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格言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格言

时间:2019-03-24 10:25

伦敦大学和帝国理工的关系

学院(UCL)和理工(IC)都属于伦敦大员帝国理工现在叫伦敦帝国学院,2007年宣布脱离伦敦大学 伦敦大学是13所大学的统称,包括LSE\\\\UCL\\\\IC\\\\KING等知名大学。

  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是由多个行政独立的学院联合组成的学府(联邦制大学),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

大学旗下的学院都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各学院在学术上有各自的领域,例如: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负责社会科学, 伦敦商学院负责商学(只招收研究生),皇家音乐学院负责音乐,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和 圣乔治医学院专攻医学, 考陶尔德艺术学院是世界领先的艺术史研究机构等。

除专业学院外,还有数所大型综合学院,如规模庞大科系齐全的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等。

  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又称帝国理工学院,或简称帝国理工,成立于1907年,位于英国伦敦,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成员、金砖五校之一、欧洲IDEA联盟成员,是一所享誉全球的顶尖高等学府,在20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二。

帝国理工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其研究水平被公认为英国大学的三甲之列,并以工程、医科专业、商学而著名。

英国教育界素有“三足鼎立”说法,文科牛津,理科剑桥,而工程当属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理工曾是联邦大学伦敦大学的一个加盟学院,2007年7月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授权下,正式脱离伦敦大学成为一所独立的大学。

帝国理工学院坐落于于伦敦市中心南肯辛顿,时至今日,曾就读、曾任职或现任职于帝国的校友中,共有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位菲尔兹奖获得者。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到底好不好毕业

学习上的压力比较大,男生和研究生的比例都很高。

此外,学生还可以免费使用伦敦大学其他学院的设施。

帝国理工的医学院毕业生在全英国的就业率榜上一直名列榜首。

如果你认为在此环境中只有一天到晚埋头苦读的话,不妨了解一下帝国理工学生的格言:“Work hard,play hard

心理学学校排名

心理学专业排名 学校名称 1 北京师范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 4 华南师范大学 5 西南大学 6 浙江大学 7 天津师范大学 8 华中师范大学 9 南京师范大学 10 中南大学 11 陕西师范大学 12 首都师范大学 13 辽宁师范大学 14 山东师范大学 15 东北师范大学 16 中山大学 17 苏州大学 18 浙江师范大学 19 江西师范大学

欧洲心理学读研学校排名

B 爱因斯坦 7

急啊~~我老豆要我20:30关电脑,知道的就快回答:有关詹天佑的资料或奥运知识(在线等)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

清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费赴美留学。

清光绪七年(1881)六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国。

曾先后任福州船政学堂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员。

清光绪十四年(1888)任天津铁路公司工程师。

19世纪八十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

特别是他主持的京张铁路(1905—1909)的建成,震惊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

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仁济医院病逝,享年59岁。

同年在青龙桥车站竖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铜像。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领导的国际社会运动。

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

  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  2005年6月26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发布仪式上,北京奥组委宣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 dream)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英文主题口号。

  北京奥组委对这个主题口号进行了解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北京奥组委认为这个主题口号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

“天人合一”、“和为贵”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

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这个主题口号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主题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

  北京奥组委认为,英文主题口号“One world Onedream”句法结构具有鲜明特色。

两个“One”形成优美的排比,“World”和“Dream”前后呼应,整句口号简洁、响亮,寓意深远,既易记上口,又便于传播。

中文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将“One”用“同一”表达,使“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梦想”的主题更加突出。

  历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中英文对照  1896年 1 希腊 雅典 Athens  1900年 2 法国 巴黎 Paris  1904年 3 美国 圣路易斯 St. Louis  1908年 4 英国 伦敦 London  1912年 5 瑞典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1920年 7 比利时 安特卫普 Antwerp  1924年 8 法国 巴黎 Paris  1928年 9 荷兰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1932年 10 美国 洛杉矶 Los Angeles  1936年 11 德国 柏林 Berlin  1948年 14 英国 伦敦 London  1952年 15 芬兰 赫尔辛基 Helsinki  1956年 16 澳大利亚 墨尔本 Melbourne  1960年 17 意大利 罗马 Rome  1964年 18 日本 东京 Tokyo  1968年 19 墨西哥 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1972年 20 德国 慕尼黑 Munich  1976年 21 加拿大 蒙特利尔 Montreal  1980年 22 前苏联 莫斯科 Moscow  1984年 23 美国 洛杉矶 Los Angeles  1988年 24 韩国 汉城 Seoul  1992年 25 西班牙 巴塞罗那 Barcelona  1996年 26 美国 亚特兰大 Atalanta  2000年 27 澳大利亚 悉尼 Sydney  2004年 28 希腊 雅典 Athens  2008年 29 中国 北京 Beijing  2012年 30 英国 伦敦 London  历届奥运会口号  一九八四年洛杉矶Play part in History参与历史  一九八八年 汉城 Harmony and Progress 和谐、进步  一九九二年 巴塞罗那 Friends for life 永远的朋友  一九九六年 亚特兰大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entury 世纪庆典  一九九八年 长野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flower as one 让世界凝聚成一朵花  二000年 悉尼 Share the spirit 分享奥林匹克精神  二00二年 盐湖城 Light the fire within 点燃心中之火  二00四年 雅典 Welcome Home 欢迎回家  二00六年 都灵 An Ever Burning Flame 永不熄灭的火焰  二00八年北京 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爱因斯斯坦是哪个国家的

