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对世界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所传授的不外。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
对朝鲜的影响 在朝鲜半岛,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和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半岛。
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
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
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
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
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
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
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
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半岛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
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
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
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
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朝鲜王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
朝鲜王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
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
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
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
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
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
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
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朝鲜王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朝鲜王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
科举分文、武两科。
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
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
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朝鲜王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
据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和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
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
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
“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
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
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
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献于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
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和为必修科目。
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奖励“孝子”、“贞妇”。
701年,重视孔。
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
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
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
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
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时代。
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
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
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
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
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
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
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
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
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
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
”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
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作用。
对越南的影响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东汉末年,广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
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
”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
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
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
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
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
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
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
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对欧洲的影响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1687年利玛窦译本在法国巴黎出版。
以后《论语》被转译成法文、英文等。
1691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从中国回到法国,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和《论中国礼仪书》,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的儒家思想并批评西方的堕落。
对现代的影响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
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赞美儒家的诗句和文章
跪求
劝学,
有谁能给我一首关于赞美儒家的长篇诗吗
后人写的,前人的也行,七言五言无所谓,最好要长,而且概括性强
《儒家秋》作者是陈普 ,是一首宋朝时期的诗词。
儒家秋宋陈普讲堂寂寂夜鸣蛩,苦为儿曹课日功。
道体浑沦参太极,皋比冷落坐西风。
研朱点易露华白,剪烛谈经帐影红。
礼乐斯民开治教,闽中常衮蜀文翁。
我就只找到这一首了,望采纳,谢谢
有关“谦让”的名言名句,古今中外的有关谦让的事例,最好像是儒家这样有名声的,越多越好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奢。
—— 陈毅 不满足是的车轮。
—— 鲁迅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 葛洪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 魏相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 张咏 虚已者进德之基。
—— 方孝孺 满盈者,不损何为
慎之
慎之
——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申居郧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 张廷玉 骄傲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 冯雪峰 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
—— 冯雪峰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
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 王进喜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最怀忌恨。
—— 斯宾诺莎 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 斯宾诺莎 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 斯宾诺莎 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
这个对象就是自我。
—— 休谟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 黑格尔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 徐特立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弧立。
—— 徐特立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 毕达哥拉斯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 约翰·洛克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 卢梭
如何用一个比喻来赞美别人字写的漂亮
1、笔势雄奇态横生,出于无心,是心两忘,具有了生气灌注的特点。
2、笔走龙铁划银钩。
3、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4、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
5、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幅腾飞的巨龙即跃然纸上。
他所画之龙,栩栩如生,雄奇魁伟而变化多端。
陈容画龙往往不画整条,或画龙首,或画龙爪,忽隐忽现,似闻其声,如见其形,且泼墨成云,喷水化雾,神妙无比,人称“所翁龙”(陈容号所翁)。
6、老师的字,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7、老师的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征,一笔笔铿锵有力。
8、龙蛇竞走、磨穿铁砚。
9、朴实无华而兼纳乾坤。
10、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
11、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12、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13、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14、张扬跋扈,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
15、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
最末一行写歪了,歪得简直要倾倒,但这样的倾斜并不生硬,反倒更见自由,体现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调。
陈容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
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