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西方哲学家名人名言
西方哲学家的名言。
1、泰戈尔——“我象村里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年迈的样年迈。
” 2、康德——“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 3、泰勒斯(古希腊)——“水是最好的。
”托马斯.阿奎那: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亚当斯密: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卢梭: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叔本华: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克尔凯戈尔: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 泰勒斯: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马基雅伟利:政治无道德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 罗素:我正在说谎 萨特:他人就是地狱.人对人是狼 4、苏格拉底,从不著书立说,推崇“无拘无束的辩论或讨论”。
比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后安详地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你们去活。
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 5、笛卡儿——“怀疑一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却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
”——“我思故我在
” 6、斯宾诺莎——“理性能使人自由。
” 哲学名言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 亦壁鸠鲁:幸福就是 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基督精神:拯救灵魂必须放弃肉欲
“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是一句西方名言,与这句名言有同样价值取向的是( ) A.“认识自己,
一、语言自身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
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
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
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
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
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
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
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
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 tigers”。
中国共产党党旗上镰刀和铁锤图案,在德国人看来却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
英语中“bat”通常是丑陋、凶恶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人,就因为“蝠”与“福”同音,便将蝙蝠视为幸福的象征。
又如“peasant”(农民),毫无贬义。
《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
《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在产品商标的翻译上,需了解有关词语在目的语中的文化意义。
据资料显示,“白象”电池前些年在国内十分畅销,却被误译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译文在英语中指“大而无用的东西,谁还买它呢
”又如:饮料名Coca-Cola开始被人译为“卡口卡脖”,国人无人敢问津,而译成“可口可乐”后就打开了市场,这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个民族的人民具有类似的价值观。
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有时差异很大。
世界观价值观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1.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
对于“你的衣服真漂亮”这样的称赞话,中国人大都答“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则高兴地答道:“Thank you”。
如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比较正式,注重教态;而美国教师则比较随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等级意识和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意识。
2.通过语言,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假设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而不去摘吃,问他为什么不摘
信奉基督教欧美的小孩,他会回答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
”如果是中国、日本等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答说:“那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
”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
我们中国人大多数不信上帝,但我们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样的古训,大多数中国的家长都会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们。
3.中西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西人们对英语中某些词义内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
西方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支配着大多数美国人,因而有“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这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非但接受不了,甚至会感到这种为人态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汉语中的“自以为是”“自负”都带有贬义色彩,“Individualism”被认为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体现在语用差异上 1.文化行为差异。
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
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中国:你买什么
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
/欢迎光临。
美国:Can I help you? 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规则: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在中国对道谢的答语常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如直译:“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 pleasure.”中国传统上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这是不一致之处;中国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西方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这却是一致之处。
上课迟到了,中国人须敲门,喊一声“报告
