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海尔的企业文化报告 商务课老师叫写。
。
2000字左右就行。
是海尔成功的秘密,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是在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中慢慢沉淀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引领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最大的秀色是员工的普遍认同和主动参与。
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海尔的发展目标紧紧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这是海尔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海尔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海尔的管理理念:斜坡球体论 创新是海尔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犹如斜面上的小球,需要有上升力(目标的提升),使其不断向上发展;还需要有止动力(),防止下滑。
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创新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敬业报国的中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回报,海尔人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忠”就是真诚,海尔人真诚到永远。
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是创新。
追求卓越表现了海尔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迅速反应,马上行动”体现了海尔人的市场观念,以迅速快捷的态度对待市场,绝不对市场说“不”。
体现了海尔为用户着想,对用户真诚,快速排除用户烦恼到零。
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 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营销理念: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 竞争理念:浮船法,即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
市场理念:创造市场 只有淡季思想 没有淡季市场 只有疲软的思想 没有疲软的市场 售后服务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 出口理念:先难后易 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出名牌之后,再以高屋建筑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资本运营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海尔技术改造理念:先有市场 再建工厂 技术创新理念:创造新市场 创造新生活 职能工作服务理念: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 海尔对市场的两条原则:紧盯市场创美誉 绝不对市场说“不” 海尔人的思想政治原则:三心换一心——解决疾苦要热心;批评错误要诚心;做思想工作要知心;用三心换来职工对企业的铁心。
海尔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 海尔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之处不是靠什么秘诀,而是靠“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
这一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正是海尔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可称作“文化建设三步曲”,其具体模式是“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代表理念与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在理念与价值观指导下,制定保证这种人物与事件不断涌现的制度与机制”。
正是最后形成的制度与机制,保证了员工对“理念与价值观(即海尔企业文化)”广泛接受并认同。
这种模式对海尔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海尔企业文化的启示 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性因素。
过去看一个企业的业绩仅仅看帐面,而现在更多地要看企业的文化及由此产生的凝聚力,这是企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
海尔从开始就塑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它成功了。
海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很早就认识到塑造企业文化是企业高层领导的最重要的责任,而且把创建企业文化看作是一个紧迫的业务问题,并一直致力于对企业文化的设计、阐释和发展,从而创建了独道的,使海尔由弱到强,走向世界。
不仅设计了,而且十分懂得如何推行他的经营理念,他重言传,常常用员工可以理觧的格言和故事灌输他的复杂的经营理念,他更重身体力行和身教,常常以自已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员工;他十分重视与员工的沟通,认为沟通比权力更重要。
从海尔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创建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领导的责任是何等的重要,其言行的作用又是何等的重要。
海尔集团的英文名怎么讲
海尔集团(青尔股份有限)是一个股份制公司。
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研究,始于1994年,由睿富全球排行榜资讯集团与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并发布,自2002年海尔集团以489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首次问鼎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以来,2012年,海尔集团以962.8亿元(人民币)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2014(第20届)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研究揭晓,海尔以品牌价值1038亿元继续稳居中国百强品牌之首,连续13年蝉联最有价值品牌榜第一名。
2015年1月27日,“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发布,海尔集团位居家电行业榜首。
参考资料:
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一、企业经营理念的提炼 经营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指导经营活动的原则。
不少企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对这些存在于潜意识中的理念加以提炼而使之明确化。
在对企业经营理念的提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行业特点企业文化要与其所处的行业特性和自身的经营特点相一致。
道理很简单:“隔行如隔山”,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运行特点、运作机制。
2、广泛征求意见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而首先应该是大多数员工都认同的东西。
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企业的文化。
通常可以先由高层制造危机感,让大家产生企业文化变革的需求和动机;然后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样产生的、其内容是什么。
3、提炼核心理念当我们问一家企业的老总:“贵公司企业文化是什么
”如果他不是在第一秒钟就能给出答案,而是要思考半天,那么,“答案”便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说明该企业的文化并不明晰———连老总都不能马上说出来,更何况员工呢
因此,企业首先必须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员工都认知和认同的理念。
而且,在做品牌推广和公共关系宣传时,还要让顾客和社会也认同企业的这种价值观念。
比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已经由最初的产品和品牌理念上升为一个企业的理念,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
4、扩展理念体系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还必须拓展为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完整起来。
比如:海尔围绕核心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理念体系:人才理念———赛马而不相马;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兼并理念———吃休克鱼;研发理念———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难题等等。
在这些理念的背后,又有相应的办法和制度作为支撑,从而使整个理念体系变得生动有效。
5、建设沟通渠道企业理念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企业内刊、板报、宣传栏、各种会议、局域网等等,都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工具,以便让员工深刻理解企业的文化是什么,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的文化;同时,企业高层在对外活动中,也应有意识地宣扬企业文化,让顾客和社会认知企业文化,以便使顾客成为公司的忠诚用户、使社会公众对企业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制度化 不少企业的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宣传的阶段,不能深入地进行塑造,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管理者缺乏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则是对企业文化塑造有误解,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理念塑造。
