度假避暑的胜境.天下南岳欢迎您的光临. 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主峰有三: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又有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文人谓之西京王气之所系. 恒山 恒山,又名太恒山,元岳,常山 .位於山西省浑源县城南.相传古代舜帝巡狩至恒山,封为北岳,为北国万山之宗主.《白虎通义》曰:恒者,常也.万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三才图会》曰:恒山,五岳之北岳也.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有三十裏.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种,服之可度世.《太平御览》亦说:北岳有五名,一名兰台府,二名列女宫,三名华阳台,四名紫微宫,五名太乙宫.自东北伸向西南,绵延起伏108蜂,长数百里,山势雄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主峰天峰岭, 海拔2017米,其高度仅次於西岳华山.但历史上曾出现两处,一是山西浑源的北岳,一是河北曲阳的北岳,明末清初才正式以浑源常山为北岳. 道教称此山为第五小洞天,号太乙总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济,虎豹走兽.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留有不少道家遗迹和传说.古有道观庙宇18座,称为18胜景.今尚存有北岳庙(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还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风景区.峭壁悬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题咏.岳顶松涛,金鸡报晓,玉羊游云,夕阳返照等令人向往. 据史籍道书所载,大禹曾巡游恒山,封道经《灵宝真文》於北岳.《灵宝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钟山,得《灵宝真文》,封之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余年,颜如二十许.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太平广记》)至汉唐时期,众多仙真出入恒山,修真传道,使恒山成为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马季主, 元俗夫妻,李皎,恒岳仙人,道荣,张果老,管革,戚元符等. 茅盈为秦汉时著名方士,乃咸阳南关人.世代显贵,且好道积德.《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谓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其邑有谣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州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遂弃家委亲,入於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潜景绝崖,素挺灵岫,仰希标元,与世永违.盈於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龟山王母诸真降临,授以玉佩金铛之道,太极元真之经及阴阳二景内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潜心修持,仙道已成.后又点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圆满.后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师,尊称三茅真君 . 另一位高道张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广记》谓张果老于隋唐间隐居恒山,有长生秘术,年寿数百.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 其厚如纸,置於巾箱中,乘则以水巽之,还成驴矣.时玄宗召见,演示仙家变幻之术,不可穷纪.玄宗誉为迹先高尚,心入妙冥,并赐号通玄先生.后归恒山,终老山中.果老岭即是后人为纪念他而题名,在一块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酷似驴蹄印和人脚印,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由此登天时留下的. 山中宫观甚多,旧时主要有会仙府,玉皇庙,文昌庙,救苦天尊庙,药王庙,三清殿,元帝庙,三元庙,白云堂,望仙亭,会仙洞,北岳庙,悬空寺等,这裏介绍几处. 在众多景观中,最为著名的是悬空寺.它坐落于金龙口的绝壁上,始建於北魏后期,经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楼阁40 多间,建造在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凿石为基,就岩起屋,形势险峻,造型奇特.整个建筑群南北长,东西窄,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惊险奇特的建筑,令人叹绝. 北岳庙,又称朝殿.据史籍记载,其庙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时颓时兴.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间,多次大建,改古庙为岳神寝宫,规模宏大,包括北岳大殿,后土夫人祠,风伯雨师庙,康太尉庙,会仙府,龙王庙,烟霞亭,潜龙亭,九华亭,碧云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云堂及山门,石坊,祀奉北岳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山门两旁,有青龙,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记载著北岳之久远的历史. 嵩山 嵩山,古称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郑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县内.它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九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错纵,横卧於中州大地, 群峰矗立,层峦叠峰,东西绵延60多公里,总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这裏峻峰奇异,风光秀丽,宫观林立,为中州地区的第一名山.其神韵主要体现在它的博大与丰腴,包容滋养世间万物.所以,道教把中岳神尊奉为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体现大道滋养万物的精神.同时,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徵.历代以来,中岳已成为儒道释并存的名山.在道教史上,仙人浮丘公,王子缙,鬼谷子等曾在此隐居,道教高真寇谦之,司马承祯,丘处机也曾在此修道传教.现存中岳庙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筑,庙内殿宇巍峨,古柏参天,文物汇粹,琼宫圣境之意犹然. 嵩山的历史悠久.距今约23亿年前,神州大地上发生了被地质学家称为嵩阳运动的地壳剧变,逐渐形成了巨厚的高山群与地层的海下沈积;距今八亿年前后,地壳再次发生剧变,巨厚的石英砂岩开始上升, 形成了庞大的皱山系.