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为了国家不顾他人的名言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机器,是使人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这样说无论如何都不过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哪儿没有法律,哪儿就没有自由。
自由使我们免于他人的强制和暴力,而这在没有法律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美】哈耶克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样说无论如何都不过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哪儿没有法律,哪儿就没有自由。
自由使我们免于他人的强制和暴力,而这在没有法律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美】哈耶克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
作者:吴玉章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作者:康熙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作者:詹天佑 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
作者:蒙泰格尼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作者:巴甫洛夫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作者:警言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作者:果戈理 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起的。
义和团是爱国者。
他们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
我祝愿他们成功。
义和团主张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
我也是义和团。
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国家。
作者:马克吐温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作者:吕坤 你看,我所说的这种忠诚,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忠诚,而不是对于它的制度和官员们的忠诚。
国家才是最重要的最实在最永远的东西。
国家才是应该注意维护和亲切关怀的人人都要为它效忠;制度是外表的东西,只不过是像衣着一般。
衣服是可以穿破的,会成为一些破布片,穿在身上会不舒服,也不能给身体保暖或防止疾病和死亡……公民如果认为他看的国家的政治外衣已经穿破了,而又保持沉默,不去宣传改换一套新装,那他就是不忠。
作者:马克·吐温 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 作者:福尔特尔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作者:陶行知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作者:《格言联璧》 假如人们把夸张和狂暴叫做美德,把温和与公正叫做犯罪行为,那么,这样的国家离开灭亡就不很远了。
作者:拿破仑 伊拉克万岁
阿拉伯国家万岁
作者:萨达姆 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
作者:拜伦 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
作者:富兰克林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作者:巴斯德 伟大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具有直接的,而且具有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和永不消失的力量。
即使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去世了或他所生活的时代过去了,这种力量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它的生命力也许比他的国家和他所操的语言更强。
作者:埃弗雷特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作者:刘向 历史上伟大的国家兴亡,完全是由於种族混合以至破坏了血统纯洁所致。
为了要防范这种灾难的发生,所以国家必须尽到责任,采取防范的措施。
作者:希特勒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作者:傅雷
关于为了国家不顾他人的名言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机器,是使人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这样说无论如何都不过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哪儿没有法律,哪儿就没有自由。
自由使我们免于他人的强制和暴力,而这在没有法律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美】哈耶克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样说无论如何都不过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哪儿没有法律,哪儿就没有自由。
自由使我们免于他人的强制和暴力,而这在没有法律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美】哈耶克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
作者:吴玉章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作者:康熙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作者:詹天佑 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
作者:蒙泰格尼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作者:巴甫洛夫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作者:警言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作者:果戈理 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起的。
义和团是爱国者。
他们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
我祝愿他们成功。
义和团主张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
我也是义和团。
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国家。
作者:马克吐温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作者:吕坤 你看,我所说的这种忠诚,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忠诚,而不是对于它的制度和官员们的忠诚。
国家才是最重要的最实在最永远的东西。
国家才是应该注意维护和亲切关怀的人人都要为它效忠;制度是外表的东西,只不过是像衣着一般。
衣服是可以穿破的,会成为一些破布片,穿在身上会不舒服,也不能给身体保暖或防止疾病和死亡……公民如果认为他看的国家的政治外衣已经穿破了,而又保持沉默,不去宣传改换一套新装,那他就是不忠。
作者:马克·吐温 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 作者:福尔特尔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作者:陶行知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作者:《格言联璧》 假如人们把夸张和狂暴叫做美德,把温和与公正叫做犯罪行为,那么,这样的国家离开灭亡就不很远了。
作者:拿破仑 伊拉克万岁
阿拉伯国家万岁
作者:萨达姆 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
作者:拜伦 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
作者:富兰克林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作者:巴斯德 伟大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具有直接的,而且具有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和永不消失的力量。
即使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去世了或他所生活的时代过去了,这种力量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它的生命力也许比他的国家和他所操的语言更强。
