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绿叶为题写咏物诗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咏竹》
请从“绿叶”“落叶”中选取一个作为写作对象,写一段借物喻理或咏物抒情的文字。
(100字)
教室前面有棵大桐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碟子大小的绿叶密密麻麻,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艳阳天,绿叶为我们遮挡阳光,下课后我们在树底下尽情玩耍;大雨天,绿叶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课间才能在户外活动。
望着这些看似平凡的绿叶,想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我猛然领悟到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
池边一株高大的杨树,在秋日中飒飒低语。
树叶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有的打着旋儿,在空中盘旋了许久,才不情愿似地落在地上。
好象非常不愿离开养育它的母亲——大杨树,频频回顾,别情依依。
有的从上边树枝落下,又挂在下边树枝上。
那是真情地拥抱,执意的眷恋。
秋风无情,秋日无语。
一阵摇撼,它还是被迫离开树枝,缓缓地落在水面上。
沿着池塘已是厚厚的一层落叶,猛然,在一片枯黄中,有一片深绿色的嫩叶非常亮眼。
这片叶子为啥这么年青
也许是杨树最后一片绽开的叶子,它还没有走完生命的历程,还在做着青春的美梦,不想,无情的秋风,迈着不紧不慢的脚步,板着冷漠的面孔如期而至,和其它树叶一样,被迫离开树枝。
时令到了让它们最后分别的时刻,别无选择。
谁会理会一片还没成年的绿叶呢
又一阵秋风刮过,池塘喧闹起来,那声音好象在说:等来年吧。
哦
我明白了,它们没有消沉,更没有哀伤,它们是在悄悄地酝酿,在酝酿着一个更灿烂更美好的春天…… 依然是无语秋日,飒飒秋风。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荫子满枝什么意思
狂风落尽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自晚唐诗人杜《叹花》《叹花》杜牧自是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赏析 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又题作《怅诗》,文亦有不同:“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全唐诗》卷五二四)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
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
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
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
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
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
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
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橘颂》原文和译文
绿叶代表着燕子的飞来,仿佛春天的来临。
绿叶带给我们新的气息与活力。
它的到来与凋谢时间那么短暂,但给于我们的是无穷的希望和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