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台梭利儿童观的主要观点是
儿童完整独立的人格:在小孩自己眼中,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可以对自己完全负责人完全值得信任的人,他的所有感觉和意识都是他自己来完成的。
就跟花朵一样,只要把一颗完整的种子种到合适的土壤中,它自然就会生根发芽成长。
精心设置的环境:从上面的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合适的土壤是多么的重要,同样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和贫瘠的荒野中,可以想象他们今后的成长会有多么的不同。
所以,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完整的、精心设置的、能够给孩子带来各种启发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学法非常重要的元素。
敏感期:还是以种子来举例,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每个生命在不同的成长季节吸收营养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春夏季节是它们生长的旺盛期;人其实也是多么的相似啊,3岁学习语言和10岁学习语言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没有老师,只有引导员:我们每个人最终都只能被自己说服的,即使是父母、老师,如果只是一位地说教,没有了解孩子和学生的想法,是不可能让孩子接受你的观念的,真正能够让孩子成长的,不是你告诉他的,而是你引导他认识到的。
当然,蒙氏理念还有很多,其实蒙台梭利教学法也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就跟马克思主义一样,这些理论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没有哪个教学法是永远绝对正确、是涵盖一切真理的,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的很多理念其实就是很先进的,同样,理念和知识是死的,只有真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的人才能把所有的这些论理演绎成一场精彩的演出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你满意,有什么需要可以再跟我探讨。
jerryhu@imti-beijing.com
什么是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什么是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教育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
它是形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
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之大成,形成了她自己的儿童观思想,并奠定了她具有世界影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蒙台梭利所谓“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
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
在生理胚胎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开始时一无所有,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
而心理胚胎期则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心理胚胎期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的生理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也是一无所有,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了心理。
简述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
1、“心理胚胎期”与外界环境 认为,人似乎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生理胚胎期,是在出生之前,这种情况与动物相同,另一个是心理胚胎期,是人所特有的,是在出生以后至3岁这段时间。
在她看来,从心理学上讲,婴儿在出生时空空如也,他所获得的任何能力都非遗传所得。
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信息,积累材料,儿童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
2、“吸收心理”与教育方式 认为,在各个物种中甚至在昆虫中,都存在着一种无意识心理。
它驱使生物主动地吸收外界的养料,以满足自己生长的需要。
儿童亦不例外。
受生命潜能的驱使,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心理,他们因此能自己教自己。
在看来,“这一发现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
其一,我们不应把儿童视为一种弱小的生物,而应赋予儿童一种巨大的创造能力。
他们正在进行着创造人的活动。
其二,这种能力属于无意识心理,而只有通过活动、通过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意识。
因此,我们应意识到幼年心理不同于成人。
我们不能通过文学教学来达到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儿童所经历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
蒙台梭利据此认定:“教育并非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
不是通过听,而是依靠儿童作用与环境获得的经验。
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是在为儿童设置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
”“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大自然赋予的力量的环境。
” 3、发展的敏感期与教育时机 受荷兰生物学家(Hugode Vries)的影响,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与各类生物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
这种情况和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
当某种敏感期出现时,儿童就表现出对一定目标和操练的特殊兴趣,并表现为一种“精神饥渴”,它驱使儿童长时间地重复某种练习,并最终能自如地对付和学习其特殊敏感性所及的事物。
依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与实验,蒙台梭利试图区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敏感期,如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发展的敏感期;1至4岁左右时秩序的敏感期;出生后2个月到8岁是语言的敏感期;出生到5岁是动作的敏感期。
儿童通过各个敏感期及不同活动的交替进行,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
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定义和描述是模糊的、不具体的,但却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她的有关思想充分肯定了幼年期在过程中的价值,为的重要性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这些问题后来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主要课题,并称为教学法的重要基础。
蒙特梭利的3个儿童观
儿童观一、儿童不是小大人,不应当以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要求成人所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幼儿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幼儿脱离自己的发展轨道。
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
蒙特梭利指出助长儿童发育的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
二、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首先,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其次,儿童的心理发展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因此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包含适当刺激的环境。
蒙特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
三、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
当孩子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他产生一种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特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