作者:埃弗雷特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作者:刘向 历史上伟大的国家兴亡,完全是由於种族混合以至破坏了血统纯洁所致。
为了要防范这种灾难的发生,所以国家必须尽到责任,采取防范的措施。
作者:希特勒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作者:傅雷
关于自爱的名言警句
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
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
——斯特那夫人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
——巴尔扎克
关于自爱的名言警句
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
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
——斯特那夫人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
——巴尔扎克
为人之道的名言警句
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金钱、美女哥们的面前,可要小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汉初三杰,人生结果完全不同,韩信被杀,萧何下狱,只有张良隐居南山,淡出官场,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确对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说过一句话:“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体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积极的态度,也有消极的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红尘,消极对待人生的代表性说法。
歌词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
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业者是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者,也是韩信。
最后囚于钟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也是韩信。
功劳是什么
有时是金钱、地位、美色,有时也是大牢,是地狱,其中的奥妙,深着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
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司马光认为惠帝没有处理母亲亲情与国家大事的关系。
在仁孝与国家大事发生矛盾时,应该以仁孝服从于国家大事。
惠帝对自己的母亲的行为不是劝谏而是消极逃避,“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种解脱,只不过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
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
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
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评介】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威福、权势、金钱、地位,人人趋之若鹜。
殊不知,在得到的时候,说不定会失去,甚至会失去更多。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为鉴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
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
使禹之智足不以知,乌得为贤
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认为贡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
人们常言居其官者谋其政,而贡禹对皇帝游猎无度,奸臣用权这些皇帝应该认识到而没有引起警惕的现象视而不见,不发一言;而对皇帝本来就很重视的问题反复陈说,这是一种严重失职行为。
不过,贡禹为官之道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凡是忠言,听起来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药,都有些苦口。
说得不好听,未必不是忠贞,说得让人爱听,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
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压邪,要树正气,行正道。
如果正气不立,则邪气猖獗。
在正常情况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
但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环境下,情况却会发生变化。
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对树桩说,你为何不正
树桩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
树桩和影子都在辩说自己正。
双方争论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问远处的一盏灯。
灯不紧不慢、不急不缓地说:你们说的都对,都不对。
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样照射,二要看你们从各自的立场。
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
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
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何以言之
彼或为奸而上不之知,犹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讨,彼知其不足畏也,则放纵而无所顾矣
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评介】 司马光认为,作为人君,不仅应该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认识能力,而且还应该有赏善罚恶的政治能力。
如果知善不用,知恶不罚,很容易导致正气不伸、邪气猖獗的恶果。
孝顺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隐士之所以退隐山林,并不是他们不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而是一种在世无道的情况下明哲保身的措施。
作为君主,应该修明政治,弘扬王道,征举逸民隐士,让那些隐士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和机会。
当然,隐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为进,以隐图显,韬光养晦,见机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宁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评介】 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有时要难得糊涂,有时要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方可万全。
宋朝有个宰相叫吕端,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官做得很娴熟。
营阳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
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
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
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
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君子之于择术,可不慎哉
——《资治通鉴》卷一一九【宋纪一】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不同的思想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思无邪”就是思想情感表达适中,无“过”与“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达适中,行为笃守正道。
当然,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学术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别的。