这次运动被称之为中岳运动.这以后,又在影响我国南北广大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褶皱山系遂逐步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嵩山.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於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嵩山以峻极峰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古时,乙太室为嵩山的主山,论及山气势,多就太室而言,即谓大抵嵩山,胜在气概.但细细观察,两山又各具特色.明代傅梅在《太室十二峰赋》中,对两山曾作过如下比较:太室山雄伟而丰,少室山森削而秀丽;太室山广阔以能容,少室山挺拔以自异.傅梅的上述概括,是符合两山的实际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三十六峰,各峰皆有名有典,如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等.嵩顶为太室主峰,因《诗经·大雅》有崧高维岳,峻极於天之句,故唐宋以后,改称嵩顶为峻极峰. 太室和少室虽为二山,但又毗连,其相接之处,就在登封县城西北的岭口,古称辕辕关,为古今山交通要冲.岭上至今还保著与之相联系的石额题刻及古碑等.其中令人乐道的就是大禹开凿辕口,治理洪水的动人传说.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个部落酋长,居住在嵩山与箕山之间.《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因此,对於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以嵩山为基础的.据《史记》记载:禹之父名鲧,鲸之父名曰颛项,颛项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黄帝.可见禹是黄帝的后裔.而今人们以炎黄子孙来赞誉中华民族的后代.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於嵩山之巅. 据传说,上古时炎帝族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举伯益为部落首领,以崇拜山岳为特徵,号称四岳.相传黄帝於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时,崇拜嵩山的有申,吕诸国,即四岳的后裔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诗经·大雅·菘高》有云:菘高维岳,峻极於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据《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作雒篇》记载:周武王初灭商,曾计划建城邑于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 即古人认为能够沟通人与天神的嵩山太室.后来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为周朝的统治中心,西周灭亡后,洛邑遂成为东周都城.是时,嵩山如同关中终南山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如《左传》昭公四年云:阳城,太室,荆山,终南,九州之险也. 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於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据史称,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岳神.汉武帝元鼎元年 (西元前Ii6年),方士公孙卿利用大鼎的被发现,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后,汉武帝亲临太室山,礼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为篙高山.元封元年(西元前l10年)三月,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 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嵩高县,作为奉邑.又在山上建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名此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汉宣帝神爵元年(西元前61年)颁布诏书,正式确定嵩山为中岳,要求历代祭祀.又据《史记·孝武本纪》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於五岳,四渎矣.汉代有方土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后汉书·刘根传》云:刘根者,颖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因此随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 《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谓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领仙官玉女几万人,治理其地.汉末魏晋,道教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中岳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于大延元年(435年)在嵩山立庙,凡遇水旱,即命官员来山祈祷.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还亲至山道场,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神仙信仰体系已经趋於完备.中岳大帝作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祭把嵩山,改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为帝,天灵为天中皇后.改嵩高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岳神正式成为神帝而被后世崇拜.道经称,中岳神君服黄袍,戴黄玉太乙冠,佩神宗阳和印,乘黄龙,领仙官玉女三万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树木之属.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据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为天中王,将庙迁建于黄盖峰下,扩大规模,重新整饰.当时,登封县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银十万,将庙宇,台阁大加扩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岳庙记》).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从此中岳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袭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西元983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军将孙和登封镇将郭武等,监修中岳庙.