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清朝格言汇编

清朝格言汇编

时间:2017-08-18 19:17

谁能提供一本关于清朝历史,尽量不歪曲历史,写的也不枯燥的书名

《正说清朝十二帝》,《康熙》,《前清盛世》《晚清血泪》《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你可以去当当网等读书网站找找

古代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家训?

此臂竟不动中的“此”,代词,意思是“这”。

朱勔(这个大商人)穿着锦袍,告诉别人“徽宗皇帝经常用手抚摸”于是就在肩上绣上金手印。

还有一次,他在内宫饮酒,徽宗皇帝亲自握了他的手臂,朱勔就把黄帛缠在臂上,在与人交揖的时候,这一臂不动,表示说这只胳膊刚刚被皇帝拍过。

乾隆的十则圣训

一: 十朝圣训 中国清代皇帝谕旨汇编。

自康熙起,各朝皇帝继位后均令词臣将前朝皇帝的谕旨编纂成书,以使后代恪守祖训,也便于查考。

到光绪时,共编有10部,通称十朝圣训。

十朝圣训分别为: 1、《太祖高皇帝圣训》 4卷,康熙二十五年(1686)成书,为努尔哈赤谕旨; 2、《太宗文皇帝圣训》 6卷,康熙二十六年成书,为皇太极谕旨; 3、《世祖章皇帝圣训》 6卷,康熙二十六年成书,为顺治谕旨; 4、《圣祖仁皇帝圣训》60卷,雍正九年(1731)成书,为康熙谕旨; 5、《世宗宪皇帝圣训》36卷,乾隆五年(1740)成书,为雍正谕旨; 6、《高宗纯皇帝圣训》 300卷,嘉庆十二年(1807)成书,为乾隆谕旨; 7、《仁宗睿皇帝圣训》110卷,道光四年(1824)成书,为嘉庆谕旨; 8、《宣宗成皇帝圣训》130卷,咸丰六年(1856)成书,为道光谕旨; 9、《文宗显皇帝圣训》110卷,同治五年(1866)成书,为咸丰谕旨; 10、《穆宗毅皇帝圣训》160 卷,光绪五年(1879)成书,为同治谕旨。

十朝圣训均有清内务府刊本传世,原本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圣训的编排是按门类选择谕旨,各门类内再按成文时间顺序排列。

