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边的小豆豆 名言
我看是看过,但是里面有什么名言吗
主要就是讲小豆豆的生活呀。
窗边的小豆豆经典语录
好词:小心翼 恋恋不舍眼花缭乱 隐隐约约 心放绞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目瞪口呆五颜六 心满意足 一本正经一言为定怦怦直跳 精神十足 无影无踪 异口同声吐字不清不同寻常 不知不觉 悄无声息激动万分 身临其境九霄云外目不斜视与众不同 七嘴八舌提心吊胆 心旷神怡 心惊胆战 不可思议 左窜右跳 手足无、措 手忙脚乱 得心应手 与生俱来 欣喜若狂莫明其妙 接二连三 一哄而散 若有所思 默不作声 无可奈何 出乎意料一塌糊涂 喜上眉梢得意扬扬 失望而归 绘声绘色翻滚嬉闹 光致勃勃 心心相通 其乐融融摧人心肺 毁于一旦 无所适从与世长辞 敬而远之春光明媚好句:1、电车的玻璃反射着清晨的阳光,闪闪发亮。
小豆豆的眼睛不由得一亮,脸颊上也焕发出快乐的光彩。
2、清新的春风吹进电车,孩子们的头发也飘起来,仿佛在迎风歌唱。
3、那天晚上,天上繁星闪烁,月光如水,温柔地包裹着礼堂,那光辉仿佛永远在闪耀。
4、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
5、小鸡朝着小豆豆抖动着小小的尾巴,尖尖的小嘴朝上张开,叫得更欢了。
6、校长先生看着小豆豆,和小豆豆满是泪痕的脸正相反,细细短短的小辫子活泼地跳来跳去,像在跳舞。
7、一切都是这么光彩照人,清新活泼,洋溢着勃勃生机。
8、而这本绘本上,却有像肌肤那样娇嫩的淡粉色、浅浅的蓝色、白色、灰色等淡雅的颜色,看上去让人心旷神怡。
9、拂过巴学园上空的风温暖而和煦,而在巴学园中成长的孩子们也美好而纯洁。
10、小豆豆听了这番话,更加喜爱这个蝴蝶结了,一直轻轻地抚摸着它,爱不释手。
窗边的小豆豆好词好句。
好词摘抄:兴致勃勃 迷迷糊糊 莫名其妙 身临其境 恋恋不舍 画龙点睛 名副其实 翩翩起舞一本正经 不亦乐乎 自由自在 心地善良 目不暇接 滔滔不绝 情不自禁 天南海北惬意 尴尬 昏暗 缘故好句摘抄:1、妈妈没有回答。
说实在的,妈妈现在心里非常不安。
如果马上要去的这所小学不收留小豆豆的话……妈妈的比帽上插着朵小花,她那漂亮的孔现在变得有点严肃了。
她看了看小豆豆。
小豆豆正一边在路上蹦跳一边嘴里像机关枪似的说着什么。
2、而且,正象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时觉得非常羡慕一样,吃午饭的时候,校长瞧着同学们饭盒里的饭菜,口里问道:“有海里的和山里的东西么
”孩子们对校长一个一个地查看自己的饭菜感到特别快活,接下来每个人自己再找出哪是海里的,哪是山里的,这本身就带有十分新奇的味道。
3、小豆豆这回才好不容易明白了什么是“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
她有点担心,照这个样子,今天早上妈妈急急忙忙给自己做的饭菜能合格吗
然而,当小豆豆把饭盒盖打开时,差一点“哇哈”地叫出声来,她甚至把嘴捂上了,因为这饭盒里装的太棒了
黄色的炒鸡蛋、青色的豌豆、茶色的鱼肉松、粉红色的炒得松蓬蓬的咸雪鱼子,各种各样的颜色,就象花园那么漂亮。
4、小豆豆这时尽管还不会看表,但她似乎也感到讲了不少时间。
如果看看表的话,她一定会感到吃惊的。
而且也肯定会感激校长。
这是因为,小豆豆和妈妈是八点整到达学校的,等到在校长室里让小豆豆把话全部讲完并决定收她入学时,校长看了看怀表说:“啊,到吃饭的时间啦
”这就是说,校长听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
5、小豆豆感到奇怪。
她想,这个学校简直太新鲜了,真有意思。
不知道这里吃午饭时竟是这么快活
小豆豆一想到从明天开始自己也要坐在那些桌子边让校长看饭盒里面的“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简直高兴极了,乐得差一点喊出声来。
6、无论哪辆电车都很安静,好像刚刚开始上第一节课。
在那并不很大的校园的周围,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树当作围墙,花坛里也开满了红、黄等各种颜色的花朵。
7、小豆豆稍走开一点,瞧着检票员叔叔。
