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 9年级作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当然有其意义。
如一味只盯着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会使人自大。
但是,只看到他人的长处,只会盲目的向别人学习,难道这样就是正确的吗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一只年幼的狮子,立志要成为一头最完美的狮子。
后来,它发现狮子在长跑中的耐力比羚羊弱。
于是它决定学羚羊吃草以增强耐力,最后狮子因吃草而变得体力空乏。
狮子的母亲发现他的做法后对他说:“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它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有突出的优点。
它是靠突出的观察力、优异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扑跳动作而不是靠完美来称霸草原的,没有缺点的动物是不存在的。
”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犯了和小狮子相同的错误。
我们之所以会去向周围的每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完美。
追求完美固然无错,但不能过分,我们必须允许自己存在缺点,允许自己的不太完美。
因为在我们向别人学习以改掉身上一切缺点时,我们或许正在丢失自己最珍贵的优点,而变为一个平庸的人。
狮子之所以成为狮子,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们能够尽量避开自己的缺点,去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优点。
一位记者在采访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时惊奇地得知这位着名科学家竟然是“电脑盲”后问其为什么,崔琦说:“我也想学电脑,但我的全部心思都花在了科研上,已经没有精力去钻研电脑了。
”作者又问:“那你没有落后于时代的感觉
”崔琦平静地回答:“这世界变化太快,时尚的东西太多了,没有法,我必须要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便是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成功。
所以,我们不必去羡慕其它领域的成功者,更不必盲目地向他们学习,我们应当做的是去最大程度地发挥优点。
因此,三人行未必有我师。
我们并非不应当向他人学习,而是应当向能够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优势的老师学习。
三人行未必有我师,因此,当谨慎从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连孔子这样有大学问的人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样看来你即使有再大的学问,在三人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
因为每人的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
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但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他虽然不会之乎者也,但可以用灵巧的双手造出一把漂亮的椅子或一张结实的木桌。
这样看来,在做木工上,他绝对是你的一个好老师。
所有的知识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学不完的。
学海无涯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只是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的一个岛屿。
所以我们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长处。
我们即使能认识到他人的长处,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则更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所以只有谦虚的人才能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自己不断进步。
这个道理仿佛谁都明白,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却往往表现的不够谦虚,只要得到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愿请教他人,这实在是幼稚无知的表现。
古往今来,有多少卓越的科学家总把谦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告诉自己学无止尽,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
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我国古代学者刘开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学与问相辅相成。
一个人智慧有限,知识无涯,学习中总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
我们提倡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就是碰到问题,实事求是,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要多向人请教,而且要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知识。
学习知识固然是好的,但不明辨知识的好坏就学是盲目的表现。
并不是有知识的内容都要去学。
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要学习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让我们抱着“人皆我师”的态度,在虚心求教中获得真知吧
用孔子名言怎么样写一篇议论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当然有其意义。
如一味只盯着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会使人自大。
但是,只看到他人的长处,只会盲目的向别人学习,难道这样就是正确的吗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一只年幼的狮子,立志要成为一头最完美的狮子。
后来,它发现狮子在长跑中的耐力比羚羊弱。
于是它决定学羚羊吃草以增强耐力,最后狮子因吃草而变得体力空乏。
狮子的母亲发现他的做法后对他说:“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它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有突出的优点。
它是靠突出的观察力、优异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扑跳动作而不是靠完美来称霸草原的,没有缺点的动物是不存在的。
”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犯了和小狮子相同的错误。
我们之所以会去向周围的每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完美。
追求完美固然无错,但不能过分,我们必须允许自己存在缺点,允许自己的不太完美。
因为在我们向别人学习以改掉身上一切缺点时,我们或许正在丢失自己最珍贵的优点,而变为一个平庸的人。
狮子之所以成为狮子,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们能够尽量避开自己的缺点,去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优点。
一位记者在采访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时惊奇地得知这位着名科学家竟然是“电脑盲”后问其为什么,崔琦说:“我也想学电脑,但我的全部心思都花在了科研上,已经没有精力去钻研电脑了。
”作者又问:“那你没有落后于时代的感觉
”崔琦平静地回答:“这世界变化太快,时尚的东西太多了,没有法,我必须要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便是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成功。
所以,我们不必去羡慕其它领域的成功者,更不必盲目地向他们学习,我们应当做的是去最大程度地发挥优点。
因此,三人行未必有我师。
我们并非不应当向他人学习,而是应当向能够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优势的老师学习。
三人行未必有我师,因此,当谨慎从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连孔子这样有大学问的人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样看来你即使有再大的学问,在三人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
因为每人的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
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但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他虽然不会之乎者也,但可以用灵巧的双手造出一把漂亮的椅子或一张结实的木桌。
这样看来,在做木工上,他绝对是你的一个好老师。
所有的知识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学不完的。
学海无涯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只是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的一个岛屿。
所以我们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长处。
我们即使能认识到他人的长处,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则更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所以只有谦虚的人才能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自己不断进步。
这个道理仿佛谁都明白,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却往往表现的不够谦虚,只要得到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愿请教他人,这实在是幼稚无知的表现。
古往今来,有多少卓越的科学家总把谦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告诉自己学无止尽,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
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我国古代学者刘开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学与问相辅相成。
一个人智慧有限,知识无涯,学习中总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
我们提倡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就是碰到问题,实事求是,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要多向人请教,而且要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知识。
学习知识固然是好的,但不明辨知识的好坏就学是盲目的表现。
并不是有知识的内容都要去学。
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要学习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让我们抱着“人皆我师”的态度,在虚心求教中获得真知吧
以孔子的一句名言写一篇议论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则语录讲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当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
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是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大无知”太虚伪了。
人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
实事求是,历来是我党倡导的一贯作风,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奋起直追,才能独领历史的风骚。
否则我们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那只能是被后人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淘汰。
来吧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干事情,为迎接未来的挑战作准备吧
追问:800字初三水平啊回答: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
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
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
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
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
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
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
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
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
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
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
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
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
这条件是什么呢
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
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
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
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
“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
“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
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
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
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
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
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
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
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
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
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
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
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
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够了把采纳吧
用孟子或孔子的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左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则语录讲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当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
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是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大无知”太虚伪了。
人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
实事求是,历来是我党倡导的一贯作风,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奋起直追,才能独领历史的风骚。
否则我们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那只能是被后人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淘汰。
来吧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干事情,为迎接未来的挑战作准备吧
追问:800字初三水平啊回答: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
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
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
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
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
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
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
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
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
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
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
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
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
这条件是什么呢
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
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
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
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
“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
“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
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
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
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
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
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
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
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
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
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
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
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
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够了把采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