无目录,凭类目查找。

所设类目多且细,因谕旨内容广泛,时间较长,多有一件谕旨被选入几个类目的。

谕旨的选择标准不一,分类混乱。

有的皇帝对同一事前后观点有异,处理也不同,此类谕旨虽在一个类目中,内容却相距甚远。

圣训未选密诏,且对有些谕旨作了删节。

二:清圣训 清圣训,清朝帝皇帝的训谕编辑,明朝的训谕编辑叫《保训》。

清帝王告戒臣下的诏令、言辞称之为圣训。

新皇帝登基后,命史官编纂前任皇帝的《实录》和《圣训》,并每日晨读先皇“圣训”一节,以为施政的座右铭。

光绪帝和宣统帝的训谕都没有编成圣训,只有《德宗景皇帝实录》和《宣统政纪》。

《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康熙二十五年敕编。

《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顺治时敕编,康熙二十六年告成。

《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康熙二十六年敕编。

※《亲政纶音》不分卷,顺治时敕编。

《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雍正九年敕编。

※《庭训格言》不分卷,清世宗御编。

※《谕广训》不分卷,雍正二年敕刊。

※《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七年敕刊,乾隆时续刊。

※《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敕编,乾隆三年告成。

※《上谕八旗》十三卷,雍正九年敕编。

※《上谕旗务议覆》十二卷,雍正九年敕编。

※《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雍正九年敕编。

※《训饬州县条规》二十卷,雍正八年敕刊。

《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乾隆五年敕编。

《高宗纯皇帝圣训》三百卷,嘉庆十二年敕编。

《仁宗睿皇帝圣训》一百十卷,道光四年敕编。

《宣宗成皇帝圣训》一百三十卷,咸丰六年敕编。

《文宗显皇帝圣训》一百十卷,同治五年敕编。

《穆宗毅皇帝圣训》一百六十卷,光绪五年敕编。

三:关于乾隆的圣训请参考书籍《乾隆治国圣训》四:满文版乾隆圣训Daicing gurun i g’aodzung, abka be alhūdaha forgon be wesihun obuha ten i unenggi nenden sarasu ikengge be dursulehe ten be ilibuha xu selgiyehe horon badarambuha hiyoošungga jilingga xengge enduringge yongkiyangga hūwangdi i enduringge tacihiyan, jai debtelin enduringge i erdemu jai ○abkai wehiyehe nadaci aniya sahaliyan indahūn juwe biyade jyli i uheri kadalara amban Gaobin ferguwecun nimanggi neigenjeme nimaraha seme wesimbuhede, dergi hese wasimbuhangge, erebe tuwaci, kemuni tesure unde gese, muse ejen amban gemu majige cokto dabali gūnin tebuci ojorakū kai sehe. ○ilan biyai xanyan muduri inenggi, dorgi yamun de dergi hese wasimbuhangge, baicame tuwara hafan ts’ung dung ;e ho i emu girin i ba i tatara gurung be dasatame weilere be ilinjafi, alban i menggun be malhūxame, enduringge i erdemu be iletulereo seme baime wesimbuhebi. rre ho i jergi ba i tatara gurung serengge seibeni han mafa i giyarime yabure de tatara ba, hūwaliyasun tob i emsaron siyan xeng saiyvn? wesihun beyei gebu be ai sembi? sini araha ere xu fiyelen gvwa niyalma de akv,damu mini ubade bi.sini gebu be ai sembi?dade,bi ere xu fiyelen de agu de burede,musei tulergi de ulaburakv sehe bihe,ainu te ubade iletuleme arambini?dade,bi ere xu fiyelen be agu de bure de,muse tulergi de ubaburakv seme gisurehe bihe,enenggi ainu ubade sabuhani?五:汉字版乾隆圣训参考《世宗宪皇帝圣训》和《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可在线阅读

李叔同的对联

李叔同的对联 李叔同(一八八零———一九四二年),幼名文涛,以字行,法名演音,号弘一,别署甚多。

艺术家、佛教高僧。

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多才多艺,“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二十世纪初在日本东京学西洋绘画和音乐时同曾孝谷等创立春柳社,参加《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的演出,为我国话剧的先声。

一九一一年归国后,先后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任绘画、音乐教员。

一九一八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以后约十年间多在杭州、温州等地寺院,后往来于浙闽之间,最后十年多辗转于闽南几个寺院间。

专研戒律,精修梵行,博览群经,撰有多种佛学论著,四出宣讲弘扬佛法。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的成就,又是振兴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

著作结成《弘一大师全集》,一九九二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叔同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少年时拜津门名士赵幼梅学词,又随唐敬严学篆书及刻石,传统文学造诣很深,精通骈俪属对之技,不论是传统诗词还是白话歌词都写得韵致盎然。

生逢对联创作的高潮———清末民初之际,结交当时许多文化巨子,风流人物,如严范孙、孟定生、姚品侯、王吟生、华世奎、马家桐、王襄、王钊、王仁安、朱易谙、赵元礼等,诗酒唱和,联对酬酢,一生创作了大量楹联。

据专家估计约存世者约有四百余副,其中出家以前的有数十副,出家后的《华严经集联三百》,是他以对联的形式传播佛法的代表作,另外还有些哲理味十足的寺院联、格言联和赠友联等。

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对联风格和内容上也表现了鲜明的特色,是大师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

李叔同早期的对联概以赠人者为多,坊间流传一些如赠侄儿李麟玺、赠名妓谢秋云、歌郎金娃娃等多为论者提及,但它们或不一定是李叔同所为,或为一般的交际应酬之作,艺术价值不是很高;也有把诗词中的某一联句作为对联论者,这或许由于当时作者自己所为———截取诗句书以赠人,或许因后人失察所致,以讹传讹。

如“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月懒窥人。

”就是《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有感诗以谢之》的颔联。

李叔同早年曾“浪迹燕市,走马章台,厮磨金粉”,在津、沪间交往的风尘女性很多,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谢秋云、朱慧百、李苹香等皆有较密切的交往,互有赠与。

据当时人的记载和其时的世风推测,那时他为青楼人等写下的对联应不在少数,但这类联多不留底稿,受赠人又多命途偃蹇,或不宜不愿不便示人,故湮灭不传,流传的也难免张冠李戴,鲁鱼亥豕,未必可靠,不必为此津津乐道。

