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是中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更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
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六)、修身齐家家训二十四条编辑举止行为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
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
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交友治家五.交友,所以辅德也。
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
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
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
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
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九.人之生死,秉于有生之初。
世俗愚昧,多倾家荡产听于巫祝,深可悯笑。
神聪明正直,岂邀人祭祀,以为祸福
戒之戒之
十.田亩差役,承事官府,必诚必信。
如有所费量,于人户均取。
毋损人利己,暴敛多科。
本户钱粮,尤当蚤为完纳。
为人处事十一.世之生事诈人者,亦必伺人有过,然后起衅。
我若无缺,彼虽凶恶,岂敢凌我谨守礼法之人。
十二.不可习学吏事,为人写状害人,以干阴谴。
十三.饮酒随量,不可过度,以灭德丧仪。
十四.待奴仆小过,宜以理谴责,毋轻出恶言,非理挞辱。
若有故犯,则重惩不恕。
十五.讨租讨债,宜善言催取。
彼贫民岂无羞恶
遽出恶言,在我亦有所不忍。
十六.蚤起夜眠,闻犬吠声即起。
有盗徐逐之,勿急追。
十七.日逐衣食及冠婚丧祭、亲故往来,量入为出,务从节俭。
毋暗举债息,外示有余。
十八.书画要时时收拾,毋轻假人,俾狼藉毁失。
十九.买田,须择有水有佃户处,否则抛荒赔税,贻患子孙。
至于卖田之人,定因缺乏,田价宜公平,勿用轻等色银,使其亏损。
二十.营造房屋,先须打点物料完备,又量我衣食有余,方可鸠工。
如轻信他人言,遽兴土木,室成而用竭,悔不可追。
大厦尤不可妄建。
二十一.四门面湖背海,田亩无多,岁尝缺三月之食。
今于秋成时,不拘谷麦,尽力收贮。
俟布种时,族党有不足者,平粜与之,免其高价远买。
而吾仍不失本资,又可为来年储备之计。
二十二.种田养蚕,及一切裨益家务者,皆宜留心整理。
勤则有余,怠则不足,不能备述,当随时处置。
二十三.凡造一应器皿,务从朴素。
毋雕刻花卉,擅用朱砂,违法费财。
二十四.陶朱公云:若要富,养十牝。
勤种不如杂养,此之.二泗门谢氏八世祖明赠少傅谢莹立
有一句话叫,人欠你,天还之。
怎么理解的,对吗
意思是别人亏欠你的,天道会偿还与你,让你的福份慢慢显现。
学传统文化,首先要学吃亏,不只是跟别人要学吃亏,最亲的人也要学吃亏。
而且我们要了解,该是我们的,跑都跑不掉,哪是争能争得来的呢?越争福报越折损。
请问大家看过哪一个家庭为了争财产闹上法院,最后家族越来越兴旺的?没有啊。
《朱子治家格言》就讲,“伦常乖舛”,冲突了,“立见消亡”,很快整个家就败掉了。
家风家训分别是什么意思
家风个家族代代相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
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
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家规”“家矩”“家训”等等,若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
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
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六.修身齐家例:《曾国藩家训》语录八字: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八本: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 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修身十二款: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什么是家训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
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六)、修身齐家
家规家训范本20条
家规家训1. 尊敬长辈、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尊敬同学,尊敬他人就敬自己。
2. 自己情自己做,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要学会独立自主。
3. 每天早晨6:30就要起床;晚上9:00前要睡觉。
4. 认真完成作业功课,并尽力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 每天放学一回家就先写作业,写完了才能做别的事。
6. 做按时吃饭的好孩子,不挑食,不浪费食物,不乱吃零食及垃圾食品。
7. 做诚实守信的孩子,不说谎,不随便拿别人东西,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要有改正的决心和改正的行动。
8. 只能在周末时才可以看电视,每次不能超过一小时。
9.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站立行走时要有样。
10. 说话语气语调尽量做到标准,措辞委婉,不大喊大叫,凡事要镇定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