叔叔身体很胖,戴着眼镜,仔细看去,还显得很和善。
8、照这个样子,岂不是和一边学习一边旅行相仿了吗
既有网架,窗子也和原来的一模一样所不同的只是,驾驶员的座位上放着黑板,电车上的长椅子已被拆掉,按电车行进的方向并排放着学生们的课桌和椅子,原来电车上的皮拉手也没有了。
剩下顶棚和地板都还是电车原来的老样子。
东东脱鞋走进教室,在别人的课桌前坐了一下。
虽然是和以前学校一样的木椅子,但她却感到这椅子坐上去很舒服,以至想一直坐在上面。
9、有的孩子在写片假名,有的孩子在画图画,有的在读书,也有的在做体操。
小豆豆旁边的女孩子好象已经会写平假名了,正在往笔记本上抄。
小豆豆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稀奇,心里根本平静不下来,无法和大家一样立刻进入学习。
窗边的小豆豆中5句经典的话语
1.外面仍然春光明媚,正像第一天在电室里遇到泰明时,阳光是那么灿烂,洒落在豆的周围。
但是,此时的小豆豆脸颊上却沾满了泪水,这和两个人第一次相遇的时候,是那么的不一样。
2.不可以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有事情欺骗它们,那它们就太可怜了。
如果你们对狗说“握一握手,那就给你点心吃”,那么握手之后,绝对不能什么也不给它,如果那样的话,够就不再信任你,它的性格也会变坏。
3.说着,小豆豆移开石头,把坑挖开。
但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枚硬币,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豆豆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奇怪的事情
“被别人看到藏钱的地方了”,还是“石头移动了”
小豆豆作了好多种假设,这里挖了好多个坑,但那枚五分钱的硬币最终也没有出现。
虽然不能给巴学园的同学们看自己见到的钱,未免遗憾,但这时小豆豆最强烈的感觉却是“真奇怪”。
4.没想到性格散漫的小豆豆竟然想当买车票的,又想当间谍,最后干脆两个都不做了,做一个宣传艺人,真是搞不懂她想的什么。
一路上想当这个想当那个,看着妈妈非常平静,其实非常不安:如果今天这所小学不答应收下小豆豆,那该怎么办呢
但小豆豆却一路蹦蹦跳跳,没有注意到这一切。
5. 小豆豆竟想,这么多车一定是个卖车,但这个想法也不无道理呀。
把车用花分开,而且校长办公室不在电车上,在台阶上,有意思。
6. 小豆豆竟然把课桌张开合上足有上百次,老师不让小豆豆这样,小豆豆就把所有东西放进去,然后用时取出,用完放进,这和刚才的行为相差无几,还把艺人引来演奏,画画时还画到课桌上,你说恼人不恼人。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面的经典段落500句
新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封面是粉红色的,那句“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的话,勾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想起了小姨当年送我的那本没有版权、印制粗糙的“小豆豆”.小豆豆的故事,早已模糊不清,我记住的是当年阅读的温馨和感动.如今重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也不知道现在热哈利?波特的孩是否还会为小豆豆那些小小不言的淘气动心,真正动心的倒是我们,少年时代的记忆只要有一扇窗口打开,就会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扑面而来.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校长.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也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最最棒的是,他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时,妈妈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的成长,了解孩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的出发点. 