一八九八年底,李叔同奉母移居上海,加入“城南文社”,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为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还组成上海书画公会,诗酒唱和,刊印《诗钟汇编初集》《李庐诗钟》等。

这应是作者早年楹联创作最重要的集子,可惜早已失传,至今未闻面世,我们目前只能看到作者当年为《李庐诗钟》写下的一篇序言了: 索居无俚,久不托音。

短檠夜明,遂多羁绪。

又值变乱,家国沦陷,山邱华屋,风闻声咽,天地顿隘,啼笑胥乘,乃以余闲,滥竽文社,辄取两事,纂为俪句。

空梁落燕,庭草无人,只句珍异,有愧向哲。

岁月既久,储积寝繁,覆瓿摧薪,意有未忍,用付剞撅,就正通人,技类雕虫,将毋齿冷

赐之斧削,有深企焉。

庚子嘉平月 这篇序言介绍了作品的写作背景,表现了他羁居异地,在家国沦陷,山邱华屋的境况下的悲愤心情,使我们窥见作者初涉文坛时那种以家国为念的自觉精神。

想必,他那时的诗钟对联应不光是空梁落燕,庭草无人闲情逸趣。

作品积存多了,便希望把它们结集示人,可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可惜我们已见不到了。

李叔同传世的对联以后期者为多,尤以出家以后的作品占主要地位。

这一是因为年代相对近些,二是因为这时他已经成为文化名人,墨迹尺牍片纸只字都被视为珍宝,三是作品或结集出版或刻于名山古刹,流传较广。

此时最好的作品应数那些禅味十足的佛教寺庙联。

这类联见于记载较早的是: 永日视内典; 深山多大年。

这是作者一九一七年书赠法轮禅师的。

当时李在杭州教书,西湖边浓厚的佛教氛围强烈地熏染着这位忧时伤世的读书人。

这年正月初八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习静听法,恰好一位朋友在这举行出家典仪,他目击当时的一切,大受感动。

从此开始钻研佛典,也常到寺庙请教佛法。

是年九月写此联呈寺里的禅师。

“内典”,指佛教经典,“大年”,谓年寿长。

典出《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联语表达自己对佛教徒生活的理解和对受赠者的祝愿:他们终日终身研习佛法,修身养性,得以长寿。

可见作者对佛的向往心情。

他的《赠闽南会泉长老联》: 会心当处即是; 泉水在山乃清。

把“会泉”法名分嵌在上下比第一字。

“会心”在这里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知心。

下比语出左季高《题杭州冷泉亭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泉水”显然是用比喻,赞美佛教长老的高尚人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南普陀寺为会泉法师建造石塔,有意将塔址选在一泓泉水旁,并将这副对联镌刻在塔前的护栏上。

泉水、石塔、对联相映成趣,僧俗人等来到这里,顿觉高妙清凉,禅意盎然,知音者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如香茗入口,回味无穷。

又如:《檀林福林寺联》: 胜福无边,岂惟人天福; 檀林建立,足为功德林。

此联的巧妙之处是不只在下比之首嵌入地名“檀林”,还使寺名“福林”在上下比第二字和最后一字两次出现,表现了大师联语艺术的精巧娴熟。

李叔同出家后,经过一段研习,一九三一年二月,在白马湖法界寺佛前,发愿专学南山律教。

一九三二年春天,他很认真地集合学者十来人于白湖研习律学,由他主讲了十五天,因为“复有别种原因”而中辍。

一九三三年大师到福建,分别在妙释寺、万岩寺、开元尊胜院等处研究、宣讲南山律学,称为南山律学苑,其间作联: 南山律教,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犹存东土; 晋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

上比“南山律教”,指专门研习和传授戒律的佛教宗派———律宗。

它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是《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

唐朝道宣和尚(五九六———六六七年)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律宗三大部,对四分律做了定于一尊的解释。

由于他长期隐居终南山,故称为南山宗。

律宗的这三大部书到南宋时皆散佚不传了,到了清朝末年才从日本请回,使之再传中国。

此联上比讲的即是此事。

“晋水僧园”,即晋江旁的寺院。

晋江,在福建省南部,流经泉州市入泉州湾,当时李叔同在这一带的寺庙中居住了十多年。

此比说自己在晋江边的佛寺中研究律学,并向十余僧众传授。

“正法”是佛教名词。

谓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

此前,作者写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和《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