爱因斯坦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1.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爱因斯坦的照片(20张)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

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

”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

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

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

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

他的思想和行动,使他险遭杀身之祸:一个抱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俄国贵族女刺客把枪口偷偷对准了他;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

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

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共存下去。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5年第5-6期《爱因斯坦的反省》)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大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广义相对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坚守着“上帝掷骰子”的量子论诠释(微粒子振动与平动的矢量和)的决定论阵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

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

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水星近日点的进动[这是牛顿引力理论无法解释的,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其他两位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79年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

)  编辑本段2.成长履历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Ulm, Kingdom of Württemberg, 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号。

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玻琳。

1881年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妹妹玛娅在慕尼黑出生。

1884年,爱因斯坦对袖珍罗盘着迷。

1885年,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

1886年,爱因斯 5岁的爱因斯坦和3岁的妹妹  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Council School)读书;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

1888年,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

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

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89年,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1年,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爱因斯坦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

1892年,开始读康德(Immanuel Kant)的著作。

1894年,爱因斯坦一家移居意大利。

1895年,自学完微积分(calculus)。

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德文首字母缩写词ETH)的入学考试失败。

1896年,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

10月29日,爱因斯坦迁居苏黎世并在瑞士理工学院就读。

爱因斯坦  1899年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8月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

在这一年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1902年6月16日,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

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4年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

1905年3月,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

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6年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

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生活中的爱因斯坦(8张) 1907年,升职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 1908年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爱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

1911年,从瑞士迁居到布拉格。

1912年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 8月 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9月 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 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

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

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

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爱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

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并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

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 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1月访问布拉格和维也纳。

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

2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

4月5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

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

在访问芝加哥、波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

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

1922年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

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关系正常化。

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

4月参加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

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

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

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

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上海,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

1923年2月2日,从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

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

从巴勒斯坦返回德国途中,访问了西班牙。

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

6—7月,帮助创建“新俄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

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的感谢。

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解决了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

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1924年加入柏林的犹太组织,并成为缴纳会费的会员。

6月,重新考虑加入国联。

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论证。

此时,还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

1925年受聘为德苏合作团体“东方文化技术协会”理事。

5—6月,去南美洲访问。

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

接受科普列奖章。

为希伯莱大学的董事会工作。

发表《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

1926年春,同海森伯讨论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

接受“皇家天文学家”的金质奖章。

接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27年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签名。

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被选为名誉主席。

10月参加第五届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进行激烈论战。

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1928年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

春,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健康欠佳,到瑞士达伏斯疗养,并为疗养青年讲学。

发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

4月海伦·杜卡斯开始到爱因斯坦家担任终生的私人秘书。

1929年2月发表《统一场论》。

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

第一次访问比利时皇室,与伊丽莎白女皇结下友谊,直到去世之前一直与比利时女皇通信。

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

9月以后同法国数学家阿达马进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争论,坚持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

1930年不满国际联盟在改善国际关系上的无所作为,提出辞职。

5月,在“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的世界裁军声明上签字。

7月同泰戈尔争论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国访问,主要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讲学。

12月13日,沃克市长向爱因斯坦赠送纽约市的金钥匙。

12月19日—20日,访问古巴。

发表《我的世界观》、《宗教和科学》等文章。

1931年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访问英国,在牛津讲学。

11月号召各国对日本经济封锁,以制止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12月再度去加利福尼亚讲学。

为参加1932年国际裁军会议,特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

发表《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

1932年2月,对于德国和平主义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在帕莎第纳提出抗议。

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去剑桥和牛津讲学,后赶到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

6月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

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

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

12月10日,和妻子离开德国去美国。

原来打算访问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领土。

1933年1月30日,纳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

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

后他在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

3月28日从美国到达比利时,避居海边农村。

4月21日宣布辞去普鲁士科学院职务。

5月26日给劳厄的信中指出科学家对重大政治问题不应当默不作声。

6月到牛津讲学后即回比利时。

7月改变绝对和平主义态度,号召各国青年武装起来准备同纳粹德国作殊死斗争。

9月初纳粹以2万马克悬赏杀死他。

9月9日,渡海前往英国,永远离开欧洲。

10月3日在伦敦发表演讲《文明和科学》。

10月10日离开英国,10月17到达美国,定居于普林斯顿,应聘为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

