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中的名句有哪些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资治通鉴中的鉴中镜子的意思,这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有关六个方面的名言:恒心毅力、友谊、克服挫折困难、诚实、学习、宽容。
三十条,越短越好。
多的可以加分
1.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佚名 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普里尼 4.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佚名 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 8.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恰普曼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朱熹 10.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 11.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佚名 13.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15.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武者小路实笃 16.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但丁 17.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佚名 19.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雨果 2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王守仁 2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米南德 22.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黑格尔 23.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梭罗 24.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乔•贝利 2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26.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
——罗洛•梅 27.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
——武者小路实笃 28.有志者事竟成。
——佚名 29.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 30.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
——果戈理 31.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
——华兹华斯 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资治通鉴重要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我们几万册的史学典籍中,如果你要挑几部最具代表性的,那必有《资治通鉴》。
但一般读者想把握其中的精义,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它篇幅巨大,从战国三家分晋开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陈桥兵变,有1300多年历史,共294卷篇幅。
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同一件事不同的历史学家会有不同的表述,这就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差异。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如果只关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涵义,哪怕读得滚瓜烂熟,也不见得会了解这部书。
对于《资治通鉴》,以往大概有这么三种读法。
第一种,训蒙童的读法。
周一良先生小时候,他父亲给他制定过一份日课,其中就有点读《资治通鉴》的内容。
这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一些私塾中。
这样读《资治通鉴》,除了了解基本历史,主要是通晓句读。
以前的书籍,一般没有句读,小孩儿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自己点断。
今天复旦有些单位训练研究生,也还在用这种方法练习古文阅读能力。
这当然是《资治通鉴》最简单的读法。
第二种读法,也是大部分普通读者的读法,就是通读《资治通鉴》,藉以了解宋朝以前的历史。
我在学校和社会上讲过很多次《资治通鉴》,每次都会激起一些听众的兴趣。
很多听众就会去买一套《资治通鉴》,但是一般读一段时间就会找到我说,太难了,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继续读下去。
读古文的过程本身就很困难,一般读者读《资治通鉴》就是一页页往下翻,再一看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有二十册,就着急,恨不得一下看掉半本。
大家算一下,这样读,即便能坚持一天读一卷,读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
但这样阅读的效果不会太好,人脑的记忆功能有限,吸收新知识过快就容易忘掉旧的,看掉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
除非真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把《资治通鉴》翻来覆去读,否则很难通过这条途径掌握中国古代历史。
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反反复复地阅读《资治通鉴》中某一段内容,显然不太现实。
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讲,如果想了解中国通史,读《资治通鉴》并不合适,还是选择钱穆的《国史大纲》比较好。
读《国史大纲》当然也不容易,但只要有点毅力,一个学期看完应没问题。
另外,程度高点的同学可以去看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而第三种读法,就是通过读《资治通鉴》来做研究。
这是专家们的事情,和多数普通读者没太大关系。
我今天主要想谈另一种《资治通鉴》的读法,也是我给复旦非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资治通鉴》导读”的主题内容,是用一种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资治通鉴》。