事实上,如果不能把理念转变成制度,就会大大地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形成制度化的文字,让全体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发挥其作用。
著名的惠普文化非常强调对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此相对应,惠普制定出了完善的培训制度:员工从入职开始,就按计划安排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员工培训工作列为每个经理人的重要职责并作为考核经理人的重要方面;公司90%的培训课程由经理们亲自执教等等。
在惠普的理念中,认为培训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
惠普之所以成为行业的楷模,就在于它不仅树立了一种优秀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更在于它从制定科学的制度入手来落实这种优秀的理念。
三、理念故事化和故事理念化 要使公司理念和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深入人心是关键。
理念故事化和故事理念化也许是最通俗、最有效的方法。
1、理念故事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只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认同,而更应该让所有的员工认同,这才叫卓越的企业文化。
企业在导入新的文化时,首先应该根据自己提炼的理念体系,找出企业内部现有的或者过去相应的先进人物、实际进行宣传和褒扬,并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重新的阐释。
海尔CEO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世人耳熟能详,是理念故事化的典范。
2、故事理念化在企业文化的长期建设过程中,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宣传要以理念为核心,注重从理念方面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对符合企业文化的先进的人和事,编纂成通俗的故事加以广泛宣传,以便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为什么他们是先进的
他们做的哪些事是符合企业的文化的
这样的榜样为其他员工树立了一面旗帜,同时也使企业文化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
四、润物细无声的企业文化推广艺术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即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提炼企业的经营理念;而从企业文化的推广上来看,又应小处着手。
以下几个方面是企业文化在推广过程中必须加以留意的: 1、称呼的艺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拉近员工与员工之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这个方面,注重称呼的艺术,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惠普,在联想集团,即使对董事长,都是直呼其名。
通过这样的称呼,往往能塑造出浓浓的亲情氛围,拉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2、加强日常沟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和“牧师”,即既是建设者,也是传播者。
这就要求高层管理者不能离普通员工太远,而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同员工进行沟通,并在良好的氛围中适时传播企业的管理理念。
这对最高管理者尤为重要。
通用电气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明确提出“痛恨官僚主义”,提倡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走访。
前总裁韦尔奇经常找一些中层和基层主管进行沟通,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3、从领导做起作为企业文化的建筑师,高层管理人员承担着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工作。
事实表明,塑造企业文化的关键,是先把高层管理者自己塑造成企业文化的楷模。
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总觉得企业文化是为了激励和约束员工的,其实更应该激励和约束的,恰恰是那些企业文化的塑造者。
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往往成为各种理念、制度的直接破坏者,他们负面的言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4、从点滴做起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喜欢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些活动、研讨和大型的培训,其实企业文化的精髓更集中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上。
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基层,都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出发,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和作风,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例如在思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思科总部的员工看到他们的总裁钱伯斯先生大老远的从街对面小跑着过来。
这位员工后来才知道,原来钱伯斯先生看到公司门口的停车位已满,就把车停到街对面,但又有几位重要的客人在等他,所以他只好几乎是小跑着回公司了。
因为在思科提倡的是员工之间的平等,管理人员哪怕是全球总裁也不享有特权。
可以说,塑造企业文化的办法有很多,但根本的还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有没有决心和勇气先把自己塑造为企业文化的典范,能不能自己先认同并遵循、传播企业文化。
这里面的东西说不定能给你点启发。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怎么理解
就像人每要吃饭一样,质量问题也一日不谈,不可一日视,否则间的忽视,此文的标题就有可能被改为“质量要了企业的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众多企业用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结论,大家已经深信不疑。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就是:如果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话,就会最终被用户所拒绝被市场所淘汰。
没有质量信誉的产品就失去了任何竞争力。
轻则,为用户所拒绝,重则,则可能发生恶性事故,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有人把“质量”比拟为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赖以生存的大堤。
因此,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优劣,不仅仅是产品卖不卖得出去的问题,更关键的是他关系着企业是否倒闭、用户的是否索赔,甚至是否官司不断,是真真正正关系着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任何企业,在组织产品生产时,总会存在质与量的选择:要么求一时之利而自毁企业之发展;要么重视质量,精心耕耘,按照行业的质量管理标准严格执行,进行贯标达标。
而这样做的企业,看似麻烦了一点,其实,正是这点“麻烦”,使企业能够赢得用户和消费着的信任。
因为,企业的生命在市场,市场的生命在产品,而产品的生命在质量。
它包括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即:从市场调查开始,经过产品开发设计,产品工艺准备,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控制、检验、包装、入库到销售、服务等一系列过程。
即构思、生产理想的产品,将产品推向社会,向用户提供使用价值。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市场竞争,质量信誉无价。
市场的竞争是无情的,而劣质的产品则是具有毁灭性的。
产品质量是企业攻战守护市场的双刃剑,一边是质量的诚信,一边是质量的背信。
美国一位企业家曾说过“倒了牌子的商品,想东山再起,如同下了台的总统期冀重返白宫一样,绝无可能”。
曾听说有这样几个事例:正在洗澡的热水器突然爆炸;攀岩者用的绳索中途断裂,造成两人死亡,一人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不合格的护肤品毁了一张张青春靓丽的脸,使其“无脸见人”。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为蝇头小利而致消费者终身痛苦,其错就不在于产品质量的优劣,而在于商家的良心和道德了。
我们讲究产品质量,实际上是要求企业员工提高整个工作质量,提高质量意识,维护企业在用户中的良好形象,占领市场,在某种意义上,产品质量问题其实是一个道德水平问题。
一个具有良好口碑的企业,会视用户为亲人,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一个具有良好职业修养的员工,会视质量为生命,认真负责,不造假,不制伪。
因此,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水平远比提高产品质量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