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扬的手抄报资料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春秋时代,鲁昭公在国内待不下去,出走到齐国,齐景公问他:「你年纪很轻,就把国家丢掉,这是什麼原因呢?」 昭公回答说:「我年纪很轻,很多人爱护我,但我没有亲近他们;很多人规劝我,我又不留接受。
於是弄得里边无人帮助,外边无人拥护。
现在已没有一个人真心帮助和拥护我,倒是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
这就好比秋天的蓬草,根茎已经枯萎,枝叶尚自美丽。
可是等到秋风一起,自然就连根都被拔起来了。
」 景公觉得他这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且认为若让昭公回去,该成为一位贤良的国君。
晏子说:「不会如此。
凡掉在水里的人,原先是不防备失足的;迷途的人,原先便是不注意路径的。
一定等到掉在水里以后,才会想起应该注意路径。
犹如面临灾难的人,才急著铸造兵器;吃东西塞住咽喉的人,才急著去挖井取水。
虽然这时候用最快的速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 这故事载於「晏子春秋」,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但含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我们对任何事,都要想深一层,想到它可能的发展,预先作妥善的准备,作个万一的预防;假若事到临头,才如睡梦方醒,那麼必像鲁昭公那样,不容於臣民,再要恢复已来不及了。
后来人们便根据晏子说的最后几句话,引申成「临渴掘井」这句成语,用来嘲笑人平时对於事情不做准备、不知提防,等到事已临头,才忙著采取措施去应付,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譬如一个学生,平时不好好听课,不确实做习题,对课本所讲的模模糊糊,脑筋里没有印象,待到考试时,便临时抱佛脚,开夜车,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但已经来不及了,这便是「临渴掘井」。
我们用这句成语时,还可将「未雨绸缪」来联用;「未雨绸缪」即事先预作防备,免得到时手足无措的意思。
如:「我们作什麼事都应该未雨而绸缪,不要临渴而掘井。
」
好家风好家训手抄报内容摘要有哪些?
好家风好家训选登 忠诚爱国,忠心为民;立志高远,好学上进;修身积德,多做善事;事业为重,淡泊名利;言语文明,举止得体;孝敬长辈,善待邻里。
穷不攀富亲,富不嫌穷亲,穷富不可断六亲
邻舍碗对碗,亲戚篮换篮,受人恩惠要宽还
太阳落山,敲门要开;一宿两餐,解人危难
古代简短家训
1、待人己宽,克己以治家格言大全2、见财,见色,见卑不弃,不惧!3、不以诚实为卑鄙,不以狡猾为尊贵!4、一年只望一春,一日只望早晨。
有事莫推明早,今日就 想就行。
5、越努力,越幸运;越担当,越成长;越感恩,越有福报!6、做人正直,学会宽容,善待家人,学会关爱;7、怕贫休浪荡,爱富莫闲游。
欲求身富贵,须向苦中求。
8、正人先正己,治国先治家。
国泰民安乐,家和福自加。
9、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10、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治家格言大全11、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
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 要殷勤。
12、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人安家齐,子孙昌旺。
13、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14、勤俭治家,虚心治学,仁爱治德。
1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6、男人无志,家道不兴。
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17、“孝”字当头;“礼”字在后;“净”字压轴18、男尊女,女尊男,男女平等;夫敬妻,妻敬夫,夫妻恩 爱。
19、夫妻以爱为根,相互补漏,互不埋怨。
20、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保一家兴旺。
21、积善能裕,怀德惟宁22、百善孝为先,兄弟和为贵,子弟戒骄怠,夫妻莫猜忌。
23、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24、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
25、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26、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珍惜时间,懂得付出。
27、上尊老,下爱幼,和邻里,亲家人。
28、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29、夫不嫌妻丑,妻莫嫌夫贫。
治家格言大全30、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31、与人为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 、和睦共处 。
32、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33、人生都有双重父母,双方父母一视同仁。
34、恩义并用,相处合道,扶持并肩,相伴终身。
35、上敬下睦,夫唱妇随,勤善和美,崇善孝敬。
36、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37、做老实人、做诚信人、做善良人。
38、诚实守信,开明勤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39、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
40、谨言慎行,宽厚忍让,勤恳做事,踏实做人。
41、学会放弃,懂得珍惜。
42、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 共之利。
43、夫为家计而辛劳,妻贤勤俭把家持。
44、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
45、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46、遵从父母教导,孝顺双方父母,感恩对方付出,珍惜幸 福生活。
47、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4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创业致富,勤俭持家。
51、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
52、待人以真诚,求学有始终,持恒修心,葆真求善。
53、家庭和气福运开,家中吵闹灾祸生。
54、不义之财勿取,合理之事则从。
55、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俭与勤。
5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7、实爱无成见,真信须勿疑。
58、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59、家和万事兴,齐力共断金。
60、为人父母要涵养天性,懂得必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 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61、夫妻和睦,一家之福,简单分享,知足常乐。
62、为人父母者,要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
63、做正直的人,做正确的事。
64、不要夫妻千担粮,只要夫妻好商量。
65、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
66、以爱兴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
67、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担当是非, 调和是非。
68、阴阳和,万物生长,父母安,家庭兴旺。
69、共同商定家庭事务,各自打理生活圈子,冷静对待琐碎 矛盾,宽容接受对方缺点。
70、不管谁有错,不管面临什么灾难,无论发生何种是非, 都不可外扬家丑。
71、教育孩子,全凭德行感化。
不娇、不溺、不打、不骂, 根据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72、不怨恨子女,不打骂子女,身传言教,谆谆引导,子女 的成败与父母心性德行有关,学会反思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得当。
73、一家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
若是你刁我拗,家屋一 半无成。
74、自己事自己做,今日事今日毕,不可马虎了事,不可依 赖父母,不可无故拖延。
75、家庭就餐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礼貌待客,不无视父母、长辈和客人,不边吃边玩,不浪费粮食。
76、学习工作做到学而不废、知而不厌、业而不怠、责而不 贷;家庭教育做到老而不唾、童而不惯、强而不屈、弱而不欺;行为道德做到礼而不止、信而不背、伦而不悖、法而不逆。
77、凡在童稚,读书为本。
勤俭为先,兼知礼仪。
及其成人,五常莫废,出则有方,入则孝悌。
78、夫妻终身伴,结对宜相投;志同道合好,择貌非良筹。
自由结婚后,偕老到白头。
误会当面解,欢乐度春秋。
79、为家长者当以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 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临事之际,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须以量容人,常视一家如一身可也。
