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的格言“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是什么意思?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机器,是使人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这样说无论如何都不过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哪儿没有法律,哪儿就没有自由。
自由使我们免于他人的强制和暴力,而这在没有法律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美】哈耶克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样说无论如何都不过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哪儿没有法律,哪儿就没有自由。
自由使我们免于他人的强制和暴力,而这在没有法律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美】哈耶克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
作者:吴玉章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作者:康熙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作者:詹天佑 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
作者:蒙泰格尼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作者:巴甫洛夫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作者:警言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作者:果戈理 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起的。
义和团是爱国者。
他们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
我祝愿他们成功。
义和团主张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
我也是义和团。
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国家。
作者:马克吐温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作者:吕坤 你看,我所说的这种忠诚,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忠诚,而不是对于它的制度和官员们的忠诚。
国家才是最重要的最实在最永远的东西。
国家才是应该注意维护和亲切关怀的人人都要为它效忠;制度是外表的东西,只不过是像衣着一般。
衣服是可以穿破的,会成为一些破布片,穿在身上会不舒服,也不能给身体保暖或防止疾病和死亡……公民如果认为他看的国家的政治外衣已经穿破了,而又保持沉默,不去宣传改换一套新装,那他就是不忠。
作者:马克·吐温 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 作者:福尔特尔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作者:陶行知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作者:《格言联璧》 假如人们把夸张和狂暴叫做美德,把温和与公正叫做犯罪行为,那么,这样的国家离开灭亡就不很远了。
作者:拿破仑 伊拉克万岁
阿拉伯国家万岁
作者:萨达姆 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
作者:拜伦 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
作者:富兰克林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作者:巴斯德 伟大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具有直接的,而且具有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和永不消失的力量。
即使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去世了或他所生活的时代过去了,这种力量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它的生命力也许比他的国家和他所操的语言更强。
作者:埃弗雷特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作者:刘向 历史上伟大的国家兴亡,完全是由於种族混合以至破坏了血统纯洁所致。
为了要防范这种灾难的发生,所以国家必须尽到责任,采取防范的措施。
作者:希特勒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作者:傅雷
为人处世的格言或俗语
审势就是详察事理,明辨是非。
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自然事物,虽然千变万化,却是可以认知的;人间事理,虽然纷繁复杂,也是能够辨识的。
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透视,都极为敏锐。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管子》中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淮南子》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以古知今,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从蛮荒时代到现代文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古人的很多睿智哲思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更明智的人。
【提示】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分析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然后凭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可算作高明的人。
同样,对别人的认识和了解,也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
【大意】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提示】这句话旨在强调“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不受辱,也不会陷于危险之中。
但世人往往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贪得无厌,因而常常自行败亡,轻则取辱,重则丧生。
所以老子呼吁:生命比虚名更重要,比财物更宝贵,要在物欲面前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长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
【大意】祸难,幸福依倚在其中;幸福,祸难潜伏在其中。
【提示】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在好事来临之时要保持警惕,防止由好变坏;在坏事来临之后不要灰心失望,而要努力使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化。
《淮南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靠近塞上的地方,有一个人的马丢失了,周围的邻居很为他难过,他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能成为一件好事情吗
”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匹骏马。
正当周围的人向他祝贺时,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会成为一件坏事情吗
”果不其然,这个人在一次骑马时掉了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又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吗
”后来此地爆发了战争,年轻人都被迫从军,大多数人死在战场上,而这父子俩却由于父亲年迈、儿子腿瘸而得以保全。
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大意】两只手臂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提示】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财主看见别人有座精美的楼房,马上找来工匠,要求为自己建造一座。
工匠们搞了个预算,财主说,怎么要花这么多钱