如在得意之时,学点佛,参参禅,以免显忘形之态;在失意时,读点《老子》、《庄子》,染些道骨仙风,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王融乘危徼幸,谋易嗣君。
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
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
轻躁之士,乌可近哉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凡济大事,成大业者,无不是干净利落,果断坚决。
患得又患失,有机会时抓不住,机会来了,又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为臣如此,可谓忠乎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忠于事业,为国谋利者是敬业;忠于一个人者是尽忠。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虽然是以德报恩,但也容易生出许多奴才来。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谓君子矣
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五一【梁纪七】 【评介】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才是客观、理性态度。
但是人们往往患有“近视病”,总看人之短,说自己之长。
看来配戴眼镜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顷离也,不可跬步失也。
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爱,一染嫌疑之迹,身以忧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涤,可不戒哉
是以诡诞之士,奇邪之术,君子远之。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 【评介】 司马光说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笃守正道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品格。
但是笃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定要抵御歪门邪道的诱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从旁门左道入者是小人。
但中国历史上钻狗洞、探旁门者络绎于路。
其实在这小人队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为封建专制制度,逼良为娼,才使他们从君子异化为小人。
或做个“临时”小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载(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为人臣者,策名委质,有死无贰。
希烈等或贵为卿相,或亲连肺腑,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窃富贵;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偷生苟免,顾恋妻子,媚贼称臣,为之陈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马之不如。
——《资治通鉴》卷二二Ο【唐纪十六】 【评介】 这是一幅画,小人的嘴脸,势利之徒的百态,尽在其中。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显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
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
此人道之大伦也。
苟或废之,乱莫大焉
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
大节已亏故也。
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
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
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
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
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
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醢。
果谁贤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
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
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仇,语其智则社稷为墟。
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
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 【评介】 司马光认为冯道是个不倒翁,历五朝八姓,始终能够左右逢源,但是,冯道已亏大节。
不过司马光对冯道处世之术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冯道能全身于乱世,这是他的一个特别的处事才能。
而且,当时五朝八姓的统治者也为冯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机会。
这里有必要对冯道这个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简要介绍。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断了人士途去。
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
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他先后事4姓10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久居禄位。
是不是因为冯道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几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
恰恰相反,他既无政治建树,又乏民族气节,一旦国难临头,就另攀高枝。
他从不以国家大业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弃国背君对他来讲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
相传他未成名问相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他认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
冯道的一生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冯道生活的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民如倒悬,冯道却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著书数百言,津津乐道地讲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阶封爵,自号为“长乐老”,真是厚颜无耻,令人作呕。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
在朝的要做忠臣。
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
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
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
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
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
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
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 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
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参考资料:百度查到的 回答者: 769241397 - 助理 二级 12-19 23: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回答者: 飞过海洋0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 10:27大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的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为人之道的名言警句
