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堰水利工程是怎样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
三七分 利用天时与地利 三分流入外河 七分来灌溉 岷江被分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治水经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当前南方水灾的防治有何现实意义
可以从这些方面回答: 这些事摘要: 都江堰工程2000多年经久不衰,富有成效的工程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都江堰历史上的三级管理体制、岁修制度、闸坝与河渠的管理修缮,保障了工程的完好性,为都江堰持续运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就要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生态友好的绿色水工程,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下是范文】 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以其功能效益的持续发挥和扩大而闻名遐迩。
都江堰巧夺天工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以及三大工程之间的相依相连、三位一体的运用,使天府之国“水旱从人”“沃野千里”。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引水、分洪、飞沙,使水资源得以持续永久的利用,造福人民;“顺天应人、以天工代人力”营造了成都平原的富饶和良好生态;“深淘滩、低作堰,排洪保灌”至今仍泽育着千万亩粮田。
都江堰的建设与运用,成功跨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开发、掠夺、和谐的各个阶段,与环境相得益彰,与自然和谐统一,与社会经济发展脉络相承。
都江堰之所以能持续利用,我认为可归结为四个主要方面的突出建树和经验: 1.巧夺天工的工程建设 其一是工程布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其二是能够持续改造,效能可不断扩大。
这不仅是原有的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工程,还包括近期新建的闸坝引水工程。
2.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要求相顺应 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与运用,是人们的需要,是自然环境的组成,人水和谐,顺天应人。
3.完善运用功能和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都江堰建造之初以防洪、航运为主要目的,后在汉景帝时代扩大了灌溉。
新中国成立后,对都江堰进行了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建设和改造,使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67万hm2的特大型灌区。
4.有一套较为完整而又与时俱进的管理体系 持续而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修缮维护,较好地解决了工程老化、工程配套等新问题。
一、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仍在发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60年的历史。
世界上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很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或湮灭、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至今仍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都江堰在岷江上游340kin处建堰无坝引水,集雨面积2.3万km2,多年平均来水量147亿m3。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灌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扩大成都平原及周边高地,灌溉面积达45万hm2;6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南、中、北三路打通龙泉山,建成黑龙潭、三岔、鲁班等大中小型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57万hm2,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1986年~1993年,进行了灌区改造,使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已达到67万hm2,灌区规模跃居全国首位,都江堰总引水量达100亿m3,完整而庞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已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二、都江堰古已有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工程管理体系是工程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都江堰工程之所以历2260年运用而经久不衰,富有成效的工程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官堰”与“民堰” 都江堰在2000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三级管理体制。
省级政府部门管渠道工程,设置堰官,管理堰务,称为“官堰”。
下一级政府部门按行政区划管理岷江干流的都扛堰至新津河段的金马河、灌溉排洪兼用的蒲阳河、柏条河、清白江及中游的杨柳河等,并管理支渠或分干渠,统称为地方水利工程。
在各河引水的支渠以下灌溉工程,由受益群众组织自建自管,称为“民堰”。
汉灵帝时(公元168年)设置了“都水掾”和“都水长”等水利官员,负责维修管理都江堰渠首工程。
据《水经注·江水》载,三国蜀汉时,“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自蜀汉后,晋、唐、宋等朝代,渠首所在地的县令兼办渠首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局、处、站三级专业管理机构和基层管理组织。
2.岁修 都江堰创建初期,以及秦汉时代主要是工程建设和开发。
以后各朝代逐步扩大灌区,并加强了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宋代以后,形成每年冬春枯水季节又是农闲之时的断流岁修制度,制定了“旱则引灌,涝则疏导”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维修方法。
2000多年的治水经历,总结出了流传千古的治水经验。
最为著名的有李冰的治堰准则“深淘滩、低作堰”,两者相辅相成,科学地解决了引水与泄洪排沙的关键问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灌县知县胡圻所编治水“三字经”,以及后来的治河格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治水八字法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等,这些成功法理,至今仍然对都江堰的维护管理起着指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程维护上坚持了“五年一大修”和“十年一特修”的制度,保持了工程的更新和稳固。
3.闸坝与河渠管理 都江堰建成以后,一直用竹、木、卵石等来修缮灌溉、防洪等工程。
1952年春以后,开始从渠首到灌区的干支渠进口,用钢筋混凝土陆续修建闸坝,干渠用钢闸门,支渠用木闸门并逐步改为钢闸门。
又将人民渠进口拦河坝改为钢筋混凝土节制闸,将石堤堰府河与毗河分水的毗河水坝改为节制闸,将木马山进口引水工程的江安河拦河水坝改为橡胶坝等,随着引水流量不断扩大,都江堰渠首的工程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系列的维修、改建、续建,保障了工程本身的完好性,为工程的持续运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灌区的扩大,都江堰灌区逐步形成了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较好地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都江堰运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工程的权属、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修缮维护的投资渠道等方面暴露出了新问题,比如,水资源配置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作用机制不明显,水管单位只对工程统一管理,无权或无足够职能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缺乏对灌区主要水源的控制能力,公益性支出得不到回报,供水价格低于供水成本,虽然都江堰的运用效益大,但水管单位的财务收益小,使工程维护配套经费严重不足。
近年来,在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指导下,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局抓住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探索水利工程管理的新思路,发挥管理效能,注重协调和把握工程管理、效益发挥、文物保护及人文景观等方面关系,创造、继承和完善了都江堰工程管理模式,使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从都江堰持续利用看水利工程科学管理 都江堰的“健康长寿”,并非历史的偶然遗留,而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那么多远古的水利工程已遗迹全无?为什么那么多近代的水利工程成为病险工程,功能缺失,效益难以发挥?成都平原的人民依恋都江堰,天府之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都江堰,都江堰的工程持续发挥效益,这都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争事实。
除此之外,事实还证明,都江堰的一整套随历史进步而不断调整的管理体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都江堰因其简易低廉、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修缮、维护而成就了持续经久。
都江堰的管理运用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典范。
都江堰的成功不仅限于工程建设和运用本身,还在于对它的精心管护和不断扩大的效能,以及符合水情、工情和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人员富余、管理粗放和社会保障程度低等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为解决上述问题,迅速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水情、工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担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与保障的重要任务。