什么叫思想史的读法,思想史读法的基本立足点在哪里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我们今天给他一个历史学家的头衔,其实大家不要忘了,回到司马光生活的那个时代,回到当时的场景中去,他最重要的身份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政治家。
司马光可以说是宋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他都参与。
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既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司马光就写过很多文章,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会危机,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张。
司马光所反对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变法的策略与具体内容,他认为王安石的方法行不通。
反对失败后,司马光离开北宋首都开封,来到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而这十五年就是《资治通鉴》完成的重要时期。
从《资治通鉴》的编修受官方资助开始,到编修完成,前后十九年,大部分内容是司马光洛阳定居时完成的。
大家想想,一位关切时事、对时事有着深切观察和思考的政治家,他在编修历史的时候,难道就像一位普通历史学教师这样,仅仅是在讲述历史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对《资治通鉴》研究越深,对司马光了解越深刻,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虽然语言有些夸张,但基本立意是成立的,那就是,《资治通鉴》没有一个字在讲宋代,但每一个字都在讲宋代。
它对于历史的解读,对兴衰成败的总结,都是指向宋代的现实问题。
司马光在讲自己编修《资治通鉴》的目的的时候,说“稽古以至治”,这句话的逻辑是,先去总结历史经验,然后找出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规律。
我们知道,在编修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所以当我们对《资治通鉴》进行认真的解读,会发现,《资治通鉴》体现出来的东西,跟他讲的这句话恰恰相反。
为什么是相反的
司马光在编修前,头脑中已经有一套治理国家的观念。
在这套观念的引导下,司马光再通过《资治通鉴》“稽古”。
所以是他的政治观念,决定了他如何稽古、如何叙述历史,而不是通过稽古,另行总结一套政治观念。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资治通鉴》在刘备出场时,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描述。
当《资治通鉴》讲到某位重要历史人物出场或退场时,都会用一些篇幅来描述这位人物的特点。
《资治通鉴》说刘备的性格“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这些表述刘备深沉有大志的正面语言,显然沿袭了《三国志》的文字。
但《三国志》同时说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这些描写刘备生性奢侈,甚至带有些流氓性的语言,却被《资治通鉴》删除了。
我们可以说,《资治通鉴》展现的刘备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的,不如《三国志》交代得全面。
但《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必须理解司马光,以及那个时代儒者的基本思想。
宋代的儒学思潮,逐渐形成了以道德涵养为一切基础的价值观,司马光是代表人物之一。
对于这些儒学家来说,甚至于皇权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础也在于道德。
那么一个嗜酒好色之徒都能成大业,何以规劝以后的皇帝恪守道德律呢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教科书,对这个问题就有所考虑,因此删去了刘备喜好声色犬马的文字,仅保留关于他有大志向的描写。
这就是典型的先有观念,后有历史。
而更复杂的一些政治话题,如改革问题、君臣关系问题、女人在政治中的作用问题等等,《资治通鉴》都有涉及,而这些话题的讨论,看上去是在总结历史,其实是有很深刻的现实指向。
这就是我讲的通过思想史的方法来读《资治通鉴》,那这部书就是了解宋代思想状况的一部史料,虽然它没有讲宋代。
这才是它最本质的东西。
再举个复杂些的例子。
比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汉书里有全文,而《资治通鉴》中的就短了很多,那问题就来了,司马光删减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一旦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和宋代思想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
我们知道,汉代儒学的基础在于天人感应,皇帝的权力原则上是绝对的权力,所以能制约皇帝权力的途径极少,效果也有限,所以也就更强调天人感应。
皇帝是天子,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皇帝有天命,另一方面,皇帝的行为要符合上天的旨意。
也就是说,皇帝不能乱来,一旦乱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灾字的本义就是指天火,上天用灾来警告皇帝的失德,如果皇帝不反省,那就是该革命的时候了。
我们今天讲革命,是想到农民伯伯去攻打县衙之类的,而古文中革命是说上天不再对皇帝有所眷顾了,认为你不是一个合格的代表他来行使权力的人。
所以,革的是天命,要换一个代理者。
这是汉代思想家的想法,《春秋》里对每次日食都有详细记载,因为那是最严重的天谴,太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认为太阳不见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每次日食皇帝都要严肃对待、反省。
一旦日食,大臣们就会纷纷给皇帝写奏章,指责皇帝,理由五花八门,或说日食是因为皇帝造了某宫殿,或说因为皇帝轻信小人,不能说的话借这种机会全说出,皇帝是不能处罚任何人的,而是要努力反省改正。
但到了宋代,这套不管用了。
因为宋代科学知识积累了很多,历法也很先进了,对天文现象有了很深的认识,有点知识的人都已经知道日食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
汉代的天人感应也不再是宋代政治哲学的基础,这也是历史学在宋代特别发达的原因,因为要找到另外一套途径来说服皇帝不能胡作非为,光靠天谴是不行的,所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告诫。
后来人总结宋代的文化史,一般都非常重视理学。
为什么理学会成为宋代的文化标签