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金钱、美女哥们的面前,可要小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汉初三杰,人生结果完全不同,韩信被杀,萧何下狱,只有张良隐居南山,淡出官场,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确对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说过一句话:“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体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积极的态度,也有消极的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红尘,消极对待人生的代表性说法。
歌词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
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业者是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者,也是韩信。
最后囚于钟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也是韩信。
功劳是什么
有时是金钱、地位、美色,有时也是大牢,是地狱,其中的奥妙,深着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
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司马光认为惠帝没有处理母亲亲情与国家大事的关系。
在仁孝与国家大事发生矛盾时,应该以仁孝服从于国家大事。
惠帝对自己的母亲的行为不是劝谏而是消极逃避,“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种解脱,只不过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
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
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
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评介】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威福、权势、金钱、地位,人人趋之若鹜。
殊不知,在得到的时候,说不定会失去,甚至会失去更多。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为鉴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
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
使禹之智足不以知,乌得为贤
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认为贡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
人们常言居其官者谋其政,而贡禹对皇帝游猎无度,奸臣用权这些皇帝应该认识到而没有引起警惕的现象视而不见,不发一言;而对皇帝本来就很重视的问题反复陈说,这是一种严重失职行为。
不过,贡禹为官之道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凡是忠言,听起来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药,都有些苦口。
说得不好听,未必不是忠贞,说得让人爱听,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
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压邪,要树正气,行正道。
如果正气不立,则邪气猖獗。
在正常情况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
但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环境下,情况却会发生变化。
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对树桩说,你为何不正
树桩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
树桩和影子都在辩说自己正。
双方争论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问远处的一盏灯。
灯不紧不慢、不急不缓地说:你们说的都对,都不对。
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样照射,二要看你们从各自的立场。
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
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
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何以言之
彼或为奸而上不之知,犹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讨,彼知其不足畏也,则放纵而无所顾矣
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评介】 司马光认为,作为人君,不仅应该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认识能力,而且还应该有赏善罚恶的政治能力。
如果知善不用,知恶不罚,很容易导致正气不伸、邪气猖獗的恶果。
孝顺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隐士之所以退隐山林,并不是他们不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而是一种在世无道的情况下明哲保身的措施。
作为君主,应该修明政治,弘扬王道,征举逸民隐士,让那些隐士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和机会。
当然,隐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为进,以隐图显,韬光养晦,见机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宁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评介】 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有时要难得糊涂,有时要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方可万全。
宋朝有个宰相叫吕端,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官做得很娴熟。
营阳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
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
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
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
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君子之于择术,可不慎哉
——《资治通鉴》卷一一九【宋纪一】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不同的思想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思无邪”就是思想情感表达适中,无“过”与“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达适中,行为笃守正道。
当然,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学术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别的。
如在得意之时,学点佛,参参禅,以免显忘形之态;在失意时,读点《老子》、《庄子》,染些道骨仙风,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王融乘危徼幸,谋易嗣君。
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
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
轻躁之士,乌可近哉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凡济大事,成大业者,无不是干净利落,果断坚决。
患得又患失,有机会时抓不住,机会来了,又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为臣如此,可谓忠乎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忠于事业,为国谋利者是敬业;忠于一个人者是尽忠。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虽然是以德报恩,但也容易生出许多奴才来。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谓君子矣
