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怨气的话他就没有自己的灵魂吗?
自身感情的强烈外泄,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所以只要自身有自己独特的感情,并且这种感情足够充足,让你不能自持,那么用种种现实的可被众人接受的途径,宣泄出去,那就是你的灵魂
中华经典改变了我的人生
中华经典改变了我的:人生快乐是个体生命探讨和追寻的终极命古往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等都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当老师,我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埋怨的声音,老师的确太辛苦了啊
就是有点快乐也是短暂的,很快会被辛苦和忙碌淹没。
我今天是铤而走险,还是想从老师的角度体悟一下人生快乐这个话题。
因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同情和理解的层面上,这未免有点悲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中主动寻求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体悟快乐人生,感受生命价值,下面主要就自己多年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和大家交流。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地零距离接近传统文化经典,还是2000年调入固原二中以后。
当时,学校让我担任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实验班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传统,增加古诗文的分量,当时王国忠老师让学生背《论语》的事还是很受启发的,于是我也给学生选讲部分《论语》。
但那时的理解还很表面化,庆幸的是在给学生推荐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背诵了很多内容。
后来自己感觉积淀的东西逐渐被提升了起来并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兴奋与震撼。
有这么几件小事值得一提:1、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
现在所带的八年级(9)班、(10)班是实验班,我任这两个班语文课教学是在他们上六年级(即弘文中学预备班)时,当时针对学生受校园小说、网络小说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兴趣来涉及经典名著的现状,产生了一种想法: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
根据课本名著单元的内容我选择了《三国演义》,用了近三周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了一次以《我读三国》的阅读汇报活动。
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背诵和演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出师表》等;有说评书的,如《三英战吕布》;有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的,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有演讲《我看曹操》《我看刘备》等;有快板《三国人物评价》。
后来正逢学校的百日读书节活动,我就把这个节目搬上去,不料效果极好,受到评委老师的特别称赞。
语文教研组长张秀芳老师还号召初中学生向预备班学生学习。
接着,我又想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为此我自己又重读了一遍,过程很是沉醉,不光是沉醉于摇曳多姿的艺术美,写尽人间百态的生活美,还有深邃的思想美。
后来引导学生阅读(针对有兴趣的,不是大面积),有几位学生读的很好。
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及再读《红楼梦》的过程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之情,也可以说有了兴趣吧,由知之到好之。
2、校本教材的选编。
在带四五年级实验班的诵读课时,曾有一次向校长索要教材,并建议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配套教材,校长说教师要有自己编教材的想法。
没要到教材,反倒多了一个任务,只好将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
2005年伴随着学校小学部的招生,编写学校的诵读教材工作已不容迟缓,我积极参与了由学校倡导并主持的这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强迫自己广泛阅读,其中主要有《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尽管很忙,也很辛苦,但感觉乐在其中。
不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美质打动,往往陶醉在读起来琅琅上口,品起来如痴如醉的美妙当中。
3、《道纪》的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论语》阅读笔记,是一个名叫李航的人写的博客文章。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
文章开篇关于“学而……”一章的理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
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什么这些体验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同
而在“学而时习之”上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呢
原来是我们对圣人的理解出现了差错。
李航认为理解《论语》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
台湾教授王财贵提出论语100的口号,他也认为“以经解经”是理解《论语》的最好方法。