”允许后才走进去;英美人则不同:If one is late for class in UK or the US, one should go in as quietly as one can and take a seat.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听美国人说:“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就以为是正式邀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客气话。
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的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是明确的邀请。
四、成语谚语习语文化差异 学习外语难免要接触到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成语谚语可找到对应的汉语,有些本身已为汉语吸收,有些可直译而不会构成理解上的障碍,但更多的是由于汉英文字的巨大差异和文化传统迥然不同,很难找到适当的汉语译法,译文难以做到形、声、意、神完全符合,这就是文化差异使然。
例如: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很像汉语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汉语谚语另有一层寓意: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最后会出大错,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
英语谚语只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态度;小失误也是失误,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样。
Gilding the lily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其实相差甚远。
此处英语谚语的意思倒近似“画蛇添足”,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
而“锦上添花”是比喻好上加好。
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的构成整体意义。
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像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骡子)。
中国人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英语却说“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中国人说“不称职”,地道的英语却是“Be not worth one''s salt”,此说法源自古罗马。
古罗马把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作为官饷发给士兵,英语的salary(薪金)一词就是来自于拉丁文的salarium (盐)。
所以,“白挣钱不干活”就可以说成“Be not worth one''s salt”。
又如中国一些汉语缩写词,如读者不了解其文化根源,社会背景,就会不知所云。
可以看出英汉习语谚语差别十分明显,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总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
我国正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其中仍将以西方文化(欧洲及北美文化)为主要的文化源。
无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化必将进一步使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将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著名的学者McLuhan 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一词形容当今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正是当今地球上时空的紧缩,使得跨文化差异的学习和研究更为迫切。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本身的传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成语
富强:1.安内攘外2.安如磐石3.安如泰山4.独立自主5.富国安民6.富国强兵7. 富国裕民8. 富轹万古9. 家道小康10.家给人足11.强本节用12.强不凌弱,众不暴寡13.太平盛世14.兴邦立国15.兴邦立事16.足兵足食 民主:1.百家争鸣2.百口同声3.百人百性4.广开言路5.广谋从众6.民保于信7.民贵君轻8.民和年丰9. 民惟邦本10.人各有志11.人心所归12.人心向背13.天下为公14.乡举里选 文明:1.不贪为宝2.礼多人不怪3.礼轻情意重4.礼让为国5.礼尚往来6.礼之用,和为贵7.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8.文德武功9.文江学海10.文经武纬11.文人墨士12.文韬武略13.文行出处14.文以载道15.文章绝唱16.文宗学府17.尊师重道18.尊贤爱才 和谐:1. 爱老慈幼2.爱民如子3.爱人以德4.安邦定国5.安定团结6.安富恤贫7.安国宁家8.安居乐业9.安老怀少10.安良除暴11.国富民安12.国泰民安13.和睦相处14.和平相处15.和气致祥16.和衷共济17.家道从容18.天平地成19.天下大定20.天下归心关于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1.八仙过海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不自由,毋宁死4.各安生业5.各奔前程6.各得其所7.各尽其才8. 各抒己见9. 各有所好10.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11.海阔天高12.海纳百川13.四海为家14.四通八达15.随心所欲16.随遇而安17.心甘情愿18.心折首肯 平等:1. 不平则鸣2. 大同世界3.等礼相亢4.等量齐观5.多劳多得6.法不阿贵7. 法不徇情8. 公平合理9. 公平无私10.公事公办11.公正廉明12.平等互利13.平起平坐14.天道好还15.天公地道16.一视同仁公正:1. 不偏不徇2. 不畏强御3. 不徇私情4. 大中至正5. 高抬明镜6. 公道原在人心7. 公明正大8. 公正无私9. 管法不容情10.官法如炉11.冷面寒铁12.赏罚分明13.赏立诛必14.赏善罚恶15.天道无私16.正明公道17.正直公平18.正直无私法治: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伐罪吊民3.罚一劝百4.法成令修5.法出一门6.法脉准绳7.法无可贷8.规矩准绳9. 规天矩地10.规行矩步11.天网恢恢12.王子犯法,庶民同罪13.正法直度14.正理平治15.正色直绳16.正身明法17.治国安邦18.治国安民关于公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1.爱国如家2.爱国一家3.赤心报国4.寸土不让5.敌不可假6. 浩气长存7. 还我河山8. 江山之恨9. 鞠躬尽瘁10.人不犯我,我不犯人11.守土有责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3.同生死,共患难14.同心敌忾15.一寸山河一寸金16.以身许国17.以天下为己任18.亿兆一心 敬业1.大展宏图2.面壁九年3.铺谋定计4.勤能补拙5. 勤学苦练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7. 日夜兼程8. 戎马生涯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0. 事预则立11.夙夜在公12.天道酬勤13.孝悌力田14.兴家立业15.行成于思16.业精于勤17.业峻鸿绩18.自强不息 诚信1.诚恳笃实2.诚信为先3.诚至金开4.讲信修睦5.说到做到6. 说一不二7. 物微志信8. 心口如一9. 信守不渝10.言必信,行必果11.言而有信12.言行抱一13.言重九鼎14.一诺千金1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16.一言之信 友善1. 蔼然仁者2. 爱如己出3. 和蔼可亲4. 和风细雨5. 和如琴瑟6. 和颜悦色7. 积德累善8. 敬业乐群9. 平易近人10.亲如手足11.清风高谊12.情情美美13.情同一家14.善气迎人15.天长地久16.通情达理17.温良恭俭让18.相敬如宾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知方式 东西方民族各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 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