此两大名著完成了他使“正法”“再住世间”的宏愿,他也因此成为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

这次弘律历时十个月左右,对于此事大师非常重视,一九三四年,预计的课程讲完时,他又写下一幅对联及跋语详细记载此事: 愿尽未来,普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大苦; 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

跋云:岁次癸酉正月二十一为灵峰藕益大师涅磐日,迄二月十五日,讲《含注戒本及《表记初》二篇。

三月初九日,迄四月初八日居万岩寺,讲《随机羯磨》。

八月二十四日,迄十月初三日为律祖南山道宣圣师涅磐日,住大开元寺补讲都竟,敬发誓愿,以要心策志资成胜行焉耳。

昙昉并书,甲戌九月,以奉广义法师慧鉴。

这是作者在事过一年之后,写给广义法师的总结性文字,可以看出对此事的重视。

李叔同此时的对联中,还有许多是书赠寺院的,这部分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精警,格律谨严,形式上多用嵌字,更表现出作者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上文《檀林福林寺联》即是一例,另如《晋江草庵门联》: 草蘵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 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这是一九三四年题晋江万山峰草庵联,下款署“岁次甲戌正月,沙门一音撰并书。

”草庵距泉州南门13公里,为弘一法师读经处。

此联似脱胎于浙江臬使署前的对联: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冤民。

经俞樾先生考证,知此联是康熙进士、江苏巡抚徐士林题于江苏臬使署的,不知何人转题于浙江。

臬使署是掌管刑事的衙门,握生杀之权,挂这样的楹联提示法官也觉不差,而弘一法师的联,上比描绘寺院内草卉茂密,一片生机的景象,表现佛家万物皆有性情的观念;下比写寺外人间,表现出惜世怜贫的一片慈心,更觉贴切得体。

按佛陀所说,草木亦有情之一种,属于戒杀护生之列,故应“草蘵不除”。

他在一封致朋友的信中解释此联说:“眼前生意满者,生意指草而已。

此上联隐含慈悲博爱之意。

宋儒周、程、朱诸子文中,常有此类之言。

即是观天地生物气象,而兴起仁民爱物之怀也。

” 其他如: 转道和尚七秩寿联: 老圃秋残,犹有黄花标晚节; 澄潭影现,仰观皓月镇中天。

光明寺石佛像对联: 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 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

题福建省泉州惠安净峰寺客堂: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 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

都是饱受缁素两界赞誉的佳作。

李叔同这时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属于格言联,所写的多是人生感悟和道德戒律。

比如: 净峰寺自勉联: 誓作地藏真子; 愿为南山孤臣。

福建省永春县十利律院门联 闭门思过; 依教观心。

这些对联与其说是传佛的,毋宁说是戒己的。

出家后的李叔同一扫过去的贵族公子习气,衲衣菽食,本本分分地做起了和尚。

他律己极严,过午不食,除书法、篆刻外与一切艺术断绝了往来。

他不蓄金钱,得到供养,多余的退回,留用的一定向施主汇报用途,一领衲衣竟有二二四处补丁,青灰相间,褴褛不堪。

他所持之戒律,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境界,得到僧俗的共同敬仰。

一九三七年夏,他应邀到青岛讲学,其间“七七事变”发生,形势十分危急,大师手书“殉教”二字张挂室内,并题记曰“曩居南闽净峰,不避乡匪之难;今居东齐湛山,复值倭寇之警。

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

”九月经上海返回厦门。

厦门失陷后,丰子恺来信说要接他去桂林,他拒绝了,并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因自题其室曰“殉教堂”。

此后的几年中,他自觉余日无多,或奔波于各地讲经,或闭门著述,所作所为正如他在复丰子恺函中所说:“朽人年来老态日增,不久即往生极乐。

故于今春在泉州及惠安尽力弘法,近在漳州亦耳。

犹如夕阳,殷红绚彩,瞬即西沉。

吾生亦尔,世寿将尽,聊做最后之纪念耳。

”老和尚的这几句话说得非常雄壮,表现了国难当头之际,一个有骨气,有志向之爱国僧人的英雄气概。

联想起他早年写的《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爱国歌曲及后来写得“念佛不忘救国”的偈语,我们更加崇敬大师的高尚情怀。