李航根据“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推断“时”是“时节,时机
”的意思,如此一来,这句话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
”李航说“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其实,当读到这里时,我的震惊程度也是不可言喻啊。
顺着李航的《<论语>阅读笔记》我又发现了他的著作《道纪》。
“道纪”一词出自《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
李航将“道纪”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进行阐释,他是一位物理学者,在此文中他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
绝对光速宇宙观里,“宇宙不再是无限的了
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了
物理学死了
” 《道纪》中把老子的《道德经》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吻合之处进行对比解说,作者认为《老子》中有关内容简直就是《时间简史》的文言版。
这些内容很令我信服和感兴趣。
作者还在《道纪》中对《论语》进行了解读,认为《论语》是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的。
《论语》总是在最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最有价值的学问。
任意提取一段都能说明问题: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敬父母,有无恭敬之心是关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温馨的劝导。
读《论语》,学做人,乐亦在其中矣。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说: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很多学者在解读老子和孔子时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认为老子思想、孔子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安然、快乐。
以修身为本、把握实践的时机,治国、平天下只是实践的舞台,不是目的。
当觉悟了的人了解了天地、了解了自身,他就不会为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无限而烦恼,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超自然力。
与天地共通的人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找到自身的舞台,释放他应有的光芒。
毕竟漫漫人生路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如此宽阔的舞台。
正向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人生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人生;这种社会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社会。
《道纪》的阅读让我迷上了传统文化,由好之到乐之。
对《论语》和《道德经》的理解也开始由表面化逐步走向深入。
以上内容如果说能体现我的一点收获的话,我认为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种感觉同时也坚定了我带领学生诵读传统经典的信念。
我的悟性不高,不代表我的学生就没有悟性,做老师有责任给学生指出好风景。
我认为好的风景就在中国传统经典里,于是我带领学生大量涉猎经典内容,师生均不亦乐乎
随时都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经典对他们的启迪。
如学生在写关于水的话题作文时,能想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上善若水”,“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学生对经典的悟性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赞同有人说这是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当你的学问在一定的时机被实践时,这时候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得来,那也是很高兴的事;再其次,你的学问不被人接受和理解,但依然会坚持并不生气和埋怨,这就是君子风度。
那么学问是什么
南怀谨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说,学问不专指有知识,而是指会做人会做事,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也可能很有学问。
香港商人田家炳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肩负持家重任。
生意上几多坎坷,但他凭着诚信、执着与睿智总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如今的田先生伟绩在握,尤念家国,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为己任。
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于1982年决定捐出十余亿元的财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公益事业。
田先生在全国各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娱、社会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单位和建筑物数百项。