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五一【梁纪七】 【评介】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才是客观、理性态度。
但是人们往往患有“近视病”,总看人之短,说自己之长。
看来配戴眼镜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顷离也,不可跬步失也。
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爱,一染嫌疑之迹,身以忧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涤,可不戒哉
是以诡诞之士,奇邪之术,君子远之。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 【评介】 司马光说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笃守正道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品格。
但是笃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定要抵御歪门邪道的诱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从旁门左道入者是小人。
但中国历史上钻狗洞、探旁门者络绎于路。
其实在这小人队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为封建专制制度,逼良为娼,才使他们从君子异化为小人。
或做个“临时”小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载(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为人臣者,策名委质,有死无贰。
希烈等或贵为卿相,或亲连肺腑,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窃富贵;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偷生苟免,顾恋妻子,媚贼称臣,为之陈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马之不如。
——《资治通鉴》卷二二Ο【唐纪十六】 【评介】 这是一幅画,小人的嘴脸,势利之徒的百态,尽在其中。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显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
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
此人道之大伦也。
苟或废之,乱莫大焉
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
大节已亏故也。
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
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
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
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
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
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醢。
果谁贤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
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
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仇,语其智则社稷为墟。
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
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 【评介】 司马光认为冯道是个不倒翁,历五朝八姓,始终能够左右逢源,但是,冯道已亏大节。
不过司马光对冯道处世之术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冯道能全身于乱世,这是他的一个特别的处事才能。
而且,当时五朝八姓的统治者也为冯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机会。
这里有必要对冯道这个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简要介绍。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断了人士途去。
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
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他先后事4姓10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久居禄位。
是不是因为冯道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几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
恰恰相反,他既无政治建树,又乏民族气节,一旦国难临头,就另攀高枝。
他从不以国家大业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弃国背君对他来讲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
相传他未成名问相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他认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
冯道的一生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冯道生活的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民如倒悬,冯道却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著书数百言,津津乐道地讲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阶封爵,自号为“长乐老”,真是厚颜无耻,令人作呕。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
在朝的要做忠臣。
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
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
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
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
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
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
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 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
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参考资料:百度查到的 回答者: 769241397 - 助理 二级 12-19 23: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回答者: 飞过海洋0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 10:27大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的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请说出与爱有关的名言名句!
如果不爱他的父母、同志和朋友,他就永远不会爱他所选来作他妻子的那个女人。
★苏联 世界上用得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但是最难得到的也是朋友。
★法国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
★宋·程颢 破坏水堤的是腐朽的树根,破坏友谊的是言而无信的人。
★柯尔克孜族 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
★蒙古族 喜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
★埃德蒙·伯克 何为爱情
一个身子两颗心;何为友谊
两个身子一颗心。
★约瑟夫·鲁 坏马把骑士抛落在地上,坏人把朋友出卖给敌人。
★哈萨克族 性情爽朗的人,身边总是有三个朋友。
★哈萨克族 牙齿常咬舌头,但它们仍然是好朋友。
★德国 没有子女的人感到房子空,没有好朋友的人感到心里空,傻子们感到四面八方空,穷人们感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空。