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百五十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这可谓中岳庙史的鼎盛时期(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祟圣帝庙》).靖康年间(西元1126—1127年),庙观殿宇多为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花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两,用工四万八千三百六十二个,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间,逐渐恢复了庙院状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余间,元末多毁於兵火,仅余殿宇百余间. 明成化十八年(1842年)进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 (1789年),都曾规模不同地进行过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 世人称嵩山处处有圣迹,世代隐机.据《嵩高志》载,汉武帝曾于遇圣峰会九嶷仙子,于会仙峰会八洞散仙.又据《嵩山志》载,唐高宗游於凤凰峰,乾隆帝开辟登嵩御道.嵩岳的鬼谷宅,白鹤观,仙游门,寻真门,祟福宫都留有仙迹.据《说嵩》称,战国时期有王栩,号曰鬼谷子,自幼入云梦山采药得道,鹤发童颜,相貌怪丽,久慕嵩山之名胜,欣然前往,后就地传道.位於观星台东北的鬼谷子住过的山洞,后称之为鬼谷宅. 据《云笈七签》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鹤峰炼丹,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之已八百岁,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后建观曰白鹤观.《云笈七签》卷五《中岳体玄潘先生》曰:中岳道士,前有天师,次称潘先生,先生名师正,赵州赞皇人.少丧母,庐於墓侧,以至孝闻.隋大业中入道,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以符相授,栖於太室逍遥谷,积二十年,但嚼松叶饮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请精庐,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帝与武后敬之,流连信宿而返.寻敕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敕置奉天官,令于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据《嵩山志》记载:北魏寇谦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长春均在嵩山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另外,魏成公兴,晋鲍靓,唐司马承帧,吴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魏寇谦之,唐李筌.寇谦之(365一448年),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行居冯翊万年(今陕西潼北).早年倾心幕道,研习张鲁之术,后随成公兴入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其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驰,民间道教起义不断;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兴盛,佛道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道教的社会地位,并与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击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谦之首当其任,决心改革天师道,其在《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一书中,宣布新科,清整道教;在《录图真经》一书中,则召鬼神,传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援下,其对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以外,嵩山还是《三皇经》,《五岳真形图》和《阴符经》的发祥地,而这三部经在道教经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据《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记载:上古三皇所授之经分为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关於《三皇经》的行世,《三皇经》说:晋武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於今日.鲍靓,字太玄,东海人,为葛洪岳父.据《广弘明集 ·二教论》曰:晋元康年间,鲍靓造《三皇经》被诛.可见《三皇经》实为鲍靓所著.《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术. 关於《五岳真形图》的由来,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末方士鲁女生采药于嵩山,遇一神女,自称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称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其实,此图系方士实地考察山岳的鸟瞰图,为入山之指南,后经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话化,认为具有护符保身之功能.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据《骊母传阴符玄义》一卷注云: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於嵩山虎口岩壁得《黄帝阴符经》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之名山.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书分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理;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盗取万物,人人盗取万物的三者更相为盗的关系,强调必须天机,足时而动,固躬养命;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说明学道须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违,如此方可长生久视.李筌遂著《阴符经注》,他在注中用阴阳五行阐述道教的教理教义,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阳书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释,集道於一体的典型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环水抱之区,无地不染梵尘之美称.阳书院前身为佛教寺院,曰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拥有僧徒数百人.