田先生履仁崇义,不求闻达,深得海内外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嘉许。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他的人生可以说达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境界,从他的成功之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田先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和节俭、谦和、实而不华的做人品格。
这不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吗
田先生自己也是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90岁高龄依然能将《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
也许我们无法企及老子、孔子、田家炳的境界,但圣人和成功者的人生无疑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当我把这种学问之道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中时,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生气,不急躁;学生也起了变化,使班级管理工作轻松有效。
当我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想象他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在哪个层面都快乐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时,作为老师真的很欣慰。
有欣赏就有快乐,人不知也不愠
热中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也带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很多快乐。
让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个老师的幸运,使我明白了人的生命不只是活着,它原是如此美丽。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港台受到重视,就是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的一个联合宣言,宣言里面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
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国家教委领导的重视。
自1995年“九老呼吁”以来,弘扬传统文化在国内逐步形成趋势并掀起了热潮。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文化复兴是必然和关键。
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学机构的建立无不体现国学复兴的大趋势。
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我们拿什么东西来代表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立足
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担此重任,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式下,作为语文老师,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之道。
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也思考了这么多年,实践了这么多年,唯有这条道行之有效,那就是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潜能,创设教育契机。
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路就在脚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勇敢的实践吧,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
中华传统文化的概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 ”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
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
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著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
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八大菜系全部品尝过吗
哪些小吃是最心仪
风水知识了解多少
名胜古迹又去过几多
历代被封为圣人的有哪些人
名才女子的传奇故事听过多少
哪些历史典故让你毕生难忘
书法美术懂不懂得欣赏
天上星星的母亲是谁
第一首广告诗是怎么样的
你有没有看过花旗锁,吃过嫁女饼,坐过明式家具
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
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清楚吗
看古装戏懂得每个朝代服饰区分吗
常常听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如何博大
怎样精深
以下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总目录) 第一篇、工艺品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第三篇、历史人物 第四篇、民间表演 第五篇、饮食和服饰文化 第六篇、休闲健身武术中医和各行业 第七篇、美术书法和建筑艺术 第八篇、天文历法周易风水 第九篇、宗教哲学百家学说神话民间传说 第十篇、少数民族风俗和各地名胜古迹 首先奉上的是:第一篇、工艺品 陶瓷、唐三彩、珐琅(景泰蓝)、琉璃、玻璃、绢人、中国结、剪纸、铜器、玉器、金器、银器、珠宝饰物、宝石盆景、花丝、骨雕、牙雕、蛋雕、贝雕、犀角雕、泥彩塑、面塑、吹糖人、木雕、漆器、核雕、竹雕、藤编、草编、柳编。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第一章、 风俗礼仪: 第一节、 汉民族传统婚礼: 传统婚俗仪式 婚宴座位如何编排 一场乘舟过河而来汉服复古婚礼 婚典俗信 “回门”知多少