★印度 宁可少说一句笑话,不愿失去一位朋友。
★托·富勒 人们只有在一起吃过盐之后才能交上朋友。
★西班牙 如果从表面效果来判断,爱情与其说像友谊不如说像仇恨。
★拉罗什富科 如果人表面效果来判断,爱情与其说像友谊不如说像仇恨。
★拉罗什富科 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
★英国 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在友好的集体里面。
★苏联 谁也不能击败那能够同经常责备他的人保持友谊。
★印度 幽默带来悟力和宽容,冷嘲则带来深刻而不友善的理解。
★阿格尼斯·雷普利尔 战场上识勇敢,激怒中识智慧,穷困中识朋友。
★伊朗 金子使兄弟反目;,金子使家庭不和;金子使友谊破裂;金子使国家内讧。
★考利 巨大的危险有这样的妙处,它能使陌生人中间的友爱显露出来。
★法国 在幸运上不与人同享的,在灾难中不会是忠实的友人。
★伊索 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
★芒福德 一个聪明人从敌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比一个傻瓜从朋友那得到的东西更多。
★格拉西安 别让骄傲占有你,因为骄傲会使你拒绝有益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
★苏联 像出鞘的剑一般的对手并不可怕,但是对于装扮成朋友的敌人却要留神。
★印度 自尊在礼节中是最微不足道的,彬彬有礼是有教养和友好的表示,也是对他人的权利、安逸和情感的尊重。
★爱·马丁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荀子 如果你想对敌人隐瞒某件事,千万别把这件事向你的朋友透露。
★伊本·加比洛尔 唯有对人慷慨大度,赞扬人家的优美,我们才能赢得朋友。
★艾佛林·恩德希尔夫 一切造物中,唯此为佳:它,孤独者的伙伴,光棍的朋友,饿汉的食粮,哀伤者的兴奋剂,神经衰弱者的安眠药,寒颤者的篝火;它治创止血,净鼻消炎,助胃伤食。
天底下还有哪一种药草比它更佳
★金斯菜 决不要陷于骄傲。
因为一骄傲,你们就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巴甫洛夫 人和人之间,最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
★拉伯雷 骑过的马才知道它是不是骏马,相处过的人才知道能不能和他交朋友。
★维吾尔族 毫无缺点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朋友,他似乎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种。
★赫兹里特 一个人的房子,一个人的家具,一个人的衣服,他所读的书,他所交的朋友这一切都是他自身的表现。
★亨利·詹姆斯 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
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柳青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活动中,人总是靠狂热的偏见和狭隘的观念去赢得朋友。
★康拉德 亲情: 亲帮亲,邻帮邻。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亲不亲,姓上分,打断骨头连着筋。
亲嫡派。
亲戚远来香,邻居高筑墙。
亲戚越走越亲。
亲切不可抗拒,但它应该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微笑或装的面具。
★奥列利斯 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
★英国 亲人之间,休戚相关;朋友之间,患难与共;同志之间,志同道合。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亲虽亲,财帛分。
亲痛仇快。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亲贤臣,远小人。
亲向亲,邻向邻。
亲兄弟,明算帐。
亲有远近,邻有里外。
亲者割之不断,疏者续之不坚。
非亲有义须当敬,是友无情不可交。
父亲
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华兹华斯 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
★本·琼森 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欧洲 父亲健在的时候,不知有父亲的可贵。
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
★欧洲 六亲合一运。
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英国 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
★犹太人 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
★比彻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意大利 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
★欧洲 母亲在家事事顺。
★阿尔科特 人亲财不亲,财帛两分明。
人亲骨肉香。
是亲必顾,是邻必护。
是亲的割不掉,是假的安不牢。
是亲三分向。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至亲不如好友。
走亲走亲,不走不亲。
儿要亲生,田要冬耕。
姑表亲,代代亲,两姨亲,路旁人。
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家里亲戚少也是一桩幸事。
★米南德 客无亲疏,来者当敬。
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
生的亲,养不亲。
是一亲,担一心。
爱不贵亲热,而贵长久。
★英国 对做父亲的人来说,失去父亲不一定就是不幸;对做儿子的人来说,没有儿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
★切斯特菲尔德 好的父亲可能会有坏的儿子。
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
★培根 和尚不亲帽儿亲。
没有母亲,何谓家庭
★艾·霍桑 人不知亲穷知亲。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清·康有为 疏不间亲。
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
★欧洲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英国 只要父亲在世,你总是年轻。
猪跟猪亲,狗跟狗亲。
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地种三年亲如母,人逢一日千年亲。
断理不断亲。
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
★萦福克勒斯 人穷断六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
★贺拉斯 虚荣是母亲,做作是女儿;虚荣是罪恶,做作是惩罚。
前者可谓自爱之根,后者可谓自爱之果。
★哈利法克斯 猫养的狗不亲。
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
★切斯特菲尔德 人们往往被亲手做的棍子打倒。
★英国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子 乌龟王八结亲家。
一个人不能亲眼见到所有的东西。
★欧里庇得斯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得好乡邻胜过亲。
多年邻居变成亲。
理想和勇敢是亲兄弟。
★英国 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
★沃·蒙塔古 热不过火口,亲不过两口儿。
手拿讨饭棍,亲戚邻居不敢认。
他乡不似故乡亲。
★《东周列国志》 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学问难穷,帮亲师取友。
★清·汤斌 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
★约·谢得 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
宝贝在酣睡,母亲正泪垂;丈夫去远航,浪高接船桅。
★塞·洛弗 两相情愿,好结亲眷。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甚至伟人也有穷亲戚,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
★狄更斯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文明带来和谐,亲善才能产生幸福。
我们称祖国为父亲的土地,我们称语言为母亲的舌头。
★洛弗 有个做法官的父亲,进法庭就能够从空不迫。
★塞万提斯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
★《圣经》 朝庭还有三门子穷亲呢。
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
★三国·曹摅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
★贺拉斯 要热是火口子,要亲是两口子。
仇人转兄弟,冤家转亲家。
天才必然和疯子结成亲密的联盟,它们之间仅仅有一条细细的缰界。