工匠们为难地说,三层楼当然要这么多。
财主怒道,我只要那第三层,下面两层我是不要的。
谁都知道财主要求的空中楼阁是造不起来的。
这个笑话旨在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点滴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出处】《管子·形势解》。
【大意】圣人选择可以说的话而说,选择可以做的事而做。
【提示】在说话之前要考虑它的影响,行动之前要考虑它的后果,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反之,如果在说话与行动之前不能深思熟虑,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或麻烦。
三思而后行。
【出处】《论语·公冶长》。
【大意】凡事要经过再三思考才行动。
【提示】做事小心谨慎、勤于思考,就会少犯错误;反之,不经深思熟虑便轻率行事,常常会招致挫折和失败。
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要充分地思考,权衡利弊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处】《论语·子路》。
【大意】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而会达不到目的;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提示】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问政时说的话。
凡事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同时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仅仅贪图眼前的小利,不作长远打算,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有近期的忧患。
【提示】“远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对未来做充分的考虑,以应对将来出现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在考虑问题时,从长远打算,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
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不为眼前的小挫折而灰心,不为眼前的小利益而动心,才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万无一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提示】要想到达千里之外,就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想聚成大江大海,就要汇集许多小河流。
同样,要想成就大事业,也要从小事开始,一步一步地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会成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处】《韩非子·喻老》。
【大意】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蝼蚁洞而崩溃。
【提示】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经常由于一个个小小的蚁穴而崩溃。
这说明事情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隐患微小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不让不利的因素酿成灾难。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
【大意】羊丢失了以后赶快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虽然已经丢了羊,但是如果马上把羊圈修好,就可以不再丢羊。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错了事,但是及时改正了就不算晚。
如果执迷不悟,不去改正,就会犯更大的错误,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大意】开始的时候相差一毫一厘,以后就会相差上千里。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到最后也许会酿成大祸。
所以,做事情一开始就要小心谨慎,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与松懈,力求万无一失。
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得很严重了才来想办法解决,往往就来不及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处】《礼记·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提示】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反之,一旦面临新情况或出现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而坐失良机。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出处】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
【大意】从细微处就会看出显著特点,目睹了开始便能预测到结果。
【提示】这句话阐明了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道理,即从小处能看到大处,从始点能看到终点。
唐朝名臣的父亲,从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之后,就预见到这个朝代行将灭亡,因为他看到了隋王朝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
、都是生性不能容人的人,而且宫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朝廷又多行“苛酷之政”。
因此,虽然天下暂时安宁,却潜伏着危机。
结果隋朝的结局果真被言中,他可以说是一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哲人。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出处】《管子·牧民》。
【大意】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提示】,管子在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使齐国国富而民强,古来史学家都认为他有一套“牧民”(管理人民)的成功办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懂得如何来消弭尚未形成的各种社会动乱,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这句话中所说的“有道者”,一般是指有远见的人。
只有有远见的人才可能在祸患没有形成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素质,正是国家管理者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大意】虽然处于平安之境,但却要不断思考危险的来临,因为有思考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不会有隐患。
【提示】我国古代经历了几十个王朝的更替。
一般来说,开国的君主都比较英明,因为他们都饱尝了创业的艰难。
到了王朝末世,君王大多荒淫无道,国家分崩离析,终至覆灭。
这就是富贵和逸乐腐蚀了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尝思危的结果。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
【大意】以前的事情不要忘掉,就会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
【提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局限,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从中吸取教训。
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以后的实践,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前车覆,后车诫。
【出处】《汉书·传》。
【大意】前面的车倾覆了,后面的车就会有所警惕。
【提示】一名科学家在搞一项发明,实验上百次都失败了,别人很同情地对他说:“你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而一无所得,实在太倒霉了。
”这个人说:“我并非一无所得,至少我知道了上百次失败的方法,后人可以吸取我的经验,不再重蹈我的覆辙,从而少走很多弯路。
”可见,失败虽然遗憾,但并非一无所获。