80、和于邻里,睦于亲切,言必择善,行必和缓,食但充口, 毋贪美味,非礼勿取,量力节俭。
81、爱子宜有度,不得任其求。
久而成习惯,长大不易收。
导之以礼仪,督其仁德修;立志成大业,服务人民周。
82、文有承时,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身为本,名曰日升,孝弟忠信,乐礼贤亲,克明俊德,一国兴仁。
83、君子以俭德辟难。
84、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85、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8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87、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88、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89、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9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92、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93、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9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95、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96、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97、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9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99、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100、为师当严而有恒。
10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10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103、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04、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105、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106、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1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108、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09、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0、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111、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112、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
皆不可忽。
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11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1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11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6、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17、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118、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1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0、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治家格言大全朱子治家格言朱熹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治家格言大全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lt;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
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只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
将终身以之。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
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廉洁做人,传承优良家风家训 自信自强自律 的信怎么写 要求写给家长的②_②
君子以辟 【出处】《周易·否》。
【大意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
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
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
《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
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
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
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
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
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
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
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
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
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
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
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
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
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
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
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
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
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提示】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俭的意义。
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量入为出都是重要的理财原则。
推而广之,资源和财物总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挥霍。
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提示】“俭”和“恕”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常用的两个概念。
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低,几年的丰收才有一年的积蓄,所以特别要节俭。
对于官员而言,贪污受贿,不廉洁,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迷恋奢侈生活,而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所以,节俭是富国的重要国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恕”作为儒家的一种伦理道德范畴,要求以仁爱之心待人。
对官员来说,经常能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就一定会得到百姓拥护,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提示】朱柏庐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
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
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
我们的食物和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多劳动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
所以,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