用今天的话讲(可能不太准确但仍然接近本质),宋代学者的理性思维要比前人们强得多,对于人性的认识,对于道德修养的要求,在宋代理学的系统中是摆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上的。
比如四书《大学》中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要正,先修身,就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达到齐家的目的,这项完成后才有可能治国平天下。
这套观念成为宋代政治哲学的基础,关键在于宋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和汉代人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差别。
天人感应在宋代也还讲,宋代的皇帝挺不错,非常配合学者们的这种讲法。
但儒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政治哲学的基础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更新,也就是从天人的认识转换到对人自身的认识,除了哲学之外,历史学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所以对宋明理学的兴起,我不太同意一种看法,就是强调其兴起和佛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佛学的逻辑系统严密,思想很深刻,哲学上的认识又是儒学比不上的,所以儒学家很有危机感,儒学中也借用了很多佛学的概念等等。
我认为宋明理学更多是政治变化、人们认识变化的一个结果,而不仅仅是佛学的影响。
了解了这样的思想背景,再来看《资治通鉴》如何处理汉儒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汉书》里的《天人三策》,开篇就讲天人感应,非常能代表汉代儒学的特点,而司马光偏偏将这段给删掉了,《资治通鉴》中的《天人三策》,开篇立意已经和董仲舒的相去甚远。
但妙就妙在《资治通鉴》中《天人三策》的开篇文字,也是《汉书》中《天人三策》原文就有的,司马光删掉了“天人”,留下并突出了“仁义”和“教化”,重点完全不一样。
仔细对比《汉书》和《资治通鉴》中的两份《天人三策》,很容易发现,主题由原先的“天人关系”转变成为礼乐教化。
而教化是道德养成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从中也可以看出,《资治通鉴》对于汉代文献的删减、保存,和宋代的思想背景有很紧密的联系。
司马光按照自己的理念来编辑传统文献,决定什么样的文字能够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文字不能进入。
所谓“稽古以至治”,其实是司马光以自己的观念来剪裁历史。
在《资治通鉴》的第291卷里面,讲到五代时候大名鼎鼎的冯道。
在冯道去世的这则消息下面,司马光引用了欧阳修对冯道的批评。
司马光和欧阳修之间有龃龉,所以《资治通鉴》很少引用欧阳修的文字,但在这里却全文引用了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对冯道的评论,说明冯道这个人很值得说。
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五十四年换了五个朝代,十四位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冯道却是个例外,做过多任皇帝的宰相。
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晋、汉、周)十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从唐明宗到周世宗九位皇帝都用他做宰相。
在当时纷乱的政治背景下,无疑是个成功的人物,甚至有人送他“政坛不倒翁”的雅号。
不仅五代至宋初对他的评价很高,冯道对自己这一生也显然比较满意。
但到北宋中叶,对冯道的评价完全颠覆了。
以欧阳修和司马光为代表,对冯道历仕各姓君主,毫无“节操”的行为,给予大张挞伐。
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如何理解冯道现象
先讲几则冯道的故事。
契丹灭晋时,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冯道应召到达,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冯道说:“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保全了百姓。
再就是冯道死时没有存款,他的钱都用到那里去了
冯道是河北河间人,他的家乡是汉族和契丹冲突最剧烈的地方,经常有百姓被掳走当奴隶。
他的钱大部分用来赎人和安置。
关于冯道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他自称“忠于国,孝于家”,这在五代时是没有人反对的,但到了宋朝,很多人开始反对他,认为他没有脸自称“忠”,所以五代和宋朝对他的看法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为什么呢
很重要的原因是五代和宋朝对“国”的看法不同。
五代时,战乱频繁,真正掌握政治核心的都是军阀,而像冯道这样的文人是游离于政治核心之外的,他所认为的“国”主要是指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只要对得起老百姓,在军阀的“虎狼丛中可立身”,皇帝的轮换他不想左右,也没有能力左右。
到了宋朝情况变了,当然宋儒也很看重老百姓,但是,宋代的政治结构和五代不同,为了解决政权更迭频繁,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宋代皇帝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非常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
当然不可能仅靠一杯酒就释兵权,背后还有一系列的努力。
宋代能够长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政治、官僚政治代替了军阀政治,使得政治结构趋于稳定。
而欧阳修和司马光这样的文人和皇帝的关系,和冯道与皇帝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冯道和皇帝不是共生体,不属于同一个利益集团,虽然很多皇帝要借助于冯道的声望,但冯道并没有处于那个利益核心圈里面。
欧阳修说五代时殉节的都是武将,以此贬低冯道,也说明欧阳修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比较肤浅。
因为在军阀政治系统里,皇帝都是靠武夫上位,失败的一方即使不殉节,也活不了。
但文人是游离于政权交替核心之外的,所以,殉节的没有文人。
但宋代是文人统治的社会,皇帝通过文人和官僚管理国家,文人处于政治核心,在司马光和欧阳修们看来,忠于国和忠于君是一体的,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才会反对冯道。
《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分布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
显性层面,就是文字本身。
思想史的读法,就是要钩沉它隐性层面的史料价值。
这部书不直接讲宋朝,但却经常指涉宋朝现实。