1934年文集《我的世界观》由其继女婿鲁道夫·凯泽尔编辑出版。

1935年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

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

获富兰克林奖章。

同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合作,发表向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的论文,宣称量子力学对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为使诺贝尔奖金(和平奖)赠予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奔走。

1936年开始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

12月20日妻艾尔莎病故。

发表《物理学和实在》、《论教育》。

1937年3—9月参加由英费尔德执笔的通俗册子《物理学的进化》的编写工作。

3月声援中国“七君子”。

6月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论文《引力方程和运动问题》,从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

1938年同柏格曼合写论文《卡鲁查电学理论的推广》。

9月给五千年后的子孙写信,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表示不满。

[1] 1939年8月2日在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

妹妹玛雅从欧洲来美,在爱因斯坦家长期住下来。

1940年5月15日发表《关于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查》。

5月22日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

1941年发表《科学和宗教》等文章。

1942年10月在犹太人援苏集会上热烈赞扬苏联各方面的成就。

1943年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

1944年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

发表对罗素的认识论的评论。

12月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听从玻尔劝告,暂时保持沉默。

1945年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

4月从高等学术研究院退休(事实上依然继续照常工作)。

9月以后连续发表一系列关于原子战争和世界政府的言论。

1946年5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担任主席。

5月接受黑人林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写长篇《自述》,回顾一生在科学上探索的道路。

5月妹妹玛雅因中风而瘫痪,以后每夜念书给她听。

10月,给联合国大会写公开信,敦促建立世界政府。

1947年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

9月发表公开信,建议把联合国改组为世界政府。

1948年4—6月同天文学家夏普林利合作,全力反对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预防性战争”。

抗议美国进行普遍军事训练。

发表《量子力学和实在》。

前妻米列娃在苏黎世病故。

12月,作剖腹手术,在腹部主动脉里发现一个大动脉瘤。

1949年1月13日,爱因斯坦出院。

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

5月发表《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11月“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停止活动。

1950年2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

4月发表《关于广义引力论》。

集《晚年集》出版。

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

内森博士被指名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

遗产由内森博士和杜卡斯共同托管。

信件和手稿的最终贮藏所是希伯莱大学。

其他条款当中还有:小提琴赠给孙子伯恩哈德·凯撒。

1951年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

6月妹妹玛娅在长期瘫痪后去世。

9月“原子能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解散。

1952年发表《相对论和空间问题》、《关于一些基本概论的绪论》。

11月以色列第1任总统魏斯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

1953年4月3日给伯尔尼时代的旧友写《奥林匹亚科学院颂词》,缅怀青年时代的生活。

5月16日给受迫害的教师弗劳恩格拉斯写回信,号召美国知识分子起来坚决抵抗法西斯迫害,引起巨大反响。

为经念玻恩退休,发表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论文,由此引起两人之间的激烈争论。

发表《〈空间概念〉序》。

1954年3月,75岁生日,通过“争取公民自由非常委员会”,号召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势力作斗争。

3月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

5月发表声明,抗议对奥本海默的政治迫害。

秋因患溶血性贫血症卧床数日。

11月18日,在《记者》杂志上发表声明,不愿在美国做科学家,而宁愿做一个工匠或小贩。

完成《非对称的相对论性理论》。

1955年2—4月同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

3月写《自述片断》,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

3月15日挚友贝索逝世。

4月3日同科恩谈论关于科学史等问题。

4月5日驳斥美国法西斯分子给他扣上“颠覆分子”帽子。

4月13日在草拟一篇电视讲话稿时发生严重腹痛,后诊断为动脉出血。

4月15日进普林斯顿医院。

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

  编辑本段3.爱因斯坦的家庭  爱因斯坦与前妻米列娃有一个未婚私生女丽瑟尔(1902—1903

),不过在1903年到1919年爱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来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了两个儿子汉斯·爱因斯坦和爱德华·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罕见童年旧照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是他的堂姐和表姐,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 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  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普特·爱因斯坦。

这个婚姻从1919年到1936年爱尔莎逝世。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患精神分裂,一生未娶。

大儿子汉斯?阿尔伯特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水利工程教授,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是一名物理学家,二儿子Klaus Martin (1932–1938),以及养女。

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有五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医生。

  编辑本段4.爱因斯坦的轶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

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

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

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

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

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

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

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

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差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

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 爱因斯坦罕见青年旧照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

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  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

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

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

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一样有用。

” 爱因斯坦性格类型:intp-智多星类型  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

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

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

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

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

您会接受吗

”“不会。

我当不了总统。

”“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

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

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

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

”“不,我干不了。

”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

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

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

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

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

您能胜任的。

”“魏茨曼和我不一样。

他能胜任,但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 爱因斯坦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而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

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

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理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世界第一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全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爱因斯坦的照片(20张)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

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

”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

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

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