这就是“前车覆,后车诫”的道理。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处】《礼记·曲礼上》。
【大意】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提示】这句话旨在说明自身的极度膨胀会招致祸患,符合辩证法原理。
任何事情做过头了都会走向反面。
纵欲亡身、乐极生悲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出处】《新书·审微》。
【大意】善行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不善的行为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坏处。
【提示】的《新书·审微》一篇透彻地分析了见微知著的道理。
这句话是《审微》篇的第一句话,旨在强调无论是行善还是弃恶,都要从萌芽时抓起。
所谓“审微”,就是详察细枝末节的意思,即在事物刚刚萌生的时候,就能明察秋毫,辨明真伪,促使事物朝着积极有利的方面发展,把坏的事物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个道理是古人常讲的。
可以说,料事在先、未雨绸缪是人类思维的优势所在。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大意】在军营的帐篷里谋划决策,就决定了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负。
【提示】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大宴群臣,他问大家自己何以得了天下。
有人回答说:“因为陛下大度,能够分利给天下。
”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然后就说起自己能用、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这才是胜利的根本。
这句话是刘邦赞扬张良的,说他足智多谋,善于筹划。
其实,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各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划,这也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出处】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大意】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提示】《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共同讨论隋末历史教训的汇编。
经历过昏君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动乱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切了解纵欲成灾的道理。
《贞观政要》中列举了历代昏君暴君误国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极生悲,纵欲成灾。
他们用金玉修筑宫室楼阁,就食时摆着珍馐佳肴,贮酒为池,整日沉溺于奢华淫靡的生活,必然落得个亡国亡身的下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挛宕?贰ち婀俅?颉贰? 【大意】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
【提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感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乱,编撰《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特设《伶官传》,并作序,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爱乐工伶人以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
指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祸患可以积少成多,智勇双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迷惑。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玩物丧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处】赵藩《武侯祠联》。
【大意】能在心理上征服敌人就不会有以后的反叛与疑惑,自古以来知道怎样用兵的人并不是喜好战争;如果不能对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无论政策宽松还是严厉都会造成失误,所以后世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虑。
【提示】这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
它总结了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经验,提醒后世当政者借鉴。
当时诸葛亮采取“攻心”战取得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拥护,稳定了蜀国局势;在对内政策的制定上也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宽严适度,赢得了蜀国民众的拥护。
最经典的人生格言
经典人生格言一、幸福、其它与人生1.人生成绩好像是清道夫,怎么做都看不出来,可是一不做就看出来。
2.经营自己的长处等于存一笔利率最高的存款,它能使你的人生不断增值。
经营自己的短处等于贷了一笔利率最高的贷款,它会不断削弱你的人生。
3.旅行的长度由钱包决定,旅行的宽度由目光决定,旅行的深度由心灵决定。
4.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5.可以敷衍他人,敷衍工作,敷衍一切,最终却发现:敷衍了自己。
6.心里常存感激,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7.智慧的河流,越深越无声。
8.你要赶路,就不要带得太多;你要休息,就不要想的太多。
9.人生,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瓦,是与风浪搏斗的一支浆,是耕耘大自然的一头牛,是帮助别人攀登的一道梯。
亲爱的朋友,你愿意你的人生是什么呢
10.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11.上帝给每个人都是24小时,给这24小时赋予价值的,是你自己。
12.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13.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脑袋,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
14.人生重要的是选择。
15.机遇总是钟情于准备好的人。
16.命运就像自己的掌纹,虽然弯弯曲曲,却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17.有了机会不要放过,没有机会不要放松。
18.诚实是一
关于不要不顾别人的利益的名人名言
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 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 无惧于任何事物, 任何人。
--法·彭沙尔 希望被人爱的人, 首先要爱别人, 同时要使自己可爱。
- 美· 富兰克林 不被任何人爱,是巨大无比的痛苦; 无法爱任何人, 则生犹如死。
- 德· 格林贝克 人是要有帮助的。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 罗素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 罗曼·罗兰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彼此的推动和支撑,才能使爱心常存,爱意永驻。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如果一个人能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哪怕牺牲的只是一点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帮助别人常常是帮助了自己 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大家互相帮助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
朋友,是你播下的友爱、温情的种子,就会发芽、成长;是你帮助过的人、温暖过的人,最终也会令你受益无穷。
真正的助人者,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真英雄。
他们不思回报,人格的完善就是最高的境界。
爱是理解的别名。
--印度· 泰戈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