比如,在第211卷有如下记载:突厥领袖默啜自武则天时就经常骚扰边境,但后来被部下所杀,那位部下拿着默啜的首级找到唐朝军官郝灵荃来换赏钱。
郝灵荃将首级交给朝廷后天天盼着朝廷的嘉奖,但当时宰相宋璟认为,如果郝灵荃得了丰厚的奖赏,就会导致很多边将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故意挑起边境战事,以杀死少数民族领袖的方式来邀功。
类似的案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于是拖了一年之久,才给了郝灵荃非常有限的奖赏。
郝灵荃失望恸哭而死。
这段文字后来有很多学者研究,比如胡三省。
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他认为司马光的叙述错了。
胡三省说郝灵荃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只不过因人成事,捡了个便宜,所以拖延、压低对他的奖赏,并不意味着宋璟有那么长远和深刻的边境问题考虑,宋璟的决定只不过是因为郝灵荃功太小,没什么太复杂的想法。
其实至于郝灵荃如何获得默啜的首级,司马光有详细的记述,他完全知道郝灵荃没啥功劳,胡三省的批驳没啥道理,因为他是用司马光显然知道的事实来反驳司马光。
但司马光为什么还要这么叙述宋璟的想法
这是因为当时宋朝正在积极准备开拓边境,司马光认为发动战争机器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事实上,北宋也的确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司马光这么说宋璟显然是为了反对新政,劝说宋神宗。
因此,《资治通鉴》里面很多看似讲不通的地方,其实有它的深意。
如果我们抛开思想史的眼光,就会一头雾水,即使读得很熟,也会发现很多漏洞和不能明白的地方。
后人还有专门修订《资治通鉴》的错误的。
但是,如果你用今天我所讲的这种方法来读它,就会发现,很多表象上的“错误”其实背后有它的思想背景,是经过司马光深思熟虑的。
我们以为司马光错了,错的其实是我们。
要读懂《资治通鉴》,思想史的方法是必须的。
一定要先知道司马光是一个思想非常深刻的政治家,然后再来考虑他的作品,而不能仅仅将《资治通鉴》当成一部简单的历史著作来阅读。
最后谈谈我为什么要开这样一门通识课程。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一门课对于非历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是不是太难了。
在课堂上,把复杂的问题通俗化,讲得大家都能听懂,需要一些技巧,不在这里讨论。
我想说的是,在通识教育中开设经典导读课的目的和意义,究竟在哪里
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吗
是要让学生记住你所讲的吗
多数学生在进入工作领域后,根本没有机会再接触这些具体的知识点,记住了也没太大用处。
真正能让他们受益终身的,是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这将在无形中提高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思想史的方法解读《资治通鉴》,说白了,就是要告诉他们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学会透析文字背后的内容。
这看起来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解剖《资治通鉴》,是一个示范过程。
学生上这门课,是接受一次这样的训练。
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更多、更现实的问题。
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20条
导语:道德修养是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识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修养的名言名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2、去谗贱,所以修身。
——康有为3、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林逋4、辛勤 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布莱克5、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黄石公6、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王安石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10、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11、真诚才是人生最高 美德。
——乔叟12、生活就是战斗。
——柯罗连科1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14、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1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16、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17、知耻近乎勇。
——孔丘18、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翟19、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20、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子思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22、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2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24、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25、希望是厄运 忠实 姐妹。
——普希金2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27、礼貌使人类共处 金钥匙。
——松苏内吉28、沉沉 黑夜都是白天 前奏。
——郭小川29、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查看全部5个回答教男人在持续一段时间,成年男人要看!那个短小,勃起硬度不够,控制不住射精时间,严重影响性生活,感情受挫,在这看的,。
!江苏裕隽医疗器械有..广告 早射7个步骤延长射精时间早射怎么办我今年才二十三岁,一分钟左右就不行了,感觉很没面子。
用了这个方法后,幸福从此开始江门尚维网络科技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求应该是一句名人名言,大意是:你以为只是平凡日子做的普通决定,却不知道那些决定使人生巨变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杰 《杀鹌鹑的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