有人把《窗边的小豆豆》说成“成年人的童话”,把它和时下流行的几米系列、麦兜麦唛系列混为一谈,并说什么“成人的童话很美好,成人的童话很无奈”.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小豆豆并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讲述成人的童年往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小孩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现在的童年.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它和童话一样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童年绝不等同于童话,童年始终是真实的,而童话纯属杜撰. 这个叫小豆豆的女孩眼里所展现的童真世界是我们曾经忽略和淡忘的美好事物,这种忽略通常都是一生的,那些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东西,居然整整一生我们都没有想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更应该去读这本书,弥补这种遗憾.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校名叫巴学园,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创造力和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这个旅程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要. 多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孩时,那个时候看着他(她),我一定会回忆起这本书,想起小豆豆曾经给我带来的这份恒久的感动,还有对当今教育的思索. 精彩片段: 片段一:“好,现在我来和小豆豆谈谈,您可以请回了.” 小豆豆在一刹那间感到有点紧张,但马上又想到,和这位校长先生谈话一定很好玩.妈妈很干脆地说:“那么就拜托您了.” 然后关上门走出去了. 校长把椅子拖到小豆豆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坐下来说:“好,随便给老师说点什么吧!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全都讲出来.” “心里想说的话?” 小豆豆本来想,大概是问到啥就回答啥吧?可听到校长说“讲什么都可以”,便立刻兴致勃勃地讲了起来.虽然讲得有点颠三倒四,但小豆豆还是一个劲地讲着.她讲的内容有:来时乘坐的电车开得很快. 曾向电车检票员叔叔要一张车票,但是没给自己. 原来上学的那个学校的女班主任老师长得很漂亮. 那个学校有一个燕子巢. 家里有一只褐色的名叫洛克的狗,会做出“伸爪”和“对不起”的姿势,吃完饭以后还会做出“吃饱了”的样子. 在幼儿园的时候,爱把剪刀放在嘴里,咔嚓喀嚓地剪着玩,这时老师总是生气地说:“要剪掉舌头的!”可自己还照样玩了好多次. 鼻涕流出来的时候,总爱嗞拉、嗞拉地抽鼻涕,因为怕挨妈妈骂,才赶快把鼻涕擤掉. 爸爸在海里游泳游的真棒,还会跳水. 小豆豆滔滔不绝地讲了这么许多.校长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说:“还有呢?”因此小豆豆更高兴了,便一个劲地讲了下去.不过到后来终于没话好讲了.当小豆豆闭住嘴巴正在心里搜寻话题时,校长开口了: “讲完了吗?” 小豆豆觉得就这样收场未免太遗憾了. 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要把所有的话都讲给校长听才行. “还有什么好讲的呢……?” 小豆豆在脑海里紧张地思索着.想着想着,小豆豆差点叫出声来,“啊,有啦!” 又找到话题了.