一场读圣旨抛绣球拜天地的复古婚礼 第二节、 婚俗典故: 入洞房是“黄帝”定的规矩 “蜜月”来自于两人的“逃婚”和“吃蜂蜜” 拜堂与洞房的典故 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婚双“囍”的来历 蒙红头与新娘 古代皇后的婚检 第三节、 奇特婚俗: 闹洞房解衣扣 舅舅试新郎 一年只有两天可以结婚的占里人 童养媳 接亲拦轿(客家) 典妻婚 壮族古老的抛绣球和入赘 先“嫁”后“娶” 交换婚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没鸡蛋不成婚 恋爱场所姑娘房 浙江疍民抛新娘 同床共枕过七关(他留人) “爱你就咬你”集体走寨觅知音 阴婚 马上求爱姑娘追 凉山彝族少女的换裙仪式和洞房里的打斗婚俗 偷鸡头与抬锅盖 抢亲婚俗 出嫁前夜睡草铺 恋爱“喝糖水” 树枝探姻缘和草鞋定终身 湖南嘉禾传统“伴嫁”风俗 江南婚习之分红喜蛋 诵唱颂歌的潮州婚俗 孩童时就订婚的浙江婚俗 第三节、 新婚禁忌 婴儿三朝礼 做满月 满周岁的“抓周儿” 汉族家礼之笄礼 认「契」父母 做寿 新居入伙 公司开张 第四节、 古代称谓解释 古代称谓习俗 古代年龄代称 第五节、 古代家谱 族规十条 族禁六条 家规 第二章、 伦理美德: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字经》 《大学》 《中庸》 《弟子规》 第二节、 古代名人传统美德: 训俭示康 窦谏议录 终身托付 贤达之士不弃妻 举案齐眉见道义 贤妻分家劝夫 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救济乡里 《关雎》之德与周朝的「三太」 太姒:徽音的承传 教子严慈有方 《闺训千字文》 慈心于物放海龟 继志显祖做汉书 永乐帝封翰林的启示 赵太后的眼界和心胸 第一等学问:临事肯替别人想 诚实守信的宴殊 杜暹西域埋金 清正廉洁 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图文故事 第二节、 古人见面礼仪 古代礼仪用语 如何跪坐 孔子尊师 孟母教子以礼 第三节、 处世之道: 《忍 经》 《处世真诠》韩湘子 《太上感应篇》《济公活佛圣训》 《说苑粹英》 《朱子治家格言》 《格言联璧》 《名贤集》 古训:丈夫应该如何对待妻子 《增广贤文》 《金人铭》 《诫伯禽》 座右铭二则 《九诫》 《女诫》 女训 诫子三则 《东方朔诫子书》 司马光训子孙 家训 省心杂言 官箴 敬恕斋铭 西山政训 第三篇、历史人物: 名才女传奇故事 壮士英豪 文人学者 谋士思想家 皇帝将相。
第四篇、民间表演: 杂技、舞狮、舞龙、飘色、锣鼓、戏曲(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粤剧)、古乐器、面谱、舞台、皮影、木偶、中国十大古曲 第五篇、饮食和服饰文化: 第一章、 饮食文化: 第一节、 八大菜系: 各系特色 趣味菜名 第二节、 历史名宴: 宋皇寿筵 千年古宴 千叟宴 万寿宴 第三节、 地方特色小吃 第四节、 名菜名吃典故 第五节、 茶文化: 茶叶种类 茶 名 传 说 茶道 茶艺 茶壶 第六节、 酒和餐具器皿 第六节、 碗筷: 筷子的传说 筷子使用之忌 第七节、 饮食礼仪: 汉族古代食仪 中国人用餐排坐讲究 祝寿的饮食礼仪 第二章、 服饰文化: 唐装 汉服:汉服种类、汉服基本礼仪 旗袍 云锦 鞋 帽 古代女子内衣 古装美人 汉服婚礼 丝绸 蜡染 扎染 布艺 香襄 第六篇、休闲健身武术中医和各行业: 第一章、 民俗竞技:对弈(象棋围棋麻将) 放风筝 踩高跷 踢毽子 抽陀螺 第二章、 猜谜语 吟诗作对 赏花灯 赏鸟 赏石 庙会 第三章、 武术健身: 第一节、 少林功夫: 少林七十二绝技 少林十八门 第二节、 武当太极拳 第三节、 中国武林门派套路 十八般兵器 第四节、 健身: 《易筋经》 五禽戏 武术气功 第四章、 中医: 第一节、 中医常识 古代名医 医疗扁方 中医典故 第二节、 养生文献:《黄帝内经》 七情致病理论 孙思邈养生法 《彭祖摄生养性论》 第五章、 行业: 行业习俗 黄河商十诫 各行业守护神 第七篇、美术书法和建筑艺术: 第一章、 美术书法: 国画书法、古代书画家、敦煌壁画、唐卡、芦苇画、麦秸画、叶画、扇面画、年画、内画、铁画、刺绣、缂丝、屏风、匾额、石雕、墙雕、文房四宝、书桌用品。
第二章、 建筑艺术: 宫殿、园林、寺、道观、庙、院、塔、祠、陵、堂、关、楼、阁、坛、台、馆、亭、牌坊、桥、廊、垂花门,屋檐,民居(四合院、蒙古包、窑洞、阿以旺、徽州民居、碉房、竹楼、客家土楼)、家居 作者:皇侠圣君 回复日期:2008-10-24 20:36:14 回复 第八篇、天文历法周易风水 : 第一章、 天文历法: 第一节、 二十四节气 十二生肖 天干地支 黄历与皇历 第二节、 传统节日: 节日风俗 节日典故 第三节、 古代天文仪器 古代天文地理学家 第二章、 发明创造: 航海技术 成就事业的古人、 第三章、 风水八卦周易: 第一节、 风水:风水原则 家居风水 办公室风水 《相宅经》 点穴寻穴 第二节、 八卦:河图洛书 八卦 太极 阴阳 邵雍《梅花易数》 第三节、 周易: 《周易》 易学故事 五行学说 古代易学高人 第四章、 民间禁忌: 第一节、 葬礼禁忌 扫墓注意事项 第二节、 搬家禁忌 节日禁忌 第三节、 房事禁忌 孕妇、产妇、生育的禁忌 第五章、 民间方术: 古代解梦 古代医学祝由十三科 作者:皇侠圣君 回复日期:2008-10-24 20:45:19 回复 第九篇、宗教哲学百家学说神话民间传说 第一章、 宗教哲学: 第一节、 道教: 《道德经》 道教人物 道教圣地 道教故事 第二节、 儒家 第三节、 佛教:《金刚经》佛教人物 佛光 舍利子 十八层地狱 佛教名山 佛教故事 第二章、 百家学说: 阴阳家 法家 墨家 纵横家:《鬼谷子》 兵家: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第三章、 神话民间传说 第十篇、少数民族风俗和各地名胜古迹: 收集清末之前的全国各处历史重地,古代名人故居、名山重镇……在领会以上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去观赏各地名胜古迹就容易体会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艺术表现手法,事件的来龙去脉,全方位领略各种文化内涵。
以上纲要会逐一介绍并配合一定数量赏心悦目的图片。
如果对某些内容较熟悉,可根据目录在大概页数位置就可找到想看的章节。
希望有识之士前来补充,大家在这里互动交流,休闲娱乐,扩阔视野,增广见闻。
当去到第十篇时,欢迎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之人士和爱好旅游者提供各地名胜古迹资料,大家齐来参与,与众同欢游遍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