西元七世纪初,隋帝改梵刹为道观,名叫嵩阳观.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观.后来因道教活动场所的转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户.五代周时,将嵩阳,天封二观合建成书院,称为太乙书院.宋太宗时称太室书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易名为嵩阳书院, 并设院长在此掌管事务,拨给学田一百亩,以充学费.自此,嵩阳书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 嵩阳书院的规制完全不同於寺观.书院虽不突出供神像的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对祖先的崇拜,大殿中供奉著与书院有关的先贤圣师.现存建筑大体上保存了清代建置.如今这裏已成为历史胜迹,在这裏可以见到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珍贵文物古迹,如汉代将军柏,唐代石碑之类.西汉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山至此, 见三株柏树高大茂盛,犹如威武挺拔的将军,於是兴致大发,封三株柏树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今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三将军柏毁于明末大火.明人陈斐《三将军古柏歌》颂道:扶疏掩映嵩阳宫,仙跸曾经汉武封.溜雨霜皮合六抱,淩霄秀色辞群峰.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现存于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为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制宏伟,结构紧凑.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各有一只卷尾石狮位於宝珠两边.石狮前爪把持宝珠,后脚盘蹬於宝珠的基座上,嘴唇吻於宝珠,甚称奇妙.这不仅是装饰,使碑首不致於显得单调,而且起著平衡碑顶重心的实际功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边有大朵云气图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浮雕的双龙飞舞,两侧是浮雕的麒麟.这种碑首较那种盘龙式或半圆顶的碑首要别致得多,象徵著升腾的云气和天上的巨龙,气势特别宏敞.碑文由李林甫撰写,字体为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字态工整,刚柔适度,堪称一绝.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於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雕刻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嵩山的宫观虽不及其他名山数量多,但其规模却十分宏大,气势异常雄伟,为我国现存现模最大最古的建筑群之一.中岳庙位於山南麓黄盖峰下,坐向子午,依脉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现存古建筑群的杰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岳时,以北京皇宫为蓝本,按宫中的布局和建筑来设计,其规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岳庙创建于秦代(西元前3世纪下半期),称太室祠,内设祠官专事祀典.西汉时,武帝游嵩岳,中岳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从庙前的中华门到庙后的御书楼,全长(即进深)一点三华里.殿楼阁宫,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於中轴线的两侧.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被誉为文物之乡. 太空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为中岳第一门.阙由方石垒砌,分左右两部分,相距6.75米.阙高3.13米,宽2.1米,厚0.7米.顶分六层,计二十二块方石叠砌.东半阙无字.西半阙正面,有阳刻额文中岳太室阳城神道阙三行九个篆书大字,现在后三字剥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颂公结事八分篆书字.这些篆文气势挺拔,苍劲有力,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东阙雕有人物,车骑出行,马伎,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民间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中华门,嵩山第一坊.原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殿式牌坊.坊下部开三道拱券门,中华门三个大字题於门额之上.内外分别题写嵩峻,天中,依嵩,带颖八字,意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遥参亭,为过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余.亭子四周有砖砌花墙,亭下有明柱撑顶,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整个建筑巧夺天工,精彩异常.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为中岳的正门.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后,以正当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阁.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门.下为墩台(高 8米,宽13米),上建楼阁(总高十余米).墩台高大,正开三道砖券门阔,门扇重厚,上装三斤重的虎头铁钉l24个,其庞大,坚固,可以想见.台上楼阁为重歇山顶,面阔五间,绿瓦回廊,雪花棂门间的中岳庙三个大字赫然显目.门前月台两侧蹲卧虎视耽耽的石狮各一对,雕工十分精细.门后有三条磨光的青石神道,笔直地通向中岳大殿. 配天作镇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后改用今名.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坊起三架,庑殿顶,琉璃瓦盖顶,中题配天作镇,两侧书宇宙,具瞻,以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 崇圣门,因中天崇圣帝而得名.原为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阔三间,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壮丽.门后两侧有相对应的两座小亭.东亭为古神库,宋太祖修中岳庙时,将原神像泥土土葬於此,上建坛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铁人,为宋代治平元年(西元1064年)铸造,高二点五至二点六五米,梳发挽髻,阔领长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称之为守库铁人或镇庙铁人.不仅是研究宋代铸造艺术的珍贵文物,而且是人们祈福祛灾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