又找到话题了. 这是一个有关连衣裙的话题:“您瞧,就是这领子,妈妈说她不喜欢!” 把这些话说完以后,小豆豆实在再也想不出什么可讲的了.小豆豆心里觉得有些不舍. 无论过去还是后来,再也没有那个大人这么认真的听小豆豆讲话了. 不管怎么说,一个刚刚上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竟独个儿叨叨不停地讲了四个小时的话,这件事若是给妈妈和以前学校的老师听到了,准会大吃一惊. 片段二:这可怎么办呢?”小豆豆考虑了一下,“反正已经掏了这么多了.”于是决定继续干下去.而且比刚才掏得更起劲了.掏出来的粪便已经堆成相当高了.刚巧这时校长从厕所后面经过.校长看到小豆豆正在掏粪,就问:“你在干什么哪?”小豆豆连住手的工夫都舍不得,一边往下探勺子一边答道:“钱包掉进去了.”“是吗?”只说了这么两个字,校长就反背着双手象平时散步似的不知朝哪儿走开了. 又过了一会儿,钱包还是没有找到.那粪堆却象小山一个劲地增高.这时校长又路过这里,问道:“有了吗?”满身汗水、满脸通红的小豆豆站在小山中间答了声:“没有.”校长把脸靠近小豆豆的面颊,以朋友般的口气说:“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说完了又和刚才一样,往别处去了.“嗯.”小豆豆精神饱满地应了一声,又干起来了.忽然,略有所思地看了看眼前的小山.“干完了再全部送回原处,可是那些尿水怎么办哪!” 片段三: 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小豆豆“哇哇”地哭着跑到校长室去了. 小豆豆边哭边敲门,校长马上把们打开,并象往常一样把腰弯得和小豆豆的眼睛一般高,问道: “怎么了?” 小豆豆首先用手摸了摸辫子是否还和原来一样,然后才说: “大荣同学使劲拉我这辫子,嘴里还喊着‘预备——开始!’” 校长看了看小豆豆,她那又细又短的小辫子与挂满泪珠的脸形成鲜明对照,显得很有精神,好象在跳舞似的.校长坐到椅子上,并让小豆豆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然后跟平时一样,毫不介意自己缺牙漏风,笑眯眯地说道: “不要哭嘛,你的头发真漂亮呀!” 小豆豆抬起满是泪水的脸,有点不好意思地问道:“老师,您喜欢这辫子吗?” “蛮好嘛!” 听到校长这句话,小豆豆的眼泪止住了. 片段四:校长向前探着双膝问道: “什么事啊?” 小豆豆简直就象校长的姐姐或者母亲似的,以慢条斯理的温和的语调说:“我长大以后,保证来这个学校给您当一名老师.” 校长刚刚要笑,马上又收住了,脸上十分认真地向小豆豆问道: “说定了吗?” 从校长的表情来看,似乎真心希望小豆豆能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名老师.小豆豆用力点了点头,说: “说定了!” 口里说着,心里也在嘱咐自己:“保证,一定要当!” 校长听了小豆豆的决心,立即象往常一样,毫不在意地咧开掉了牙齿的嘴,十分高兴的笑了. 小豆豆把小拇指伸到校长面前,说: “一言为定!” 校长也把小拇指伸了出来.他的小手指虽然很短,但却十分有力,令人感到完全可以信赖.小豆豆和校长拉钩发了誓啦!校长开怀大笑起来.小豆豆看到校长这样高兴,自己也放心的笑了. 一口气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小林宗作校长对孩子的平等精神.曾经在电视的广告中多次看到“成人与孩子之间差别”的公益广告,也时时的提醒自己注意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差别,不要用成人的思维与观点来强加给孩子,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看了《窗边的小豆豆》,还是深深的为小林校长的做法折服.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是琐碎繁杂的.当学生之间有了矛盾的时候,我们是否大声的斥责过学生;当学生不讲卫生,到处都是废纸垃圾的时候,我们的耐心更是可想而知.是的,面对淘气的孩子,我们经常给予他们大声的斥责、批评,长此以往,学生变的无所顾及.小林校长用最宽容的耐心来教育孩子,呼唤到爱的回归,他用了最完美的真爱成就了一种无声的却有力的教育.真爱无声,宽容至上,我应该牢记.
