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言有哪些
看来学这个好事可以的。
。
。
原话:“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是这个吧 不是再找我。
。
。
蒙台梭利启蒙课该如何对家长进行宣传,通俗易懂的语句就好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1.背所谓背景,向读者交待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事情的起因等。
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
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
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
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执教者是怎么想的
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
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
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蒙台梭利说过什么话
1、母亲和幼教老师所产生的爱,近乎于神。
2、人类的高贵来自于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3、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
4、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5、儿童通过自立获得身体的独立;通过自由的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的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6、生命的纪律是秩序;智力的纪律是专注;行为的纪律是顺从。
7、只要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来配合儿童生命的发展阶段,孩子们的精神与秘密便会自发的显现出来了。
9、我们现在看到的最错误的想法便是以为身体活动就只是身体活动而已,以为它不具有更高层次的功能,。
。
。
。
。
。
其实,心智的发展必然和身体动作相配合,而且是相互依赖存在的。
10、成人无法直接帮助儿童形成自己,因为那是自然而成的工作;但是成人必须懂得细心地尊重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提供儿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却无法取得的材料。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一)儿童独立性的尊重: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
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师长千万别“指挥”或“命令”孩子,要让他自己指挥自己,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
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就能自然的活动他的筋骨,健康的身体随之而至。
(二)肃静与活动: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并非让他为所欲为,且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
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儿童借由具体操作来学习,不只是听讲。
(三)精神胜于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学生不要“主动”的想去“教”孩子,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
唯一必须人为的就是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甚至鼓励孩子尽情的游玩及操弄,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
因为蒙台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师,就是儿童本身。
(四)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
传统教育强调“群性”,而蒙氏注重“个性”。
蒙台梭利在1932年向英国的蒙台梭利学会发表的文章当中强烈痛责孩童受束于大人,比奴隶及工人都不如。
蒙氏毕生心血强调:“解放儿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儿童个人自由,应列为优先考虑。
”(五)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秩序感。
一般人都认为孩子的房间或游乐场一定乱七八糟,把玩具或纸屑丢的满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当头疼,并认为这是孩子的严重教育问题,想办法要及早培养孩子整齐清洁的习惯。
然而蒙氏相信,小孩之所以无法将屋内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
儿童本有顺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权力”予以弄坏而已。
蒙台梭利关于自由,纪律和工作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蒙台梭利是与福禄贝尔齐名的著名幼儿教育家。
福禄贝尔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古典主义的幼儿教育体系。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佐贫民区建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
纪律教育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的闪光点之一。
1 纪律教育的理论基础1.1 吸收的心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智力与成人的智力是大不相同的。
成人是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他们从外界获得知识并将其储存在大脑中。
儿童不具备成人这种记忆力,但他们能记住事情,这是因为儿童具有“吸收的心理”。
蒙台梭利认为外界事物的印象不仅要进入儿童的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
这些印象本身在儿童身上得到具体化。
儿童创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于周围世界所发现的事物。
这种心理类型即是“吸收的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能够自己教自己,即使没有人专门教他,渐渐的他也能学会自如的使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1.2 心理胚胎 儿童的生理器官在母体内已经开始形成;“心理胚胎”则是婴儿出生时才开始发育的。
心理胚胎和生理胚胎的发展都是渐进的,且具有发展的敏感期。
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话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定时间便随之消失。
1.3 社会内聚力 个体热爱、保卫、尊重自己的集体,并把集体作为其存在的目的。
儿童之间的这种团结是自发需要的产物,我们称它为“社会内聚力”。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渐渐感到,他们是集体的一部分,其活动也作用于集体。
他们不仅对集体开始发生兴趣,而且还兢兢业业地为它工作,可以说是全心全意。
儿童一旦达到了这一水平,就不再是盲目地行动,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为了集体的利益努力争取成功。
2 纪律的内涵和实质2.1 积极的纪律 一谈到纪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权力部门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制定的强制性的规定,人们为了避免惩罚而被迫遵守纪律。
蒙台梭利的纪律观与上述纪律观截然不同。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我们井不认为当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
它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2.2 自由的纪律 蒙台梭利接受了卢梭的性善论思想,认为儿童的本质是善良、完美、有秩序的,自由是对儿童本质的顺从。
纪律也必然应该是自由的。
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拥有充分的自由时,他就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为守纪律的人。
2.3 内部控制的纪律 《辞海》对纪律的解释是:社会的各种组织(如政党、政府机关、军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等)规定其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
这种纪律是外在的为了约束社会组织中各个成员行为所制定的。
这种关于纪律内涵的理解是把纪律当成强制性的,是外部控制的纪律,是为了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制定的。
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
积极纪律的维持不是靠灌输和压抑,而是基于“内在纪律”的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
3 纪律教育的实施3.1 工作 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
在孩子们非常热衷于某件工作的特定时刻,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和耐力、毅力和持续性、自动性和创造精神,是纪律的充分体现。
也正是孩子们开始走上了纪律之路。
不管他们承担什么任务,都会同样地保持良好的纪律。
工作为教师培养儿童的纪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工作中,儿童是发自内心的遵守规则。
3.2 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十分注重儿童的自主探索,她认为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
传统教育把儿童当成木偶,认为他们是无知的,什么都不会做,也不知道怎样做,家长和教师应该替他们做好一切。
蒙台梭利强调成人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完成他们自己该完成的有益活动,而不是替他们完成一切。
3.3 “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强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她认为儿童具有吸收心理,儿童正是通过吸收心理从环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的。
所以,在为儿童创设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主题,对于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利。
一个被带到美国的印度婴儿,被置于美国人的关怀之下,他学会的是讲英语而不是印第语。
因此他的语言不是来自母亲,是儿童吸收了语言,就像他吸收他生活其中的人们的风俗习惯一样。
因此他所获得的任何能力都非遗传所得。
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成未来的人。
更多蒙氏资源与学习可以联系我哦~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 什么叫三步卡
三,又称三段卡是蒙台梭利教育中常一种儿具。
在专业的蒙台梭利教学中,三步卡称为A卡、B卡和AB卡。
在蒙台梭利教学法中,A卡是一件事物的形象图片;B卡是一件事物的名称;AB卡是一件事物的图像和名称的组合卡。
实际上,三步卡是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一种具体体现,蒙台梭利教育法告诉我们,在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行为时,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将抽象的符号和具体的食物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而三段卡,就是具体食物与抽象符号之间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