今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将通过积极推进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持续发挥。
1.理顺水管体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要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初步建立满足水利工程管理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型水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2.继续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力争在2010年以前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3.加快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水管现代化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4.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生态友好的绿色水工程。
水工程的建设,特别是大型水工程的建设,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人们生活和生存方式的变化。
以往有的水工程建设,虽经过了前期工作“千锤百炼”的打造,但建成后仍旧是效益不高、环境影响突出、运行边际成本过大。
现在看,这样一些水工程的修建,只是使既得利益者得益于一时,甚或只是得到了施工期的效益,而其后果却遗害多年,带来新的热点、难点问题,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
即便对这些工程进行毫不吝惜的投入、精心呵护,也难以运用长久,甚至用得越久,越是弊多利少。
所以,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建设人水和谐的绿色水工程,坚决从源头杜绝不良项目的上马建设,这就需要对拟建的水工程项目进行充分论证、认真比选、精心设计;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度量和把握工程目标实现的置信区间和偏差。
都江堰是中华民族科学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都江堰的建设和运用所体现出的深刻运管系统观,展示出的人水和谐、“天人合一”、共生共存的理念,以及人对自然尊重和自然与人融合的友好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与持续发展的永久财富。
参考文献: 1 敬正书主编.中国水利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 2 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5
人类的智慧在都江堰上表现在哪些方面(急)
人类最早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
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
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都江堰和创建,极大地改善了成都平原的景观环境、人居环境和水环境,古代成都及周边城镇街区大都傍水而建。
这种格局是都江堰水系对城镇规划直接产生影响的典型例证。
都江堰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益。
它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在长期运行和维护管理中,总结出的三字经、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八字格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安流顺轨等治水经验,世代相传,不断实践和丰富完善,为水利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都江堰在长期治理实践中独创的笼石工程、杩槎工程、干砌卵石工程、桩工与羊圈工程、河方工程等传统工程技术,就地取材,施工简易,费省效宏。
这不仅保证了都江堰的有效治理,而且对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科学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水利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为已消逝的古代水利文明提供了独特见证。
都江堰造就了富庶繁荣的天府之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为历代赈灾,为战胜外侮,为今天成都平原的现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00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帮我写写读余秋雨《都江堰》有感
读《都江堰》有 今天,起《都江堰》这本我想这本书肯定是写都江堰的景色。
我读完后情不自禁发出一声感慨:“好美啊
”我真想马上飞到那如诗如画的都江堰,亲眼目睹。
让我来告诉你都江堰有哪些景色吧
有神气三大工程,分别是“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鱼嘴”长有3000米,宽有300米呢
还有八字格言也很棒,《“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对都江堰灌区河道进行[岁修]和维护的经验总结。
读到这里我深感佩服,古老的人们把自己的文化和所看到的总结出来它刻在一块块石头上,便形成了今天的八字格言。
“啊
”他们是多么的聪明,虽然他们不懂得如今的高科技将刻的保存,但是他们刻在了木板上为后人流下了旅游胜地,让后人明白那时的事情。
我们要学习他们动脑,凡是都要想办法,不要傻等。
我们还要学习他们为后人做铺路,不要破坏这世界,要让世界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让后人生活在世上为我们骄傲,为我们而自豪。
啊
我知道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有一颗璀灿的明珠,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悠久的华夏文明,令人倾倒。
都江堰鱼嘴的详细资料
江堰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
鱼嘴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汹涌的岷江分隔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
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
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称为离堆。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
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
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带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
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
始建于宋代以前。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
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
它创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环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
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同时它还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1、意义: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4-(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 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两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治水经验,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在恰当的位置选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顺应自然规律,在生产工具和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热涨冷缩的原理,凿离堆,劈开玉垒山,穿二江(郸江、检江即今走马河、柏条河),化害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闻名的天府之国,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著名的粮仓。
经过两干多年的发展,成为集防洪、灌溉、运输、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及城乡工业、生活用水为一体,综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效益,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创立的圣地,它按照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进行创新,逐步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中国的国教,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前所未有的开创性。
4-(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
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
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
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
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1 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 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
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