概括《窗边的小豆豆》的一句话
如果,能向小豆豆一样,体谅别人,多一点关心和鼓励,多一点帮助别人,那就不会有人感到自卑。
《窗边的小豆豆》推荐词
我要像小豆豆一样长大 看到南海出版社重新推出的《窗边的小豆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差不多十年前许多人只是偶然读到一个潦草的译本就被小豆豆所唤起的真纯感动。
其实,《窗边的小豆豆》出版20年,,是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美国《纽约时报》也创纪录地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
迄今为止“小豆豆”被译成了33种文字。
这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也被任命为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第7任亲善大使。
联合国的官员说“这个人这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
“小豆豆”的魅力看来当真不容小觑。
《窗边的小豆豆》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一段真实的故事。
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了学,来到巴学园。
在这座叫“巴学园”的奇怪学校里,孩子们在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的教室里上课,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学习各个科目。
他们都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同年级的也可以坐在一起。
校长会要求大家自带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鱼、海味)的午饭,也会自己策划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的运动会。
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俯拾即是的都是新鲜动人的场景,小豆豆也就在这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小学里健康成长,直到1945年学校毁于战火。
读着这本书,重新体验着童年时代成长的历程,而这个历程其实是创造力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第一次试探着相互理解和尊重。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异想天开童年时光,但顽皮和淘气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想要“纠正”的问题。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被动地接受了许多个版本的“成长故事”,而这样的成长故事最大共性也就是:它们统统都是大人们凭着自己的理解和设计而借着故事外壳力图灌输给孩子们的成熟理念。
成长真正的循序渐进的微妙过程是被忽略的,孩童在成长过程中所有可贵的天真特质也都是被漫不经心地遗失和随意处置的。
没有多少人能像小豆豆一样长大,“小豆豆”在成长的话题上便显示出了她独有的意义。
“小豆豆”在整本书里都保持着第一人称的自述,字里行间净是孩童的逻辑、孩童般单纯直白的言语。
来看看其中“找钱包”的故事吧。
小豆豆的宝贝钱包掉进了厕所,于是,她找来一把长把舀子开始淘粪池。
上课铃响了,小豆豆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尽管污物已堆积如山,钱包还是没有出现。
校长走过来问豆豆在干什么,豆豆说在找钱包,校长凑近来像朋友一样说道:“弄完了,要把这些全部放回去呀。
”小豆豆终于还是没有找到她的钱包,但她想起校长说过弄完了要把淘出来的全部放回去的话。
虽然把“小山”放回粪池里并不难,但水已经渗到了地里。
小豆豆只好把渗进水分的泥土一起铲进了粪池。
尽管小豆豆丢了钱包,但她这一天相当快乐,因为她从来没有一个人做过这么浩大的工程。
如果这事不是发生在巴学园,为了这样荒诞不经的事而逃课,小豆豆大概又会被罚站了吧。
如果说所谓的成长就是要逐渐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强大判断,那么,小豆豆的行为判断第一次超越了所有成人式的利害权衡,她让我们惊觉道:原来孩子内心的“成长”和满足的并不仅仅意味着单向度的、和世俗同一的“成熟”;原来我们还是可以如常地生活、成长却还一直护持着最轻盈美妙的童心。
正是在这样不扭曲、不压抑,也不向“成熟”原则无条件妥协,才使“成长”第一次远离了得不偿失,重新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
“我要像小豆豆一样长大”———你的梦想不知能否在你的孩子身上变成现实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捕风 专家说法 杭师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朱晓斌:对个性化教育的无限向往 在杭州师范学院教科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朱晓斌眼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要完全施行像“巴学园”这样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是不太现实的。
“别的不说,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就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但是,巴学园一些本质的东西,比如对孩子个性的尊重、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成长,对孩子的关爱,无疑是值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学习和借鉴的,这,其实也就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所在。
朱晓斌认为,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其实并不比成人小。
社会竞争的加剧,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导致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延伸到了小学阶段。
围绕着高考这条轴心打转是现在教育的普遍现象,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似乎成了眼下教育的目标,成了全社会统一的认识,目标的一致带来的后果往往就是教学手段的单一,这就是教育的现状。
在这样的现状下,孩子个性的尊重和培养与现阶段“唯成绩论”难免会产生矛盾,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朱晓斌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个过程,尽管艰难而痛苦,如果能做到对孩子个性的尊重,慢慢地总可以达到这一步。
个性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的作用,单一的教育方式、教学思想的呆板肯定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挥,有些时候,老师应该将思想放开些,孩子想象就会得到更多驰骋的空间。
朱教授认为在个性化教育中,父母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小豆豆之所以能在巴学园里快乐成长,和她的父母那种有原则的宽容的爱也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他们的配合与信任,小林先生的教育方式才能得以完整实施。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眼下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名言,其实,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在于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尊重。
“如果孩子喜欢运动,家长可以陪他打打球,而不是逼他学钢琴。
”因为有些家长的误区,有时个性化的教育反而越走越远了。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陈欣 李玲玲 楼顺忠