★约·德莱顿 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
★培根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唐·枉甫 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
★唐·张蕴古 凡与人交,不可求一时亲密,人之易见喜者,必易见怒,惟遵礼致敬,不见好,迹不招尤,所谓淡而可久是也。
★陈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 人皆嫌命短,谁不见钱亲。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普希金 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亲的婶子不如娘。
“过去”是我们临终的母亲,并不是已经死亡的事物。
我们的未来不断使她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中。
★梅瑞狄斯 贫穷是一切艺术职业的母亲。
★托里安诺 我们的美德和缺点是一对亲密的夫妻,生下的孩子既像父亲也像母亲。
★哈利法克斯 有无不争家之乐,上下相亲国乃康。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萨克雷 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
★忒壬斯 真正的领导者不是要事必躬亲,而在于他要指出路来。
★米勒 饥肠辘辘的时候,没人会想到亲嘴。
★迪斯克 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
★伯·罗索 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
★威·布朗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吕氏春秋 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
★米南德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唐·李贺 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
★维吾尔族 政治骗子怕真理,江湖骗子怕乡亲。
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
★伊拉克 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要想赢得女儿的欢心,必须先从她母亲着手。
★英国 司令官以闲静为治事要则,闲静者,不亲小节之谓。
★蔡锷 我们主张民族融合,主张自由的、自愿的亲近和融合,不主张强制的亲近和融合。
★列宁 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马克思 习惯是行为的女儿,不过女儿反过来养育母亲,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不过更漂亮,更幸运了。
★杰·泰勒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 每个人对自己毫不关切的人都能做到永远和蔼可亲。
★王尔德 我从不因为自己属于这个国家,就认为自己的母亲、姐妹及故乡一定比别人的更美好。
★肖伯纳 社会主义不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
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列宁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
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列宁 纵使写的是妖怪,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里,猪八戒高老庄招亲,在人类中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象。
★鲁迅 一定要趁着我们在的时候挑选好接班人,把那些表现好的同志用起来,培养几年,亲自看他们成长起来。
选不准的,还可以换嘛。
★ 无论在什么时候,要想摆脱令人烦恼的胡思乱想,不妨去求助于书本。
书本总和蔼可亲地欢迎你。
★托·富勒 每个人生来就有双重的权利:第一,他的人身自由的权利……第二,同他的弟兄一起先于其任何人继承他的父亲的财物的权利。
★洛克 爱情: 爱,不过是一种享受贪欲的和永远不满足的热望而已。
★蒙田 爱,不是一种无需花费精力的享受,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弗洛姆 爱,总是相互的。
★但丁 爱比杀人重罪更难隐藏;爱情的黑夜有中午的阳光。
★莎士比亚 爱便宜,错便宜。
爱不贵亲热,而贵长久。
★英国 爱得匆忙,散得也快。
★约·海伍德 爱的欢乐寓于爱之中,享受爱情比唤起爱更加令人幸福。
★拉罗什富科 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时化作甜蜜。
★莎士比亚 爱的痛苦要比其他一切欢乐都要甜美。
★约·德来顿 爱国不分先后。
爱国反倒受穷,谁还敢去爱国
★蒲柏 爱国如饥渴。
★南北朝·范晔 爱国心再和敌人的仇恨有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苏联 爱国英雄给民族带来光荣,专制暴君给民族带来灾难。
★拜伦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 爱国主义和其它道德感情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
★凯洛夫 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
爱国之情则是放大了的孝心。
★戴·达·菲尔德 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
★奥尔丁顿 爱国主义怎么会和悲观主义一样呢
爱国主义的支柱是希望。
★劳合·乔治 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
★葡萄牙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 爱花连盆爱,爱女疼女婿。
爱会使人又聋又盲。
★狄太人 爱火不爱柴,火从哪里来。
爱家的人才人爱国。
★柯尔律治 爱就是忍受痛苦,被爱就是引发痛苦。
★迪亚娜夫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民乃行军第一义。
★清·曾国藩 爱民者强,水爱民者弱。
★荀子 爱名声是最强的虚荣心。
★桑塔亚那 爱能使草屋变成黄金之窝。
★荷兰 爱你的工作,但不要爱你的业绩。
★苏联 爱你的人忠告,即使你当时并不喜欢,也得把它记下。
★英国 爱情,是爱情,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柏拉图 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罗·勃朗宁 爱情把我拽向这边,而理智却要把我拉向那边。
★奥维德 爱情把一切冷酷之心变成温柔。
★英国 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病。
★莎士比亚 爱情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赏心悦目。
★申斯通 爱情不能用常识衡量。
★日本 爱情不是强扭的,幸福不是天赐的。
爱情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范戴克 爱情不只是一种感情,这同样是一种艺术。
★法国 爱情不只是月夜里并肩散步,更是风雨中的携手同行。
★欧洲 爱情从爱情中来。
★拉布吕耶尔 爱情存在于奉献的欲望之中,并把情人的快乐视作自己的快乐。
★斯韦登伯格 爱情的欢乐中掺杂着泪水。
★罗·赫里克 爱情的火焰需要不断添加忠诚的干柴。
★苏联 爱情的萌芽是智慧的结束。
★布霍特 爱情的王国不用刀剑来统治。
★英国 爱情对于男人不过是身外之物,对于女人却是整个生命。
★乔·拜伦 爱情付报酬,劳苦也轻松。
★英国 爱情和仇恨,二者皆盲目。
★英国 爱情和红鼻子一样是遮掩不住的。
★霍尔克罗夫特 爱情和咳嗽是瞒不住人的。
★欧洲 爱情和谋杀一样,总是要暴露的。
★威·康格里夫 爱情和战争都是不择手段的。
★弗·斯梅德利 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培根 爱情换爱情是最公平的交易。
★欧洲 爱情会自寻出路。
★英国 爱情进入,友情完结。
★英国 爱情就像财富,有赖于命运之轮,它始终处于剧烈的上下颠簸之中。
★范布勒 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莎士比亚 爱情埋在心灵深处,并不是住在双唇之间。
★丁尼生 爱情没有规则,也不应该有条件。
★黎里 爱情没有特定的法则。
★高尔 爱情能化陋室为宫殿。
★德国 爱情使是非概念混淆不清;强烈的爱情和骄傲的野心都是没有疆界的。
★约·德莱顿 爱情使顺从变成为易事。
★英国 爱情使所有的人变成雄辩家这话说得绝对正确。
★罗格林 爱情是不讲法律的。
★圣哲罗姆 爱情是不能买卖的。
★英国 爱情是不受制是不受制约的;一旦制度想施淫威,爱神就会振翅远走高飞;爱神和其他诸神一样,也是自由自在的。
★乔叟 爱情是个变幻莫测的家伙,它渴望得到一切,却几乎对一切都感到不满。
★马德莱娜·德·斯居代里 爱情是耗尽锐气的激情,爱情是置意志于一炬的火焰,爱情是把人骗入泥潭的诱饵,爱情将剧毒抹在命运之神的箭上。
★梅斯菲尔德 爱情是可爱的虐政,情人们甘受它的折磨。
★英国 滔滔不绝,百分之百准确,请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