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张之洞格言

张之洞格言

时间:2015-01-21 15:29

张之洞的名言

1、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

  2、兵之于国家,犹气之于人身也。

人未有无气而能生者,国未有无兵而能存者。

  3、天下艰巨之事,成效则俟之于天,立志则操之在已民。

志定力坚,自有成效可观。

  4、生齿繁,百物贵,仅树五谷,利薄不足以为养。

古昔之农患惰,今之农患拙。

  5、鄙人性情,向来专作独任其难之事,尤专作费力不讨好之事。

  6、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7、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

关于农业的谚语、格言、俗语

1、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2、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笛卡尔3、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 [英]卡莱尔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俄]列夫.托尔斯泰5、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德]歌德 6、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 [美] 爱迪生 7、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

—— 鲁迅 8、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 [法]卢梭9、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 [清]张之洞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宋]朱熹11、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

—— 明·冯梦龙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

有关于读书的格言

“一扫何以扫天下”6、学校是之所,文明是成本。

7、让我们一起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7、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8、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9、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0、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12、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13、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 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14、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

15、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16、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17、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习,从我做起。

18、告别陋习,健康文明。

3、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4、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5、讲文明,信科学,防非典,同行动。

6、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习,从我做起。

7、万众一心抗非典,众志成城保畅通。

8、科学、健康、环保、文明。

9、革除陋习,战胜非典。

10、告别陋习,健康文明。

11、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

12、大搞爱国卫生运动,铲除病菌滋生土壤。

13、告别陋习崇尚文明,向不良卫生习惯宣战。

14、克服不良习惯,养成文明行为。

15、学道德建设纲要,扬文明行为新风。

大量的名人名言、座右铭、哲理诗句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8、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2、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7、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9、,患不知人也。

20、,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年级上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言必信,行必果。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1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3、,一览众山小。

14、业精于勤,荒于嬉。

1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6、纸上得来终觉浅,。

17、,柳暗花明又一村。

1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年级下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7、有所不为, 而后可以有为。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0、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1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12、近水楼台先得月。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6、前车覆,后车戒。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2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也。

22、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23、太上有立德,其次在立功,其次在立言。

虽久而不废,此之谓不朽。

24、贫贱之交不可忘,。

25、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6、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8、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2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九年级上1、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5、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6、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7、德不孤,必有邻。

8、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9、,不拘一格降人才。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2、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5、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16、往者不可谏,。

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不以一眚掩大德。

19、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20、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

2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5、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2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2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九年级下 1、义无反顾,计不旋踵。

2、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6、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

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8、冒天下之大韪。

9、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1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1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6、民以食为天。

1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1、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24、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25、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2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0、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酒香不怕巷子深下一句是什么

原句:真金不怕红炉火,不怕巷子深。

酒香不怕巷子深,也作”酒好不怕巷子,就是说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前来品尝。

陈窖一开香千里,要真正吸引酒客(消费者),让他们不会因为巷子深而怯步,就需要在酿造上下大功夫。

引申义它引申为只要东西或产品很好,即使它处在一个很偏僻的位置,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总能使人们(消费者)知道它。

“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早也成为民间的通俗语句,融入中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旺盛生命力的俗语文化之中。

它指好的东西哪怕寻找起来十分困难,人们都会力尽艰辛地找到,这句话传遍了大江南北,如果要寻找它的根源,你还得回到泸州老窖国宝窖池边。

在泸州老窖国宝窖池所在地泸州南城营沟头,在明清时代有着一条很深很长的酒巷。

酒巷附近有8家手工作坊坊,据说泸州最好的酒就出自这八家。

其中,酒巷尽头的那家作坊因为其窖池建造得最早,所以,在8家手工酿酒作坊中最为有名。

人们为了喝上好酒,都要到巷子最里面那一家去买。

传说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时候,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张之洞出任四川的学政,他沿途饮酒做诗来到了泸州,刚上船,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酒香。

他心旷神怡,就请仆人给他打酒来。

谁知仆人一去就是一个上午,日到中午,张之洞等得又饥又渴,才看见仆人慌慌张张抬着一坛酒一阵小跑。

正在生气之间,仆人打开酒坛,顿时酒香沁人心脾,张之洞连说好酒,好酒,于是猛饮一口,顿觉甘甜清爽,于是气也消了,问道,你是从那里打来的酒

仆人连忙回答,小人听说营沟头温永盛作坊里的酒最好,所以,小人倒拐拐,走弯弯,穿过长长的酒巷到了最后一家温永盛作坊里买酒。

张之洞点头微笑:“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有关英雄的名言.故事

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爱国英雄人物故事》一书记载了六十位中外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

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强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流芳千古;刘胡兰从容对铡刀,大义凛然;不满20岁的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兵重创入侵英军扭转战局;美国之父华盛顿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狱中用鲜血写出《绞刑架下的报告》等故事。

这些英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祖国的存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面对挫折坚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向这些爱国英雄学习,常怀一颗爱国之心,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故事: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愤怒,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 爱国活动鱼甲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过, 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 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 黄巢领兵造反, 所到之处, 杀人百万,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 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 兵临邓州城下, 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 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 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马问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 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 我们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 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 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 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 深受感动, 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 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 将信将疑, 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 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 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 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 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 此后每到端午节, 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 艾草, 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徐特立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

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

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

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

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

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

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

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

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

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

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

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

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

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

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

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

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

”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

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

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

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

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

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

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

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

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

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

”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

”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

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

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

”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

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

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

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

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

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

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

”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

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

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

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

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

有些学生说他“小气”。

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

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

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

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

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

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

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

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

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

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

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

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

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

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

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

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

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

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

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

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

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

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

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

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

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

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

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

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

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

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

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

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

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

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

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林则徐 清朝的后期, 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 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鸦片 他们的目的, 一是掠夺我国的财富; 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 便於他们侵略.当时, 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 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 再不禁烟, 我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 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 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 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 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 可英国商人不肯缴, 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 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 坚决行使主权, 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 只好缴出了鸦片.1839 年6 月3 日这一天, 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 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