李叔同的言行也赢得国人的无限敬仰,一九三九年已移居新加坡的广洽法师为祝弘一大师六十寿辰,特意请正在新加坡举办画展助赈的徐悲鸿为大师造像。

徐悲鸿欣然接受,画了一幅弘一大师的油画肖像。

这幅画成为两位文化大师心灵相通的象征,徐悲鸿本人对这幅画也很重视,一九四七年,他又为此画亲笔补写了题记一则,表达了他对弘一大师的仰慕之情。

题记全文如下: 早岁识陈君师曾闻知今弘一大师为人,心窃慕之。

顾我之所以慕者,正从师今日视若敝屣之书之画也。

悲鸿不佞,直今日尚沉缅于色相之中,不能自拔。

于五六年前,且恳知友丏师书法,钝根之人日是以惑溺,愧于师书中启示未能领悟,民国二十八年夏,广洽法师以纪念弘一大师诞辰,嘱为造像,欣然从命,就吾所能竭吾驽钝于师。

不知不觉之中,以答师之惟一因缘,良自庆幸,所愧即此。

自度微末之艺尚未能,以全力诣其极也。

三十六年初秋悲鸿重书为补书于北平寓斋。

李叔同出家以后,为弘扬佛法殚精竭虑,他想方设法以最通俗的形式传播佛教经义,曾经把繁多细密的戒律简化,用表格的形式传播。

为传佛经,他集《华严经》为对联三百余副,亲笔工工整整地抄写,影印出版。

这部作品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除传播佛教外,首先被作为书法精品为人所推崇。

上世纪末,弘一法师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有不少条幅联对流传,其中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就是这部作品。

作为对联,它首先体现很强的思想性。

作者以弘扬佛法为己任,所考虑的是“不失经文原意”,集联时“战兢悚惕,一言三复,竭其驽力,冀以无大过耳。

”至于作为对联的要求,作者所考虑的只是“字音平仄,惟调句末,余字不论。

一联之中,无有复字。

”所以笔者认为这部作品与他的诸多对联一样,其成就主要不在楹联艺术方面,他是把楹联作为传播道德戒律和佛法的工具使用的,对所谓“联律”颇不以为然。

关于李叔同楹联的艺术特点,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联注重思想内容的扬播。

他所传播的,一方面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如: 立志如大山; 种德若深海。

大着肚皮容物; 立定脚跟做人。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另一方面则是弘扬佛法,这类例子就无需多举了。

由于第一个特点,形成李联的另一个特点,即格言风格。

李联多讲人世的道理,采用格言的形式就顺理成章了,如: 一言有益于己; 便应着眼明心。

有时因为需要,可以不顾楹联的规矩,如: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 急事宜后办,忙则多错。

像这样的,几乎成为李联的主体,从而形成李联的第三个特点:于平仄、对仗方面甚为宽松。

笔者粗略分析了天津人民出版社《弘一大师韵语》中收录的对联,除《华严集联三百》如作者自序所述之外,其他的二十余副楹联基本符合平仄要求的只在半数左右,若以上下比是否对仗工稳,句式是否一致来要求,则不合格律者更多了。

至于《华严集联三百》中的作品,作者在序言中说得明确,我们也不必苛责。

在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方面,法师选择的是后者。

李叔同作为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放弃自己享有的优越生活,第一批出国学习西洋艺术,以自己的聪明睿智迅速接受了异国的音乐、美术、话剧等艺术形式,并把它们传播到自己的祖国。

他第一个组织话剧团体并亲自登台演出;在国内美术教育中第一个公开使用裸体模特;第一个创办音乐杂志,传播音乐知识并作词谱曲演唱,他在许多艺术领域具有开创之功。

可以设想,凭他的智慧和勤奋,如果再有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些领域的成就定会令人高山仰止。

但是,他出家了,在正当盛年的时候,在艺术创造蒸蒸日上的时候,割断一切人间的爱恋毅然遁入空门,他的这一举动至今为世人迷惘,可叹的是二十世纪的中国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可喜的是佛教东传两千年后中国出了一位律宗高僧。

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至今为我们所景仰。

(300387天津市西青区滨水西道393号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志刚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